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1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音书不绝,月耀天心 ——阅读标注之弘一法师的割裂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10 0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9-10-10 09:35 编辑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歌手朴树在唱《送别》的时候忽然失态,竟然当场哽咽了起来。在娱乐至上的今天,一个娱乐圈的人却显示了难得的一点真性情,那一刻,我竟然有点动容。

    我当然不屑于追什么星了,哪怕他是朴树——一个特立独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具有相当之好的文化素质的歌手,无论他的《白桦林》曾经是怎样勾勒过怎样纯净的北国和纯情的年代,也无论他的《平凡之路》是怎样相当暗合过各自的中年心态。我只是觉得他至少还唱出点真情真性,觉得他无论之于音乐还是自身还是很有一些真诚的,仅此,我们就该高看他一眼。

      类似的还有许巍,我也常听,尽管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诉说着自己的中年情怀,但他不假。

    搞艺术,无论是哪一个门类,“真”应该是最低的门槛,自己鼓捣的东西自己都觉得假,怎么可能让别人也有所感染,如果还真感染了别人,那就是骗术。例子有,好在不多,兔子尾巴也长不了。书面语叫做:历史会给予最终的审判。

      骗术和艺术从来都是共生的,沿革很长,可能还包括学术。例子很多,演员唱歌假唱拿错话筒的,教授、学生抄袭论文的,屡见不鲜。西方有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禁卫森严,东方有宋之问为谋求诗句陷害亲外甥的谜案,近代有韩国克隆之父造假的世界性丑闻。都见不得光,实在与他们在曝光之前享用的身份不大吻合。

      越是这样,那些少数执着的坚持本我的艺术家逾显弥足珍贵,如草中藏珠,时间越久,愈发光芒夺目,比如弘一法师。


      一

      弘一法师,俗名是李叔同。公众对于他的一般性的了解是因为那首《送别》,这首歌的魅力已经跨越时空,不断被传唱,被翻唱,成为很多人少年时期乃至于一生的美好回忆。

     林海音《城南旧事》当中写道一个情况,就是当时的小学毕业仪式上,学生都要求唱这首歌的。这一情形也被后期大陆导演吴贻弓拍摄的同名电影情景再现。整个影片缓慢的叙述,含蓄内敛的表达,在乡土和离乱之外是不着痕迹的文艺气息,是难得的一部上乘之作,尤其以影片中的那首《送别》更是点睛之笔: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是灞桥柳,长安驿,这是边塞鼓、离人泪。这是唐诗宋词里走出的中国,这是每个中国人心底的一颗朱砂痣,最为纯粹的中国风,而它的作者就是李叔同,年轻时风流倜傥的李家阔少。在一次与友人别离之后,根据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旋律填词而成(说法不一),尽管同样的曲子可能被美国、日本音乐家改编过,但是一经李叔同之手,就烙入肌体,生根发芽,成为永恒的经典。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品滋生都是情境和心境下的产物。一九一0年,李叔同结束了五年的留日生活回到天津。其间拜访早年的挚友许幻园。而之前,他们和另外三个同样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组成了“天涯五友”,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意气风发,好不潇洒,在天津享有盛名。可五年之后,天涯沦落,物是人非,和憔悴衰弱的许幻园匆匆道别之后,望着他远去的寂寥的背影,李叔同悲从中来,一气呵成这首《送别》。

    当然有才华的因素,摊开来讲,就涉猎范围和成就而言,李叔同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他工诗、擅词,作曲、绘画、金石、教育、表演无一不精,更遑论出家之后,苦修律宗,被尊为律宗的第十一代宗师。

    如果再展开一点的话,那么他的这些艺术门类到什么程度呢?诗词他从来就是一挥而就,包括这首《送别》以及众多的词作,天涯五友和诗填词时,他总是列于翘楚,“二十文章惊海内”,他还是柳亚子“南社”的重要成员;金石类,他的篆刻功底深厚,众多名家达人趋之若鹜;书法类,铅华褪尽,动静自如;油画,更是首开风气,到今天一幅画也能拍个将近千万的数字(书法更高),并且他应该是第一个使用裸体模特的大师;他的戏剧表演,不但在国内登台表演过京剧,而且在日本公演过话剧《茶花女》,轰动日本,同时也是近代第一个戏剧社团“春柳社”的发起人之一;而至于教育,他是几乎一个人就能教出艺术类所有科目的老师,所以他的学生当中有著名的画家丰子恺,著名的音乐家刘质平……

    而他的影响力或者说他的“朋友圈”有哪些人呢?蔡元培、章太炎、柳亚子、任伯年、吴昌硕、夏丏尊、叶圣陶、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苏曼殊、欧阳予倩,更不要说后辈丰子恺、刘质平、吴孟非了。连临水照花的张爱玲都曾经说过,“在弘一法师的寺庙外,我是如此地谦卑”。要知道,这个遗世独立的才女孤傲是出了名的,她曾经还说过:“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是骨子里的瞧不起两相对照,可见弘一法师在她心目中的地位。

    二

    通常有两个疑问:为什么他有如此的天才?为什么正当盛年之际,毅然出家?

