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19-6-12 23:13 编辑
你所热爱的,值得我们去热爱
端午前夕,有陌生读者在我公众号后台留言,寻求有关端午节与屈原的作品。我想都没有想,让他上百度搜索敕勒川的组诗《一个人的祖国》。
初读敕勒川的诗是十年前,第二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他的组诗《一个人的祖国》获得了一等奖。收到获奖作品集后,读他的这组作品,有一种触电感——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十年过去了,现在读他的诗歌,喜爱和兴奋的心情仍和十年前初次读到时一样。这些年,我喜欢的优秀诗歌、诗人有许多,但还没有哪一个诗人所有的诗歌像敕勒川一样被我像喜欢情人一样喜欢着,一读就激动。
他的诗并没有什么新奇出彩的地方,语言也不是很美,对有些读者,甚至会不屑地说,不就是断了行的日常说话嘛,连散文诗都排不上。倘若,你随便指着诗里的两句,让他在脑子里轻轻的幻想一下,他马上就会微笑起来:嗯,确实不一样,内功练得非常好,淡妆浓抹总相宜,给人一种爱不释手的美。
他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诗总能给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一种强而有力的震鸣,用他自己的话说:吃的是母亲的盐和姥姥的人间烟火。世界上再微小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在规律跳动,在他的眼睛里发现了就必须要去热爱。
这就是他与诗歌的哲学观,生活的价值观。在《细微的热爱》这本诗集里,无论是懂诗的人还是不懂诗的人,都能不费吹灰之力地从一首首诗歌里读出人类和世界的肌肤相亲,去情不自禁感动,或笑、或泪,进而认真思考。但自始至终,世界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你的心都是宁和的、温暖的。
就从《一个人的祖国》说起。
这是五月,大地之上 草木茂盛,但茂盛不过 一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悲痛
那些兰花、芙蓉、菊花美得多么悲壮 像一个人把最后的梦想 决绝地怒放
这些句子平淡的根本就没有做过任何雕饰,不华丽、不晦涩,一读就懂,知道写的是什么,或准备写什么。但是,从一开始读,你就喜欢上了,像清水芙蓉,干净的让你移不开眼睛;像黄莺初啼,试声惊春;像五月清风打抚在脸上,舒怡,不舍离去。尽管也有悲情悲剧在里面,但他写的从不撕心裂肺,如这首诗,一看就是写悲,写痛,写孤独,但这悲、这痛、这孤独并不让人拒绝,甚至还很乐意去享受,如诗“那些兰花、芙蓉、菊花美得多么悲壮”。这是敕勒川写诗与其他诗人写诗最为不同,最成功的地方。
比这更成功的是,当你读了前面的一两节后,已经知道了这首诗要写什么,接下来要怎么写,跟看电视剧一样,一集终了完全能猜测得出来下集会怎么放,但心中的那份渴盼就是舍不得让眼睛离开荧幕,那个急啊,追过电视剧的人都有的感觉。在文学作品里,有这种感觉的或许只有小说,一般是长篇,最没有这种感觉的是诗歌,而且是现代诗歌。但敕勒川恰恰就是把这最不可能会有的感觉写出来,不急着写完,故意挑逗你阅读的兴致,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去读。
拿《一个人的祖国》接着说,前面两小节,无论从题目,还是从诗句中,都没有说这个人是谁,但读过的人,无论懂诗的还是不懂诗的,都知道这个人是屈原,都知道屈原是什么人,有着什么样儿的故事。按理说,都知道了一个人的故事就不再是故事了,就算再好听也不足以再去吸引人。但敕勒川的诗没有这种感觉,看了前面的就总想急着往后面去看,看他怎么写。
祖国与美,一个都不能少 然而,没有祖国,那美 就成了一个人心尖上的痛
看了这一小节后,是不是如我上面所说的有这种感觉存在?是不是知道他这首诗还没有写完?是不是认为他写的很有意思,与其他诗人写法完全不一样?是不是很想继续往下去看,并认真看完,是怎样的结局?
