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65|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佳文有约】一封信造就的世界文学经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22 1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封信造就的世界文学经典
  
  ——关于韦斯特中篇小说《寂寞芳心小姐》
  
  在西方文学史上,纳撒尼尔·韦斯特可以说是一名特殊人物。他于190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于1940年继菲茨杰拉德后二十四小时逝世,终年三十七岁。他一生写了四部小说,受十九世纪末法国超现实主义和王尔德的颓废主义文风影响,作品偏于荒诞和隐晦。跟梵高一样,他生前未得到认可,在世时出版的书籍不过卖出几百本,但在去世十多年后,凭一本《韦斯特文集》,引起了文坛重视。之后,代表他最高成就的《寂寞芳心小姐》,被列为美国二十世纪前半叶三部最佳作品之一 ,与《太阳照常升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并列正典。他本人也被冠以“世界差点错过的大师”、“‘迷惘一代’的谢幕天才”的称号。
  
  初读《寂寞芳心小姐》,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小说整体基调太过灰暗、颓废、晦涩,处处透露出死亡的绝望。小说的主人公“寂寞芳心小姐”是一名情感专栏编辑,他扮演着上帝之子,以基督的名义为陷入精神危机的读者回忠告信,自己却是个沉沦于声色享乐的基督怀疑论者。每天面对三十甚至更多沾满了血泪的灵魂救助,他残存的基督信仰似乎觉醒了,试图通过实现自我救赎和基督重塑来拯救寄信者。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却陷入重重困境。最终,虽与神合体,却难以突围,死于荒唐的意外。
  
  当时,惟一触动我的,就是寂寞芳心小姐无处泊岸的精神困乏。我觉得,小说虽写于上世纪初期,却道尽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因为,在都市打拼的现代人,被工作、生活、感情等各种压力的钢丝网罩住,想摆脱,却无力突破,正像小说中的寂寞芳心小姐。
  
  受这篇小说启发,我写了小说《红日》,但怎么看,都太过空洞。于是,结合相关资料,我重读了一遍,才对《寂寞芳心小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据资料显示,这部小说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当时,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人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迷失,失去了宗教信仰。而韦斯特,正是借这部小说,来审视“美国梦”到“美国噩梦”的幻灭,探讨在垄断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平民信仰难以重建的原因。
  
  据传,韦斯特写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1929年和朋友的一次聊天。这位朋友当时用苏珊·切斯特的笔名,给《布鲁克林鹰报》写忠告专栏。韦斯特在朋友那里,看到了一些需要回复的读者来信,其中一篇署名“宽肩膀”的来信吸引了他。而信件结尾的附言:“苏珊,你不要真以为我肩膀宽,但这代表了我对生活和我自己的感受。”更是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
  
  于是,他以专栏的方式,创作了这篇小说。以读者来信,揭示二十世纪末美国大萧条时期底层人的精神现状;以寂寞芳心小姐的基督情结冲突,来审视当时的美国人在荒诞沉沦嬉闹中,信仰缺失的苍白。
  
  小说的篇幅并不长,翻译成中文不过四万来字,但据说却是韦斯特用了两年多时间,以每天一百词的速度写成的。这个速度,曾一度令我沾沾自喜,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个跟我同样龟速的大师。后来我才知道,小说进展的慢,不在才情不够,而在于韦斯特的严谨。
  
  评论家说 ——“小说将意象、隐喻、节奏、语调、反讽、用典都如瑞士钟表一样在文本内部啮合。”“小说通过结构、修辞、音乐性等方面的优美、严谨,精确地呈现了大萧条时期时人的幻灭与虚无。”
  
  作为译本,是无缘感受小说语言的优美和音乐性了。不过,对照国内施咸荣先生和李宜屏的两个译本来看,闪光的句子和瑰丽奇特的比喻以及富用哲理的语言还是俯首可拾的。
  
  不同于福克纲、海明威等同时代作家,韦斯特不以新奇的结构取胜,而是在传统模式的框架下,采取跳跃式行文。这样,大大增强了文本的灵动性和叙事的包容性,从而将纷繁复杂的网状结构从容地铺展开来,形成了小说内部巨大的张力。而这些网,被时间线串连,却是呈放射状辐射,却又纷繁交织的矛盾。
  
