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8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三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4 0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9-10-5 12:53 编辑

                                                           漫谈“三秋”       高迎春

        古人将农历七、八、九三个月,称作“三秋”,即:孟秋、仲秋、季秋。还将这“三秋”叫做,素节、霜序、素商、菊月。素节,也称作白商素节。白商,古人按五色分类,秋天属于白色;古人按五音分类,秋天属于商调。素节,指秋天的季节。唐代的宋之问,在《早入清远峡》诗中曰:“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故此,古代文人用霜序,来指晚秋季节。元朝的马祖常,在《秋夜》诗中写道:“素商凄清扬威风,草根之秋有鸣蛰。”诗中的素商,指代的既是秋天。

         宋代的王应麟,对中国的气候了如指掌,他在《玉海》中说:“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节气。一年每月二节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因此,每个月有六候,每年有七十二候。三秋季节中,有六个节气:一为立秋,日期在阳历八月八日前后。此时已到末伏前后,气温有所收敛。农谚云:立秋处暑地里忙,收了谷子收杂粮。二为处暑,日期在阳历八月二十三日前后。此时暑气逐渐消失,雨水逐渐减少。民谚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在黄河流域,这句农谚是有科学道理的。三为白露,日期在阳历九月八日左右。此时清晨寒凉,地面水汽凝结成白色露珠,故此得名白露。农谚曰: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说明,这个节气正是收割好时候。四为秋分,日期在阳历九月二十六日前后。此时收割过半,进入秋种环节。因此农谚讲:秋分有雨来年丰。五为寒露,日期在阳历十月八日前后。露水先白后寒,表明清晨已经有了冷的感觉。六为霜降,日期在阳历十月二十日前后。此时清晨的露水,凝结为霜花。在鲁北地区,这个时节正是抢种小麦的收尾阶段了。

        按照七十二候的分布,孟秋之月有六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天地始萧,禾乃登。末三候说的是,此时大地五谷丰登,可以供给鹰捕食的鸟类和动物数量繁多,鹰把逮捕到的猎物摆放在地上,如同陈列祭品。这个时候,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萧杀之气。而黍、黍、稷、梁、稻等禾类植物,陆续开始收割。丰登,就是丰收成熟的意思。在孟秋之月里,有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叫做七夕。唐代的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说:“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思,七夕谁见同。”说明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紧密相连。唐代的刘威,在《七夕》诗中云:“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民间传说,为了让牛郎织女在七夕这一日相会,人间的鸟雀都飞上银河,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通过。唐代的林杰,有一首《乞巧》诗:“七夕今宵有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因为织女心灵手巧,能够织出五彩云锦。因此在七夕节这一日,妇女们都来祭拜,期望织女能把自己的手儿变得灵巧,做出上佳的女红。

        在中国,人们对“七”这个数字比较崇拜。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天有七星:太阳、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光有七谱:赤橙黄绿青蓝紫。音谱有七声:宫商角徽羽变宫变商。瑰宝有七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一个“七”已经非同凡响,两个“七”自然更具神秘色彩了。因此,《太平御览》说:“七月七日为良日”,故而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佳节。宋代的姚述尧,有一首词《【神仙歌】七夕》:“念岁岁年年,今夕之前,两下里,千山万水。到今夕,相逢又匆匆。愿地久天长,永无抛弃。”可见,情人相会,七七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佳期,包含着情人们对美好的祈望与希冀。日久天长,七夕自然而然成了中国民间的情人节。七月是秋天的第一个月,因此人们也将七月称为新秋,初秋,首秋,上秋,肇秋。七月里瓜果成熟,浓香飘溢,因此人们也幽默地将七月称为“瓜月”。夷则,本是古代乐律名称。十二音律,阴阳各六,夷则为其一。有人将十二音律与十二个月相配,夷则配七月,而此时正好是万物开始被阴气侵犯。

        农历八月,为仲秋之月,而这个月的六候是:鸿雁来,玄鸟(燕子)归,群鸟养羞,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水始凅。白露三候说的是,鸿雁和燕子为了避寒,开始向南方迁徙。而地方百鸟,为了过冬,则开始积蓄干果等食物,准备越冬了。养指的是“积蓄”,羞指的是“食物”。秋分三候说的是,秋分以后阴气开始上升,因此不再打雷了。(古人以为打雷,是因为阳气盛所致)蟋蟀等蛰虫,为了避寒纷纷躲避进室内,因此说蛰虫坏户。秋分以后,雨水渐渐稀少,池塘里的水由此渐渐干涸。仲秋之月里,有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为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代的李峤,在《中秋月》诗中说:“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意思是,月亮或盈或亏,在九霄云外。秋风习习,自是古来如此。不知道是谁,在月亮里种下了丹桂树,即便再高再大,枝条也长不出月亮的边界。远古时期,人们无法解释月亮中的阴影现象。于是,根据阴影的形状,想象出桂花树,想象出蟾蜍,想象出玉兔。

