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2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个叫小石口的村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17 1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莹莹子期 于 2020-1-3 08:58 编辑

  一个叫小石口的村庄


  一个村庄的名字,大抵和人名是一样,承载着某种意义,或是寄托着美好的意愿。

  辛圐圙,因为很久以前有张氏一门行至那里,三兄弟便辛辛苦苦圈起来一大片地方,然后盖房、种地拉开了生活的架式,那就是他们的村庄了。边耀,源于落日时分,阳光会像耀眼的金子一样明晃晃洒在那片塞外之地上,故名。而小石口村,则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

  位于闻名山与拥翠山雄踞之峪口处的封门石因皱褶裂缝大多是碎石小块,所以称小石峪,处于小石峪的第一个村子,不言而喻就是小石口村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险峻,小石口在战争频发的年代肩负起了重要的军事责任。

  辛圐圙,更多偏向于一种家族的人文史,具有了温暖的质地。而小石口,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无法避免沧桑与古朴,在她的身上,一定会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老到我们无法准确地去追根溯源。

  于凛凛北风中站于村南的长城上,看那些断断续续的土墙,以及残存的楼台,遥想当年狼烟四起,金弋铁马,想马革裹尸,想“家书抵万金”,便懂了这一片土地的深沉。小石口村的长城属于内长城,在应县境内应该属于保存相对完整的明长城了。小石口位于应县五个峪口之中,属于雁门十八隘之一,自明以来就是应州的军事重镇。

  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略,然而却无法抵挡两种文明的相互碰撞与交融,或许这才是长城最为重要的意义吧?加之,自汉武帝以来,长城边防实行屯田制度,戍边的战士也是来自四面八方,慢慢,他们的家属也来到这里落地,生根。故而,位于长城的小石口村,一定具有着多民族,或是多元化的文明体系。这一切混杂的不同地域的风俗、理念,以及文化都在小石口村形成了一种新的姿态。

  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寄托,长城边上,一般都不会缺少寺院。在那动荡的岁月,在这苦寒的塞外,能安放那些战士心灵的,少不了具有神秘色彩的佛。小石口村的寺庙断然也是不会少的,在清以前,就有寺庙三十多座,现在还有殊海寺、永镇寺、观音庵等等。

  永镇寺前,古树参天,金黄的叶子落了一地,在初冬的萧瑟里,这里是如此与众不同。虽然现在的永镇寺是重新修建起来的,但门楣油画的“大威德明王”和“不动尊明王”以及阑额普拍枋上等级最高的和玺彩画看起来是原迹,它们都在隐隐约约显示着这座寺院的古老。据说,它始建年代应该在唐朝。而当穿过当街处幽深的小巷,推开一扇陈旧的木门,那被叫做观音庵的地方却是别有洞天。一个小小的村落里竟然隐藏着这样的意想不到,大殿正中的五尊铜制菩萨,以及彩绘的壁画和平棋该是要付出多少的心血啊!这观音庵也是重建起来的,主持这一切事务的,竟然是一个二十多岁就出家的女尼。现在的她,五十五岁了,一定是苦行僧般的日子,一定是一番大清净与对信仰的无比忠诚才让她为了这个寺院付出了青春,以及生命的热情。

  此时,我在想。在这大地之上,从来不会缺少为了信仰穷其一生的人。从古至今,这些人在各自的角落里倔强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而他们自己恐怕也不知道,就是他们,无形中汇成了一条精神的长河,流经漫漫岁月,永不枯竭。

  长城上,观音庵里,那些远古的身影否有过一番切心割肺的沟通,它们答应在枯败的记忆里重新发芽,然后在小石口的土壤里开出更美的妆容?

  或者,在拥翠山下。

  山河永在,那些精神也不会苍枯。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拥翠山下,一百九十座烈士墓碑像一百九十座精神丰碑立在那里, 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象。可是,又何止那一百九十座墓?从解放战争前到解放战争后,不知有多少年轻的生命躺在了这里,有的被记下了名字,有的连容颜都辨不清楚,更何况名字?

  1948年4月15日,解放军第三次攻打应县城战役开始,小石口村驻扎解放军后勤部队,有电台、兵站、烈士安葬等部门。晋冀一纵和六纵招募的新兵在小石口村简训五到七天后便奔赴了前线。牺牲的烈士运回小石口村城隍庙院内,脱下血衣,洗净伤口,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入殓安葬。如此匆匆,这些生命便谢了幕。

  那动荡的岁月,不知道发生过多少这样悲壮的故事啊!

