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笑沧海 于 2019-9-29 10:22 编辑
当我最终确定这个文题的时候,我的眼前浮现的是这样一幅图景——飘逸如清风的诗仙李白,手持金樽,时而对月捻须,时而低头沉思。我的脑海里想起的是他这首《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作于何年已经难以考定。据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这首诗后来受到极力推崇,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于古今为创调。乃歌行,必以此为质。日本近藤的《李太白诗醇》:奇想自天外来。圆活自在,可谓笔端有舌矣。南宋严沧浪说:此诗缠绵不堕纤巧,当与《峨眉山月歌》同看。
我们要读懂《把酒问月》,读懂李白,必先读懂《峨眉山月歌》。
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从“峨眉山月”写起,月只“半轮”,能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第二句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管是我们物理课上学过的“参照物”的知识,还是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若说第二句是境中有人,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第三句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诗人。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语短情长,依依惜别的情思跃然纸上。这首诗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峨眉山月”贯串整个诗境: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明月可亲不可近,可望不可及。是咏月吗?是。除了咏月还有什么呢?思友。明嘉靖进士王麟洲,也就是文学家王世贞的弟弟,赞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我们要读懂李白,大致可从三个阶段来读。
游学阶段,诗人尚年轻。此时,他在不断求仙访道。虽然年轻,但已有了远大的理想,对仕途有点渴求。此间的诗作,风格已完全突显。《上李邕》一诗是诗人在开元八年来渝州拜见刺史李邕受到冷遇,愤激之余写下的: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他在诗中把自己比喻为凭借风力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即使风停下落之时也能遮蔽江河之水。劝告李邕要以“宣父”为榜样,不要轻视年轻人。此诗看似有些骄傲,实则反映了李白强烈的自我意识。《上李邕》也成为李白早期作品中的佳作。
长安仕途时期,诗人饱览吴越山水,买舟经淮南向云梦,企图实现梦想,近况已大不如当年出游时富足,没有了“豪客”般的排场,囊中羞涩使得桀骜不逊的诗人有了危机感。李白三十而立,初入长安,开始了他的“历抵相卿”的政治生涯。此时,李白的诗作风格逐步转向成熟。如《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诗人无力改变现实,便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
出长安及安史之乱时期,不管怎么说,李白受到了唐明皇隆重的礼遇,得以出入随侍,进出后宫也是家常便饭,交往达官贵人更是不在话下。唐明皇甚至亲手调过羹汤给李白喝,以示宠幸。但李白到长安不是来享受的,他要实现安邦定国的政治抱负,这几乎是历代读书人的通病,李白也不例外,而且自负绝世才华、充满理想色彩的李白病得比别人都重。
长安之行,似乎让李白触到他的梦想了。这时,一个刻意而为的小惩戒小报复就葬送了一切美好。他在给唐朝属国渤海国回信的时候让杨国忠给他研磨,让高力士给他脱靴。靴子脱下来的时候,李白的政治幻想就注定粉碎了。杨贵妃高力士之流一句话,就让李白最终只做了一年多的御用骚客,便失意惆怅地离开了长安,远离了政治理想。李白高远的鸿鹄志向彻底栽了,才华横溢的伟大谪仙,跌倒在女人和太监手上,唉,多么讽刺!
李白在长安遭受挫折,心情苦闷,他浪迹天下,以月亮和诗酒作伴。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有时候,我在想,若李白在政治上得意了,那世间是不是就没有诗仙了呢?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做了永王幕府。永王试图谋反取代肃宗,李白由此获罪,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到大赦,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李白的一生主要活动在唐玄宗、肃宗时代。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 也是潦倒的一生。李白42 岁以前的生活主要是游山览水,诗歌创作主要是山水诗,也写了不少优秀的乐府诗和一些赠别诗。山水诗著名的就有上面提到的《峨眉山月歌》。
在这首《把酒问月》中,诗人以“青天有月来几时”劈头一问,摄起全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尽情咏月抒怀。“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与人的关系。明月高悬,欲攀不能,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旁。每每月下读到此句,我都会想,诗仙李白是不是就化作了那轮明月了呢?也许每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他就在我们的身旁吧。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一轮圆月初为云遮,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月色之美,呼之欲出。“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只见月亮晚间从海上升起,哪知早晨在云间消失,究竟去了何处?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那是为什么?嫦娥仙子碧海青天孤寂独栖,有谁与她为邻?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世人都只是揣测,谁也回答不了。接下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引发了一番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又把明月常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最后“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则归到及时行乐上来。与曹操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
读李白的诗,看李白的一生,他的为人,我只能说,名如其人。太白,太白。有时候真的想相信,谪仙人,他是泛舟月下时骑鲸而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