        民间神话传说,嫦娥偷吃了王母娘娘送给后羿的灵丹,因此成仙飞入月宫。在月宫里,嫦娥遇见了仙人吴刚,他正在砍伐桂花树。因为桂花树可以自愈,所以吴刚总是砍不倒桂花树。汉朝的吴刚,因为修炼成仙过程中犯戒,被玉帝拘留到月宫,让他常年砍伐桂树作为惩罚。嫦娥还遇到了正拿着玉杵捣药的玉兔。据说玉兔捣药,将药丸团成蟾蜍模样,人服用此药丸,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宋代的晏殊在《中秋月》诗中云:“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意思是,嫦娥因为偷吃灵丹,飞入清冷的月宫,只有玉兔蟾蜍和孤独的桂花树陪伴她,或许因为寂寞而心情惆怅悔恨了吧?古代民间,人们仿照月亮的形状,做出不同风味的月饼,来象征美好团圆。久而久之,中秋节就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团圆节。在这一天除了吃月饼,赏月祭月,还有打秋千,吃莲藕,吃菱角,舞花灯,赏花灯等习俗。农历八月,桂花飘香,故而民间除了称八月为正秋,仲秋,柘月,也称八月为桂秋,为桂月。

        农历九月,为季秋之月。其六候有:鸿雁来宾,雀入水为蛤,菊有黄华,豺才祭兽,草木落黄,蛰虫成俯。鸿雁迁徙,古人将仲秋集中先到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通书》中写作“来滨”,滨是水边的意思,也可以说得通。季秋里寒风袭来,黄鸟往往体力不支,坠入大海。古人以为,黄雀入海化作了条纹和颜色与之接近的蛤蚌。季秋时节,菊花竞相绽放,到了赏菊好时节。霜降三候说的是,豺狼将吃不完的猎物,陈列起来,如同祭祀一般。此时树叶枯黄,寒风吹拂,纷纷降落。而蛰虫已经潜入越冬的洞穴之中,处于冬眠状态。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为重阳节。古人以为九是阳数,象征吉祥安逸,幸福光明。九九重阳,两个阳数重合在一起,则更是长久平安的良好日期。梁代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时候,有一位仙人,叫做费长房。他告诉人们,在九月九日这一天,佩戴用茱萸做的香袋,登高饮菊花酒,可以辟邪消灾。从此以后,民间就将这个风俗传承了下来。

        南朝时候的庾肩吾,曾在《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说:“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可见,在那个时候,重阳节就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了。唐代的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足见,重阳节里人们登高插茱萸,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唐代的令狐楚,写过一首《九日言怀》:“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近来逢此日,多是在他乡。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诗句虽然简短,却将季秋景致,以及此时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农历的九月,正因为菊花怒放,故而古人将季秋称作“菊月”。季秋,因为是三秋里最后一个月,故而人称此月为暮秋,残秋,晚秋。另外,农历九月的别称还有: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菊序,秀秋,凉秋,霜秋,劲秋,尚秋,霜月等等。文人墨客的书法作品中,也常常以这些别称,来作为九月挥毫日期的落款。九月里秋高气爽,因此有人干脆将这个月叫做“爽节”。高秋夜方静,渊情携爽节。这诗句,不用说写的就是季秋。

        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中国的老人节。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敬老尊老活动。九九重阳金秋到,菊花怒放百千种。人老不失戎马志,夕阳光辉耀九州。到如今,我也加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但仍然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希望仍然能够发挥余热。三秋时节里,十月一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国庆节,也是旅游的黄金周。在国庆节日里,人们可以到祖国各地走一走,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可以阖家团圆,让老人们尽享天伦之乐。


                                2019年10月4日写于迎春堂。



金秋图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09:28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10-5 09: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长知识了!!
4#
发表于 2019-10-10 21:14 | 只看该作者
高老师的文章就是博大精深,精炼,深邃。问候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15:25 | 只看该作者
礼县雏燕 发表于 2019-10-5 09:06
学习学习,长知识了!!

谢谢光临阅读和留言支持。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15:26 | 只看该作者
张小刚 发表于 2019-10-10 21:14
高老师的文章就是博大精深,精炼,深邃。问候

呵呵,我也是努力学习,才能写出点东西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4:51 , Processed in 0.14300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