   手头上这本徐星平的《弘一大师》谈不上是严肃的传记,春秋笔法的性质,但是内容详实,可读性很强,大的维度内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时间、地点、大事件、经历、作品这些掺不得假。他至少整合了我们之前关于弘一法师碎片化的了解,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全程的概念,填补了我们或缺许多的信息量,也给我们尝试者回答以上问题提供了一些线索。

    关于天才,他的确是个天才。人和人生来不同,天赋异禀不是什么稀奇事。如果我们非要撇开个性从共性上挖掘的话,还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庶出的身份。庶出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上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事情,很多文化名人都是庶出的,弘一大师是他父亲在六十多岁时才生下的,5岁父亲就死了;再如胡适先生也是个庶出,4岁时父亲胡铁花就病死了,全仗母亲的养育;另一个怪才也是出家的苏曼殊不但庶出而且他的日本母亲连个名分都没有;直到我们最伟大的圣人孔老夫子也是他老爹叔梁纥将近七十才和他老娘颜征在生的。庶出的身份有几个特点,一来经济基础跟得上,没钱不可能纳妾,有钱的话就能让孩子接受教育,所以他们从小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已属难得。比如李叔同十来岁的时候家里就弄了一台钢琴,这是一般家庭不能比的;二来,庶出一般男的比女的要大许多,老头先死,然后孤儿寡母的生存境遇一般不大好,母亲的所有期望就在孩子身上,管教很严厉,指望着翻身,对应的这些孩子都比较敏感,都很争气,都是至孝之人;比如胡适唯独的一次喝酒醉了关进了警察局,然后总是觉得对不住母亲,心里的检讨书写了一辈子,此后再也没有喝酒——要知道,胡适的自控力并不是很强,比如打麻将,戒不掉的;孔子母亲死后,孔子少年英雄,也有点欺负他老大是个残疾人的意思,生生地把老头的坟墓给挖开了,非要让母亲合葬,就是想给老娘谋个名分。

    一向被界定为“窃国大盗”的袁世凯也是个庶出。他的正妻只是无意中一句话轻薄了庶出——当然不敢针对他,就被打入冷宫,永世不得翻身。不过老袁家挺横,袁世凯都当大总统了,想让他老娘进祖坟就不成,气得袁大总统此后再也没有回项城,死了都是葬在安阳。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李叔同身上,李叔同母亲去世的时候,按照家族规矩,是不能从大门进的。李叔同强行将母亲的灵堂设置主客厅里,并且按照西式的葬礼着黑袍缠黑纱,庄严肃穆。李叔同本人自编、自弹、自唱一曲《悼词》歌词如下: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委婉、凄楚,唱者痛彻心扉,观者动容泣下。

    西式葬礼的完成一来是李氏家族兄弟的宽厚仁义,对这个小老弟一向宠爱有加,二来西风东渐已有气候,在目不暇接的新生事物面前已然有些见怪不怪了。

    庶出还有个特点就是使命不同,嫡长子一般都是有着齐家治国光耀门楣的自觉,而庶出是没有这样要求的,反倒可以从心所欲,无意中倒能养成随性的文艺家气质。比如还是袁世凯家的两个儿子,老大袁克定一门心思想让老爹当皇帝自己好接班,可老二袁克文就没这想法,成了享誉京城的公子哥儿,这个公子哥的艺术素养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的。李叔同类似,他本可以喝喝花酒、交交朋友,甚至抽抽鸦片,哥哥给他存了三十万的大洋,原本足可以让他挥霍一生。事实上,他的年轻时代过得也的确浪荡潇洒,天纵风流,青楼常客,曾和名伶杨翠喜互为欣赏,并产生长相厮守的想法,留下了几首动人的诗词。只不过后因段芝贵出手赎买杨翠喜转送庆亲王之子载振作罢,只是段芝贵捡到的也是个烫手山芋,此事引发了大清官场的大地震,撸了一批大员,此处不论。

