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54|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远去的方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7-4 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香薰古琴 于 2019-7-6 15:18 编辑

  远去的方言

  从没想到有一天方言会远去。小时候,我们村子里从头发花白的老者,到蹒跚学步的幼儿,都操着一个晋南方言说话。婆姨们在巷口骂人,支书在喇叭里叫喊,就连厕所边拴着的黑狗都能听懂我们的言语。我们这边方言好像是溜墙走的,嘴巴不完全张开的那种,而且语速很快,铿锵有力。有的发音辞海翻破也找不到,外人听了觉得你很凶。比如“墙”是“绝”,“娘”是“虐”,“上”是“戳”,“下”是“哈”等等,外地人来到这里没个十年八年你说不下样子。甚至有的招赘的外地女婿,一直到老都没有学到其精髓。

  在外面久了,每次回到村里,说话便口无遮拦,和发小和邻居对话,就觉得自己像漂泊的树叶找到了根,痛痛快快过上一回瘾。我女儿小时在村子里待过一段时间,回到城里在家里撒娇或者嬉闹,普通话里故意用一些方言,就像现在的中英文混合。如果哪一天她用上了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说明一是事情很严肃,二是可能她受了气。儿子在城里长大则完全不会说方言了,即使回到老家,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和奶奶对话,他也是满口的普通话。我想教他说几句,从他嘴里吐出来的方言就像断了腿一样,软踏踏的。

  我知道,再到了儿女的下一代,家里人基本上不会说方言了。这使我特别难过的一件事。我小时候在村子里长大,习惯了方言,偏爱这种闲聊起来抑扬顿挫、翻了脸立马尖锐无比的乡音。说普通话就像穿正装,而家乡话就是家居服,舒适又随意。那一年我在广州出差,登记完宾馆的时候突然听到后面有人说着别人听不懂我却很熟悉的方言,我马上转过身认了老乡,感觉自己一下从空中落到地面,有了依托。我们友好地问候,特意住在同一层,晚上说些家乡的趣事和外面的变化,度过了一次愉快的旅行。方言就是你走遍天涯海角,听到它的声音立刻侧目寻找的温暖。汪涵说:方言就是乡音,是一个人的根。不管你走多远,听到熟悉的家乡方言,你就有家了。

  方言是沿袭了上千年的语言文化,承载了一个地区浓厚的历史和地域特点。两个人素不相识,用同一种方言就有了亲密感,有了更广阔的话题。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方言这一特殊语言受到越来越排挤。上一次回村子,学龄儿童几乎都是稚声稚气的普通话,他们的年轻的父母从出生就开始教孩子普通话,甚至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也开始说蹩脚的普通话。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方言毕竟使用受限,村子正在一步步跟着时代奔跑。我却有了一丝丝担忧,也许不远的将来,随着上一代人的逝去,我们村子的方言将会在渐渐消失。我观察了几天,大约有百分六七十的村民都开始启用普通话,那些年曾经躲在角落里的被我爷爷骂过的洋腔洋调子,正大大方方步入寻常人家。

  有一些热心人士也敏锐地察觉方言即失。我有个中学老师姓关,退休后开始收集我们当地的乡俗方言,对方言学习渠道单一,使用频率太低的问题,关老师组织成立方言编写团队,对方言进行建档,描写和展现、保留现状的记录,对一些方言俗语和民歌还刻制了光盘,在当地的民间网站发布编写的方言顺口溜和生动活泼的快板之类的等等,也是收效甚微。方言这一浓郁的地方文化,正在被时代的劲风吹去。挽留方言,使她重归大众生活,跟接收一门外语难度不相上下。

  我毕业后分在税务局。那天庆祝“七•一”,聊天中有一男同事说我跟我们局服务大厅的某女孩是一个村的,她是前几年大学毕业考公务员进来的。同行了五六年,居然不知道她和我是同一个村子走出来的。问及父母姓名,竟跟我家相距不足两百米。她说在外面十年了,基本不会说家乡话了。我只想说方言是刻在骨头上的语言,是一个人走遍天涯海角至死也不可能忘记的语言。我参加工作也很久了,除了正式场合,我还是偏爱我家乡的言语。没有方言的交流,一个村子出来的两个人就像隔着一层玻璃,彼此看起来很近,却仿佛隔山隔水,两片飘飞的树叶落在同一个地方,竟不知道来自同一个根。失去了方言的相认,靠什么辨识你我同根?

