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6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蛀书记(2019年7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21 1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9年7月3日
    《沈从文全集》第11卷是卷,辑《遥夜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湘西》四部分。沈从文的散文,多写身边人、景、事,重视对故乡的书写。其文字与湘西的山川一样,看似平淡,其实秀美精致。读这些文字,“会发生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有深深的“‘爱’与‘不忍’”,“会使人不敢堕落,不能堕落”。

    风中的雨:书柜里,沈从文的书很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湘行散记》读得最早,是王彬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作原版》之一种,前前后后读过三次。其次读的是《沈从文小说精品》,199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很认真地一一读过。买过一套花城出版社和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出版的《沈从文文集》,共12卷;曾有个很宏伟的计划,把这套书从头读到尾,有感慨就写写。但书只读了2卷多,文只写了三篇,就无疾而终了。1997年,花一个多月的工资,邮购了一本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繁体,偶尔翻翻、查查,一直没认真读。前几年,又买了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全集》前27卷,“物质文化史”部分(“全集”之28—32卷)太贵,且最重要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有单行本,便没买。还有一些沈从文的单本书和与沈从文相关的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的《古人的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文学课》;吴世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沈从文年谱》,张兆和著、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与二哥书》。
    风中的雨:沈从文在我这里,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从湘西跑到北京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兵”;但没几年,就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后来,他不写小说、散文了,静静地呆在故宫,没几年,又弄出一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大部头。(据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书是作为国礼送给外国领导人的。)他并没有家学渊源,也未受过系统的良好教育,却因为个人的“天才”,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了“天才”难以成就、常人永远也不可能成就的事业,不但超越了许多风云的时人、大家,肯定还会超越时代对中国文学、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据说,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时,曾被刘文典羞辱。一次警报响起,刘文典在向郊外山野躲跑时,遇到沈从文,刘文典骂沈从文:“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为学生讲《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跟着跑什么跑啊!”后来,刘文典得知学校要晋升沈从文为教授,勃然大怒,对众人嚷道:“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沈从文该拿4块钱。可我不会给他4毛钱!如果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我不成了太上教授?”刘文典自有他的狂傲,这份狂傲在他脚踹蒋介石时,是文人的风骨;但他对沈从文的蔑视,却很有文人相轻之嫌,颇不令人信然。学问是学问,文学是文学。在西南联大时,沈从文的学问可能不如刘文典;但在文学上,刘文典与沈从文也不在同一个层次。而且沈从文后来的学问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并不输于刘文典,甚至远远超过刘文典。不管别人怎么看,在我看来,沈从文的存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幸运,也是传统文化的幸运。如果没有沈从文,现代文学肯定不全面、不完整,至少也是一件精美的瓷器有裂隙。如果没有沈从文,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爬梳研究,肯定不会如今天这般有案可查、有据可依,至少会如一袭华美的外衣缀着普通纽襻,太过简练直白。