  这些矛盾包括——
  
  一、寂寞芳心小姐与施拉克
  
  施拉克是“寂寞芳心小姐”专栏的老板,他是个极度的享乐主义者,蔑视宗教信仰,也无视穷人的困苦。同时,他是个机会主义者,开办了“寂寞芳心小姐”专栏,大发苦难财。他利用寂寞芳心小姐,又玩笑着他,甚至在他病得气息炎炎时,还要拉上他跳基督的假面舞。而寂寞芳心小姐呢?他依附于施拉克,又心里反叛着他。他宁愿让读者去自杀,也不采取施拉克让用艺术的虚无来忽悠寄信者的方案。他与施拉克的太太关系暧昧,却又极力以沉默的微笑维持表面的平衡。
  
  两者之间,看似男人与男人的较量,其实是两类人群、两种观念的对峙。施拉克是上流社会的代表,没有信仰,缺乏同情心,对底层的悲苦无动于衷。他与寂寞芳心小姐的对立,正是当时信仰缺失者与宗教信仰的对立。
  
  二、寂寞芳心小姐本身
  
  他可以说是一个自我矛盾的人。他有着浓厚的宗教情结,却是基督怀疑论者。他一面信奉上帝,刻意模仿基督;另一面却只是把基督当作装饰品,酗酒、纵欲、暴力、消沉。他知道宗教无力改变读者的苦难,却又寄希望于通过宗教来救赎。他有着健全的身体,却有着瘸子般的精神疾病,从而,与身体的瘸子道依尔之妻发生关系。
  
  寂寞芳心小姐的混乱、矛盾、无序、荒诞,不仅仅是其个人的自我对立,而是暗示着当时美国新教的堕落与徒劳反抗。而最终,当他与神合体,想要以神的姿态拯救众生时,却糊里糊涂地死在了道依尔的枪下。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因为它暗示着新教的必然灭亡。
  
  三、男主与女主
  
  如果说还有谁是寂寞芳心小姐的光明和慰藉,就是蓓蒂了。她像一位女神,总是在他陷入危机的时候出现,试图带他远离都市,逃出困境。可屡次,寂寞芳心小姐都令她失望而归。因为他虽然混沌,却不愿被秩序井然的生活阻绊,想要重塑宗教信仰,改变或者拯救那些受难的灵魂。
  
  两人的对立与统一,并不是男女情爱的简单插曲,而是信仰在有序的现世无处安放的尴尬与没落暗示。
  
  这本小说不好读。
  
  因为具有浓郁的宗教情怀,许多象征与隐喻都是通过宗教典故呈现,故而比较晦涩。阅读前,需要作一些宗教知识补充,否则,只会觉得满纸荒唐言,一笔糊涂帐。而明白了其隐喻的深刻性,你就会情不自禁地为作品的匠心独运而击节叫好。
  
  比如——
  
  小说在第三章,借一个荒诞的梦,来讲述寂寞芳心小姐杀羔羊的经过。这个羔羊,在圣经里,代表着基督赎罪的意思。作者这样安排,其实隐喻着寂寞芳心小姐自身对宗教的反叛。
  
  小说在“寂寞芳心小姐外出采访”一章,反复说到石头。这个石头,它象征着“碎石狂欢”,是对水泥森林疯狂扩张都市生活对人异化的心理危机、以及信仰破灭的讽刺。
  
  而在小说的倒数第二章,处女身的蓓蒂居然怀孕了。这种荒诞,结合圣经,其实是隐喻基督再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代表着旧时代的寂寞芳心小姐死了,必然会有新的上帝之子降生。
  
  小说是悲情的,情节的发展是螺旋式的。先是寂寞芳心小姐的放荡生活与寄信者的悲苦交织,继而是寂寞芳心小姐内心的交战和现实的左冲右突,而后是乡下度假回归后的涅盘,最后,一场意外,一切灰飞烟灭。
  
  小说的结局貌似很突兀,却也合理,因为前面已经用寂寞芳心小姐与道伊尔妻子之间的纠葛铺垫成熟。所以这个荒唐的结局就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了。然而,韦氏绝对不是走欧亨利的路线,他是要通过结尾的崩溃,来暗示宗教拯救不了教徒,世人更不可能被教徒拯救的定理。
  
  最后,不得不说说小说中的信件。
  
  在这部小说中,信件是道具,也是线索,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文本中,展示的信件有六封,它们都是代表着最底层的声音,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大萧条时期美国人的生存和精神状况。信,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证据,是诸如“绝望的人”、“伤心的人”、“厌倦一切的人”、以及“宽肩膀”等人血淋淋的隐私,也是如道依尔这类小人物的发声器。
  
  韦伊斯选择用信,且是情感对语的方式切入小说,不得不说是用心良苦。因为,信,承载着一个人的隐私、信任、和渴盼。它有着绝对的真实,和真切的温度。信,不仅暴露了寄信人的创伤和心理危机,也可映射回信人的虚假和冷漠。于是,信这个媒介,就如同中世纪教堂里那些忏悔的信徒向上帝的虔诚祷告,而寂寞芳心小姐之流扮演着上帝之子,所传播的虚假福音,则更显滑稽和可悲。鲜明的对照,反映出一个丧失了信仰的时代的苍白和无序。
  