    当然,如果因为这场情事就说他出家是为情所困的话,那就实在不搭边了,因为出家还是十五年之后的事情。

   三

    他绝不是一个登徒子,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爱国者,甚至是一个接近的革命者,毕竟他远走上海其实是为了避祸。很年轻时,在了解了康有为、梁启超的行径之后,就给自己雕刻了一枚图章“南海康君是吾师”,表明了自己懵懂的态度;之后在南洋公学就读时,因为不满政府对于教学内容的干预,在蔡元培辞去校长之后第一个退学;而在日本留学时,他还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早期会员之一。即便到了弘一法师阶段,日寇侵华,之前深居简出的他还是到处行走,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这是一个连妻子都不愿见的人却在国难之际站出来,可见国家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其实,学音乐、学绘画、演话剧、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想唤起积贫积弱的中国。在南洋公学上课的时候,日籍的教师教他们唱日本的国歌,使他无法接受。蔡元培无奈地说,慈禧出行的时候,奏的都是《马赛曲》,偌大中国,没有这个啊!包括油画、话剧这些都是当时中国文化的荒漠,意气激活,才气支撑,他随即写下了《祖国歌》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千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呜呼,大国民! 呜呼,唯我大国民!
  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身价。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
  谁与我仗剑挥刀? 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这首歌词的手稿被黄炎培珍藏了数十年,豪气冲天,这才是我大国泱泱之雄浑气概啊!没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哪能有这样的锦绣诗篇?

     毕竟是个艺术家,指望着他拿枪杆子和老毛子对着干,可能性不大。那一代人都在想着救国,有钱的去西洋,没钱的去东洋,谋生的下南洋,成为风潮。鲁迅指望着医学救国,后来发现不行,便以文章唤醒天下;胡适也想救国,可他觉得课题太大,不如多做点实事,推广起了白话文;李叔同要救国,也只能以教育、以美育、以艺术来重塑公众的心灵。所以在日本,他虽然参加了同盟会,也不断地通过演话剧募捐支持革命,但是像苏曼殊那样拎着一个炸弹拼命的事情的确没干过。他只是努力地学习、不断地尝试、积极地奔走、耐心地储备,蓄势待发,就等着回国之后付诸实践。

    回头再看,李叔同一0年回国,一八年出家,中途还有断顿,真正从事教育工作也就六七年的光景,后期人们以“教育家”界定他,也只能是以这短短几年的光景为依据。之所以他达到这样的认定,的确是因为他开了众多风气之先。他完全以新式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每次上课,衣冠整洁,彬彬有礼,和学生相互行礼问好,学生既敬又畏;他时常既教音乐又教美术,而这两个艺术门类在他面前穿插自如,信手拈来,在艺术类师资严重缺乏的当时,学生如开天眼,如痴如醉;在美术教学上,他率先在课堂使用了裸体的模特(男模),虽遭非议和抵制,但毫不动摇,终得坚持;在音乐教学上,他出音乐刊物,定期介绍诸如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同时注意采编各地民间曲调,编写了南京大学的第一首校歌,堪称先驱者。此外,他参与过校刊的编辑和稿件工作,设计杂志封面,写过大量的文章,几乎是一个人的包办。社团活动方面,他加入柳亚子的南社,吴昌硕的西泠印社都有文学艺术价值颇高的作品融入其中。

    要知道,他此时还兼着杭州和南京两个学校的课程,当然不是为钱,他什么都不缺,钱更不缺,至少起初是这样的,只为信任,只为想润泽更多的人,毕竟,中国的文化,尤其是艺术太贫瘠了。

    在这样一个近乎通才的老师面前,庸碌无为者情何以堪?他不是教育家,谁是?

    还有爱心或者说慈悲心。我们提及李叔同的教育,总是会想到丰子恺和刘质平。他们和李叔同本身就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常年生活在一起,正所谓耳提命面,悉心教导。丰子恺后来涉猎也非常广泛,成就斐然,被称为“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而且可能受李叔同影响,佛缘不浅;再者李叔同爱才、惜才,还要成就他们,刘质平家庭贫困,李叔同觉得他大有可为,自己一方面推荐给海外的音乐大师,同时自己出钱资助刘质平留学海外,刘后终成一代名家。

      李叔同可以欣慰的是,丰子恺一直围绕在老师身边,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是李叔同和俗世的联络人,而刘质平更是在国难之际保管着老师的大量作品,宁可卖炊饼也不愿意替日本人做事,而想从他手里拿到李叔同的书画作品更是登天还难,这份气节实属难得。

      四

      后期,有人问过弘一法师,什么是爱,弘一法师答道:爱,就是慈悲。

      他在留洋时结实的日籍妻子在他遁入空门之后,曾痛苦地问,为何能对世人慈悲,唯独不对我慈悲?

