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槐下客 于 2019-11-12 21:16 编辑
如同柏拉图打造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那是在脑海里形成的理想中的国度;孔子也打造了自己的理想国,只不过是他认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存在于过去,存在于古圣先贤的世界里,那就是尧舜禹的时代。所以,孔子乃至儒家的思想被冠以保守。不论孔夫子多么保守,不论他打造的理想国怎样地无法实现,他的思想毕竟还是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因为在一个没有秩序的时代,他提出了秩序的理想目标,那就是礼;在一个处处充满残杀,时时血流成河而丝毫没有仁爱的时代,他提出了仁。每一个社会成员,尤其是统治者,克制自己的欲望来恢复周礼,那就是仁。礼和仁应该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而做到仁 也就有了礼。
在最能够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仁”字是重复比例最高的词汇了。那么,到底什么是仁?怎么做到仁?孔夫子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孔子的眼里,仁就是每个人本身都具有的善的本质,不是什么神秘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只是你会不会去把它发扬光大而已。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可见,孔子要求仁,只是要求每个人释放出自己真正的善的本质而已。仁不等同于功利,管仲功劳很大,很受孔子的尊重,但他不是仁人,因为他不守礼制,过于放纵自己的私欲;孙叔敖做到了在其位谋其政,离开位而能够心胸坦荡的把所有一切告诉继任者,很有心胸和智慧,但他不是仁人,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仁德推广到社会当中去;陈文子高尚纯洁,能够远离争权夺利之徒,但他只是保全了自己,更算不得真正的仁人......
到底什么才是孔子心中真正的仁?
其实,很简单。“仁”就是“爱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和而不同”。从反面来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切按照礼法制度来作为,而礼最重要的就是“礼尚往来”。总之,孔子的思想首先强调的是自身素质提高,强调自我的觉醒,即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先要做好自己,然后推己及人,就能够打造一种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理想的大同社会。这在当今社会来说,其意义就在于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才可能建设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恕”之道。
什么是爱人?爱人就是要尊敬长者,爱护幼者,“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对自己的工作要敬畏,对自己所该做的一切都要郑重其事。冉伯牛得了大病,孔子悲伤至极,拉着他的手感叹“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而毫不担心自己被传染,颜回死了,孔子伤心到了过分的程度。颜回被别人误解,孔子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事实真相,不要把不实得的东西强加到别人身上。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学诗学礼,同时也是在以同样的标准要求着其他的弟子。即使在奔波途中,孔子也会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百姓劳动之余的庆祝丰收的快乐......推己及人,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孔子的理想国不是不能实现的空中楼阁。
孔子的仁不是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而是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的,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中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恰到好处。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可以违背原则的去拜见自己讨厌的南子;孔子肯定帮助了别人而接受了别人谢礼的行为,认为这有利于弘扬好的社会风气,相反的,孔子严厉的批评了为鲁国买回奴隶而不接受国家补偿的子贡,因为这样做会使得别人难以为人。孔子告诫子路,喜欢仁德而不好学的做法是极其愚蠢的,因为盲目的仁德是会害人害己的。其实,仔细想来,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金鱼和渔夫.......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和故事都验证了孔子对子路的教诲。
有人说,要想让现在的世界恢复好的秩序,需要从几千年前的孔子的思想里去寻找智慧。我们不能死在古人言下,但是,守着先人留下的智慧宝库,让他发挥应该有的光辉,也是炎黄子孙该尽的责任。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其中极其珍贵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