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79|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杨修之死,不作就不会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8-20 0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足道哉 于 2019-8-20 17:35 编辑

  杨修之死,不作就不会死


  古人云: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男不看《水浒》,女不看《红楼》,原因何在呢?我想,大概是因为《西游》说空想,对于涉世不深的少年成长无益;《三国》讲计谋,年纪大了,经历多了,一肚子人情世故,再去研读《三国》,岂不是让人更加忌惮;《水浒》里面男人们稍有不如意,便揭竿而起,上了梁山,反了朝廷,害人害己;至于《红楼》一书,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一部禁书,女人读不得,一旦沾染上了,不是害那相思,便去悲悲戚戚,有红颜薄命之感叹。所以,那些道学家们每在读书前,总会谆谆告诫,什么书可读,什么书不可读,什么书可以选择去读。就是防止那些把持不住的人,读了不该读的书,耽于幻想,或者成为阴谋诡计之人。以免误人子弟,断了前程,或许还会累及家人。


  四部古典,男人慎读者竟然过半,细想之下,还真有些忿忿不平之意呢,名著不能读,还能读什么呢?


  该读的,终究还是会去读。上中学的时候,就读了四大名著,那部《三国》读了不止一遍,因为不熟读,不足以明了人的关系与人的谋略。


  在《三国》里面,杨修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位不高,权不重,没有万夫不当之勇,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他的死,既无关三国之格局,又无关此时魏国社稷之安危。然,杨修之死,却让人印象深刻,何者?


  《三国》是一部讲谋略的书。一部中国军事谋略之精华《三十六计》,在《三国》里面,几乎都会有经典之范例,并且对后世之影响,甚广矣。例如“美人计”、“围魏救赵”、“混水摸鱼”、“十面埋伏”、“空城计”等等,有心之人读之,怎能不满腹套路,玩弄别人于股掌之中呢?三国鼎立,既合纵连横,又明争暗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朝文武,派系林立,人与人之关系,错综复杂,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口蜜腹剑防不胜防。游走于三国间,周旋于朝野之上,非谨小慎微,玲珑八面不可,稍有不慎,便惹祸上身,甚至有生命之虞。所以,读《三国》,看游走于三国间的人物,哪一个不是满腹韬略,哪一个不是八面玲珑呢?


  杨修,似乎是一个另类。


  在魏王曹操手下,杨修的确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文不能定国,武不能安邦,上无强力做靠山,下无士卒为根基,却又恃才傲物,置错综关系于不顾,屡犯曹操之大忌,而不知收敛,怎能不死?


  杨修本可不死。


  倘若他是一个懂得内敛的人,或者懂得洞察情势又能审时度势的人,又或者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都有可能不死。可是,杨修既不能低调做人,又不能明察形势,更加没有自知之明,却一而再再而三去触犯曹操,不是作死的节奏么?


  “阔门事件”之后,曹操就对杨修心甚忌之。曹操在梦里杀了人,人家都信或者不信,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穿,杨修却在一旁冷笑着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就愈恶之。杨修参与曹丕曹植的世子之争,曹操就已经有了杀杨修之心,却一直忍而不发,是一直在给杨修活命的机会,可惜,杨修看不懂,参不透,一再装傻充愣,一再卖弄那一点点可怜的小聪明,一再拼命往鬼门关闯。“鸡肋”时正好被曹操找到借口,此时的曹操,对杨修已经是忍无可忍。杨修,便没有一点活下来的机会了。


  耍小聪明者,哪一个能够成就大业呢?


  曹操手下,可谓猛将如云,那些心怀锦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更是灿若星辰,像郭嘉、程昱、荀彧、贾诩之流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名动朝野。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因为才华招来曹操的忌妒,而招致杀身之祸呢?这些人不但绝顶聪明,而且明察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态势,明了身边人际关系,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知道有些话该对什么人说,不该对什么人说。更知道,作为谋臣幕僚,事关军机大事,社稷安危,当深思熟虑去说,鸡毛蒜皮,流言蜚语,有多远,就躲多远。而杨修屡犯曹操之大忌,细细看来,都是不值得去触犯的,他去触犯了,都是不应当去触犯的,他去触犯了,并且不止一次去触犯,杨修,怎么能够不死呢?