      很多版本,有人说,弘一出家后是见过他的日本妻子的,但是这本书里的说法是叶子(也有叫雪子)的,到了寺庙门口,并未能叩开大师的精舍。

       一般写李叔同的人喜欢渲染他的这段异国情缘,其实不复杂,就是在日期间,李叔同租住女孩家,姑娘对他很是仰慕,甘心情愿地做他的人体模特,一来二去,就越过了画家和模特的界限。李叔同回国之后,跟着李叔同到了中国。一众人等包括发妻俞氏都知道这事,李叔同也照顾了发妻的颜面,让叶子成了外宅,这在当时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不值得大肆渲染。两个人感情还是很深的,毕竟是个新式女子,懂音律和绘画,共同语言很多,李叔同没有那么绝情,出家之前,也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叶子作了相应的安排。执念已成,众念抛却,概莫能外,何况一枚叶子?

      还是那个问题,李叔同为什么执意出家,让自己的一生割裂成两段,如果没有后期的变故,假以时日,他该有多大的成就?

    如果从结果上来讲,我想用“佛缘”大约可以大而化之地概括,而这种缘分又可以在经历当中看出些端倪。在很小的时候,老李家是整体信佛的,生意做得越大越指望着有个庇护,他家是天津的盐商巨富,少不了这个。而那些不识字的旧式奶奶们成天无所事事,几乎就靠吃斋念佛打发日子,所以尽管大哥、二哥都阻止李叔同往佛堂里跑,可是大太太郭氏就喜欢带着这个老幺念佛,加之他天赋过人,一点就会,就更离不开了。这个属于童子功做得好。纵观他的一生,佛教都是若隐若现地尾随其左右,在南京,在杭州,他在课余时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寺庙,而他和一众大师们在一起也能产生共鸣。在当时的高层文人圈里,信佛、礼佛比较普遍,只不过很多人都是居士,比如丰子恺。而李叔同的个性诚如丰子恺评价老师的,他是一个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底的人,那么既然信佛,就该一做到底,索性真正出家,索性苦研佛学,索性从弘一法师做到弘一大师。

     其次,几乎所有的艺术大师都是极其敏感和早慧的,李叔同因为早慧加之佛学的启蒙,似乎从小对于人生和世界就有同年人无法达到的认识高度,十几岁的年纪就写出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句子,似乎就预示着后半生的人生轨迹。

    盛年之际,他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他要教学、他要办刊物,他要推广他的美育救国的理念,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潜心研佛。但是,几番努力,他看到其实在大时代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极其微弱的,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似乎永远是个消极的轮回,中国并未有所改变。尤其是当他准备踌躇满志地抛却自己所有家产去办一所艺术院校却遭遇家族破产,办学的希望彻底成空,他面对的可能也只能是一堆幻灭感,此时出家似乎顺理成章。

    很多人不认同家族破产出家论,我也不认为一场破产就能让他直接出家,可是有一点,如果他能办成他想办的学校,他势必会竭力把学办好,又哪来的出家?至少在当时是这样的。

     他的出家对于很多学生来讲是个损失,对于他的族人来讲不可接受,对于他的两个妻子更是晴天霹雳。可是,凡事得失相依,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出家之后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影响了更多人去求真、向善、爱国,而他以别人无法企及的文学和佛学功底梳理出了律宗散乱无序的典籍,将律宗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再者,成为大德高僧,声播海内外,岂不又是个体生命的一次升华和涅槃?

    他的圆寂是安详的,“悲欣交集”是他临终绝笔,其中甘味,谁能体悟?

    我倒是特别喜欢他也是临终之前的偈子:华枝春满,月圆天心。或许这就是他包括他在内的众多人等追求的无论是外界还是内心的大彻大悟,天地澄明吧!

    五

    爱是慈悲,爱是慈悲!

    弘一法师遁入空门之后,简朴至极,临终的僧衣据说有二百多个补丁,包括他的过午不食,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理念。

