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6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蛀书记(2019年8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2-4 1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9年8月2日
    《文学或者音乐》是余华的读书、听乐笔记集,是“三十年阅听史”的“回望”。除《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写莫言的《欢乐》外,其余均写外国作家、音乐家的作品。“叙述”是余华理解文学、音乐作品的切入点,余华写这些读书、听乐笔记只是想“破解叙述之谜”。余华达到了目的,书因此有了特殊的深度与广度。

    风中的雨: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余华,余华是我喜欢的作家,他的小说书柜里都有,也全读过。买这本书时不明白:国内作家写的一本书,为什么会由译林出版社来出版?读完,或许找到了答案:余华的读书笔记、听乐笔记所涉,除莫言及其一篇小说外,其余的作家、音乐家都是外国人,所提到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均是国外的。因此,由译林出版社来出这样的书,算是有理由了。
    风中的雨:余华在书里提到的作家、音乐家,多是知道的,他们的作品也多有接触。但读余华的读书笔记、听乐笔记,却觉得我的所谓读、听,与余华完全不在一个层次。我读了、听了,只是知道了有这么一位作家、音乐家,知道了有这样一部作品,即知其名。余华读了、听了,却搜检出这位作家、音乐家在其作品里使用的“叙述”手段的高超,对为什么会这样叙述,他们的叙述与其他作家、音乐家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等等,均能深入贴切在说出一二三,即知其蕴。当然,这蕴是余华理解的蕴,并不一定就是作家、音乐家本人所想表达的蕴。文学作品也好,音乐作品也好,它们里面含藏的固然有众说为一、谁看都是如此的东西,但更多的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内容。这些作品一经完成,一经交付大众欣赏,就不再属于作家、音乐家,而属于每位读者、听者。读者读、听者听的过程,不仅仅是欣赏别人作品的过程,也是调动自身情感、将自己投入到作品里的过程,每位读者、听者都能从别人的作品读出、听出完全自我的东西。这也是同一个作家、音乐家在有些人那些备受推崇,却不待见于另一些人的原因。虽然喜欢余华,但说到对古典音乐家的喜爱时,却与余华有不同的自我感觉。余华最欣赏的古典音乐家是柴可夫斯基,认为“柴可夫斯基的深刻在于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个人真实地了解了自己,也就会真实地了解世界,又因为真实地了解了世界,也就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柴可夫斯基的这些作品,使我想到许多著名哲学家比如伽达默尔明年所写的随笔,其力量不是愤怒和激动,不是为了解构世界,而是深入人心的亲切。”“他在表达内心时不仅有力,而且纯洁。我所说的纯洁是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任何来自内心之外的东西,正是这种纯洁,才使他的力量如此令人感动。”我最喜欢的古典音乐家却是贝多芬,我喜欢贝多芬交响曲里的磅礴气势和所表达的对命运的抗争,他不仅是一位音乐家,也是一位与世俗、传统、命运面对面战斗的勇士,他的音乐里重音多,和弦的音量有时大到极致,仿佛愤怒及至“疯狂”呐喊,震撼人心,令人警醒,催人奋进、给人积极向上的勇气,可以激发出平常人心中存储的高尚高贵。对于我这样的平常人,时时都需要一点贝多芬来激发一下,才会向往一些生活之外的内容,才不会沦落于市井的琐碎、世俗的庸常。

    2019年8月3日
    《我的川菜生活》用辣椒、姜、葱、大蒜、凉菜、拌碟、韭菜、回锅肉、牛肉加萝卜、白菜、笋子、鱼、汤等十多篇文串起作者石光华的“川菜生活”,也串起诸多令人垂涎的四川美食和川菜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每文末列几种菜谱,喜好者可参照、试制。书里插大量照片,多是古镇、老屋、菜蔬,令人颇生怀旧幽情。

