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881|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寸一寸都是活着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5-3 1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立红 于 2019-5-3 16:57 编辑

一寸一寸都是活着的

——读《张爱玲散文全编》


  那一年,忘了从哪里得来的《半生缘》,只想翻翻,一直对小说兴趣不大,但一读上就放不下,熬夜读,哭得稀里哗啦。从那天起,喜欢上了孤傲、个性的张爱玲。她的小说有名的都读过,反倒是她的散文读得零散、细碎,基本是单篇阅读,随读随忘,只记得只言片语。去上课,闲看班级书架,偶然看到来凤仪选编的《张爱玲散文全编》,1992年版,如获至宝。

  这本书收录了张爱玲包括访谈在内的68篇散文,竟然还有中学时期的习作,算是比较全的散文集了。我像一个怀有不可告人目的的小人,抱着偷窥的心理去读这书,我想知道这位民国时期的大才女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毕竟散文是真实的,不像小说可以虚构,不论怎么掩饰隐藏,终要露出真容。她似乎不像写小说那样善于回避自己,而是篇篇说的都是自己,包括吃穿住行、女人男人、琴棋书画、读书观影,所见所闻所感,大大满足了我的欲望,我看到了“琐屑的、亲昵的张爱玲世界”的冰山一角,虽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那些极具张氏风格的语言、思想依旧能牵动我的心,503页文字一寸一寸都是活着的,并将永远活下去。

  一直好奇,张爱玲这么有才气,名字却有点不入流,扔到人群中,掀不起一点波澜,成名后,也没为自己取个响亮的笔名。她说,为人取名是“轻便的,小规模创造”,她愿意取名,甚至认为“柴凤英”是个好名字,小家碧玉,有机会要用这个名字,不知道后来用没用。10岁时,她母亲扭着父亲的意思,执意送张爱玲进学校,在填写入学证时,不知填什么好,她小名叫煐,母亲认为不响亮,就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了两个字,没想到,成就了一个旷世奇才。

  作为当时上海滩炙手可热的作家,书中谈写作的内容不少。我欣赏她的写作观,平实自然,不故弄玄虚。她认为,“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这样轻描淡写地把写作与表达的关系说得通俗明白,是难得的。她并没有贬低写作者,而是把写作只当作发表见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她说,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话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是有话没处说。比天才更要紧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从来没想写下来,但不代表他们的话没有见地,比如一位太太有一个精微的观察,中国老太太从前秃头,现在不秃了,老太爷则相反;外国老太太不秃,老太爷秃。老太太认为,以前中国女人梳发髻太紧,易秃。中国男人以前没有戴帽习惯,现在有了,有碍头发健康。外国女人也戴帽,何以不秃?因为外国女人的帽子忽大忽小,忽而压在眉心,忽而压在脑后,位置总在变,不至于影响头皮活力。

  看后哑然失笑,高手在民间啊!

  看她读书方面的文字,记忆最深的是她说聊斋比较纤巧单薄,反倒是纯粹记录见闻的《阅微草堂笔记》看出许多好处。聊斋读过一些,不太喜欢,对那些鬼神类、穿越类小说不感兴趣,可偏偏有一次出门,看见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毫不犹豫买下来,二年多了,还没开封。最近读《牡丹》杂志中,作家安宁写《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爱恨情仇,真是好!加上张爱玲这段文字,我想,是时候该打开读了。

  也许是中学学语文学的,读一篇文章总想提炼一下中心思想,砸吧咋吧,她在讲什么?读她的文章有时很难把握主旨,不像一些左翼作家的作品,针砭时弊,掷地有声,读到了满满的正能量,也不像鸳鸯蝴蝶派的作品,鼓舞升平,卿卿我我。张爱玲的文章主题不很明朗,就像她自己说的,不喜欢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更多的时候她用参差对照的写法,看似含糊实则坚定地刻画出人们虚伪中的真实、浮华中的朴素、繁荣中的悲凉,而这些恰恰是世俗生活中永远不变的人性。她善于讲故事,自己隐藏到故事背后,偷笑。她的作品主题是温吞的,更愿意“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我觉得这一点最可贵,无论写小说还是散文,都应该记取。