    2019年7月5日
    《桃花扇》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借侯朝宗李香君儿女私情,写晚明改朝换代的兴亡。虽是戏曲,却有史实印证;尽管文艺,却能窥世态百相。孔尚任将这些尽入词曲,正之以平仄,音韵谐和,读之朗朗。既咏叹明之灭亡,又要不犯清之忌讳,应该颇费了一番功夫。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如此:百读不厌。

    风中的雨:《桃花扇》之所以引人注目,或许是因为它将儿女私情置于正邪对立和改朝换代的大背景下。正邪对立,主要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忠臣、以侯朝宗为代表的复社党人和以马士英、阮大铖为代表的魏阉余孽、奸臣的泾渭分明。改朝换代,是《桃花扇》最值得注目处。《桃花扇》的历史背景是李自成入京、崇祯煤山吊死、弘光南明朝廷建立、满清入关南下。李自成,好处理,因为在传统文人眼里,他一直都是“流寇”。(李自成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差不多完美无缺,那是后来的事。)崇祯、弘光,有点小难度。孔尚任主要生活在清康熙年间,清的一统已成事实,作为孔子的六十四代孙,观念里的“汉”意识,肯定会对明寄予许多怀念与同情。这些,从《桃花扇》里许多地方可以看出。清,处理起来就很难了。清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尽管汉族文人多都屈膝以待,但内心的抵触或许一直存在,孔尚任或许也是如此。但在清的统治下,又不可能在《桃花扇》里表达出来。于是,孔尚任选择了回避,几乎不写清。实在没有办法必须要写,也尽量避重就轻,简单处理。说到清军南下,不点谁,只言“大军”;说到南明文人投降,只说“北上”。正因为有这些难得的机心,《桃花扇》才得以公开上演。《桃花扇》另一个重要的背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南京。南京,是江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江南又是汉族文化最温婉柔软的部分。正邪对立的血腥残酷与改朝换代的金戈铁马、宏阔伟业,与一个很人文、充满江南烟水味道的地方,与一种最温柔、最具人情味道的恋爱同处一书,这种强烈的对比,成为《桃花扇》最吸引人之处。
    风中的雨:不喜欢《桃花扇》的结局。侯朝宗、李香君这一对苦命儿女,历尽艰辛甚至生死,终于相见。孔尚任偏不让他们走到一起:他们在“贫道张瑶星”的棒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下,“男有男境,上应离方”,“向南山之南,修真学道去”;“女有女界,下合坎道”,“向北山之北,修真学道去”了。那么深的情,那么久的盼,曾经的卿卿我我,你侬我侬,一下子烟消云散,一下子再不牵挂,“两分襟,不把临去秋波掉。”这,本身就难令人信服,更令我这样的世俗之人觉得无限惋惜。虽然有中国人固有的“大团圆”情结,但并不希望《桃花扇》有一个“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结合,从此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大团圆”结局。我宁愿要一个传奇《桃花扇》里的结局:侯朝宗北上应试归来,李香君怒斥撕扇断情;也不要名剧《桃花扇》里这样的结局。或许,这是孔尚任的一种暗喻:侯朝宗与李香君不成为清朝统治下的夫妻,是在效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后“不食周粟”。或许,这是孔尚任的一种无奈:如果侯朝宗与李香君成为夫妻,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只有看破红尘、投身修仙,才能不与清朝发生半点纠缠。这结局里唯一令人欣慰的是:侯李二人是上山修道,不是出家剃度;如果是当和尚、做尼姑,侯宗朝那聪颖无比的头上烧一串戒疤,李香君那一头青丝不再亮闪闪一个光头,那就太煞风景了。
    风中的雨:发现几处错误:1.8页注释15第二行,前引号弄成前书名号了。2.58页倒数第四行,“秦淮”写成了“奏淮”。3.189页注释26解释“旧桃花刘郎又捻”一句,但正文里却是“旧桃花刘郎又撚”;虽然捻与撚是一个字,但正文与注释里用不同的写法,令人迷惑。4、189页注释27“横俺天涯夫婿”,查正文,这句曲漏了一个字,应该是“横揣俺天涯夫婿”。估计还有一些错误没读到,因为注释部分读得较少。