    风中的雨:《我的川菜生活》里有两最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一是将戴望舒那首有名的《雨巷》写成《断巷》。石光华作为诗人,出现这样的错误,不可理喻,不可原谅。二是将成都著名的百年老卤店盘飧市写成盘餐市。特别是一张“盘飧市”店面的照片里,照片上明明白白地有盘飧市的店匾,用照片的简单解说依然用盘餐市,两相对比,颇有点讽刺的意味。至于把漤全写成腩,还可以理解:腩之腌肉待炙意,与漤多少有点关联。
    风中的雨:在QQ好友的空间里看到《我的川菜味道》,网上一搜出来的竟然多是《我的川菜生活》。石光华的《我的川菜生活》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食地图系列”之“四川卷”,于2004年1月首印,当时只印了3000册。新书各网上书店均早已售缺,只好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了本九品的二手,也不贵,加上运费与书的标价差不多。据说石光华是位诗人,因为不懂诗,平时也很少读诗,对他诗上的成就不敢置喙,便只好把他自己在《我的川菜生活》封底内折页上的谦虚“诗不成正果”,当真了。但他终究是写诗的,用写诗的笔来写川菜,自然别有一番风味。不能肯定自己读出了他笔底的诗意,但他寄予在川菜里的诗意却多少有点意会的感觉。至少是觉得读了这书自己我点变化:川菜,似乎不再只是菜,真还有点诗的味道,有的仿佛随意的乐府、有的仿佛自在的陶古、有的仿佛奔放的李绝,有的仿佛严谨的杜律,有的仿佛偏重说理讲道的宋诗,有的仿佛飘洋过海而来的新诗……即使不成其诗,少对衬,缺韵律,却也自有天地,令人回味:盐菜回锅肉、青椒肉丝似乎我的日常;卤香牛肉人、姜汁卤鸡似乎我的零嘴;水煮肉片、香辣小龙虾似乎是我舌尖的出轨;水煮白菜、虫草鸭子似乎是我味蕾的期待……《我的川菜味道》也从网上买回来了,接着看。

    2019年8月6日
    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巅峰之一”,被马尔克斯高度赞誉:“发现胡安•鲁尔福,就像发现弗朗兹•卡夫卡一样。”“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小说用怪诞魔幻的手法,打破时空、地域、生死的界限,将拉丁美洲特别是墨西哥的百年历史浓缩至佩德罗•巴拉莫的一生中。