    年轻的黄永玉不认识他,在弘一圆寂一周前见到他,一口一个“老子、老子”的,他始终慈眉以待,还指点了他的木刻和绘画。

    也是在临终前,他招呼丰子恺,要在他的棺木四周放四个盛水的小碗,以免别人在烧纸的时候,路过的虫蚁不堪高温被烫死。

    如果说人还有个什么最高境界的话,我想弘一大师应该活跨过了世俗,到达了终极的彼岸,那关于灵魂。

     所以,最了解他的丰子恺在别人问及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是,是这样认为的: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弘一法师物质已得到最大满足,艺术也达到了很高境界,所以才必然地升华到灵魂追求当中,而他所认定的落脚点就是宗教。
按照这样的理解,他的人生其实不是割裂的,而是完整的,是亲身实践着的继续攀爬,一如赵朴初老先生对他的评价: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前一句是概括其才华,后一句是颂扬其人格。
(完)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10-10 14:05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弘一法师的i前身有这多么多传奇的故事。
一孔这论起来可谓声势浩大,这么繁杂的历史,都能让脉络清晰,看得人一愣一愣的。
3#
发表于 2019-10-10 14:29 | 只看该作者
一孔啥时候又出任版主了?才看见,且还是不熟悉的板块。祝贺!
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0 14:40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9-10-10 14:29
一孔啥时候又出任版主了?才看见,且还是不熟悉的板块。祝贺!

开车本子骗到手了出山了,开始转移研究研究那拨老头了,争取把这些老头整成隔壁的大爷大婶,挂个版就挂个版吧。
5#
发表于 2019-10-10 15:01 | 只看该作者
记得丰子恺在《还我缘缘堂》一书中,写过这么一段:丰子恺请他藤椅里坐,只见他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每必如此,多次之后,丰子恺不解问弘一法师。弘一答:“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可见慈悲。
一孔的这篇文章,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度了解了弘一法师。
6#
发表于 2019-10-10 22:28 | 只看该作者
曾驻足浙江上虞白马湖 晚晴山房。。。
查询或到访 杭州的井亭庵、青莲寺、招贤寺、常寂光寺、弥陀寺。。。
访寻杭州虎跑寺、灵隐寺。。。
沿着弘一法师的足迹,走了又走,去了又去,却写不出一孔这样的文字。专程点赞。

特喜欢一段对话:
学生问他:老师出家何为?
答曰:无所为。

7#
发表于 2019-10-11 09:5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孔老师的叙事节奏和语言习惯,顺应着心跳而明明白白,不累不搁楞不半途而弃。
8#
发表于 2019-10-11 11:35 | 只看该作者
孔兄雄文,功力不一般。
大凡论人,不乏用显微镜的。也有人认为,弘一法师有时过于讲究,反而显现出了伪的一面。
能率性出家,活得真是痛快!
9#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12:00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10-11 11:35
孔兄雄文,功力不一般。
大凡论人,不乏用显微镜的。也有人认为,弘一法师有时过于讲究,反而显现出了伪的 ...

这点我也是有些怀疑的,所谓忠而似伪、智多近妖,但是有些不忍,这种体悟,三变兄是理解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12:01 | 只看该作者
鴳雀 发表于 2019-10-11 09:57
喜欢孔老师的叙事节奏和语言习惯,顺应着心跳而明明白白,不累不搁楞不半途而弃。

谢谢抬举,我无意文章,只是想把事情尽量说清楚。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12:03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10-10 15:01
记得丰子恺在《还我缘缘堂》一书中,写过这么一段:丰子恺请他藤椅里坐,只见他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 ...

晰子不妨看看李叔同的画像,眉毛!这个眉毛长得真特别,典型的凤眉,冥冥之中似有启示。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12:04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19-10-10 22:28
曾驻足浙江上虞白马湖 晚晴山房。。。
查询或到访 杭州的井亭庵、青莲寺、招贤寺、常寂光寺、弥陀寺。。。 ...

按照通俗的说法,这叫隔锅饭香,我附近的景点我几乎都不看,但别人也说好的。
13#
发表于 2019-10-11 14:21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9-10-11 12:03
晰子不妨看看李叔同的画像,眉毛!这个眉毛长得真特别,典型的凤眉,冥冥之中似有启示。

我是超级脸盲的人。
14#
发表于 2019-10-11 15:40 | 只看该作者
一孔兄在书话,我心就有底
得说,兄弟笔下的弘一,有新意,跳出了其他学者的叙述框架。我最初读弘一,是关乎佛学、律宗以及这首长亭古道。你有没有觉得,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吟唱和体悟这首歌词时,都会有一种肃穆的溢泪之感。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16:46 | 只看该作者
一水 发表于 2019-10-11 15:40
一孔兄在书话,我心就有底
得说,兄弟笔下的弘一,有新意,跳出了其他学者的叙述框架。我最初读弘一,是 ...

水姐来啦啊,有点受宠的赶脚哎!不是跳出了学者的框框,而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学者,那些高深的东西看不懂,无知者无畏,也就撒开脚丫子,信笔胡说了。至于那个曲子,同感。再问水姐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2 21:01 , Processed in 0.1917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