    2019年7月10日
    吴钩的《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一如他的《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写宋之风雅、文明。通过三百多幅绘画等,以画证史,以画见俗,描绘宋代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雅趣、社会、城市、商业、礼仪,图文并茂,颇多新见。但笔触只涉城市,未及农村,所以作者之宋,只宋之一面,非完整全面之宋。

    风中的雨:先说看到的两处错误:1.322页作者在“北宋学者吕大防在‘知永兴军府事’时,曾绘制过一幅《长安图》”后加有括弧备注:“宋之永兴军,即唐之长安。”这条备注显然是信口开河,北宋之永兴军,是一个地方行政单位,“辖今陕甘各一部,豫西一小部”,其治所在京兆府。京兆府,即唐之长安,今之西安。所以,说“宋之永兴军,即唐之长安”是错误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宋之永兴军治所,即唐之长安。2.416页作者在“淳佑壬寅”前加有括弧备注:“今南宋”。感觉作者是想说:淳佑中南宋的一个年号,括弧加在前面,是为了连着读“南宋淳佑壬寅”;“南宋”前的“今”字,莫名其妙。由此可以推知:此书应当还有一些错误。只是由于翻得较快,看得并不认真,我没有发现而已。
    风中的雨:两宋,在军事上虽积弱,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却多有可陈。陈寅恪对宋特别是宋在文化上的成就评价很高:“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孟元老的一部《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一部《梦梁录》,把两宋城市(京城)的繁胜描绘得淋漓尽致,令后人津津乐道。两宋之可贵有许多地方,比如文官制度,比如较宽容放任的管理,比如较发达的城市经济等等。虽在与少数民族的缠斗里,往往败北,但却有惊无险地存在了三百余年,创造出空前绝后的文明,给人留下歌舞升平的印象。宋之风雅,令当今文人念兹在兹,吟咏不止,比如吴钩。对于宋,也很喜欢,与朋友一起讨论历朝历代的优劣,曾问:如果真可以穿越,愿穿越到什么朝代、哪座城市?答案完全一样:北宋之开封!但读吴钩之《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和《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却越读越索然,越读越觉其偏颇。并不是书不好,书是我喜欢的历史随笔类,引证丰,读之很长见识,插图多,看着满目生辉。只是,作者笔下的宋太过美好,太过文明,太过风雅,美好、文明、风雅得令人难以置信:真有那么好、那么美、那么雅吗?城市,或许如此。但所谓宋,不仅仅是城市,更有广阔的农村。只有城市与农村的结合,才是全面的宋。只描写宋之城市,将其称之为宋,似乎有些不妥。读过张荫麟的《两宋史纲》,第一章《宋朝开国和开国规模》后的附录三、五、六,对宋代之农村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附录三《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里说:“至少在北宋,农奴制度在江淮以南,西迄四川,东迄闽浙,犹有普遍之存在。”“宋代有一严重之社会病态,特盛于南方,即杀婴之习。”“杀婴之直接原因,为生产之家患口多为累。”附录五《宋初四川王小波李顺之乱——一失败之均产运动》里说:“北宋初年四川有王小波(波或作博、或作皤)、李顺之乱,其事与钟相、杨幺之乱,遥相对偶。”农民也好,流民也好,只要能活,谁会造反作乱?从这些附录可见宋代农村之真面目:并不风雅,较之城市特别是京城有天壤之别。边读吴钩的书边想:若我力可逮,一定写一部关于宋代农村的书。不是为了反驳吴钩,而是要描绘宋之另一面。只可惜,我没那个能力和水平,想永远都只是想。

    2019年7月12日
    《汉武的帝国》是“易中天中华史”第8卷,属第二部“第一帝国”。重点是独尊儒术、高度集权、官治天下三章,讲汉武帝刘彻对秦制的完善、补充,在秦制基础上的创新、开拓。一直以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体现在对匈奴的武功方面,现在才明白他的历史地位是由他在秦制基础上创立的、绵延千多年的汉制所确立的。