    风中的雨:余华的《文学或者音乐》里有一篇题名《胡安•鲁尔福》的文章。文章很短,并不介绍胡安•鲁尔福的生平,也不介绍他的其他文学作品,甚至也不介绍《佩德罗•巴拉莫》的故事梗概;而是通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回忆胡安•鲁尔福》,讲述“文学里最为动人的相遇”(余华原句为“这可能是文学里最为动人的相遇了。”):加西亚•马尔克斯遇见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才知道:世界文坛风靡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是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创作出《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经典作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如此敬佩胡安•鲁尔福。于是在网上搜到、买回《佩德罗•巴拉莫》,急不可耐地读。
    风中的雨:阅读,是一种吸引。智者先贤的真知灼见,如暗夜里的忽闪忽闪的火把,吸引你的眼睛,你追寻着红红的光点前行,脚底的路会由草蛇灰线而羊肠小道,由青石铺就而沥青水泥,甚至能劈波斩浪、一飞冲天;又如辽阔无边的海洋狂风暴雨里那座灯塔,吸引你的航程,你追随着它遥遥却不停的闪烁,驶向陆地,驶回家,驶进生活的真实与生命的温暖。阅读,是一种探索。过往的文字既美妙又神秘,有的躲藏在人迹罕至处,云里雾里,需要你流一通汗,出一身力,气喘吁吁才或能登临望远;有的蒙着厚厚的面纱,难识庐山真面,需要你耐心地精巧地一层层揭开,才或可一睹她美若天仙的真容。阅读,是快乐的。因为你可以与前人同频共震,与书里的生命一起呼吸,一起体验,一起荡漾在文字的美丽里。阅读,也是痛苦的。因为你虽然认识所有的文字,每个文字你都觉得熟识无度、亲切无比,但它们却突然全都板起面孔,一付高不可攀、根本就看不起你的样子,不让你走近、走进。你想凭借自己的力量闯进去,拼命在这些文字的外围左冲右突,但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排成坚固的阵式,持着长长尖尖的予刺,偏要将你拒之门外。面对文字竖起的铜墙铁壁,面对文字手里的**短剑,面对你无法理解的文字,除了叹息,除了认命,除了掉头走开,你还能干什么?你可以选择阅读,阅读你喜欢的作品;阅读也可以选择你,选择它喜欢的读者。你的痛苦,阅读并不在乎。你面对阅读的痛苦,就是阅读对你的排斥,对你的拒绝,对你的抛弃。于是,自以为是的你,一直阅读不停的你,遇到了阅读历史里没有遇见过的强硬反击者,一脚将你踢出阅读的快乐行业,令你沉浸在无法自抑的痛苦里,不能自拔。对我来说,阅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故事虽然魔幻,笔法虽然跳跃闪烁,时空的界限、生死的界限虽然被彻底打破,但这个故事却还是读明白了的:写佩德罗•巴拉莫的一生,通过他的一生写一段墨西哥的历史,而这段墨西哥的历史又恰恰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的代表,所以说“佩德罗•巴拉莫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拉丁美洲历史”。令我痛苦无比的是:读完,思索良久,却一直不明白这部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令加西亚•马尔克斯倒背如流。小说,读过许多。我的阅读,是一种“跟风”阅读。只要业界评价高、在文学史上有地位的小说,都想读一读。我的阅读,是表面的阅读,是无法深入腠里的阅读。我无法与任何一位作家达到默契,在他的叙述和描写里找到作家、找到我自己,我无法抵达任何一位作家的内心悸动点和作品颤栗点,我不能从作家的作品里读出生活的真实、生命的本质、世事的沧桑、人间的天道。我喜欢的,是故事线性发展、主要人物突出、结构相对简单的小说,是扣人心弦的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起伏、圆满结束,即使留着些许遗憾,只是故事是完整的,也可以。对于像《佩德罗•巴拉莫》这样的小说,我不喜欢,亦如卡夫卡。因为不喜欢,读时就难认真。因为难认真,理解就表面化。因为表面化,就永远无法抵达应该抵达的地域和境界。其实,这些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我的理解永远停留在一个无法长进的点上,再多的阅读也无法开阔我的视野、提升我的理解水平、增强我在阅读面前的喜悦。我的阅读,走入了为阅读而阅读的怪圈。即使有那么一丁点收获,也只是潜移默化的,也只是零乱无序的,也只是狂风中的雨丝般飘忽不定、难以真正捉摸的。于是,我只能这样不停地阅读,一边快乐着,也一边痛苦着。

    2019年8月10日
    石光华的《我的川菜味道》是《我的川菜生活》的“姊妹篇”,分“厨房随笔”“食物本纪”“饮食杂言”。“厨房随笔”列在篇首,或许是作者觉其好,但全是做菜方式程序,不太喜欢。我喜欢后两部分,说菜不止于菜,写味又跳到味外。读完,对“清鲜为底,麻辣见长,重在味变”的川菜又多了几分了解与喜爱。