  如“阔门事件”,“一合酥”,本来就是游戏,是曹操与诸臣的玩笑而已,当不当真,却又不能不当真,众人一笑而过。可偏偏杨修认真了,并且猜出了谜底。他猜出了谜底却没有猜透曹操的心事,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却不自知,还洋洋得意到处宣扬。“梦中杀人”与“世子之争”却是任何人都不能触碰之事,曹操身边的人,有几个不明白呢?唯独杨修看不明白,看不明白却要去触碰,杨修,已经惹下杀身之祸了。说起来,几件事情相比较而言,“鸡肋”一事,并非杀无赦之罪,只是此时,曹操对杨修忍无可忍罢了。


  就像某明星,有了一些小小的成就,就忘乎所以,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分对象,说了不该说的话,结果与人无害却让自己永世不得翻身。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懂得祸从口出的利害。


  无论在任何情形之下,无论身处什么样的位置,一个人具有自知之明,很重要。


  诸葛孔明之所以成为智者的化身,其最大的智慧就是有自知自明。


  刘备三顾茅庐而孔明出山,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那么,刘备“三顾”孔明始出。为什么不是“两顾”,或者“四顾”呢?这就是孔明的智慧。孔明号“卧龙”先生。“卧龙”者,等待时机一飞冲天耳,岂能久居山野长卧池中?刘备之蜀国,就是孔明一飞冲天的平台。智慧如孔明者,岂有弃之不用之道理?一顾不往,再顾仍不应,待价而沽也。三顾欣然前往,身价足而对方诚意满满,没有再漫天要价的道理了。正所谓“事不过三”,三就是一个节点,就是一个人审时度势的智慧之所在。倘若刘备众人“三顾”而孔明仍然不出,刘备就会心灰意冷,关羽或许就会弃之而去,而那张飞张翼德,保不齐就会捏着那丈八长矛,破门而入,取了孔明的项上人头。既然待价而沽,孔明绝对不会撑黄了买卖,甚至搭上性命的。


  反观那个杨修,一而再,再而三触犯曹操之忌,就是不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


  孔明是深谙适可而止的奥秘的。


  刘备驾崩,身处一国权力顶峰,声望如日中天的诸葛孔明,却战战兢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去辅佐那个扶不起来的刘阿斗,为什么呢?情势使之然也。此时,强敌环伺,士卒疲惫,将帅凋敝,“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前锋”,此诚生死存亡之秋也。如若孔明取而代之,则名不正而言不顺。内忧外患之际,将祸起萧墙,一世英名付之东流。孔明所不为也。况且,虽然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怎奈手无缚鸡之力,乱军之中,性命或可不保。哪比得上以丞相之名行天子之命,得以善终呢。


  身处权力中心而善终者,往往是具有自知之明之人。


  蜀国诸葛亮帐下有一个叫做马谡的谋士,也是怀瑾握瑜,运筹帷幄之人,屡有奇策,深得孔明器重。在幕后呆的久了,耐不住寂寞,跃跃欲试,想做一名威风凛凛执戈杀敌的大将军。便向孔明请命帅军杀敌,甚至立下了生死文书,可见心情之迫切。岂料老天不遂人愿,被人家围了山头,断了粮草,唱了一出“失街亭”。不得已,一生唯谨慎的诸葛孔明,哭哭啼啼挥起钢刀,唱了一出“挥泪斩马谡”。斩马谡,情非得已却又不得不斩。马谡之死,也是因为缺少自知之明。试想,尽管当时蜀国情势危急,如果不是马谡极力争取,诸葛孔明断不会派马谡领兵前去守那街亭的。如果不是马谡帅兵前往,那街亭失去了,关马谡什么事呢?如果马谡尽心竭力在诸葛孔明鞍前马后,出谋献策,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便是最终蜀国亡了,那马谡也未必有性命之虞。


  马谡之死尚有情可原。毕竟当时处于危急存亡之际,从未领兵打仗的他,敢于请命前往,勇气可嘉,精神可钦,兵败身死,令人叹惋。那杨修之死,却是咎由自取了。


  在一些小趣味上卖弄小聪明,哗众取宠,本身就不是智者所为。哗众取宠也就罢了,却屡犯曹操之忌而不自知,怎能不惹祸上身呢?


