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我心中,雀儿一直停留在一场围歼中.光着膀子打着赤脚只穿一条大裤衩的他,冒着枪林弹雨背着他的小姨娘左冲右突的悲戗场景,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味道.虽然不曾成功,甚至有几分生无可恋,但壮士断腕的长叹,依然值得追忆.
《英伦印象》应该说让人读来还是蛮有趣味的。读着读着,俨然步入了一间满是英伦景致的画廊,尽管从画面的构图、运笔的手法以及色调和光效上不难看出,这是出自于一位东方的带有些许自恋情结的印象派作者之手。但丝毫未影响到作者的主观色彩在读者中所引发的若有所思的牵扯以及所形成的客观的良性互动。
在看似“粗糙”的表面之下,隐然有着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在看似“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异国景观的饱览中,赋予了浸着浓郁的人文情怀的关注。全篇看似漫不经心的文笔,恰似京剧中的西皮流水,虽然时有唱句过板开唱,但每句唱腔的最后一个字终归要落在板上一样,将张力和活力美妙组合,看似无形却有形地落款在了文章的 字里行间。
作者的精妙之处在于每每触景生情之时还不失时机的借题发挥,渲染一种凝固瞬间之后的主观放大的氛围。古堡,庄园,这些欧洲盛极一时的建筑,如果加以浓郁的雾霭,就调和出很伦敦很伦敦的色调。于是,便有了《雾都孤儿》的诞生。当然,将这种伦敦色调运用到极致的,还得数我们的莎翁。故而,以至于当作者身处雾霭之中时,便会在身不由己的恍惚中听到了一个遥远的冥冥之中的声音,那是穿越了400多年时光,来自老国王对哈姆雷特的教诲:“不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人,因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也许,此时的作者还会下意识的去抚摸一下自己的鼓囊囊的上衣口袋里为方便购物而换得的一大叠英镑。……
英镑,作为一种货币,就像印制它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一样,都有过曾经的辉煌。正如英国人所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则用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而亚当·斯密则是挥舞着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缔造了一个新的秩序。而造就这一辉煌的智者们伟岸的身影都无一例外相继出现在英镑之上。我们必须承认,英国乃至真个欧洲对知识以及运用知识有所建树的人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地位。今天,当我们展开一张新版的20英镑的纸币细细打量时,亚当·斯密的身影依然是那么的醒目。
亚当·斯密,这位英国牛津大学1746的毕业生,今天被尊称之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里,都相继提到了一只“无形的手”。而正是这只“无形的手”规范和理顺了率先步入工业社会的英国的经济秩序和行为道德准则。而时至今日,英国人仍习以为常地自觉地在用那只“看不见的手”来约束着自己。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一古训,好像更适合于英国的国情。当人们都按照已经确立的法则来规矩自己,生活就会变得简单而惬意起来。这也就是作者为什么会叹羡那些靠在一张椅子上悠闲地喝着咖啡或下午茶的当地人的缘由。我们不难想象,从一个以房价、汽车为谈资的国度来的游客,在初次遇见这种悠闲场景时会是怎样一种感觉。是的,只有当人们的生活只需循规蹈矩而无需上下奔波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享乐的时间和心绪。也正是这种英式下午茶的安逸,在200多年前,就已经引得那位被剑桥大学开出,却被恩格斯称为“天才预言家”的英国浪漫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由衷的发出了一种《为中国的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的感动。
由此可见,中国的文化元素对欧洲大陆的影响之深远。不然,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又怎么会在他的《匹克威克外传》中,对茶这个字使用了超过80 次之多呢。
但是,今天当我们谈论这一情景时,却是五味杂陈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展开的各个层面的诸多类比。当然,答案就在我们自己心中。
……
作者不惜篇幅借用了一个买卖房屋的小故事,画龙点睛般的激活整个文章。这极富感染力的结尾,非常有助于全篇的升华与彰显。
也正是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诺贝尔奖得主弥尔顿·费里德曼的一句名言:“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我无法猜测,当时,那两位英国老夫妇的善举是否受到了那只“无形的手”的指引。而我倒是真切的感受到了一只“无形的手”的存在和魔力。并因此,谨为故事中的两位老人而感动。这种感动犹似那令人情不自禁的来自苏格兰高地的风笛名曲《奇异恩典》的旋律缓缓飘了过来,那悠长而略显深沉的音符里带着苏格兰田园淳朴的乡野气息,沁人肺腑,进而衍生出一种百感交集的情愫久久徘徊在心灵的上空……
当我用心读完了《英伦印象》的最后一个字符的时候,陡然发觉,作者似乎沿用了苏格拉底的方式,向读者抛出了一个“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的绣球——什么都没说,却又什么都说了。而《英伦印象》已然十分具象的将我的视觉聚焦在深深地凝望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