    风中的雨:身为四川人,川菜自然亲切无比。石光华笔下的许多菜,虽未做过,却多吃过。那些品相,那些滋味,以及品相、滋味里四川人独有的饮食传承,都极为熟悉,因为它们经常在我的生活里出现,潜藏在我的血脉里。随便一道菜,既能勾起我的味觉、胃觉,也能勾起我对旧时光的回味、回忆。比如,在家里烫火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物质匮乏,却大好于六七年代。火锅虽已传入,却少有火锅店;即使有,也不是我所能进店去烫。但又想吃,于是,隔段时间,便在家里自制火锅。没有底料,牛油称回来,辣椒剪成块,花椒一大把,豆瓣一小碗,一起在锅里熬,老婆又拿出山萘、八角、冰片、甘草等,倾入锅里。电炒锅里辣气蒸腾,儿子跑前跑后,兴冲冲地拿调羹、取筷子、端碗,甚至主动要剥蒜、洗蒜、揣蒜。隔好几层墙都可闻到火锅的麻香辣香、都听得到儿子欢快的叫声、笑声。黄喉、牛筋、毛肚、鸡脚、鸭血、带鱼、耗儿鱼、广味香肠、豆笋、海带、粉条、粉丝、莴笋头、洋芋片、金针菇、豌豆颠……桌上摆不下,放在旁边的凳上,凳子又摆满,暂时先放在厨房,等吃一会再端。有时是一小家人,三五几个,围坐在桌边,细品慢咽。有时是一大家人,十几二十个,坐的坐,站的站,围在桌边,搛一筷子急忙让开,让别人来搛,吃完了,又挤上前来。辣得直嘘嘴,辣得直喝冰,辣得满脸通红,辣得满身大汗,越辣越吃,越吃越辣,直吃得肚皮滚圆,直吃得嘴巴木木的再也辨不清味,却还要吃,还想吃。那劲头,那场景,那饕餮的模样,那淋漓的心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二三十年,却依然历历在目,每每想起都令人生今昔何昔之叹。现在,很少吃火锅,一是忌辛辣,二是已不喜欢它的热烈,三是根本吃不出味道。即使坐火锅店里,也要鸳鸯锅,只吃清汤,多吃蔬菜。本来,菜只是菜,吃只是吃。但吃多了,吃久了,就吃出感情来。菜也就不只是菜,吃也就不只是吃。菜里,吃里,渐渐地就有了生命的情感,就有了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虽然石光华一再强调他只想写写川菜,但浸润既久,难免生情;既然生情,就必然会有“曲护”之意。于是,川菜在他笔下,便不只是川菜,而是蜀地人民生活、生命不可或缺的存在,是蜀地文化、文明承载者中重要的一员。一碟小菜里,往往能激荡起千古烟云,仿佛刀光剑影的江湖;一盆大菜中,寄予的却多是细致与精巧,仿佛平常过着的日子。这里的辩证与哲理,在做菜、吃菜的时候,或许多多少少会涌上心头,令我们品之再三,思之再三……

    2019年8月15日
    郑光路的《四川旧事》是“天下四川书系”之一种,“披露了许多并不广为人知的或几乎被淡忘了的四川历史上的奇闻秘事。”一句“奇闻秘事”也披露了全书“雅俗共赏”的底里。当史学著作读,缺乏严谨的考据功力;当纪实作品读,又差文学作品应有的文笔。只好当传闻掌故翻翻,翻过即完即忘,没多大收获。

    风中的雨:“天下四川书系”应该是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系列丛书。说“应该”,是因为除郑光路的这本《四川旧事》外,我还没有看到过其他的“天下四川书系”作品。虽然我没看到并不等于没有,但还是加上“应该”一词好一些。对这个书系也不期待,从《四川旧事》或许可以窥见这套丛书的品质与水准。虽然以一本书概括一个书系,有些以偏概全,但“天下四川书系”因一本《四川旧事》,在我这里已经成为可看可不看、更偏重于不看的丛书了。不想说郑光路的《四川旧事》不好,这本书的好与不好,也不是我所能评判的。我只是觉得:它不对我的味口,缺乏我喜欢的较为深厚的文化的或者历史的底蕴,读着难以引起共鸣和思索。而读书,最重要的是有共鸣,最能启迪智慧的是能引起读书人的思索;即使这共鸣和思索只是完全自我的,甚至是与作者的意图脱节的,也比没有好。如果要问所谓“文化的历史的”底蕴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明白,它一直是只可意会为可言传的东西,但我却很喜欢它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味道和感觉。