  当年,尼采用“上帝死了!”来反抗虚无主义。在这部小说里,韦斯特试图重塑上帝,来探讨信仰死了,回归宗教是否可行。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10-22 15:46 | 只看该作者
文学的道路就是对人生的探索。谢谢霜版好文。
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2 16:39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10-22 15:46
文学的道路就是对人生的探索。谢谢霜版好文。

谢谢柳版点评鼓励!敬茶问好。嘿嘿,胡言乱语一通,跟老师们学习。
4#
发表于 2019-10-22 16:44 | 只看该作者
从初读的感觉,到对文本的深入领悟,理得顺,读得深。
5#
发表于 2019-10-23 11:19 | 只看该作者
处子还孕在西方非常非常的正常!多年前国内一媒体报道:一处子怀孕了!莫名惊诧之下一一排查,怀的居然是其哥的孩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6#
发表于 2019-10-23 14:31 | 只看该作者
我可能对霜版的文字理解有点偏差,但我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寂寞芳心小姐,也许就是作者自己或者说类似作家的讽刺。
比如拜伦,但丁,哪一个不是在文学中苦吟,在生活中放荡?
7#
发表于 2019-10-23 18:40 | 只看该作者
和新知相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15:18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19-10-23 18:40
和新知相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和月牙相遇,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感谢提读,问好秋安!
9#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15:28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10-23 14:31
我可能对霜版的文字理解有点偏差,但我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寂寞芳心小姐,也许就是作者自己或者说类似作家的 ...

谢谢冷版点评!这个不算偏差,是因为老师看作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想法,而霜儿的阅读还处于初级阶段,只看到好的方面,对存在的不足缺乏鉴赏能力。 老师说得对,文学和作家,要一分为二地看,不能等同。而且,许多的名人和名作,也被评论家和舆论过度吹捧,不一而足。问好老师,敬茶!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15:28 | 只看该作者
枕石问天 发表于 2019-10-23 11:19
处子还孕在西方非常非常的正常!多年前国内一媒体报道:一处子怀孕了!莫名惊诧之下一一排查,怀的居然是 ...

来了,洗耳恭听,快来分解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15:29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9-10-22 16:44
从初读的感觉,到对文本的深入领悟,理得顺,读得深。

谢谢梦儿!好久不见,一向可好?抱抱!
12#
发表于 2019-10-24 15:35 | 只看该作者
听说过,但没读过。美国作家我觉得除了马克吐温,海明威,卡佛,菲茨杰拉德,其他的随便翻翻,比如契佛,福特,奥康纳,麦卡勒斯,福克纳,耶茨,就差不多了。
这个芳心小姐,有时间要看看,当年三驾马车之一,要读的,要读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16:07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19-10-24 15:35
听说过,但没读过。美国作家我觉得除了马克吐温,海明威,卡佛,菲茨杰拉德,其他的随便翻翻,比如契佛,福 ...

专家你看英文原版的吧,感觉译本真没吹得那么好,其实我没怎么看懂的最近我喜欢上了麦卡勒斯啊,无论是《婚礼的成员》、还是《心是孤独的猎手》,她笔下那个小女孩细腻的情绪波动,还有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阻隔,心与心无法彼此交融,很打动人。契佛还没关注过,我得了解了解,看这次双十一有没便宜的
14#
发表于 2019-10-24 16:44 | 只看该作者
重庆霜儿 发表于 2019-10-24 15:28
来了,洗耳恭听,快来分解

夫妻同房之后丈夫就外出了,小姑子进了嫂子的房间。姑嫂俩关系相当好,说了些私房话就在床上嬉闹起来。调皮的嫂子扒光了小姑子,并趴在她身上模仿着夫妻颠鸾倒凤。未曾想她体内残存的液体倒流进小姑子体内,让她阴差阳错的怀上了亲哥的孩子。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15#
发表于 2019-10-25 08:19 | 只看该作者
重庆霜儿 发表于 2019-10-24 16:07
专家你看英文原版的吧,感觉译本真没吹得那么好,其实我没怎么看懂的最近我喜欢上了麦卡勒斯啊,无论是 ...

误会误会,英文真心看不了,实话实说。只能明白大概 意思,但没味道。原因在于根本不懂英语文化和习惯用法。就像小学生也能读下来莫言的作品,但完全不懂小说讲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13:14 , Processed in 0.05524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