  主题不鲜明,不代表没有主题。她说,小说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散文是对熟朋友的态度,也总还要保持一点距离,只有小说不用尊重隐私权。“文人该是园里的一棵树,天生在那里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越远。再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可,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我以为,张爱玲就是这样一棵树。

  主题过于宏大的,有说教之嫌,主题凌乱的,又觉得琐碎。其实,“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主题我就不去费心思忖了,我更愿意在不相干的事上浪费精力。不相干的事就是俗世之现状,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一天一天过,有时长得厌烦,有时短得惊心。张爱玲身处乱世,过去了七八十年,我们生逢其时,可一代代依然没有改变普通人庸碌的生活,我们依然有那时人的忧愁和烦恼。

  我没考证过“累得像狗”这个梗是怎么来的,张爱玲早就这么说了。她在一篇不足百字的小文章里,写自己到了寒冷的冬天,第一次穿皮袄,在火盆边烤火,冷得瘪瘪缩缩,万念俱息,“手插在大襟里,摸着里面柔滑的皮,自己觉得像只狗。偶尔碰到鼻尖,也是冰凉凉的,像狗”没有比这更贴切的表达了!

  看名人的糗事,对于我这样的凡人真是妙不可言,也算是劣根性吧!不管怎样,它拉近了自己与名人的距离,虽然这辈子就是个人名,永远成不了名人。张爱玲称之为“咬噬性的小烦恼”,比如她不会削苹果,害怕上理发店,坐黄包车去医院打针,三个月还不认识路。记得儿子小时候就不喜欢剪头,怕把耳朵剪掉,上学之前,都是小炒趁他睡觉把他的头发剪掉的。

  喜欢她的小各式,小趣味,小讨厌,这让人感到真实。比如她喜欢雾的轻微的霉气,喜欢雨打湿的灰尘,喜欢闻汽油味,喜欢火腿花生时间长的油哈味,喜欢“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她睡觉不把窗帘拉上,因为一睁眼就可以看见白天,“即使明知道这一天不会有什么事发生的,这堂堂的开头也可爱”;她注意到姑姑钢琴上的玻璃瓶里,常常有花开着;她母亲坐在马桶上读老舍的《二马》。“一面笑,一面读出来,我靠在门框上笑”;八九岁时喝鸡汤,说“有药味,怪味道”,家里人一打听,这只鸡被喂了万金油一类的药膏,“我把脸埋在饭碗里扒饭,得意得飘飘欲仙”。

  她最怕小提琴声,“水一般流着,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她认为,在不纯熟的手艺里,有挣扎,有冒险,有焦虑,人的成分特别浓厚,她觉得初学小提琴,那尖利的,锯齿形的声浪,实在太像杀鸡了。记起大学时,寝室离水房近,有一个师姐每天在水房练习拉小提琴,开始吱吱呀呀,不成曲调,被室友们诟病,毕业前,已经是熟练的小提琴手了。教琴的俄国女人常常夸奖她,抱着她的头亲吻,张爱玲客气地微笑,记着吻在什么地方,隔一会儿,用手绢擦她吻的地方。她“小气得很”,始终记得舅妈要把表姐们的旧衣服给她穿,她红了脸,眼泪滚下来,自怨自艾:从几时起,轮到我被周济了呢。

  那些小喜欢大多是小时候的,一闪而过,就像她写一个小孩骑自行车冲过来,大叫一声,放松扶手,轻倩地掠过一样,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也就是人生最可爱就在一瞬间,不会很长。明明是写快乐的放手,写着写着,又露出她骨子里的寒凉来。