    2019年8月18日
    《王小波全集》第3卷是他的长篇小说《万寿寺》,通过“我”和唐代传奇《红线女》里的薛嵩在长安、湘西、北京、万寿寺的交错、反复的书写,讲述薛嵩在湘西拓荒和“我”寻找“记忆”的荒诞故事。故事在唐与今的时空往返穿梭,跳跃不已;人物“我”与薛嵩的身份不时转换,变幻不断。深刻寓意,值得深思。

    风中的雨:《万寿寺》开篇第一句是:“莫迪阿诺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莫迪阿诺的《暗店街》是读过的,讲述一个主动失忆的人寻找记忆的历程,暗喻法国人、法国民族对某段历史主动失忆和寻找记忆。这样的开篇或许是王小波有意为之,为小说定调:这是一部寻找记忆的小说,是一部与《暗店街》的千丝万缕联系的小说。不同于《暗店街》的是:《万寿寺》将“我”寻找记忆的故事,与荒诞化后的唐代传奇《红线女》里薛嵩在湘西拓荒的故事交叉着来写,使故事的结构更复杂,内容更充实,情节更荒诞。王小波的小说,有其杂文的味道。读《万寿寺》,随时会读到富有王小波特色的文字。比如,说到老佛爷,王小波说:“她之所以尊贵,是因为过去有一天有个男人,也就是皇帝本人,拖着一条射过精、疲软的鸡巴从她身上爬开。”但王小波并不就此打住,他继续写道:“我们所说的就是历史,这根疲软的鸡巴,就是历史的脐带。”当我们都以为王小波已经说得够清楚了,但他还要幽上一默:“皇帝在操老佛爷时和老佛爷在挨操时,肯定都没有平常心:这不是男女做爱,而是在创造历史。”又比如,薛嵩等在湘西红土地上一直赤身裸体,“每次看到薛嵩的把把变粗变直,红线就会奋起批判:好啊薛嵩,你又来父权制那一套了!让大家都看看你,这叫什么样子?而这时薛嵩已被改造好了,听了这样的指责,他感到羞愧难当,面红耳赤地说:是呀是呀。我错了……下次一定不这样。”但问题却没有解决,“可惜仅仅认错还不能使那个东西变细变软,它还在那里强项不伏。于是,红线就吹起铜号,把整个寨子里的人都招来,大家开会批判大男子主义薛嵩,那个直挺挺的器官就是他思想问题的铁证。”但批判似乎不起作用,“说实在的,很少有哪种思想问题会留下这样的铁证——而且那东西越挨批就越硬人。”既然批不下去,就不能再久纠缠,得另辟蹊径,“久而久之,薛嵩也有了达观的态度,一犯了这种错误就坦白道:它又硬了,开批判会吧——这哪叫一种人过的生活呢。好在有时红线也会说:好吧,让你小孩吃bǎbǎ。就躺下来,和薛嵩做爱——像这样的生活能不能叫做快乐,实在大有疑问……”(王小波笔下的bǎ,写作尸字头下一个巴)类似的文字在《万寿寺》里比比皆是。虽然王小波的文字语多涉“黄”,但却读不出淫秽与下流,读出的借“黄”说事,说一些平时经常见着甚至见惯不惊的事,读来令人哭笑不得,哭笑不得之后不深思,深思之后仿佛似有所悟,似有所悟又不知悟得对不对,悟得对也好,悟得不对也好,只要有所悟就是好事,就算是读有所得。

    2019年8月21日
    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描写1975年冬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川西连云场葫芦坝老农民许茂和他几个女儿特别是四女儿许秀云的生活际遇、离合悲欢,揭示当时中国农民虽处境艰难,却不失希望的整体精神面貌。虽有深深的时代印痕,却也有文学的美。今日看,依然有它的价值。

