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然野 于 2019-11-21 11:20 编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凡国人对山水诗鼻祖陶渊明先生的这两句诗都耳熟能详。先生乃东晋人氏,距今恍然已一千六百多年。魏晋时期崇尚清谈,远离尘世隐居田园,从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到陶渊明先生的“林下之风”在史上留下了浓重而清淡的一笔。一篇旷世奇文《桃花源记》中描绘的场景更是陶渊明先生心中的理想国,至此“世外桃源”一词惊鸿出世。
湖南常德桃花源景区。
别致的景区大门有结芦样式的韵味,广场地面上镶嵌的透明玻璃让人有走在悬空栈道的感觉。进入景区桃花源铭牌立在品字形叠石之上,五柳小镇游客中心旁边,一块巨型卧石上镌刻的《桃花源记》醒目抢眼。徜徉稍许,一汪清澈翠竹鳞波,码头小船系缆石坞,倒影花簇满山葱郁,飘逸雕像陶翁读书。
景区很大步行乘车任选,建议两者结合既节省体力又不丢景。
徜徉在“桃花源中”大美袭来,处处是景人在画中。曲径幽处藏秘密,到了演出的时间节点可以看到化身的武陵渔郎,秦人村街市,亲自参与不同季节的耕作,参与捕鱼捉虾,观看祭祀场景和久远的傩舞表演。
“世外桃源”到了。石牌坊端庄大气,步入其内不远,又一四柱三跨的石牌楼与绿树相衔,两侧石柱及正央门楣上镌刻着“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和“桃花源”描金字体。茵茵草地小径回旋,累累青果绿叶之间,水塘点缀恰如明镜,小桥流水又换一篇。过‘窮林橋,’走石板路,来到‘仙境’,又一座《桃花源记》铭碑出现。前面石台之上一座门楼肃然,这就是园中精华‘菊圃’所在。两侧黑底白字围柱楹联道出其中因果:“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却怪武陵渔自洞口悚来把今古游人忙煞”。
在廊檐下小憩。想来陶翁在彭泽县当县令,不堪忍受官场戾气,到任仅八十一天便“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辞官,过起“躬耕自资”的生活。门前栽种五棵柳树,“五柳先生”飘然出世。先生“夫耕于前,妻锄于后”,悠然“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先生爱菊,宅边遍植菊花,先生尤其爱酒,《饮酒》诗就做了二十首。
穿堂而过院落清幽,院央水池四周回廊,纯木结构棱透雕花,窗含翠竹黛瓦白墙。正门院堂是瞻仰先生的肃穆之地‘渊明祠’。堂前竖一石碑,上面是篆体石刻先生的《饮酒》之五全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其中的两句。
进得殿堂神圣庄严,塑像站立一缕长髯,形态飘逸手持书卷,‘重访仙源’匾额高悬。厅堂周遭是历代文人对先生的题诗,其中伟人毛泽东主席“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手书碑刻尤为醒目。端详着先生的塑像,一代山水田园大师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是耸立在那里。
整理衣着立定俯身,虔诚的向先贤圣象三鞠躬呈拜敬意。
出厅堂转回廊瞻仰碑林,这里现存最早的是唐代杜牧《桃源洞》诗碑,“……晋客何因入洞来”虽残破,但这是历史的实地见证。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历代名流的诗词中寻找桃花源的踪迹。诗仙李白的“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诗佛王维的“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陆游的“清晓长歌何处去,武陵溪上看桃花”等诗句。
湖南常德桃花源,无论从历史还是人文角度都佐证了先生文章中所描述的地点,以极高的相似度在国内众多的“桃花源”中拔得头筹。这座园林依山傍水,秦溪,是当初渔人划船误入之水,桃花山秦谷,是当初桃花源隐匿之所,沅江,连着秦溪,秦溪贯穿景区,复印了陶渊明先生笔下世外桃源的仙境。
出厅院上石阶不远处就是‘遇仙桥’。传为武陵渔郎遇仙之处,原为一块自然落石危垂于涧,明朝天启年间开始修建单孔桥,清初增建风雨桥亭。桥下溪水潺潺,桥上亭榭飞檐,背山石阶层层,通向神秘大山。附近有一石亭名曰‘方竹亭’,这座明代的建筑白墙黛瓦敦敦实实,外观八方八角,内里无梁无柱。附近的方竹甚是奇特,看起来是圆的,摸上去是方的,是桃花源一绝。
转回廊欣赏雕梁画栋,神仙历史画卷生动。走原路到溪边,又见小桥流水,花草繁绿荫浓来到缤纷亭。缓步踏进五柳馆,古风古韵熏染,艺场阁楼迎面,此时这里正在上演穿越时空的桃花源剧情。绫罗衫羽衣舞回归千年韵,颂诗篇莺喉唱袅袅青烟绕舞台。
乘坐观光车来到‘水府阁、奇观亭’,这里端的是一个好去处。水榭长廊挂满红灯笼,树梢临窗依稀看沅江。江水秀出优美的弧度,水平如镜轻雾锁江面,远山迷蒙山峦现参差,葱郁中白墙黛瓦小村时隐时现。倒影把堤岸加宽,岸边泊着小船,江天如画一幅景,忍不住探身出朱阁栏杆。
尽头处‘桃川万寿宫’高耸云天,香烟飘渺清幽地,仙山灵阁道家观。乘车环绕桃花源,山水相依秀可餐,处处皆景画中游。桃花源中看桃源。
今非昔比,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苏醒了。如今共和国正在圆着中国梦,正在渐入佳境步入理想中的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