  自诩聪明者,缺乏自知之明,早晚会惹上祸端,误了卿卿性命。聪明反被聪明误,此言不谬也。


  人同此心,古今同理。现实生活,莫不如此。


  人在江湖需谨慎,做人不能太杨修。


  

2#
发表于 2019-8-20 10:18 | 只看该作者
如田丰、沮授等,毕竟是为忠君而死,杨修、祢衡,只是为自己的无知狂傲付出代价。
对比机诩,高下立判。(不过祢稀的《鹦鹉赋》写得是真好。)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3#
发表于 2019-8-20 1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9-8-20 13:53 编辑

三国演义里的杨修确实死得冤,他耍小聪明居然是为了衬托曹操的小心眼儿。因为曹操是白脸反派,所以杨修也是英雄。
在三国志里,杨修出身名门,家学渊博,虽然少年轻狂,也并不只是小聪明。说到底,他是在曹操确定继承人这件事上站错了队,死于权利资源之争,加上他父亲杨彪与曹操也有宿怨。
三国谋士云集,我看最成功的是贾诩,无计不中。曹操问他曹丕、曹植选谁,他暗示立长。曹丕问他怎么样才能得到父亲的认可,他说你只要孝顺。这话怎么看都没毛病,最后曹操还真是看重了孝顺。像贾诩这样在乱世中得到善终的谋士不多。
4#
发表于 2019-8-20 10:47 | 只看该作者
三国里的人物改编也好,真实也罢,做人低调总归是好的,小聪明终究不是大智慧,心有千壑方能成大业,所以适当的分寸和进退有度于古于今都是情商高的一种表现。
5#
发表于 2019-8-20 11:07 |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里面有《魏武将见匈奴使》,匈奴使也是和杨修一样,结果被曹操追杀。
6#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17:40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9-8-20 10:18
如田丰、沮授等,毕竟是为忠君而死,杨修、祢衡,只是为自己的无知狂傲付出代价。
对比机诩,高下立判。( ...

古人忠君与报国始终是混在一起的,报国而死,死得其所。因为被猜忌而被杀,或多或少,都有自身之缘由,令人叹息。
谢谢点评。

点评

这话值得大赞!  发表于 2019-8-21 10:54
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17:45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8-20 10:32
三国演义里的杨修确实死得冤,他耍小聪明居然是为了衬托曹操的小心眼儿。因为曹操是白脸反派,所以杨修也是 ...

无论事实如何,三国演义的作者,用杨修之死,来写曹操之奸雄,应当是可能的。
然,杨修之所为,惹来杀身之祸,咎由自取也。
一段历史公案,写来自娱,博众人一笑耳。
谢煮字先生来读。
8#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17:46 | 只看该作者
莹莹子期 发表于 2019-8-20 10:47
三国里的人物改编也好,真实也罢,做人低调总归是好的,小聪明终究不是大智慧,心有千壑方能成大业,所以适 ...

嗯,子期版所言极是,古今一理,低调做人总是不会错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17:47 | 只看该作者
李灿 发表于 2019-8-20 11:07
《世说新语》里面有《魏武将见匈奴使》,匈奴使也是和杨修一样,结果被曹操追杀。

都是多话惹的祸,祸从口出。
10#
发表于 2019-8-20 19:53 | 只看该作者
难不成只有我觉得杨修是英雄?没有这一出,后世有几个会说起他?敢于对抗皇权,值得我学习。
明哲保身之术,练得得心应手,社会责任之心,却是半点皆无。这样的人现在比比皆是。
预祝作者长命百岁,多领五毛,富贵荣华。
11#
发表于 2019-8-20 21:0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杨修真是个人才,三国演义中是用来衬托曹操的,实际上是相互映衬的。
12#
发表于 2019-8-20 21:26 | 只看该作者
杨修想要出头,代价是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07:53 | 只看该作者
混混 发表于 2019-8-20 19:53
难不成只有我觉得杨修是英雄?没有这一出,后世有几个会说起他?敢于对抗皇权,值得我学习。
明哲保身之术 ...

杨修是不是英雄,还真不知道。
明哲保身是不值得赞扬,但杨修算不算敢于对抗皇权呢?
谢谢来访。

点评

对抗皇权?哈哈,笑话。拥立曹植不是拥立皇权吗?忤逆曹操而拥立曹植,让曹操觉得曹植跟烂人在一起,愚蠢。  发表于 2019-8-21 10:59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07:55 | 只看该作者
礼县雏燕 发表于 2019-8-20 21:04
一个杨修真是个人才,三国演义中是用来衬托曹操的,实际上是相互映衬的。

嗯,曹操是一个枭雄,杨修也不够安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07:55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9-8-20 21:26
杨修想要出头,代价是命。

嗯,代价的确过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3 23:33 , Processed in 0.05726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