    风中的雨:现在看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茅奖本”(淡红色封面“茅奖本”书柜里有),是四川文艺出版社1994年1 出版的。据字心的“代序”《拈炷心香慰故人》介绍:“你生前出版了你第一本书,而在你身后又出版你第一本书,这也是我们与你的缘份。”我所看的,可以称为“纪念本”。之所以这样说,除字心所说外,还有一个原因:小说正文后面,有近一百四十页的附录,“附了你关于自己写这本书的一些文章和资料以及他人对你及作品的评介。特别是收入了已故的周扬和沙汀同志关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通信。”这些附录,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一样,虽然均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字,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对于理解周克芹的文字,理解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特殊地位,却多有帮助,属于小说之外的精彩。
    风中的雨:1975年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段。这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1月13日至17日召开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任命邓小平为第一副总理。2月2日,周恩来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关于国务院副总理分工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中说:邓小平“主管外事,在周恩来总理治病疗养期间,代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毛泽东批准了这个报告。这个表明,邓小平已经进入了中央领导核心。由于原来中央日常工作由周恩来主持,在周恩来生病期间由邓小平代周恩来主持工作,实际上是确定了邓小平的中央日常工作主持人的地位。邓小平进入中共中央高层领导核心后,立即着手进行整顿,一直到1976年4月初毛泽东建议政治局做出 “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的决定。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冬,虽然派驻连云场葫芦坝的工作组是“农业学大寨”的专项工作组,但一年来邓小平主持的对各行各业的整顿的政策与风气,肯定影响到了工作组。也正因为有这个前提,小说里才可能出现颜少春这样的人物。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里,周克芹多次写到四姑娘心里的春天,在小说快结束时,还专门写了一段:“饱含着蚕豆花香的夜风,呼呼吹来,依然令人感到寒冷,但又有一点春天的味道,使人确实能够闻到一股清新的跃跃欲试的春的气息。”四姑娘与颜少春“肩挨着肩默默地走着,各自都在心里想象着春天将是一个什么样子。”这里的暗喻再明显不过:春天,在周克芹笔下不只是甚至可以说不是季节里的春天,而是指时代的春天,指农民可以过上好日子、不再折腾的新时代。这个时代虽然在1975年的深冬还不可见,但从今天看回去,新时代的一只脚在当时已经踏进了“春天”的门槛。七十年代末,除伤痕文学外,社会也需要反映“广阔天地”的农村和广大农民群众的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出现,恰当其时。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引起了文坛高层的重视。今天来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或有欠缺,比如议论、抒情过多(周扬、沙汀的通信里也提到),比如时代印痕较深(现实主义的小说或许不可避免),比如金东水的形象还不太饱满(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许茂,退而之次的也是四姑娘许秀云)等等,但它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这一点,却没人能否认。在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几部小说里,它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没有之一。

    2019年8月24日
    《汪曾祺全集》第10卷,是谈艺的第二卷,收录其1989年至1998年“谈艺类文章”137篇,另的“未编年”6篇、“附录”4篇,多是有序、读感、讲话等等。虽主题较散乱,内容颇庞杂,但有一以贯之的主题:文字文学。语言汪曾祺的一贯风格:平淡却典雅,随意亦端庄,属于耐读、越读越有味的文章。

    风中的雨:《汪曾祺全集》第10卷里的文章大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序言,二是读后感,三是讲稿。他写序言,不凭空赞美,不说没根据的话,而喜欢言之有物,不溢美,不隐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他写读后感,多是读经典,偶尔也谈及自己的文字,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文字是满意的,有一丝自得隐藏在这些读后感里。比如他说自己的小说,一般人认为最好的是《受戒》《异秉》,但他却认为是一篇只一千多字的《职业》。他的讲稿,既只讲自己所知,却又旁征博引,广采众收,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看似“宕”得颇远,但认真思索,却有内在的线彼此牵连,“老幼相携,顾盼生情”,读得越慢,越能体会其深意。这,也是汪曾祺文字平淡里寓典雅、整体显得很书卷的重要原因。这些文章的文字风格与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一样,平淡随意。每文都有他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而这些见解与主张却又差不多是一致的:人与人性、人道。他总是能从平淡的文字里发现闪光的地方,在随意的地方总结出有启示意义的内容。这,既因为他本人是作家,也因为他经历丰富对人世人性颇有心得,还因为他一贯的“人道主义”精神。随便读一篇,多多少少都有点收获,而且是“汪式”的收获。