    风中的雨:《汉武的帝国》是读过的“易中天中华史”给我启迪最大的一本。读完,有许多新的感知与认识,虽然比较零乱,却异常清晰地存在于脑里。大略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武的历史地位。伟人词里曾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其“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但能从众多皇帝中被挑选出来,列入伟人的词里,真不容易。秦皇有统一建制之功,唐宗有虚怀纳誎之名,宋祖有创建文治之能。汉武呢?一直以为是因为北出阴山,封狼居胥,驱逐匈奴,解除边患。当然,这的确是汉武的功绩,是他雄才大略一个方面的体现。但或许汉武更重要的却不是这一方面,而是总结前人(主要是秦人)经验建立起的统治体系。这一体系,既是对秦制的完善、补充,也是一种开拓、创新,被后世继承沿袭千多年,值得大书特书。二是所谓独尊儒术。首先,“是独尊,不是独存”,“大汉王朝并没有唯儒术而独尊。当时没有,以后也不会有。”其次,独尊也只是口头,统治方式至少在汉武时代依然是儒为其表、法这其里。“武帝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中央集权”,是个人专制独裁。第三,儒术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术,而是新儒学。“登上两汉历史舞台的,是新儒学。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三是汉武的多面。汉武是多重性格的复杂组合。他对汲黯的容忍,他对司马迁的污辱,他对太子的怀疑,他对丞相、酷吏的任用与处置,令人无法想象:这些,都出自同一个人。汉武的非凡,易中天简单几句,却概括得很到位:“尊儒,则秦政变为汉政;推恩,则分权变为集权;举贤,则贵族变为官僚;讨伐匈奴,则夷狄变为华夏。”这是需要概括能力的,也是需要抽象能力的。易中天为史的功力、写作的笔力,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9年7月17日
    《先生》以“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十位先生身影,揭示百年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蔡元培、胡适、马相如、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十位先生的风范言行著录,特别是他们着力教育躬耕讲坛的史实尤在眼前,敬佩之余不可不生昨日今日之思。

    风中的雨:先生之谓,其本意或许平淡:先我而生。但先生之谓在我这里,却别有意趣饱含内涵,令我心生敬意:何止先我而生,其行为品格思想等等也者,皆有教于我;何止有教于我,其实是有教于人,甚至有教于世。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先生这个称谓。所以见到《先生》一书,虽然书里的十位先生的生平、事功都知道一些,但还是买了回来,把它翻完。
    风中的雨:以前一直疑惑:为什么这些堪称“大师”的先生,多出在民国?现在才慢慢明白:有其时代的特殊原因。民国那代学人,身经清末到民国的朝代更迭,身经西风渐进转而强盛,身上既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又领略了西方近代的科技人文思潮,不敢说他们都学贯中西,但他们既有儒家文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情怀,又有近代西方民主、科学文明的人文素养,却不可怀疑。就是主张只执一端者,如辜鸿铭,如胡适,亦兼收并蓄曾经熟知彼此的学识。他们既承继着传统,又收纳了新知,相互渗透,彼此融会,贯通之后自然气象可观。他们潜心学问,用新知新学探索传统文化的底蕴,在旧学里注入强劲新风,成一家之言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学术的发展前进。他们注重修身,用儒家道德约束自己,敏于行,善其身,做学问求事功的同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周围的人,进而影响社会。他们的人生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最后形成的观念自然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都有宏大的志向,希望国家强大,民族振兴。他们踏实于自己的志向,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进行他们的教育后辈、改造社会的实践,不假私心,不求闻达,不做花架,孜孜于修身养性,矻矻于救世济人,不成大师都难。他们所处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较低,读书人少,专心做学问的更少,能有一人之见者,往往只因一两本书便成为世人中的高人,常人的先生。较之那个时代,今天的学者还能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新知融会,还有没有那样的潜心专注于学问,还愿不愿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或许著作等身,但那些著作对学术、对社会究竟有多少影响,只他们自己知道。他们或许被人称为“大师”,但其大何在、师是否真,只他们自己知道。他们或许也有一人之见,但随着国人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的那点识见终于沦为平常,是否能起到引领潮流的作用,只他们自己知道……民国是民国,当今是当今。民国多大师、多先生,并不能反衬当今什么。谁都可写文、出书的当今,自有民国不可及的整体文化水平。唯一令我遗憾的是:今天,还没有一位学者,我愿称他为先生。这肯定是我的不幸,因为我没有识“大师”的慧眼,永远都只能在原地踏步、转圈。但这也似乎是当今“大师”的不幸,他辛辛苦苦成为“大师”,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读书人的关注、尊敬。
