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79|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校对者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11 1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淡淡不如风 于 2019-10-12 08:52 编辑

  国庆期间休息了几天——当然,所谓“休息”是指讲课方面的,趁此空当赶紧抓起红笔来,给本城新一期文学期刊校对。
  
  不得不说,校对是一个比较累的活儿,因为你必须把所有想看不想看的文字都要读完。去年校对本城一个桑大作家的小说,四千字错误处达五百多,后来全是红笔圈改,已经无处可改,只能把标点修改放弃了。我和主编说,这东西能发吗?一个主人公的称呼她就用了三种:村主任——村支书——村长,我都看迷糊了。你见过小说有这么写的吗?——结尾为了博得全村父老乡亲的信任,村主任老婆上台来拿刀把自己手腕割了,就此赢得了威望……
  
  主编也是关系不错的兄长,擅长中篇,出道以来所有中篇小说全部发表,而且多是省级以上大刊,自然懂得小说真谛。于是他极聪明地抛开了小说话题——估计实在是没法探讨——“没办法,本地作者可以宽松一点的。”末了又丢给我一句,“你知足吧,她还投了一篇三万字的,我没留。”
  
  我差点给主编跪下,她交上三万字就等于逼我自杀了。
  
  校对也有几年了,也有人问我,写得最差的是谁?平心而论,文学走入低谷,小县城里坚持写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总体看来水平都不高,但最差的群体是初高中老师,都是小学生日记水平,流水账都写不明白。更可怜的是,他们还是本城教育界的精英,多数担任着各校重点班的语文老师——别人还不如他们。就是“的地得”的用法,他们几乎没有用对的时候,当然,那些学生们更可怜,只能接受贫困大省偏僻县城人才匮乏的现实。
  
  我也理解,老师是刷题押题高手,也许在管理方面有独到之处,写作并不是专长。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写了一辈子的“腕儿”们,也能忍心往上交垃圾。而且,岁数越大越不知深浅。
  
  本期鹤岗刘大作家的的短篇小说就是这么没底线地交上来了。老刘2000字以下的小小说确实是东北的最高水平,也进了多次《小说选刊》,但写的这个短篇虽只多了几千字,却仍然暴露了他笔力不足的真实面目。线条如下:
  
  一、        男主在下班路上遇到了多年前心仪的女同学,女人让他代接一个电话,坐上红色出租车走了。
  
  二、        男主着急还女同学手机,却被某人莫名其妙拉进了一个群,他怀疑群主是女同学,群主却不回应。他只是在群里跟大家胡侃一番什么叫“马葫芦”。
  
  三、        第二天早上,男主发现女同学遗留手机铃声和自己一样,心思活泛,又发现老婆也上了同一辆红色出租车上班了。
  
  四、        男主在第二天下班途中,被两个男人用刀伤害,下刀前只说了一句“听说你进了一个群”。一辆红色出租车开过来,男主被踢进马葫芦。
  
  五、        重伤的男主听到铃声,接过来,听女同学哭着说“对不起”,男主死了。
  
  完了?确定写完了?这啥玩意!没头没尾,全是悬念?我给主编打电话,问他是不是落下了一部分, 这也不是小说呀!这玩意儿能看吗?这不是论坛上常玩的接龙吗?这是等着别人往下续呀!
  
  主编老兄更有才,让我先别着急上火,看完后面的,回头再看别的,你会舒服点!
  