  鲁迅先生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我觉得世界的文化并不是民族的遗产。方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挽留乡音,让地域文化世代薪火相传,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这些文化元素不应该被淡化和遗忘。除了政府部门和一些爱心人士归档和宣传,扩大方言传播渠道,电视台等媒体需要增办一些老一辈喜闻乐见、又能被新一代接受的娱乐频道,当地学校和一些公共场所可以播放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歌民谣,让小学生不忘方言,牢记生命的根。

  当然了,牢记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在公共场合使用普通话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对听众的尊重。你讲方言,人家听不懂,跟放屁差不多。我们以前有个省局的局长在新年致辞会上讲话,他清一色的老家方言,下面辛辛苦苦工作一年的同仁玩手机,交头接耳,会场秩序特别不好。人家听不懂,你的问候和诚挚的谢意跟废话没有区别,显得不尊重听众,也没有诚意。我说的是非正式场合,可以用方言交流,比如长辈和孩子,从学校回来就不必拘泥于普通话。老师和学生在课后的沟通等等。

  有的人可以同时掌握几门外语。说明同时保留方言和使用普通应该不难。方言,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言,就是一种民族的文化接力。少小离家老大回,挽留方言,给子孙后代一点乡愁魂牵,一个家的准确方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7-4 16:45 | 只看该作者
方言在向普通话靠拢,方言本身也是文化。
3#
发表于 2019-7-4 17:13 | 只看该作者
毋容置疑,各地方言里有很多词句的表现力,超过普通话。保护方言也不是很难,地方政府有权限和能力推动。比如上海就开设了上海话课程。
4#
发表于 2019-7-4 17:2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了!
5#
发表于 2019-7-4 19:08 | 只看该作者
痛痛快快过上一回便瘾。——这里的“便”作何解?
6#
发表于 2019-7-4 19:11 | 只看该作者
这使我特别难过的一件事——这里的“使”是“是”吧?
7#
发表于 2019-7-4 19:23 | 只看该作者
方言,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言,就是一种民族的文化接力。——欣赏作者的观点!但如何保护方言?好像没有提出什么好办法。方言是生活在一方水土自然形成的,有些孩子读小学就离开了家乡,不会方言很正常。窃以为,方言没必要刻意传承,推广普通话就是要抵消方言的羁绊不是?
8#
发表于 2019-7-4 20:14 | 只看该作者
古琴,保护方言先从自家孩子做起,你让他们一直说,然后孙子,子子孙孙就这样传承下去了。只要本土文化在,这个肯定遗失不了。
9#
发表于 2019-7-5 08:51 | 只看该作者
用方言表达的情绪,最生动最鲜活最有力。

点评

精辟!  发表于 2019-7-5 11:37
10#
发表于 2019-7-5 10:04 | 只看该作者
你说,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
可是,很多人有了方言,就不想着去用普通话了。
能将二者区分开的,往往是精通普通话的,再去做一些方言的研究。
作为一个小老师,我知道,东北方言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止是品语,也包括他们的书面语言。
11#
发表于 2019-7-5 11:37 | 只看该作者
说普通话就像穿正装,而家乡话就是家居服,舒适又随意。
汪涵说:方言就是乡音,是一个人的根。不管你走多远,听到熟悉的家乡方言,你就有家了。

————很有道理!
12#
发表于 2019-7-5 11:43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觉得方言失传会特别可惜,诚如鲜版主所言:“用方言表达的情绪,最生动最鲜活最有力。”,即便普通话再标准、到位,哪能维妙维肖地诠释方言中蕴藏的诸多内涵?
表姐的儿子小学时寄宿在学校,回家不会说方言了,闹得不知情的人以为孩子是外来的,还受到了岐视表姐一看这不行啊,咋能丢失老祖宗传下来的语言精华呢,及时有意识地引导。因为有语言环境,归位很快。现在看到这小伙子,就觉得当时用普通话问我:“你找谁?”的少年,远不如现在一口地道方言的青年,更易让人接近哈
13#
发表于 2019-7-5 14:02 | 只看该作者
我才发现琴版啥时候偷偷发了一篇杂文,不错,其实方言就是根,一个人的根,无论走到哪里都摆脱不掉。
14#
发表于 2019-7-5 20:1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方言也是一种文化。
15#
发表于 2019-7-6 00:12 | 只看该作者
方言吧,有时候蛮讨厌的,有时候蛮亲切的,但是不会讲自己的方言了,自己那疙瘩的方言逐渐式微了,却是不行的,这就根的说法。根系遭遇发展停滞,根系遭遇被削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10 18:32 , Processed in 0.08101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