    2019年8月28日
    《两汉两罗马》是“易中天中华史”第9卷。写西、东两汉,很简,重写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王莽的迂腐“理想”,两汉时期渐趋成熟的统治理念,历千多年不衰。写罗马,虽较繁,却主要写共和体制的建议,由共和而帝国而分裂为两罗马的必然,多神而一神的选择,古典共和的没落。对比着写,颇可一观。

    风中的雨:《两汉两罗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书,因为它基本上不叙述具体的历史事实,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等等,都几乎不涉及。即使涉及,也是为了他要得出的结论(其实这些结论或许早就如成竹般在易中天的胸中了)。可以说:这是本“主题”先行的历史书。但不管怎么说,读“易中天中华史”对我这样简单的人来说,比较合适,因为它总会给人一些简明的结论,虽不一定令人信服,却读来舒畅,易记易懂。抄几段易中天的《后记:为什么是罗马》里的话作例证。“汉的贡献是为中华帝国奠定了基础。帝国制度虽然是秦始皇创立的,却有着严重缺陷和致命弱点。正是由于汉武帝及其继承人的努力,这些问题才得到了解决,中华也才成为世界上最典型和最稳定的帝国。两汉,是帝国制度的样板。”“罗马则为现代国家提供了原型。”“罗马的共和精神和法治观念,恰恰是现代文明最需要的。事实上,只要坚持共和,坚持法治,则无论人民民主,抑或君主立宪,都是现代文明。这是罗马的贡献。”“中华文明的意义在于:一个如此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没有宗教信仰,也不靠血腥和暴力,却能长时间维持统一,或在四分五裂和外族入侵后重建家园,维系文明数千年不中断,这里面难道没有原因?”“同样,中华文明虽未中断,却在衰减,并逐渐失去世界性。相反,罗马文明却浴火重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源头之一。这里面难道没有奥秘?”“当然有。只不过,弄清楚这奥秘,需要全球视野。”“这就是我为写本书的原因,也就是本书为什么要从世界、历史、制度、信仰和理念五个方面展开讨论的原因。”易中天显然很自信,他肯定认为他这本书有“全球视野”,已经弄清楚了中华文明几千年不中断的原因和罗马文明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源头的奥秘。我读了,肯定有收获,易中天简明的叙述与抽象,都颇有功力,都颇能引人思考,但在我看来,要说此书有“全球视野”之类的,我却只能说:或许吧!

    2019年8月30日
    洪昇的《长生殿》是“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历为文人所津津,传奇、诗词、戏曲不绝于笥。洪昇“尽删太真秽事”,“芟其秽嫚,增益仙缘”,“诬罔秽亵概屏之而勿之及”,重点书写李、杨的真挚爱恋。虽与历史事实多有出入,但将传说重新进行文学构筑后,读之更妙,感人更深。