  往后一翻,牡丹江知名作家老董的小说有两万多字!我的天啊,没看我就哆嗦了。记得上次牡丹江作家推广老董的作品时,我就发表了看法——“老作家写了一辈子,笔耕不辍,执着的精神可嘉。但是,如果他们能停笔不写,将是对读者最大的恩惠”。
  
  我是校对过老董的小说才发表上述观点的,不是空穴来风。他的主要特点是议论过多,把议论文和记叙文糅合在一起,把自己的观点强行植入,写一点评一点,故事情节又臭又长,结尾按造意淫臆想胡编乱造,然后往外一发——圈内人士在晴朗的天气里喊着太好了——下雨天准能劈死几个——老董有了动力,继续写下去……确切地说,继续折磨我下去。
  
  本期还遇到了方言问题,牡丹江文学圈的大咖老箫太太发了一个短篇小说,以东北乡村两个农家姑娘去投奔抗日故事为题材,当然构思有她的独到之处,但是语言多用方言:屈里拐弯、直眉楞眼、堵气囔塞——我认真地给修改为:曲里拐弯、直眉愣眼、堵气囊塞。其中“堵气囔塞”还是“堵气囊塞”让我犹豫良久,后来确定这是个比喻词:堵气,气满了胸膛,像是囊(口袋)被塞住一样。
  
  校对到一半的时候,我也气满了胸膛,也“囊塞”了——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东北方言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但是一些太生僻的方言,还是不利于广泛阅读。比如,老箫太太后面还有“撒眸”(四处看的意思)、“擎等着”(没有选择地干等着的意思)……类似这样的方言土话,诚然有乡土文化特色,直接对话用几句也符合人物身份,可是叙述和转述时有必要大量的方言吗?恐怕只有一个原因,打着“乡土文化”的招牌,更容易在北方杂志上发表,然而,就不再考虑南方的读者了,这境界岂不是太局限了吗?当然,老太太这水平的——国家作协的普通作者,也只能这么走捷径了。只是苦了校对的我了:东北方言虽然懂一些,但从来不会说不会用,也就没有确定的词语标准来参考。这些词字典里查不到,百度又不统一,只能拆开来看字的意思,如“擎等着”的“擎”本意是“托举”,但组词的时候还有“支撑”“承受住压力”的引申含义,而“擎等着”多用于负面,如“你就擎等着挨罚吧”,这样想,有无力反抗,只能承受住压力等着坏结果的意思,最终,确定用这个“擎”……
  
  方言给校对者的苦恼,由此可见一斑,我甚至期待未来能有一本“各地方言大辞典”,专供校对者使用的。
  
  后来总算有一篇小说还过得去,我把截图发给了几位写小说的朋友,让她们看看人家这细节运用的——“心一颤,那头小辫遗憾离场的背影,又在眼前飘过,他心里发堵,没了困意,下地来帮着收拾。酒瓶破了两个,瓶底的烟头狼狈地挤在一起,碎口处正龇牙咧嘴在盯着他,下酒的花生豆包装袋疲沓地趴在桌子上,张着口,像一只被掏空了皮囊的小兽,有一小滩啤酒洒在桌面,里面浸泡着两粒逃脱了粉身碎骨命运的干瘪花生,并排在一起,像是在播报刚才的比分,0:0。他望向窗外,阴天,天上的云像肮脏的破棉絮堆在了一起,缓缓飘移,像是往这院子里移,像是往这屋子里移,像是往他的胸腔和腹腔中移。堵塞感让他咳嗽了起来,想拿着杯子接杯水,却发现杯子里也堆满了烟头。”——虽不是惊世骇俗,但已经体现了语言的天分,而且小说一气呵成,全篇就两个错字,终于让我舒服点了,内心有了欢喜,一看作者名字——原来是我写的《黑雨》,唉,怎么能这么夸自己呢!
  
  调侃几句,不过是缓解一下繁重枯燥的工作压力而已。校对不容易,而一个认真而执着的校对者,更不容易!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10-11 12:14 | 只看该作者
如此看来,校对真是不易,得强人所难接受作者的行为思维方式,那也是对自己的挑战,蛮煎熬的
3#
发表于 2019-10-11 1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9-10-11 13:27 编辑