    涂鸦画回复风中的雨:我这几天多关注民国时期的人物、故事、作品,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敬佩,越来越多思考,庞哥这段话解我惑了!我在成都一书店买了一本《中国书法史》,竟然是日本人石川九杨写的。可能中国人写的书法史我没有看到吧!但是心中飘过淡淡的失落感……

    2019年7月19日
    葛亮的《问米》由《问米》《不见》《罐子》《鹌鹑》《朱鹮》《龙舟》《竹奴》七个中篇组成,是“《北鸢》《朱雀》之后”的“重磅力作”。葛亮的小说,笔触细腻温婉,有书卷气息、民国味道,常令人生今昔何昔之叹。七篇新作与过去的颇有出入,故事离奇甚至“鬼”异,所写皆今之世相,读时却仿佛唐宋传奇。

    风中的雨:书的扉页有句“致莫迪里阿尼”。不知道莫迪里阿尼是谁,只好借助百度。百度百科说:“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1884-1920) 意大利著名画家,出生于托斯卡纳的小海港城市里窝那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商人,母亲是英文教师。”“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出生在意大利利沃尔纳,自幼体弱多病,学业不佳,跟随画家古列尔莫•米凯利学习绘画。母亲很关注他的成长,深知儿子的天职,从不与之作对,送他进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美术学院学画,看博物馆。1902年考入威尼斯美术学院,1906年到巴黎,与毕加索等人同在蒙马尔特高地下的民区居住,并且向布朗库西学习雕塑。1912-1917年间,形成了他的艺术特色,即运用优美、精练的线条勾画对象的轮廓,然后涂布经过夸张、提炼的浓艳色彩。他接受东方绘画的影响,吸取塞尚表现形态结构的方法,并且把形象通过夸张变形而特别拉长。他笔下的人物并不真实,经过加工之后,画面呈现出一种有韵律的优美节奏。仔细看大部分肖像作品的眼睛大都无神,空洞,法国有一种说法:‘此时的模特是处在催眠之中。’他的作品构图活泼多变,色彩丰富而富有变化。他的经历十分坎坷和悲惨。由于体弱多病,到巴黎后生活十分困难,渐渐地形成了酗酒的习惯,在穷苦和麻醉中过着颓废的生活。瑞士籍的精神病医生奥斯卡•普费斯特,认为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患,并由此而确定他在艺术上的表现主义倾向。他说:‘受着痛苦经历的驱使而厌恶这个外部世界的时候,那个已知的自我把自己深深埋藏在内心世界之中,并把它自己夸大为世界的创造者。表现派艺术家异常自命不凡,并不是自负,而是从心理上说有充分根据的经验,是一种使远离现实的孤独性格免于崩溃的必要手段。但是,他们这种偏执狂的孤芳自赏,不得不付出痛苦的牺牲。’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的性格古怪,沉默寡言,游手好闲,是蒙马特画家圈中最不安分的青年,与酒鬼画家郁特里罗是挚友。人们说这位游荡的可怜人身上除充满酒精、毒品外还充满天分,他在挥霍金钱的同时也挥霍自己的天分。他所有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和他灵魂的象征。他创造了发泄自己情感的方法,在他的画中包含着,甚至隐藏着一种欲望的满足。莫迪利亚尼的生活中曾得到过英国女诗人哈斯丁的同情和帮助,后来和埃布戴尔娜结婚。”“由于贫困和肺病的折磨,莫迪利亚尼只活了36岁,1920年1月24日逝世于巴黎,一直与他生活在一起的他的最忠实的模特儿和妻子让娜•埃比泰尔纳,在听到他死讯的第二天也跳楼自杀了。1923年人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为他们举行了合葬仪式。”“对于莫迪利亚尼的一生,人们历来颇多争议。法国诗人法朗西斯•卡柯的纪念文章颇有意义:‘他的一生有贫困与烦恼,记录了因为与世格格不入而摆脱掉平淡无奇的愿望。它具有一种想要出人头地的特征,并且表明了对惩罚的渴望和达到目的的愿望。……就全部生活而言,就所有缺点和质量而言,就对不幸与特殊的体验、优雅的激流、狂热与**而言,莫迪利亚尼在身后留下的是一个不能很快填满的空白点。’他的作品如《阿利斯肖像》(1915)《闭目的裸女》(1917)、《让娜•埃比泰尔纳》(1917)等,都是十分优秀的作品。”因为对绘画一无所知,更因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所以不知道莫迪里阿尼这个人。读完全书,依然不明白葛亮为什么要将这本书“致莫迪里阿尼”。小说里的《朱鹮》写一个有自闭症的天才绘画儿童,莫非“致莫迪里阿尼”,与此有关?
