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米 于 2019-11-19 13:15 编辑
孔孟之道的儒家代表人物是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的思想很丰富,就对个体而言,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其中仁是核心。孔子的仁,就是爱,仁者爱人,是一种博爱,属于伦理道理范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把仁学发展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的“仁政”。
本文就孟子仁政在政治方面的民本思想及对唐太宗的影响,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是民本思想,认为民众才是天下的根本。孟子总结了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超前民主思想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特别看重人民这一问题,认为民心的向背,是一个关于国家的兴衰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认为民众比君王更重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国家在其次,君主排在后,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他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汤放桀”、“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能提出民贵官轻的民主思想,十分难能可贵。《荀子·王制》》: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这是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当然人民推翻的是无道昏君,不是有道明君。这又把孟子的人民可以推翻无道之君的思想上更形象更明确提出来了。
华夏历史发展到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但是这个看似非常繁盛的隋朝却短短的只经历了两世,很快就灭亡了。隋朝的灭亡,虽然有门阀势力与皇权对抗,严重威胁到了对国家的安危,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炀帝杨广对人民的暴虐统治。隋炀帝是个暴君,丝毫不体恤人民,大肆搜过民脂民膏,四处征讨,损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数百万人死伤。四野荒芜,民生艰难,百姓民不聊生,揭竿而起,讨伐无道之君,最终发生隋末之乱。李渊李世民父子乱中起兵,借着民众的力量,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李渊便是唐朝第一个皇帝。
李世民目睹了隋炀帝对老百姓的暴虐统治,残酷地压迫压榨了老百姓,激起了民怨,逼得无路可走的老百姓起来造反,爆发了许多农民起义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懂得济世安民懂得君民关系的李世民,深知百姓经历隋亡社会动荡后急需马上让百姓能够安稳生活,让国家稳定下来。所以知道善待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的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就吸取了隋朝失败的教训,以隋亡为鉴,以民为重,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以民为本,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少苛捐杂税,劝课农桑,积极发展生产,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实行重视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使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同时整顿吏治,对于贪污腐败以及刮取民脂民膏的行为进行严惩,在当时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人民的生存条件;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唐太宗常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他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倾听人民的呼声,广开言路,诚恳纳谏,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择其善者而从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们不会因言而获罪,更不会像乾隆时代搞文字狱。因为唐太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重要位置,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就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得到很好的恢复和发展,治理国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民众被教化,生活有温饱,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使唐朝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迈进,开创了华夏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盛世,万国来朝,无不臣服,盛极一时,唐太宗也因此成为万民敬仰的一代盛世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人们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
孟子离我们的时代虽然很遥远了,但孟子仁政中的民本思想对于华夏伟大复兴之路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愿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弘扬儒家文化仁政中的民本思想这一治国精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国强民富,国泰民安,人民幸福!
本文字数:1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