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19-11-5 23:46 编辑
孟子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以明末为例,从皇帝到皇亲国戚再到权臣,皆是为富不仁之辈,有哪个肯仗义疏财,又有哪个肯自掏腰包输家纡难? 户部只好增加赋税,用天下田赋每亩加征银子三厘五毫的无奈之举来筹集军响,这样还凑合保证每年征集二百万两以上军费开支。
但这样只会弄的民不聊生,人心尽失。一用兵需要经费就加征田赋,最后弄得竟然成了只要有田便是倒霉! 老百姓无论在战时或平时,谁还肯买田置产,平民宁愿做流民,真是悲哉!
等而下之。横征暴敛之下,只要看到有种田锄头的,就被坐实是地主被追缴欠税,被搜脂刮膏的百姓既无心种田,便流寇四起,那江山哪还能坐稳……待闯王入京,别说宫廷内库被一抢而空,那些囤富的皇亲国戚死守的那些财产也统统完蛋,一一钱算什么,连命也没了! 不光大肆横征暴敛的福王被扔进沸锅生煮成了啖肉,连崇祯皇帝老儿也被他造反的子民逼得在歪脖树下自挂了东南枝。
这一段历史,生生演绎了一段家国积贫积弱,与个人积富积弱的殊途同归。如果庙堂上有仁政爱民的君臣,有仗义疏财的“俊杰在位”,大明江山怎会这么快就被瓦解的分崩离析? 钱财如水,流民如水,大禹当年能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到了明朝,众多能臣武将不是没有谋略,不是没有权术,少的是爱民的仁君仁臣,没有仁义便不得人心,天下归仁这句话的微言大义,也正在于此。
《孟子 · 公孙丑上》中言及,“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到了这里,孟子一段结论掷地有声,他说,一个国要做到无敌于天下,是要能行此五者可也的,"五信″在孟子看来就是:
第一,"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就是说要培养人才,并用贤使能。
第二,"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就是说要有商业交通,稳定繁荣;
第三,"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就是说对外交流,通畅发达;
第四,"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就是说农产增加,耕地充分;
第五,"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就是说赋税合理,民众能安居乐业。
孟子相信这"五信″做到了,别说自己的国人能同心同德,就连邻国的人都会像敬仰自己的父母一样敬仰你,民向所向如此,即使邻国的国君想率众来侵伐,那在民众的心里那不就像就像率领子弟去攻击他们的父母一样吗?所以孟子才说如果做到了这样,天下就没有可与你为敌的人了,这就是"内圣外王″的道理。
“五信”就像人手掌的五指,每一个指向达到,才能全手掌控,欲天下无敌要天下行"五信",欲国无敌要在国与家行"五信",今天依然也是这样,只不过这"五信″代表的意义有所不同,我们国家的旗帜,五星红旗无敌于当今天下,也是以党为中心的"五信"力量的古为今用。
君子会反求诸己,由国及人,人之"无敌"便是做强修为自己,也就是常说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按照孟子这五信,我们可以一一对应:
第一,增长才具,使自己成为"俊杰"。
第二,稳定收入,让自己有经济支持。
第三,与人交流,耳聪目明,路途通达。
第四,挥汗乐土,有自己热爱的事业。
第五,有所担当,能跳出个人,具社会的意识与奉献的德行。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以孟子的"五信"推及个人,就可以不断战胜修为自己,成为自信自强自新的君子了,这样的人才能成"仁",仁者无敌,这样的"仁人″志士也才能达到人生的臻善,用自己的成"仁"去践行成"人"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