    风中的雨:七篇小说,各有特色,但都有一个特别令人意外的故事。第一篇《问米》写一个名叫阿让的通灵师,用很大的篇幅描写我与阿让的相识,跟随拍摄他的“通灵”,拍摄的纪录片获得大奖。到小说最后,才由阿让讲出一个似乎是爱情又似乎不是爱情的故事。第二篇《不见》讲一个中年女子与一个中年男子的日常:意外相识,有了好感,走到一起。但结尾却惊悚得我一夜没好睡:那男子是个变态,绑架囚禁了“勾引”走他老婆的副市长的女儿,中年女子发现后却被被绑架的女孩与中年男人合力“谋杀”。如果前两篇还是可以理解的世态之奇特者,那么第三篇《罐子》就超越了现实世界,有传奇“鬼”味:“我”从北方躲到南方小镇开一个小店为生,一位自称“小易”的孩子不期然走进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的侄子。不久,“我”发现小易是个女孩。小易做得一手好云吞,其香吸引了很多人。后来,小易突然要离开镇子,离开前请了镇上八位老人。结果,这一桌人,除“我”和小易外,不是死就是疯,原来,小易被多年前屈死的知青丁雪燕附身,前来报仇。第四篇写几个互不相识的年轻人,悄悄到一家小宾馆寻找一个与他们都相关的人,这个人最后出现在这家宾馆的309室。事情一步一步地走向明朗,终于真相大白:宾馆里的一切之所以反常,是因为老板是一个维持着女性外表的男性。而几位年轻人要找的那个人只是因为远走非洲断了五星期的消息。第五篇《朱鹮》写“我”侦察一桩谋杀案,死去的女子是一位自闭却有绘画天赋的儿童的母亲,儿童画有七幅很“意象”的朱鹮身影。侦察着侦察着,读者才明白:“我”其实是就是孩子的父亲,阴差阳错与孩子母亲分开后,却念念不舍,看到孩子母亲或因患病而折磨孩子,为保护孩子,便杀害了孩子的母亲。而孩子的那七幅朱鹮图画重叠在一起,就是“我”清晰如照片的模样。《龙舟》比《罐子》更“鬼”异,《罐子》只是鬼附身,《龙舟》则完完全全是鬼故事,离奇得甚至超过聊斋。人与女鬼相遇,人在与女鬼亲昵死亡后,在另一个女人那里诞下自己的后代。幸好最后一篇《竹奴》完全写人间情意,可以在世俗生活里找到样本。之所以要将这七篇小说的梗概写出来,是想说明葛亮这部小说的风格。虽然他在扉页上写着“致莫迪里阿尼”,但我看着却总觉得他的小说里有唐宋传奇的影子;故事的奇异处,又仿佛有莫泊桑、欧•亨利小说的意味。说其有唐宋传奇的影子,是因为小说里有灵异、有鬼的身影;说其有莫泊桑、欧•亨利小说的意味,是因为小说的结构很奇巧,每每出人意表,而这些出人意表又往往要到结尾才显现出来,就是人们常说的“结尾处突兀地一翘,一跳”,翘得很高,跳得很远。认真回味,伏笔早已埋下,先前的平常里早就有惊艳的预示。这是一种新的风格,或许是葛亮在《朱雀》《北鸢》之后对自己的一种突破吧!

