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6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遗世而立的孤独是怎样的   ——读威廉.福克纳的小说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27 0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雪白演义 于 2019-6-28 09:03 编辑

  遗世而立的孤独是怎样的


  ——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


  爱米丽小姐去世时,全镇的人赶来为她送葬。这是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开头。开头更像结尾,一个人死了,盖棺定论,这个人的故事也由此完结。小说不能完结,关于爱米丽小姐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这是爱米丽小姐的开始,也是“我们”开始。爱米丽小姐离世了,“我们”对她只能是追忆,只能是回顾。我们,小镇上的人,是看着爱米丽小姐从少女“蜕变”成老妇人并终老而死的。“我们”好像和爱米丽小姐很亲近,像是一家人。事实却是,“我们”和爱米丽小姐虽然同居一地,“我们”却和爱米丽小姐隔着重重帷幕,隔着新旧两种制度,甚至隔着“傲慢与偏见”。我们“进步”了,“我们”工业文明的“汽车库与轧棉籽机把最显赫的人家挤了出去”,爱米丽小姐和她的家族还停留在农耕时期。爱米丽小姐可不是一般人,她是小镇上的名门望族,她居住的“屋子坐落在曾经是小镇最有派头的一条街上”。但是,爱米丽小姐是一个传统守旧的人,所谓的传统守旧,就是固执地保持原有状态,在世事转换面前不肯前进一步。爱米丽小姐的家族就像一棵巨大的树,以为可以千年不倒,便回避一切日月天光。对于爱米丽小姐这个望族来说,这样的回避从父亲那一代就开始了。父亲,那个叫格里尔森的老绅士,以“傲慢不羁”的态度赶走了爱米丽小姐所有的求婚者。子遵父命,这是传统。维护或固守传统,中国人是这样,大鼻子白皮肤的美国人也是这样。但是,父亲会苍老死去的,父亲一死,爱米丽小姐唯一依靠的那堵墙就倒塌了,爱米丽小姐因此陷入了巨大的恐惧和孤独之中。恐惧和孤独产生了幻觉,她说“父亲没有死”,拒绝为父亲下葬。父亲的尸体最终当然掩埋掉。父亲的尸体一掩埋,笼罩在爱米丽小姐头上的独孤的黑云更浓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爱米丽小姐由此陷入了一个冰冷孤绝的世界。


  除了父亲的死,小说还写了情人的死。相对于情人的死,父亲的死是一次彩排,一次预演,也是一个铺垫。沿着这个铺垫,小说往下走,要进入“深水区”。“深水区”更阴冷,更恐惧,也更孤独。这是一个悲剧走向,悲剧走向并非直线下滑,而是在下滑的过程有一个小小的上扬。先扬后抑,这是小说的惯常手法——爱米丽小姐恋爱了。爱米丽小姐的恋爱是必然的,是顺理成章的。也可是说是小说的“生理需要”。摆脱孤独就是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强大的,生理需要以强大的驱动力推动着爱米丽小姐像一列火车一样奋不顾身横冲直闯,门第、习俗、观念通通不管了,她拼命抓住恋爱这根稻草以求把自己放逐出去。面对爱米丽小姐“脱轨”行为,爱米丽小姐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惊恐的是“我们”,受不了的也是“我们”。“我们”在外围,构成了小说的基本面,同样构成了小说的深邃空间。福克纳的高明之处就是把小说的线性结构拆解掉,零零散散堆积在一起,堆积成“我们”的窃窃私语,堆积成“我们”的看法。“我们”的看法是,“一个望族女子”怎么可以“忘掉自己的高贵身份”,情愿嫁给一个下等人?门第观念,不但在爱米丽小姐身上成为思维定式,在小镇的人身上也成为思维定式。就小说而言,不直接描写爱米丽小姐的观念冲突,而直接描写小镇的人的观念冲突,是一种映照,这种映照不但使小说有了迂回,有了纵深,而且节省了笔墨。节省笔墨就是节省小说的成本。小说是有成本的,小说是有效益的。小说的效益就是以最少的笔墨写出最多的意义。说白了就是两个字,简洁。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各种书写方式可能都会错,唯有简洁不会错。可以说,短篇小说就是一种简洁的艺术。《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很简洁了,它以不到一万字的体量,描写了爱米丽小姐的大半生。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很简单,就是集中火力对准爱米丽遗世孤绝的性格。把爱米丽的性格写透,写完整,一杆子杵到底,爱米丽小姐的这个人物的形象就站起来了。


