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46|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明月清风在大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5-27 1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川媚 于 2019-6-1 11:39 编辑

  五月的川北田野,是一望无际的绿海,青幽幽的蜜糖李树,是海底的珊瑚树,清风徐来,珊瑚摇动,我也心旌摇动。

  投身于大自然,总有一种自由的感觉,但是那种浓郁的自由的感觉里,似乎还有些复杂的意味:有时让人膨胀,仿佛我就是世界,因为世界在我眼里;时而又让人卑微,仿佛我就是田野里一棵树,从来哪里也去不了。

  合欢花树上的花开满了,像蒲公英小伞一样的白花,密密匝匝。这万绿丛中的一棵白色花树,看上去像一个落到尘世的天使,在八面来风中翅羽招展美丽动人。

  倒溯几年十几年,眼前所见的乡村风物是不可想象的:平整的水泥公路绕着田宅,直抵家门;返乡创业者的产业园果树葳蕤,柠檬、花椒、白芨品种繁多,间种套种科学种植;农民在乡间干农活,可以挣到现金,足以修建独立的楼房;奔走在乡间人户里的年轻干部,都那么有活力有干劲,仿若这一片丘陵上空永远年轻的太阳和月亮。

  乡村文化旅游,也是南充全域旅游发展策略的一个亮点。

  读书岩,禹王宫,封銮寺,新井县,大桥镇,陈尧咨,思乡井……一个个感觉既古老又新鲜的名字,不由分说地从我的脚下,进入我的眼睛。轻轻悄悄地走在这片充满传说的土地上,恍然间,感觉自己就是那穿越了千年时空的灵魂,又一次来到这片曾经寄身的土地,寻找自己的前世记忆。

  在如梦如幻的初夏光影里行走,我对于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亲切面孔,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敬慕之心。多么谦逊啊,我所结识的那些朋友,那些热情、淳朴、率真的人儿!之前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在我面前提及过南部县那些密集的历史信息、文化符号:唐朝618年新井县置于今大桥镇(唐时大桥镇还叫王井镇,清朝始名大桥,1990年改为大桥镇);因为境内富于盐井,因而叫做新井;现有约1平方公里新井县遗址,可能包括三进的县衙文物保护单位瑞笋堂;如今叫了二十多年大桥镇的地方,可能是西汉充国最大姓氏谯姓的谐音……

  下午,从南充嘉陵驱车到大桥镇的南部县作协创作基地座谈。基地设在一个名叫农泉山庄的农家小院。这是个四合院式样的文化小院,院小景多。朋友们在院子内外好奇地走动寻访。靠山一面有私家佛堂,侧面厢房有文化产业:巨型根雕与名人字画互为表里。鹤雀藤绿阴里的秋千椅上,有人荡起秋千,有人闲坐小憩。这时候,连鸟儿啼声也没有了,一切声音都从意识里消失了。院子里那个“明月楼”的石碑,不言而喻,定是在向世人言说,此院清风不绝,仍是雅聚之地。我的心情一点点变得凝重,感觉像荷叶四面的水珠,在向叶子的中心聚合。我看出来了,这小院的明月清风,隐约带着大桥前世今生的影像,充满了神秘感。

  因为害怕会犯常识性错误,所以写此文之前,我用几天时间考证了新井这个县名。资料越读越多,我差点沦陷于南部和大桥的历史之中。我发现,三陈的高祖叫做陈翔的,曾经做过新井县令,后来新井并入南部,于是就有不少人揣测“一门龙虎”、“曰将曰相”的三陈为南部人,在南部县做足了三陈故里的文章,还有人发动民间力量建了一个文化实体:三陈文化公园。

  对于争先恐后建设名人纪念馆之类的事情,一般没有人会去纠偏。谁敢说,三陈不曾到过他们祖辈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作相当长时间的停留,并留下一些遗迹和传说呢?有人考证三陈籍贯的时候,也绕不过一些史料上关于三陈与新井的说法。有些说法,即便不合史实,也不过是美丽的错误罢了,从客观效果上讲,也许还更能体现人们对于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推重尊崇,真心诚意的供奉。在全国范围内,张飞庙就不止一处,而孔庙又不知道有多少呢。

  座谈会上,看看那位甘愿承担三陈文化建设的老人沈校长,我忽然感觉到那穿越的灵魂的重量!那有重量的灵魂,也许不是三陈,而是三陈的化身沈校长。沈校长不会有我心底的疑惑,而只有辩识的确信。他此刻在我们中间,就像众星拱卫的月亮一般。这是一张并不陌生的面孔,神情像鲁迅一般清正。他仗义疏财,为三陈文化奔走联络。说起三陈故事,如数家珍,字字如玉,掷地有声。三陈文化在他的口中天然地具有一种神圣的意味。他的言论入情入理,如同饮食里的盐,暗夜里的光,调动了众人的情绪,点亮了众人的眼睛。

  我说过我绝不钻故纸堆。但这话不是因为骄傲。每当看到文化学者条分缕析某种学理时,便深感自己学识浅薄。我以为,一个人要做文化研究,首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而我似乎还不曾入门。但是在先贤著作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我还是敢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

  三陈文化的发掘,沈校长首先着眼于“思乡井”等传说所寄托的孝文化。这个立足点是不错的。晋代明臣李密在《陈情表》里面写过“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话,那么试想一下,哪个朝代能够容忍不孝之臣呢?李密还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在他看来,孝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动物本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报恩之心。如此看来,如果不孝,则禽兽不如;如果尽孝,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品德。

  可以想见,孝文化对于乡民的感召力,应该是十分强大的,因为人人都可以仿效,都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然而我想,如果要使得人心高尚、世风优良,还应当发掘三陈文化在家庭教育方面更高层次的引领作用。

