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IIIX 于 2019-10-21 23:30 编辑
历经尘世的冷暖,阅观艺人的攀比,台下做人,台上做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几十年就这样游离在省城周边的县区,没有固定的收入,固定的演出场地,说唱就唱,说演就演。晃一晃,人生七十古来稀。当我坐在七十二岁川剧演员“咪咪”老人杂乱的床边,翻看她从十一岁学戏,整整六十一年的唱川戏经历的各类照片,感触就是这样的。
当我与好友赶路一百六十多公里去拍草台班子演出的川剧,听七十二岁的一对夫妻老人“咪咪”唱川戏的时候,当地餐饮店的年轻老板知道了,用异样的目光把我们上下打量,心想这几个人究竟是戏迷还是神经有问题。
在四川,川剧犹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死不下去活不起来。省城有专门的川剧艺术中心,外地客人来访,唱台川戏。对着客人变下脸,吐串火,滚盘灯,算是盛情接待。但正正规规的唱大戏的日子是屈指可数。不要说年轻一代,就是五十岁以下年龄的,你请他专门去看场川戏,对方一定是把嘴一撇,眼一咪,“鬼在逗,哪个陪你看川戏”。
其实,川剧是地方剧种中的大戏。传统川戏有“高腔、昆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调。游离在周边的川戏小剧团,就是俗称的草台班子,演出地点叫“戏窝子”,还顽强的在播种着各种腔调的传统川戏。这种班子一般不到十个人且演出人员很难固定,今天这个在,明天那个走。以演出川戏的折子戏为主,很难有成本的大戏演出。而且是高腔声调为主。开场锣鼓一响,后台高亢的帮腔跃出,震人耳朵,抓人心肺。花十五元,一杯茶一个座位。观众基本是七老八十的耄耋老人。只有他们知道演出里的故事情节,听得懂演员们“调声幺幺”(拖腔拖调)的唱了些什么,演了些什么。演出过程中,还会有不少的老人颤颤巍巍手捏五元、十元的钱走到台前,把钱放在台口。这时,台上的演员会终止唱腔说声谢谢。
演出最多三个小时时间,无人退席,遇到演出的高潮,巴巴掌定会响起。虽然观众的人数不多,但大家都看得聚精会神,安安静静。看演出可以喝茶,可以抽烟可以随意走动变换座位。
我把整台演出用视频录了下来。想静下来的时候仔细看看精华在哪里。演出结束,我们去了“咪咪老人”在后台住的地方,八平方左右的一间房间,是老人演出期间化妆地方,换妆地方,晚上睡觉的地方。老人很热情,我们细细的问了他们的儿女,问了他们的每场的收入,有无养老的钱。老人很健谈,谈吐间,老人是快乐和满足的,因为她还继续的热爱着与从小到大她学的戏剧。谈到现在儿孙满堂,身体健康,儿女孝顺,他们还能在舞台上表演真还是幸福满满。但是,从老人的房间出来,把我们送到门口,我忽然感觉老人的表情有点酸楚,不知老人刚才给我们说的可是戏言。
川剧老了,没有创编出新戏。唱川戏的人也老了,没有新人参与。这些草台班子,火把剧团的演员都不年轻了。但是他们都是幼儿学,几十年草台班子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要让他们改行重新去干其他的,的确难上又难。我在悟,什么是文化的延续,艺术的传承。忽然感觉话题太大了。
几次去拍这种题材,几次与这种艺人接触,也与他们聊过文艺复兴,艺术改革,戏剧传承,后继有人的时候,他们都会茫然的不能自言。传统戏剧的消亡是不是社会进步的反应?其实我们也说不清道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