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礼县雏燕 于 2019-10-7 16:29 编辑
【时光-10】读《狱中题壁》,说复生家国情怀(首发) 文/礼县雏燕
一首律诗,慷慨悲壮,肝胆照人,足以折射出诗人的家国情怀,浩气惊天地泣鬼神!
一腔热血,视死如归,正气袭人,足以折射出死士的英雄豪气,豪气荡肝胆策灵魂!
这就是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因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墙壁上题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狱中题壁》,是一首视死如归、慷慨悲壮的就义诗。
诗文如下: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后汉书·党锢列传·张俭》记载:张俭,东汉末高平人,字元节,曾为东部督邮,因上书劾残害百姓的侯览,被诬为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尊敬张俭的品行名声,都冒险接纳他。诗中借指出逃康有为、梁启超。与第四句中“去”相对接。表达出对战友生死未卜的担忧与衷心的期待。
杜根:东汉安帝时人,曾做郎中。当时邓太后临朝专政,杜根上书劝邓太后归政给安帝。太后大怒,让人把杜根装在口袋里,在殿上摔死。执法人敬仰杜根,施刑没有过分用力,刑毕拖出,三日后,太后使人验视,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死而复生。后隐身酒店,等太后被诛,才复官职。这里用以期望自己和被捕的战友们,要像杜根一样为了将来报效“圣主”而忍死等待。这里是自喻,与第四句中“留”相对接。
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说:谭嗣同是能够逃脱搜捕的,而自己却拒绝了亲友们要他避难的劝告。他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决心以身殉难,唤醒民众,以警示世人。语言铿锵顿挫掷地有声,每颗字都能把地下砸个大坑,大义凛然,字字千钧,坚贞不屈。
在政变的第二天,谭嗣同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慷慨激昂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他出于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自己勇于挺身赴难。
“我自横刀向天笑”,正是谭嗣同献身变法、英勇献身的英雄真实写照,谭嗣同憎恶蔑视,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壮怀激烈,用鲜血为后继者开路的大无畏英雄气慨悲壮慷慨,肝胆照人!
“去”为维新而“去”,保存他人,图事业把生路让给战友。“留”为维新而“留”,牺牲小我,为维新把死路留给自己。他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临死不惊,没有颤栗,没有悲伤,为国家复兴正气凛然难犯,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他期望以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警钟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
1898年9月28日,是谭嗣同遇难之日。这天,谭嗣同在《嗣同狱中绝笔》写到:“天下之大,臣民之众,宁无一二忠臣义士伤心吾父,痛念神州……啮血书此,告我中国臣民,同兴义愤,翦除国贼……”,临死之时,抛舍身家,牵挂国家,书毕即押刑场,他还大声说:“砍了我头,砍不了维新救国之志,灵魂永远不死!九泉之下,要作为厉鬼,清除国贼!”头悬屠刀,仰天大笑,朗朗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被砍三十几刀,洒血菜市口!
我想起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想到了“扭转乾坤归轩辕”,”想起了“怒发冲冠”“臣子恨”,想到了“此头须向国门悬”,想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还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价值评判。谭嗣同,做为一个资产阶级维新派骨干人物,一心为国,抛头颅,洒热血,轻身家性命,重国家命脉,不惧肝脑涂地,实是惊天动地,一腔热血汹涌澎湃,浩气贯古今!
一个公子,当七君子之首,一腔热血当警钟,名闻中外;
一颗素心,敢兆亿人之先,一身凛然家国情,令人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