  小说的秘密在于,小说的人物形象不是塑造出来的,是靠人物关系确立起来的。就这篇小说而言,确立爱米丽小姐形象的,是她的情人。说起爱米丽小姐的情人,爱米丽小姐情人很不堪,是一个打工仔。说大了,就是一个建筑包工头。怪不得“我们”七嘴八舌的呢。除了七嘴八舌,“我们”还能做什么?爱米丽小姐深沟壁垒,遗世独立,连讨要税款的镇政府都被爱米丽小姐拒之门外。但是,“我们”忍受不了爱米丽小姐和那个建筑包工头驾着双驾马车在大街上出游,能做的也就是通知爱米丽小姐的远房亲戚,让爱米丽小姐的远方亲戚上门“劝一劝”。作为唯一能进入爱米丽小姐房间的人,远房亲戚讳莫如深,并没有看到什么,只看到爱米丽小姐一厢情愿地为婚礼忙碌。而她的情人,那个建筑包工头,躲到了一边,正在俱乐部和看上去“比他嫩一些”的男人幽会。——不祥的预感很快弥漫开来,是一股熏人的臭气。这股臭气是在爱米丽小姐购买购买砒霜之后散发出来的。“我们”害怕了,以为爱米丽小姐殉情而亡。但是,死不是她,是他的情人,是那个建筑包工头。极端的孤独产生极端的行为,建筑包工头被爱米丽小姐用砒霜毒死了。爱情留不住,可以留住人。人留不住,可以留住尸体。就像当初臆想着留住父亲的尸体一样,建筑包工头的尸体被爱米丽小姐停放在床上,一边是尸体,一边是她。爱米丽小姐和一具尸体同卧一榻,和尸体幽闭四十年,一直到她孤老而死。小说对这一段的描写是碎片化的,它以不露痕迹的方式穿插在小说的内部,零零散散成为整体。福克纳的句式准确而又疏离,殷勤而又迂回。——“这里的尘土味更重,活人的气味更淡了”,“在这些杂物上放着一只领圈和一根领带”“把它们拿起来,只见尘土上留下一个浅灰色的新月”,“在那层细细的眼睛几乎看不清楚的尘土里,我们瞧见了一长绺铁灰色的头发”。通过这样的句式,令人惊悚的孤独就像藤蔓一样爬满了爱米丽小姐的窗棂。

  遗世而立的孤独是怎样的?在我看来,就是尘土的味道和死亡的味道。直接来说,就是一具尸体的味道。[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6-27 10:19 | 只看该作者
“小说的秘密在于,小说的人物形象不是塑造出来的,是靠人物关系确立起来的。”
即使是《鲁宾逊漂流记》,主人公身陷孤岛时,他的所作所为所想,都与他离开的那个文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何况他后来又和土著“野人”发生了密切关系呢?如果没有那个星期五,主人公的形象会逊色很多。
3#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2:28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6-27 10:19
“小说的秘密在于,小说的人物形象不是塑造出来的,是靠人物关系确立起来的。”
即使是《鲁宾逊漂流记》, ...

那么,拓展一下,确立人物形象的不只是人和人的关系,也是人和物的关系
4#
发表于 2019-6-27 12:31 | 只看该作者
           感觉这个读后感,稍浅了些。

           福克纳的小说,短中长俱佳。短篇可以说篇篇都是经典,都是小说写作的教科书。而研究福克纳小说的的文章,可谓“铺天盖地”,每一篇都有不下二十篇解读赏析文章。这个,和卡佛的短篇的解读与赏析文章量大约差不多。所以,我们一般的读者,写福克纳短篇的读后感,是很难写得新意的。