  也许,我们脚下踩着的每一步,都被英雄的鲜血浸染过。这漫山遍野的忠魂一直护佑着一方土地。有的尸骨被重新埋葬,有的,已与大地融为了一体,但是这浩荡的红色记忆像一道明亮的光芒,足可以刺破夜的黑暗,让我们照见自己的微小。缺少英雄的年代,却依然要记住英雄的精神。

  小石口,是一片长满了故事的土地,也是一片深情的土地。说来我是第二次走进小石口,但依然感觉到的是一贫如洗,对于这里的认知无法做到了然于心。

  军事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以及红色文化,随便拿出哪一点,都是厚厚一本书,需要长久的日子去品读,更何况,还有古院落,古城墙。太多的古老让人眼花缭乱,竟不知从何读起。

  别致的村落布局、砖雕的老屋、民国的总统府式的院落,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构造起了一个深远、凝重而充满魅力的小石口村。让人步步走近,却迟迟无法走进。

  中午,吃饭时,面前放了一碗剥好的蒜。民间有谚“马岚庄的韭菜小石口的蒜,石庄的姑娘不用看。”可见,小石口的紫皮大蒜可是远近闻名。我真的想坐在小石口的炕上亲口尝一下这“紫皮大蒜四六瓣,手揣好像石头蛋,脚踩瓣飞不见乱,蒜瓣白嫩如玉坠,蒜肉辛辣粒粒脆,剥皮也能溢出味”的小石口蒜。

  但是,考虑到蒜的味儿大,也只能小小地咬了一口,但那味道已是沁入心脾,真不枉那一番好名声。

  也许,小石口村有如我唇间那小小的一口小石口的蒜吧,仅仅浅浅品读,已是足够久久回味。只是,更好的味道,还没有品出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11-17 21:57 | 只看该作者
小石口不小,因历史而名声庄严。什么历史?想起那几句歌词:
野火烧过,春雷打过,杜鹃花层层飘落过……
3#
发表于 2019-11-17 23:32 | 只看该作者
小石口,古朴而有历史的村庄,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藏着难忘的故事,值得记录。

赏读学习佳作,问候!
4#
发表于 2019-11-19 14:27 | 只看该作者
小石口这个地方没听说,但是老师写的好厚重,古朴的村庄,演绎出这么多历史,不能忘记的还有那些英雄。问好老师。
5#
发表于 2019-11-20 19:04 | 只看该作者
又见指尖的佳作,一如既往地美好。写出了小石口的历史和沧桑,有一种庄重的感觉。欣赏:victory:
6#
发表于 2019-11-20 20:15 | 只看该作者
行文总是那么柔美,辞藻总是那么舒服。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1 15:45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9-11-20 20:15
行文总是那么柔美,辞藻总是那么舒服。

谢谢槐安版主鼓励,冬安。
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1 15:45 | 只看该作者
阳光笑靥 发表于 2019-11-20 19:04
又见指尖的佳作,一如既往地美好。写出了小石口的历史和沧桑,有一种庄重的感觉。欣赏

谢谢老师赏读,匆忙之中写出的一篇文章,还望老师们多多赐教。
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1 15:47 | 只看该作者
莹莹子期 发表于 2019-11-19 14:27
小石口这个地方没听说,但是老师写的好厚重,古朴的村庄,演绎出这么多历史,不能忘记的还有那些英雄。问好 ...

这是我们这里的一个古村落,因为没有做到足够的采访,只是匆匆而行,所以很多故事没有写出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1 15:47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9-11-17 23:32
小石口,古朴而有历史的村庄,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藏着难忘的故事,值得记录。

赏 ...

谢谢云馨老师,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1 15:48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11-17 21:57
小石口不小,因历史而名声庄严。什么历史?想起那几句歌词:
野火烧过,春雷打过,杜鹃花层层飘落过……

历史在大地上,被无数的人以无数的名义解读。问好版主。
12#
发表于 2019-12-4 15:03 | 只看该作者
古朴而沉寂的小石口村是一个历史的见证。
13#
发表于 2019-12-5 22:04 | 只看该作者
有两个字不认识请楼主注音一下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7:12 | 只看该作者
冰峰雪鹰 发表于 2019-12-5 22:04
有两个字不认识请楼主注音一下

圐圙是方言,读音是kū lüè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 22:30 | 只看该作者
莹莹子期 发表于 2019-11-19 14:27
小石口这个地方没听说,但是老师写的好厚重,古朴的村庄,演绎出这么多历史,不能忘记的还有那些英雄。问好 ...

美女版主你好,麻烦帮我将文中有一句“不需要英雄的年代”改一下,改成“缺少英雄的年代”。我看了好长时间,好像我自己没有了修改权限,只能麻烦了。谢谢。

点评

已改,莫谢。呵呵  发表于 2020-1-3 08:5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2 21:04 , Processed in 0.08594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