吊一下大家的胃口,这首诗在这里就此结束,想接着读完这首诗的人,想必一定就是已经喜欢上了他的诗,那就自己上百度去搜索,或买一本他的诗集回来读。我敢肯定地说,这首诗后面一节比一节精彩,且每一首都是。
他的诗除了自然朴质,通俗易懂,一小节一小节像电视剧不急不速地往下延伸外,还有好几个出奇制胜的地方,就是一首诗让你读着读着,无形中就被感化、感动了,会自觉的暂时停下来,在脑子里想着有关和自己的一些经历;读着读着,突然就被一句哲理的句子给惊呆了,迫使自己背下来,记下来,并且是过目不忘。
亲爱的女儿,你要好好读书,听老师的话,要和 同学们友好相处……这都是老生常谈了,但又 不能不说
不渴求你能成为什么龙什么凤,只期望 你能成为一个人——有血有肉,能哭能笑,有一颗 素朴、干净、善良的心
亲爱的女儿,也许你现在还看不懂 爸爸写下的这些话,不过不要紧 我教不会你的,生活会慢慢教会你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这是全诗后面三节,前面还有两小节。不用解释,识字的人都能看懂,完全可以说它不是诗,是纯粹的口语。但是,你一定喜欢用诗的声调去读这口语文字,完全感觉不到它是口语,会一遍又一遍的读,会静下心来在脑子里,心里、眼睛里想象这么一副温馨的画面,甚至,你会为这份幸福感动到流泪。这样的句子在我们普通人口里经常说,但从没有哪个人这样写出来。敕勒川写出来了,我们现在用诗的朗诵方式读一遍,味道就和平时说出来的完全不一样了,句子的境界提升了许多倍。假若你的孩子听了,也一定会和之前听时的态度不一样,会变得很乖、很乖。
这样无形中被感动,或喜或疼的诗歌几乎在他的每一首诗里都有出现。
多少年了,灶里的火光在姥姥身上 一直跳动着,从没有离开过她,似乎 那火光已成了她身体的一部分—— 那温暖,那味道,那疼痛……
有时候,灶里的烟火喷出来,把姥姥呛得 一阵咳嗽,一阵颤抖 哦,这人间的烟火,给你温暖和食物 也呛出你,骨头里的泪水 ——《人间烟火》
从不知道恨是什么,给你的永远是爱,是 整整一生的牵挂,让家 有一个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就是母亲的味道,就是一粒盐 历经世态炎凉后,仍然为你留着 温暖的怀抱 ——《母亲盐》
以上两首诗都是节选,素材都是身边微小甚微的熟悉,句子朴实的不能再朴实,和批评家说的真正的诗歌要求是隐喻、浓缩、凝练、升华等完全不挂钩,甚至,这些句子比口语还口语,但厉害的是,它丝毫没有影响到你对读它所产生出来的热爱,甚至,一次不经意的读到,就决定了你终生对他的喜爱,无论你是不是诗人,无论你之前读不读诗。
为什么他的诗歌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自我认为,都说诗人是最不懂人间烟火,不知道盐是咸的人,而他不同,他是最清白自己是活在人间烟火红尘里,深知生活需要盐,知道盐是咸的,且早早就知道柴米油盐贵,知道诗人也是吃盐长大的。
他的诗歌魅力所在就是他写每一首诗前都如一粒埋入泥土的种子,破土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根须始终没有离开大地,于读者,同南方人吃米饭,北方吃面食一样,一个人从出生到死每天都在吃它,但一辈子都不会说吃厌,甚至是热爱了它们一生。再通俗点儿说,就是他的诗在读者的眼睛和心里不是诗,是粮食和蔬菜,是柴米油盐。
当然,他没有忘记,且一直清醒着,知道诗歌是文学体裁里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那种。文学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诗歌是最高的。所以,他这么多朴实无华的诗歌,几乎每一首,我们在不费吹灰之力阅读享受的同时,又突然会在你眼前蹦出一句至理名言,或一些夸张到无极限让你忍俊不禁的句子出来,这又一次让你惊呆,对他刮目相看——原来,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他说他的诗观:“真情真爱是最好的技巧,老实朴素是最大的技巧。在心灵宁静地写作中,力求达到自然、人、诗歌三而合一的境界。”
站在黄鹤楼上,远处的大江如此安静,只有心 早已激动成了一只黄鹤—— 飞,你是我的天空 落,你是我的故乡……
……
哦,如果没有黄鹤楼,一个人该怎样 送别另一个人…… 如果没有黄鹤楼,一个人拿什么 来思念另一个人…… ——《雨中登黄鹤楼》
一棵树,用一生的时光,把自己 走成了一朵闪电 ——《凝神一棵树》
从一个人到一个节日,中间 隔着生死 生,不是一个问题 死,也不是一个答案 ——《端午》
前一分钟刚想过你,后一分钟 就又想你了,仿佛一眼泉水,想你的念头 止不住地汩汩往外冒,连大地 也没办法抑制……
甚至舍不得一分钟一分钟地想你,而是 一秒钟一秒钟地想你……这样,我一分钟就可以 想你六十次,一小时就可以想你三千六百次,一天 就可以想你八万六千四百次……
在列车上想你,用 每小时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想你,用 飞跑的树木、村庄和田地想你……
……用呼呼的风声想你 用哐当哐当的心跳想你……
……用一条大河的源远流长和一座大山的高耸想你 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波澜壮阔想你……
想着想着,我就成了 再也无法停下的车轮,哐当,哐当,每一声 都是一次筋疲力尽的思,绝处逢生的想 ——《想你了》
引用的诗句似乎多了些,有点不符合评论文要求了,但这些诗句确实朴素的惊艳,值得摘抄下来放到这里分享,让读者更近一层去对他的诗歌深入了解和认知,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写一些接地气俗气俗套的诗人,对艺术的美塑,境界的升华,浪漫的追求,他更是高手一枚,只在他诗人之上,绝不在他诗人之下。这样的诗人,是最完美的诗人。这样的诗人,正如人们说的:上马持枪能打仗,下马抓笔可治国。
《细微的热爱》是他的一本诗集,他给自己的诗集宣传语是这样写的——
让不喜欢诗歌的人爱上诗歌。 让喜欢诗歌的人更加深刻的理解诗歌。 滚滚红尘中,让每一个人的心上都点燃一盏温暖的诗歌之灯。
接触过他诗歌的人,都会认同他的诗歌配得上这三句话。真的,他所热爱的,值得我们去热爱。
2019.6.9 杭州下沙
注:题目借用的是欧阳梦儿一篇文章中的句子,在此向欧阳梦儿表示感谢。 小档案:敕勒川,原名王建军,1967年出生。诗作散见《诗刊》、《人民文学》等刊物,出版诗集《风提着一朵花走了》、《纸上的大风》等。部分作品入选《中国诗歌精选》等多种年选、诗选。获《诗刊》2010年度青年诗人奖等奖项。现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