我以为,到了校对这一环节的文章,应该是主编基本上决定刊用的,否则费那事干什么。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刊用那样的文章,是我对纸媒生疏的原因之一。
4#
发表于 2019-10-11 13:4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活儿肯定折磨人……
我认为“擎等着”是不对的,应该是“䞍等着”。
?,贝字旁,与钱有关,意为不出钱不出力就能得到好处。如“?现成的”,还有“?好儿”,如:你就?好儿吧!所以“䞍等着”意为不出力干等着(好处或坏处)。不知兄以为如何?
5#
发表于 2019-10-11 14:20 | 只看该作者
倒数第二行,“校对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啊
“的地得”的用法,来普及一下:
的+什么
地+干什么
得+怎么样
很实用,不是科学表述,不够精准。
6#
发表于 2019-10-11 14:35 | 只看该作者
一气呵成,全篇就一个错字,终于让我舒服点了!“而一个认真而执着的校对着”——者。经常为如风生活中的勤奋感动。
7#
发表于 2019-10-11 14:51 | 只看该作者
校对不容易啊,问题是想看 不想看得全看,那咱就看想看的,不想看的扔给主编好了。
8#
发表于 2019-10-11 15:14 | 只看该作者
既然校对别人的费事,看着自己的舒服,那就一股脑让自己文章上。你学生不是也写文吗,估计要比这些好一点吧。
不知道字媒的水深浅,原来是这样。
9#
发表于 2019-10-11 15:18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19-10-11 14:20
倒数第二行,“校对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啊
“的地得”的用法,来普及一下:
的+什么

的+什么
地+干什么
得+怎么样
还是不太明白啊,月老师。
对于这个“的、地、得”还一直迷糊不清。
一种解释的后面名词,地后面动词,得形容词。可有时候,名词、动词又分不太清楚。
不知当时咋学的,早忘了一干二净
10#
发表于 2019-10-11 15:27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9-10-11 15:18
的+什么
地+干什么
得+怎么样

名词动词的说法当然精准些,但比较难断定,
比如:她高兴(地?得?)跳起来,应该哪个?
看语境,如果是形容她高兴的程度,应该用“得”。

的+什么
地+干什么
得+怎么样
是小学的教法。可以通过提问来明确。
比如:红红的苹果,这是红红的什么?自然用“的”。
再比如:认真地看书,认真地干什么?就用“地”。

小草,不知我表述清楚了没有

点评

这样好像有点明白了。谢谢月牙!  发表于 2019-10-11 15:33
11#
发表于 2019-10-11 17:06 | 只看该作者
这种校对,对个人来说,收入远远抵不上付出,几乎可以这样讲,毫无意义可言。
可是这样的作者却非常多。
这类作者其实不适合写作,适合去外交部
12#
发表于 2019-10-11 17:13 | 只看该作者
淡淡对写作的付出,可见一斑。
但有些真的不值得了。
中国的作家太多,想当作家,正在努力当作家的,就多如牛毛。
不是说,会写两个字 ,能编个故事就是作家,那还差十万八千里哩。
但是网络时代,这样的小写手之作,又无力拒绝。
所以选择是个问题。
当编辑,甚至当主编,要学会选择,也要学会把一些任务留下给作者。
校对这类文章,有个毛的意义。纯是浪费时间。
一个作者不珍惜自己的文字,本身就是态度问题。还搞个毛的写作。

最后说说方言。
我要是编辑,看到全篇方言超过三处的,就直接PASS掉。这样的人根本不懂写作。
什么年代了?写作学夹杂方言,尤其生僻的方言?只能说明根本不懂什么是创作。
校对这样的东西,纯是浪费生命
13#
发表于 2019-10-11 19:14 | 只看该作者
校对者,说得不错。牡丹江的所谓“作家”们,出洋相了。
14#
发表于 2019-10-11 21:54 | 只看该作者
哎,校对的活真的很累,因为责任重大!我们县办一文学季刊,每期10万字左右,我任多年主编,每期要校对三遍!点赞!(而一个认真而执着的校对着——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08:46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19-10-11 12:14
如此看来,校对真是不易,得强人所难接受作者的行为思维方式,那也是对自己的挑战,蛮煎熬的

如果不是校对,大多数这样的文章是不能翻的,差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9 01:31 , Processed in 0.05384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