    风中的雨:千多年来,李、杨故事一直都是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从唐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传》开始,历经宋、元、明、清,不知多少文人写过不知多少李、杨故事的传奇、诗词、戏曲。一般来说,不管怎么写,都难脱前半部分贴近史实、后半部分沦入传说的格局。这是古代文人的重要特质,也是他们书写的常用手法:简单地写故事岂是他等的志向,教化也者或许才是他等的心思;现实世界里无法圆满的悲剧,不管怎样也要让它另一个维度变成喜剧,悲是有悲,悲只是一时之悲;喜更是喜,喜才是永远的话题,国人之所喜。古今中国文学里少悲剧,就是因为国人喜欢大团圆。不管什么样的故事,前面的生死、离别、痛苦都只是“过门”,真正的高潮是在结尾的大团圆。有了这个大团圆,大家看着才觉欢喜,才觉安心,才能体认其意旨,并将其扩展至生活,笑眯眯地高枕无忧。快乐着,不管是穷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傻并快乐着,总之都是快乐。让大家陶醉在不知其底里、不究其根由的快乐里,既是大同社会的愿景,也是治国治民的必然要求,更是文人忧国忧民的理想结果。于是,《长恨歌》也好,《长生殿》也好,都不可避免地要写李、杨二人分离后的重会、再聚、团圆。
    风中的雨:李、杨故事因涉及皇家男女,其中滋味外人难以体会,却可想象;写作的文人胸襟不一,格调有异,往往幻化出许多香艳来,于是文字里多有淫艳,多有秽亵。有的甚至剑走偏锋,刻意在香艳上作文章,把一段或许美好的皇帝与妃子的爱恋写得玉体横陈、肉欲横流、污秽不堪。即使不走偏锋者,也会语涉香艳,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有“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的诗句,令人可生多种想象。洪昇却不愿袭古承前,不愿在香艳上作文章,反而是“尽删太真秽事”,“芟其秽嫚,增益仙缘”,“诬罔秽亵概屏之而勿之及”。只此一点,就足令人另眼相待。虽然不是很喜欢什么天啊、仙啊、神啊、道啊之类的东西,也知道历史上较为真实的李、杨故事,但读《长生殿》时却依然被吸引着在银河、蓬莱、月宫天上地下地走了一遭,甚至边走边祈愿:就让他们“
世世生生,永为夫妇”吧!
2#
发表于 2019-12-4 14:04 | 只看该作者
我最感兴趣的是《我的川菜生活》和《我的川菜味道》。美食和美食中的诗意,总是难以抗拒。感谢字母老师推荐。
3#
发表于 2019-12-4 15:22 | 只看该作者
这读书速度,且有记述,真是令人感佩!
4#
发表于 2019-12-4 17:28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上文中 余华、王小波、周克芹、汪曾祺的,《长生殿》也好。
对吃没什么感觉,理解不了吃货的深情。
假想一下,余华还做着小镇牙医,边听音乐,边给人补牙,也是不坏的人生。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6:17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12-4 14:04
我最感兴趣的是《我的川菜生活》和《我的川菜味道》。美食和美食中的诗意,总是难以抗拒。感谢字母老师推 ...

虽然不太敢吃辣椒,却喜欢川菜的味道。所以,把这两本书颇为认真地读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6:17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12-4 15:22
这读书速度,且有记述,真是令人感佩!

事少闲多,所以读得稍微多一点。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6:18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19-12-4 17:28
我喜欢上文中 余华、王小波、周克芹、汪曾祺的,《长生殿》也好。
对吃没什么感觉,理解不了吃货的深情。
...

虽然吃得平常平民,也不敢自称吃货;但看到写家乡风味吃食的书,依然要读一读。
8#
发表于 2019-12-6 16:42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9-12-6 16:17
虽然不太敢吃辣椒,却喜欢川菜的味道。所以,把这两本书颇为认真地读了。

我对辣椒情有独钟,且对美食,尤其赋予了文化内涵的美食,经常是没有抵抗力。
9#
发表于 2019-12-6 16:42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19-12-4 17:28
我喜欢上文中 余华、王小波、周克芹、汪曾祺的,《长生殿》也好。
对吃没什么感觉,理解不了吃货的深情。
...

此处吃货要害羞一下。
10#
发表于 2019-12-6 17:57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12-6 16:42
此处吃货要害羞一下。

哈哈哈,我没注意到你的评。当时怎么想就怎么写了
爱好美食也是福气啊。
11#
发表于 2019-12-6 17:59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9-12-6 16:18
虽然吃得平常平民,也不敢自称吃货;但看到写家乡风味吃食的书,依然要读一读。

现今吧,只要对吃的多写几句,就会被誉为吃货,就像只要是女的,统统被称为美女,一个意思。
12#
发表于 2019-12-6 18:04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19-12-6 17:57
哈哈哈,我没注意到你的评。当时怎么想就怎么写了
爱好美食也是福气啊。

没关系没关系,我就开开玩笑。哎,美食控,没办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10:21 , Processed in 0.05663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