    2019年7月24日
    麦家的《人生海海》通过“我”的视角,写一位命运多舛、历经沧桑的“上校”;用“上校”际遇奇特、近乎神异的一生串起近百年的家国大事、历史烟云。小说不是麦家成名擅长的间谍题材,却有过往的麦家风格,平静而奇谲,淡定又深邃,抽丝剥茧,将生活际遇里的生命真谛从容揭示,读来心惊之余叹息不已。

    风中的雨:关于《人生海海》这个书名,麦家在小说里有解释。是第三卷(306页)里,“我”的前妻告诉“我”的,“当时我连‘人生海海’也不知什么意思。她扑哧一下笑了,告诉我这是一句闽南话,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人生海海”的意思,是可以从字面理解的:一是每个人的生命时限虽然有定数,但人生的际遇却宽阔如海,无限多种可能的存在,是人生最为精彩处,你不必在一棵树“吊死”上,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自己满怀希望;二是人类的命运如一片浩渺的大海,无边无际没有尽头,在这样的大海面前,个人经历的挫折、痛苦算不了什么,最多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差不多看不见。“海海”,可以是偏正的,前海修饰后海,前海是形容词,后海是名词,如海一般的海;也可以并列的,前海后海互注,海前是海,海后是海,海里有海,海外有海。麦家将自己的这部小说取名为《人生海海》,往窄处说,是说“上校”的经历丰富多彩,传奇神秘,仿佛大海一样辽阔无垠、深邃无底,远远超出常人的经历与想象;往宽处说,是说百年的历史起伏跌宕,波诡涛谲,仿佛大海一样泥沙裹挟、浩渺苍茫,小说里的人有的若一颗水珠闪着光、有的若一粒沙尘蒙着垢,但不管是什么,都一样的渺小,最终都被大海收纳、淹没,消失得无痕无迹,不知所踪。“人生海海”一词给读者很宽阔的想象空间,你可以按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去诠释。对与错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要能沉入故事里去,有自己对小说的体味,通过作品里的“上校”认识到人生之一种、命运之奇特。
    风中的雨:《人生海海》的所有故事都是关于“上校”的,“上校”是《人生海海》独一无二的核心人物。没有“上校”,《人生海海》就失去成为小说的基础,麦家再有生花妙笔,也写不出这么精彩的一部小说。“上校”生命最为奇特处是他的下腹部裆上,有秘而不宣却渐为人知的刺绣。如果说“上校”是小说独一无二的核心人物,那么“上校”下腹部裆上的刺绣,就是小说所有故事的起点与基点。没有刺绣,故事就没有依托,小说就无法成书,《人生海海》就是空中楼阁无法高高耸立,就是风中沙雕肯定风过即没。“上校”的人生经历大略可以概括如下:国民党士兵→军官→军医→军统特务→日本女特务性奴→军医→解放军、志愿军军医→英模→农民→“罪犯”→疯子→弱智。“上校”还是国民党军官时,与日本鬼子作战划伤了命根,缝补康复后,前半部成了“硬核桃”,大异常人,令遇着的人乐而不疲无法舍弃。刺绣一部分是他作为军统特务,为套取情报混迹于“女鬼佬”时被“女鬼佬”绣上的;一部分是他被汉奸女特务川岛芳子囚禁为性奴时,被川岛芳子绣上的。“女鬼佬”绣的是“这屌只归日本国”,川岛芳子绣的是“川岛芳子”。从这里,可以看出麦家构建故事的起点、基点,依然是他最为擅长的间谍题材。谍战里,性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你看“007”系列、“谍性”系列、“碟中谍”系列等等,哪部没有性?但性成麦家小说里这个样子,在下腹部、裆上绣上话,绣上名字,真还少见。所以,对于这个起点、基点,我不喜欢。因为它太过诡异,大大超出我的理解范围。“女鬼佬”们可能变态,川岛芳子可能淫荡,但是不是就一定要在“上校”的下腹部裆上,绣上小说里的话,绣上那个差不多人人皆知的名字,真还不一定。因为不喜欢这个太过诡异的起点,对整部小说的喜欢也就打了很大的折扣,觉得《人生海海》虽然将主题从间谍战转移到了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但却远不如《解密》《暗算》《风声》,甚至还不如那部不太被人看好的《刀尖》。只是,《人生海海》是小说,不可能是常人如我者可以理解的生活。作为小说,最关键的是要有个出人意表的好故事,要塑造出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要描绘人间百态之一态或多态并进而揭示生命、世事的真谛,要使读者通过阅读感觉体会到、明白知晓点什么。这几点,《人生海海》似乎都做到了,至少我读着是如此。