         这篇文字,只能说是从小说本身去赏析的,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好比我们赏析唐诗一样,一定得把那诗人写作那首诗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处境结合才行。《献》这个短篇,当然也要放置在美国南北战争及种族主义的背景下去解读,而作者在本文中,完全没有有提到。其实福克纳的小说,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南北战争及黑人与白人的矛盾冲突为背景的。《烧马棚》、《干旱的九月》这样的经典短篇(值得看十遍),以及长篇《八月之光》和《押沙龙》,莫不如此。《献》里的老太婆,很类似《押沙龙》里的那个老女人。

        总之,读名家小说,不能仅仅只读小说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个小说家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以及其写作该小说的时代背景。抛开这些谈小说,往往是肤浅的、苍白的、泛泛的。

       很抱歉,因为我本人是一个福克纳迷,就多说了几句。
5#
发表于 2019-6-27 12:54 | 只看该作者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19-6-27 12:31
感觉这个读后感,稍浅了些。

           福克纳的小说,短中长俱佳。短篇可以说篇篇都是经典 ...

是的,读主贴时,我就觉得叙述“我们”对于艾米丽的评价,其实是对小说的介绍。重要的是楼主对她的评价。这个评价就要涉及到女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了。
当然,楼主介绍了福克纳的小说和提示写作手法,在中财依然可称佳文。
6#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雪白演义 于 2019-6-27 14:08 编辑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19-6-27 12:31
感觉这个读后感,稍浅了些。

           福克纳的小说,短中长俱佳。短篇可以说篇篇都是经典 ...

多谢赏读。关于福克纳的评论太多啦,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福克纳可是余华公认的老师啊。名头太大了。解读福克纳的小说很难,我做的不过是一点点的尝试。解读名著,我以为有两大派,一派是索引派,一派是文本派。我不想做一个索引派,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是一个业余写小说的,我只能按照小说的基本文理去理解。我的理解也是有限定的,那就是孤独。看看题目就知道了。我就是想拆解一下福克纳怎样把一个人的孤独表现到了极致。或者说,我要看看作为大师级作家,福克纳如何把一个孔钻得有多深,由多透。事实证明,我沿着那个孔看下去,它深不见底。
7#
发表于 2019-6-27 14:01 | 只看该作者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19-6-27 12:31
感觉这个读后感,稍浅了些。

           福克纳的小说,短中长俱佳。短篇可以说篇篇都是经典 ...


桑妹妹难得来这里玩。

但是年轻人写东西,
你要多鼓励。啊,多鼓励。
8#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4:17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19-6-27 14:01
桑妹妹难得来这里玩。

但是年轻人写东西,

还是喜欢江山,看看别的版版,相互吹捧,到了肉麻的程度。
9#
发表于 2019-6-27 15:02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很汗颜,美国作家的小说还真没读过!回头想想,自己读书还真是不多,仅仅读过苏联作家的、日本作家的,法国作家的,还都是翻译的作品。因为外国人名太长不容易记,干脆就不读。美国的电视剧、电影看过几部,也不多。所以对雪白演义 能写这样的读后感真是佩服!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6:34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6-27 12:54
是的,读主贴时,我就觉得叙述“我们”对于艾米丽的评价,其实是对小说的介绍。重要的是楼主对她的评价。 ...

在小说里边,“我们”这个视角特别好。相对于“我们”,爱米丽小姐本身就是孤立的孤独的。“我们”还是艾米丽的亲历者,评判者——我特别喜欢“我们”,就沿用了“我们”这个词。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6:42 | 只看该作者
断肠崖居士 发表于 2019-6-27 15:02
真的很汗颜,美国作家的小说还真没读过!回头想想,自己读书还真是不多,仅仅读过苏联作家的、日本作家的, ...

问好居士,每个人都有自己偏重的一方面。不可能处处显身手。至于小说,还是看看外国的好,因为小说的理念在外国那里。就是说,中国人那点料,差不多都是偷外国人的(主要指欧洲)。
12#
发表于 2019-6-27 22:40 | 只看该作者
觉得阐述到位,很吸引我哟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07:52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9-6-27 22:40
觉得阐述到位,很吸引我哟

我是写给看懂的人看的。就是说,除了我,槐安是另一个聪明人
14#
发表于 2019-6-28 12:22 | 只看该作者
没有读过这篇小说,不能妄加评论。
15#
发表于 2019-6-28 12:22 | 只看该作者
提读支持,周末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8:57 , Processed in 0.05349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