  童年在过的时候,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以后漫长的是悲凉与身世之感。这些感觉都被敏感的张爱玲写入文字里,造就了她文章的苍凉底色,即使是姑姑家,也让她感到“不合身”,撞来撞去打碎东西,并照价赔偿。听无线电里的曲子“我真喜欢听,耳朵如鱼得水,在那音乐里栩栩游着。街道转了个弯,突然荒凉起来”。看到书里夹着一朵花,听母亲说起它的历史,竟掉下泪来。

  她更喜欢生命中的悲壮,那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像葱绿配桃红。饭桌上,父亲因小事打了弟弟一个嘴巴,她用饭碗挡住脸无声哭泣,还被后母笑话,她眼泪未干,弟弟已经忘了被打的事,快乐地玩耍了,一阵寒冷的悲哀袭击而来。当自己都忘记了屈辱与痛苦的时候,当自己把尊严都不当回事的时候,旁观者再怎么争取,都是徒劳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是 这样吧!

  一件小事,即一件大事,就这样被她轻飘飘写上了,读起来却轻松不起来。所以,在她的笔下,人都是有缺陷的,谁的鼻孔都是不干净的,没有必要充当英雄,凡人俗人,不过苟活于世罢了。与其说人是不完美的,不如说,人性本身就充满矛盾与协调,和解与分歧,侧重哪一个方面都有其道理。

  她的散文不是巧密精细的工笔画,而是三言两语的素描,不把话说满,余味悠悠。这让我想起五一去看梨花,有的正当其时,灼灼其华,有的则花开叶出,同是梨花,花期相仿又不完全相同,错落有致地开,让人总相信有什么会如约而至,不至于失望。

  生逢乱世,不能向美而生,只好走向它的反面。不能说她的散文不美,只是这种美是心平气和中的触目惊心,她记载的身边事,闲言碎语,边界不大,格局不高,但人情世故,练达通透,远非常人能抵达,人生的无奈与偶然、酸楚与悲怆,以及夹杂的瞬间喜悦与暖意,都在看似不经意的书写中,落花流水般铺展开来,她的语言是平实的,却总是在出其不意中出一二隽语,不多,恰好,就像寂寞的长途旅行中,偶遇一两枝花,霎时活分了。如果遇见了一大片花,可能就耽于赏花,忘记了行走。

  孜孜忙碌着的,是不是早晚也注定被打翻?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16:58 | 只看该作者
没赶上倡读时间,真是没时间去写,五一节,放假了,把作业补上。
3#
发表于 2019-5-3 20:10 | 只看该作者
她喜欢吃鱼,我也喜欢。
金大侠喜欢吃西瓜,我也喜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9-5-4 18:01 | 只看该作者
立红写张爱的散文,让我眼前一亮。

现在都懒的点评了,不过这篇得好好读读。

立红的文字在我印象中一向很棒,况又是写张爱的散文书话,我好奇心亦强。
待细细认真读一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19-5-4 18:13 | 只看该作者
张爱的散文算是读过,也写了两篇,所以,看立红的书话文字,更多了一份感受。

我也好奇,立红到底怎么写?掩卷之余,给一个赞。

文章采取提炼式的写法,囊括张爱散文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但又绝不是呆板的铺排,在结构上有讲究,是自己真正读进去后感发的遥想爱玲当年的意境相通之处。文章整体,散发一种美感,这个不容易做到。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19-5-4 18:20 | 只看该作者
张爱玲是很坦率的,她对生活很真实,这个是她散文的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

她说,她是爱钱的,她喜欢俗世的小感怀,小确幸。很少散文名家,能象她这么袒露心扉。
而这人间烟火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被她写出了味道,写出了人性中永恒不变的一些东东。
这也真是她散文的魅力之处。