  尽孝是侍奉父母,尽忠是侍奉朝廷;尽孝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尽忠是更高的道德要求。三陈母亲冯氏教子尽忠的故事,具有十分震撼的教育作用。在“杖坠金鱼”的传说中,冯母竟然教育陈尧咨“做官当报效国家,不能沉迷雕虫小技”,可见冯母的思想境界确实高远,因而能使三个儿子成为栋梁之才。

  沈校长等文化学者对于三陈文化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家庭教育文化在忠、孝层面的社会意义。我想,一旦置身于三陈文化氛围之中,不需要谁来大声疾呼,人们都会看到,有一个更敞亮的窗口已经在头脑里豁然大开:三陈文化还有一个家庭教育文化中更深刻广泛的层面,那就是强调通过读书加强个人修养。

  三陈家中“诗礼趋庭,芝兰生砌”是怎样的读书氛围!三陈同朝为官,“腰金鸣玉,朝暮温情”,是怎样的优雅大度!三陈家族最早的文献《陈省华神道碑》中言及三陈的家庭氛围时,言辞丰美,情采旖旎,令人陶醉,令人心向往之。

  上曰:“见其子,知其父矣。”……时尧叟为枢密使,尧佐直史馆,尧咨知制诰,腰金鸣玉,朝暮温情……氏,……荐绅之谈,谓之孟母,年八十五岁终,……封燕国太夫人。子三人,悉所长也,列秀竞爽,高大阀阅。尧叟仕至枢密使、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右仆射,判河阳。尧佐……惟圣御天,惟贤圃圣。殁有令名,是曰流庆。显允陈公,太邱之裔。诗礼趋庭,芝兰生砌。宰邑斯勤,守土惟仁。铨管京兆,衡平鉴新。公尝有言,孔父之旨。……千载风云,一门龙虎、有子维何,曰将曰相。有孙维何,友直友谅。洪范五福,皋陶三德。公实兼之,可颂可则。……二公为臣,忧国忧民。岂曰世异,今为德邻。……

  大桥镇的人们珍惜文化资源,充分发掘文化资源。不仅宣扬三陈文化,还建起了川北第一座私人图书馆“清风阁”。三陈读书岩、蒲氏清风阁,在家庭教育的文化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教人热爱读书涵养心性。

  “千金不买连城璧,万卷惟存旧宅书”是宋代陈襄写给蒲氏“清风阁”的诗句。诗句倡导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世界观,教育人们怎样做父亲:不沉迷于物质生活,引领儿孙的精神生活――这样的进取精神,应该能够启迪和教化当今的家长,并且契合世界读书日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在家庭生活中,父亲不再做李尔王,远离人伦悲剧的泥淖,唯有通过身体力行地营造读书氛围影响后生。

  苏辙给蒲氏清风阁题了几句诗,也可谓力透纸背的金石之言,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教子书:“读破文章随意得,学成富贵逼身来。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

  大桥镇丰富的地域文化,能够由一代代的作家和文化人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令我十分感动。南部县大桥镇小学的两座耸入云霄的高楼,一名魁星楼,一名攀桂楼,分列在老县衙瑞笋堂两边,更显出陈旧者的厚重、新鲜者的活力。我觉得这种古今并存的情景,就是大桥显在的历史,表达了大桥人传承历史建设乡村的决心。大桥镇人在文化保护中推进文化发展的激越心灵,打破了五月乡村单调绿色给人催眠的感觉,让我被讲述历史的铿锵之声猛然惊醒。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5-27 16:47 | 只看该作者
版主大人的沙发:victory:
3#
 楼主| 发表于 2019-5-27 16:49 | 只看该作者

朋友,下午好,敬茶哈。祝妙笔生花,夏天开心!
4#
发表于 2019-5-27 18:12 | 只看该作者
我来迟了,没抢到沙发。只好做个马扎,慢慢品读。留记号,明天回复吧。
5#
发表于 2019-5-27 19:14 | 只看该作者
大桥镇的人们珍惜文化资源,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大桥镇人眼光远大!版主引经据典,文学涵养深厚!点赞!
6#
发表于 2019-5-27 20:10 | 只看该作者
没写过这样的文字,感觉很费思量。而川版写得很好,很厚重,写出了三陈文化的底蕴大桥文化的传承,很具历史和现实意义。欣赏。祝好。
7#
发表于 2019-5-28 06:41 | 只看该作者
读川媚老师的作品总有一种很振奋的感觉,文章大气具有厚重的历史。很有意义的文,佳作!
8#
发表于 2019-5-28 06:4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佳作,问候老师。早晨好!
9#
发表于 2019-5-28 06:5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新作,老师早上好!
10#
发表于 2019-5-28 09:04 | 只看该作者
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贴近生活的文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11#
发表于 2019-5-28 09:0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一片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地域的描写审视思悟,贯穿了一颗人文之心。寻找一片土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发掘出它新生的活力和魅力。欣赏,问好。
12#
发表于 2019-5-28 09:37 | 只看该作者
川媚的《明月清风在大桥》,虽是记游类的文章,却写出了别致。内蕴丰富,感受到了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拜读,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5-28 10:59 | 只看该作者
请允许我一并回复楼上朋友们:感谢赐评,感谢鼓励!
现实题材的作品,确实很难把握的。努力文学化,也会呈现出别样的味道吧。让我们共勉!
14#
发表于 2019-5-29 20:42 | 只看该作者
文化的回响,是历史的迷离,问好
15#
发表于 2019-5-30 14:29 | 只看该作者
此类文章的确难写。媚版这篇则写得厚实,有力度。欣赏!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5:46 , Processed in 0.08702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