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6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三•一八惨案”后的周作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23 1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9-6-25 21:50 编辑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为抗议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提出的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北京八十多所学校共约五千余人,在北京临时执政府门前广场请愿。临时执政府卫队竟然开枪射杀,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

    这天,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件事,被周作人称为“民国史上最大污点之一”。

    惨案发生后,周作人写了一系列文章,粗略检索《周作人散文全集》第四卷,有十余篇:事发当天,周作人写了《关于大残杀的感想》;第二天,写了《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第三天,写了《可哀与可怕》;第五天,写了《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其后,还陆续写了《陈源口中的杨德群女士》、《恕府卫》、《新中国的女子》、《关于〈整顿学风文件〉的通信》、《洋铁水壶与通缉令》、《恕陈源》、《死法》……

    这些文章,有两个主题。

    一是公开点名的谴责。被周作人点名的人,有临时政府执政段琪瑞、内阁总理兼陆军部长贾德耀、西北边防督办张之江、临时政府秘书长章士钊、京畿卫戍司令代理警察厅长李鸣钟、临时政府卫队旅旅长宋玉珍、《现代评论》杂志“闲话”栏目主编陈源……不管这些人后来怎样,但当时确实都是“三·一八惨案”的重要当事人和言语维护者、舆论拥趸者,与“三·一八惨案”脱不了干系。周作人对他们的谴责,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二是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在周作人文章中留名的死难者,有北京女子师大的刘和珍、杨德群,中法大学的胡锡爵……周作人的悼念,夹杂着强烈的愤懑。他的悼念、愤懑之情,主要体现在他引入文章里的三副挽联中。“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联”:“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中法大学“开追悼会的时候我送去了一副”:“什么世界,还讲爱国?如此死法,抵得成仙!”这三副挽联,虽不很“工”,却深得其兄鲁迅犀利、尖锐之风,读着令人解恨。

    “三·一八惨案”发生一百日,周作人又写了一篇《六月二十八日》:“回想三月十八日已是一百天前的事了。这在乡间称作‘百日’,是对于死者的一个大纪念,前清时男子服父母之丧,在这期间不剃头发,通称‘百日头’。这三月十八日死难诸人的百日,在我们也应当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纪念日。”周作人希望人们记住这个“极有意义”的日子,因为“三·一八”是有民国之名的北洋军人政府屠杀学生的“纪念日”。

    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文章,最著名的恐怕是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被选入中学课本,一般民众心目中的“三·一八惨案”印象,多从由此得来。

    和鲁迅的犀利、尖锐比起来,周作人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文章整体上显得比较平和。平和,是周作人文章最显著的特点,即使有愤懑,也不喜欢直接控诉,而是用“春秋笔法”表达。但再“曲折”,也无法遮蔽他的愤懑,隐藏在平和之后的愤懑,不经意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令人一读就感觉得到。平和里的愤懑比单纯的愤懑更为深沉,这深沉体现在周作人文章的讥诮里。讥诮,是周作人“三·一八惨案”文章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绵里藏针,是文人惯用手法,外圆内方,是许多文人的性格特征。喜欢用“曲笔”,就讥讽诮骂,心里有愤懑,就正话反说。这,比直抒胸意更有味道,有令人深思。

    读周作人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文章,看得见一个充满正义感、对世事有自己思考的文人形象。他看似谦和,其实也固执;他的文笔看似风清云淡,其实情绪却激越慷慨。读着他这些文,对他不得不生出“一分为二”的评判:不但人是人,文是文;而且前期是前期,后来是后来。既不能因为他的文字而忘记他的附逆,也不能因为的附逆而一棍子把他“打死”,还“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6-23 20:43 | 只看该作者
字母兄所言极是,但人们终究还是会计较的。
段祺瑞因为此案,当众下跪,并终身食素,所以,虽然他是当时的执政者,但他在历史上的骂声还是较小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08:51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6-23 20:43
字母兄所言极是,但人们终究还是会计较的。
段祺瑞因为此案,当众下跪,并终身食素,所以,虽然他是当时的 ...

段较注重个人修为,也谨言慎行,有“再造共和”之功,后人谓之“六不总理”。
虽然“三.一八惨案”时,段不可能下令开枪,而且当时他在北京也差不多是个“傀儡”,负责维持地方秩序的应该是冯玉祥的部队。但他既然要趟“执政”这场混水,而惨案又是发生在执政府前,他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或许也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将其视为“罪魁”的原因吧。
4#
发表于 2019-6-24 09:26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9-6-24 08:51
段较注重个人修为,也谨言慎行,有“再造共和”之功,后人谓之“六不总理”。
虽然“三.一八惨案”时, ...

不止再造,而且是三造共和。
当时他有一位副手徐树铮,可谓成也徐,败也徐。
5#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10:01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6-24 09:26
不止再造,而且是三造共和。
当时他有一位副手徐树铮,可谓成也徐,败也徐。

历史人物,功过是非,难以评说。
他们既然能风云一时,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不是一般平常人所能体会。
6#
发表于 2019-6-24 15:09 | 只看该作者
归根到底,周作人只是一个文人,一个写字的。笔可以是枪,是匕首,但在真正的刀枪面前,笔却变得一无是处。
字母老师的对于文字的梳理方式,很是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爬梳文章的一种方法,我很受益。
7#
 楼主| 发表于 2019-6-25 18:20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6-24 15:09
归根到底,周作人只是一个文人,一个写字的。笔可以是枪,是匕首,但在真正的刀枪面前,笔却变得一无是处。 ...

在《泽泻集》里读到几篇周作人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文章,检之于《周作人散文全集》,竟然十多篇。虽然都不长,但胆之大,话语之讥诮,很有“非周作人”的特点,所以,写写。
8#
发表于 2019-6-26 08:41 | 只看该作者
人性,很难说。

问候,感谢分享。
9#
发表于 2019-6-26 14:01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9-6-25 18:20
在《泽泻集》里读到几篇周作人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文章,检之于《周作人散文全集》,竟然十多篇。虽然 ...

我受益的是字母老师对于读书中的一些爬梳方式,很值得借鉴。
10#
发表于 2019-6-26 18:59 | 只看该作者
看到题目,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对周作人的文章仅限于阅读他的随笔风物内容的,通过字母老师的梳理,我看到了一个有正义感的作家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08:53 | 只看该作者
鲜然 发表于 2019-6-26 08:41
人性,很难说。

问候,感谢分享。

的确,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变化多端的。难以一而概之。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08:54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9-6-26 18:59
看到题目,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对周作人的文章仅限于阅读他的随笔风物内容的,通过字 ...

是的,我们心中的“三.一八惨案”多来源于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一是因为鲁迅太有名,曾经几乎独统民国文坛;二是因为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很难读到周作人的文。
13#
发表于 2019-6-27 10:29 | 只看该作者
还好还好是在民国
若是在不便详说的时代,周代兄弟这类文章根本没有见报的可能。
现在你试下?;P除非活腻了。
14#
发表于 2019-7-1 21:25 | 只看该作者
人是人,文是文;一分为二。周作人的散文,是平和淡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19:45 , Processed in 0.17240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