    风中的雨:《人生海海》里,“老保长”是“上校”故事的重要讲述人,“上校”抗战期间在上海的特务活动、在湖州的战俘生活、在北平的性奴生涯,抗战胜利后被从汉奸队伍里救出重为军医等等重要事迹,都是“老保长”讲述的。就是“上校”下腹部裆上的刺绣内容,有一半也是通过“老保长”告知大家的。而且“老保长”不是不知道另一半,而只是忘了那个人名。“上校”的人生经历他自己不愿讲,小说几乎全是通过见证人在说。他在上海、在北平的一切,早已离开村人的视野,谁来见证?没人见证,只能湮没。而这段历史不能湮没,湮没了就没有了整个故事的起点、基点。于是,麦家只好将这个见证的任务赋予给“老保长”。这个赋予,令人倍觉不可能,其不可能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女鬼佬”、川岛芳子在“上校”下腹部裆上刺绣。“上校”在日本占领的上海领导着一个六人的军统小组,刺探情报、暗杀敌特,是在刀口舔血的营生,怎么可能轻易将村里的人带到上海,带到他的潜伏点?此其一。其二,军统向来以组织严密、纪律森严驰名,“上校”的上级怎么可能让“上校”将一个老乡带到他的潜伏点,并由着“上校”将他介绍到他们工作的重要场所?“老保长”的上海之行,甚至后来的北平之行,在我看来是《人生海海》一个难以弥补的缝隙。越细读越思索,这个缝隙就越大,渐渐地扩展成屋顶上的一个洞,大雨从洞口瓢泼而下,淋湿我的大脑,混浊我的理智。最初的那个小小的缝隙,终于成长为令我愈来愈无法理解的漏洞。
    风中的雨:《人生海海》里有三处表述,值得商榷。一是18页第一段,“冬天,爷爷爱在祠堂门口享太阳,嚼舌头。老人都爱在那儿享太阳,嚼舌根。”感觉要么将后面的“嚼舌根”改为“嚼舌头”,要么将前面的“嚼舌头”改为“嚼舌根”,前后一致才好。二是37页第三段,“抓的就是他,被敌人从电车上抓走,后来关押在湖州长兴山里的一个战俘营里劳改。”“劳改”,应该是“劳动改造”的简写,似乎是新中国里的新名词,在日本占领时代用“劳改”一词是否妥当,请知者示教。三是48页第二段,“母亲和姐姐在灶屋里包粽子,两只老母鸡闻到了糯米经山泉水浸泡后散发出的清香,在堂前踟蹰、张望,伺机捡到便宜。”最后一句“伺机捡到便宜”似乎应该是“伺机捡便宜。”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10-21 14:4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问候老师。
3#
发表于 2019-10-21 15:53 | 只看该作者
偶的天,书这样子读下来,会不会洛阳纸贵?

点评

肯定会——洛阳纸贵!\(^o^)/~  发表于 2019-10-21 16:00
4#
发表于 2019-10-21 16:00 | 只看该作者
字母先生这样详实的读书写评,可真是了不得啊。膜拜一下!
5#
发表于 2019-10-21 17:07 | 只看该作者
这应该算作读书笔记,能阅读这么多书还保持着好习惯的人,我都羡慕 ~~
6#
发表于 2019-10-22 09:14 | 只看该作者
上次我是不是说过,人生海海是闽南话来着
7#
发表于 2019-10-22 11:30 | 只看该作者
下次老师可以提议么,我们好好写写沈从文。
《桃花扇》我看过,和老师一样,也不喜欢结局,不过,许多的结局并不以我们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改变。
对《先生》感兴趣了。
感谢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笔记,也是为大家读书提供了一个方向。
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08: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光临,谢谢各位留言。
读书,是我的日常,是我的生活,是我存在的唯一理由。虽然多是瞎读,但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04:17 , Processed in 0.1635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