现在的散文,有些向大、向哲理化走的趋势,热闹几年,也不见反响了。
张的散文,历经七八十年,还是这么清香弥远,生命力如此强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19-5-4 18:33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写周作人,我很好的呼应了晰子一把。
那写张爱玲,我肯定也要认真的和立红遥相呼应一把。
为什么呢?人家写的好,为啥不呼应呢。复言点评是留给我眼中真正的好文字的。

立红看的是全集,也就是把后期张爱玲的一些文字也加上了,但主干还是《流言》,后面加上的,主要是张爱玲谈写作方面的一些文字。

读张爱散文,我特别注意到张爱玲流眼泪有三次,这三次都让人特别动心,也是文字着力之处。张不是一个爱流眼泪的人,有时甚至还显得无情或自私。
立红写了其中的两次,我写的是另一次。话说有泪不轻弹,张爱的泪,往往是她心灵最深处的一种诉说的外现。

她的眼泪中,有她真正内心款曲,是她文字苍凉底色中的一抹人文的关怀。在这点上,张的散文和小说也就可以打通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她散文和小说中,分别是以不同面貌出现的,本质却又是那么的一致。

张爱用了一两年时间,写出一般散文集,时间之短,质量之高,不知那位散文集可以望其颈背?我在文中曾惋惜,张爱对散文再稍多用点儿力,那就是一代大家而不是名家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19-5-4 18:43 | 只看该作者
桃红配柳绿,参差错落之美。

张的散文语言风格,立红看的准,也看的很到位,就是这么一种参差对照之美,也凭此,她成为了小资的祖奶奶。

音乐,绘画,电影戏剧,诗歌,街边邻里的日常人物和小事,电车买菜,穿衣打扮,这些林林总总,在张爱笔下一一带足人间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可惜她没有进一步发挥她散文写作的天赋,不过,评仅仅一本集子,她已完全可以立足散文名手之林,这就是张爱,别人还做不到。

张爱玲,是说不尽的话题;张爱的散文,是冰山的一角。

哎哟,我这都可以自成一文了。:)好在写过两篇了,这复评,就专为配合一下立红的文字吧,因为是看了你的文字,我才浮想联翩的。从文艺审美角度,也也是一份对照。:)

参差对照的写法,张爱后来出了一本《对照记》,可见她对这种审美感觉之喜欢。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19-5-4 18:53 | 只看该作者
小说,都在说别家的人别家的事,很期望自己快些读到张爱的散文,体味一下立红老师的体味。强迫症,正读到全集第二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19-5-5 11:26 | 只看该作者
先飘扬一下山笛的点评,真正是与文章交相辉映。
其实我读张爱的小说或者散文,在她故事之外的语言风格及文本结构相当感兴趣,却说不出所以然,今立红为我解了惑。
山笛的点评,又让这个“解”更深了层次。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1#
发表于 2019-5-7 13: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鲜然 于 2019-5-7 15:51 编辑

还心里想着,再写一写张爱玲,不知从哪儿下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2#
发表于 2019-5-7 13:12 | 只看该作者
                         给立红点赞!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15:20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5-3 20:10
她喜欢吃鱼,我也喜欢。
金大侠喜欢吃西瓜,我也喜欢。

同理可证,柳藏是张爱玲与金大侠的合体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15:21 | 只看该作者
山笛 发表于 2019-5-4 18:01
立红写张爱的散文,让我眼前一亮。

现在都懒的点评了,不过这篇得好好读读。

山笛过誉了,能得到你的认可,我先开心地笑一下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15:23 | 只看该作者
山笛 发表于 2019-5-4 18:13
张爱的散文算是读过,也写了两篇,所以,看立红的书话文字,更多了一份感受。

我也好奇,立红到底怎么写 ...

因为是借来的书,读得匆忙,还不敢在书上勾勾画画,只有看见有感觉的折页,结果,折了好多页。
写这篇时,我避开了大家都知道的那些张爱名言,想写写真正触动我的小细节,写写山笛鼓励,我继续努力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4 01:50 , Processed in 0.08379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