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47|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儿时的那些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2-27 0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am720 于 2019-12-27 14:40 编辑



儿时的那些书


  我生长在书籍匮乏的年代,书少对不喜欢书的孩子无关痛痒,可悲的是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在儿时,书从哪来就成了我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事情不怪别人,怪只怪我识字太早,太喜欢读书了。我已记不起来自己识字的过程,但还能记起我在自家的红房子里,用铅笔、用红蓝铅笔,把家里四面半黄不白的墙都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的情景,对了,我还在墙上画过一个小飞机。那时,父亲的同事一到我家,看到满墙的字,都会冲着我笑一笑,我小,不明白叔叔的笑容是在表扬我,还是在笑话我。

  我同样也记不起从多大开始看小说,是上学前,还是刚上学,但肯定不会超过一年级;我已记不清所看的第一部小说的名字,但依然能记得在儿时阶段最早看的那些小说,《西沙儿女-正气篇》、《闪闪的红星》和《高玉宝》等等。

  想看书最方便的途径是借,可是儿时的时代,一般家庭书都很少,加之我居住的红房子里基本上没有知识分子,大部分是工人,有书的家更少,除非是特别好的关系,即便家中有书也没人舍得拿出来。那时候借书就成为了父母的使命,我的父母到处向同事和老乡为我去借书,嘴是好张,只是成功的几率太低了。

  记得父母带我去一个特别熟的朋友家串门,那家的叔叔阿姨特别喜欢我,愿意我去他家玩,我当时提出的要求就是到他家要有书看,要借我一本小说带回家,叔叔阿姨痛快答应了,一定会借我本好小说,我这才答应去。可是一直呆到离开的时候,这家叔叔阿姨也没有拿小说给我,当时我是满脸的不高兴,绷个小脸,噘着嘴走的。那家叔叔阿姨没有说谎,可能是他家有小说当时借给了别人,有一天真的给我送来了两部小说,叔叔阿姨的模样我早已忘却了,小说的名字我至今还能记得,《野火春风斗古城》和《烈火金钢》,在当时都是难得一见的小说。父亲还给我借过程世才写的《悲壮的历程》,一本真实体现西路军悲壮历程的回忆录。只可惜,这本书我借给了一个同学后,他说什么都不还给我了。

  记得《陆游诗选》、《我的前半生》这两本书,是好心的邻居借给我的,由于书是邻居向别人借的,所以只能借我半天,根本没有时间看完。

  借书不易,看书可快,拿到书,我是不看完不罢休,有时书到晚上没看完,家里人睡了,我就趴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看,四五百页的小说不到两天肯定能看完。

  小时候的记忆是出奇的好,真的是过目不忘,一本小说看过之后基本能够复述下来说给小伙伴们听。记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去个同事家,他家有一本大学语文,一个多钟头,我就把这本大学语文读完了,记得里面的第一篇课文,是王冕画荷花的故事,中间有个课文是《木兰诗》,这首《木兰诗》,我看了几遍就能背下来,直到今天仍没有忘记。

  借书借不到,再有一个途径就是买书,当时我父亲的工资是69.09元,母亲的工资是28元,四口之家,一本小说的价格大约是0.6元至1.0元左右,这个钱数在当时来说,不算是小数,一年能买上一两本小说就不错了,就是这一两本小说,不知要哀求父母多少次,才能如愿以偿。我记得买过的小说是《沸腾的群山》、《连心锁》、《西沙儿女-奇志篇》等等,一本《连心锁》的价格是0.83元。

  想看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给家里有书的孩子读书,记得红房子有一个家庭,他家有小说,他家最小的儿子和我一边大,小儿子不爱看书,但喜欢听,他会偷偷把家里的小说拿出来,找我给他读,只是读一段后他就把小说拿回家,绝不会借给我,我给他读的小说的名字是《追穷寇》。

  没书看的时候,自然只能看课本了,可是一个学期才有一本语文书,课本才到手不到一个小时也就看完了。依稀记得小学一年级课本的第一课是讲的“蚂蚁搬蚂蚁”的故事,还记得一个课文是“盲人摸象”,不知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内容。

  无事时就会在家里乱翻,翻到什么看什么,家里没有什么书,有的就是《毛选》,还有文革时期的一些宣传材料。《毛选》我是粗粗的看,但对里面的注释却看的很细,我的很多知识都是在注释中学到的,我还喜欢读历史和地理课本,中国的和世界的,现代的和古代的,一遍又一遍的翻看,百看不厌。

  有一些家庭会订些刊物,可父亲厂里订刊物是有指标限制的,有钱也不是想订就能订到,只能等原来订的人不想订了,想订的人才能接续过来。终于有一天,有个父亲同事不订连环画册了,父亲回来说起这事,我坚决的提出我家要给接过来,记得连环画册是季刊,订上以后,每到刊物快来的时候,当父亲下班时,我都会眼巴巴的望着父亲手里有没有刊物。连环画里面内容大多记不住了,记忆最深的一篇是《张居正》,再就是《泸沽湖》,看过之后,泸沽湖的神秘感一直充斥着我的脑海,以至成年以后,我特意去了一趟泸沽湖,圆我儿时的梦。后来,家里又订了一本《解放军文艺》,本来父亲车间还有一个《人民文学》的指标,我是特别想订《人民文学》,不过这个刊物的指标被父亲的班长给拿去了。虽然对《解放军文艺》也充满着渴望,但不知为什么,我不太喜欢里面的文章,觉得文章都特别呆板,故事性不强,读了几年的《解放军文艺》,仅能记住两个内容,一个是祁连山西路军的故事,一个就是雷锋恋爱的故事。

  我所在的地区只有一个新华书店,离我家很远,步行大约得近一个小时,唯一的百货大楼和新华书店挨着,整个地区只有这两个地方有书卖。我有时会走很远的路,一个人来到书店,呆呆的望着书架上摆的那些小说,大多数小说的名字是记不住了,记得有《春湖急》和《激战无名川》等,一边看着,一边透过封皮中想象着书里的内容。《激战无名川》的封皮上是地上有一列火车,天上有几架飞机。回来之后,我就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同学说起了小说里的内容,同学的姐姐在边上,看我说的眉飞色舞,就问了我一句,你看过这本小说吗?我当时脸就红了,又不会说谎,只能低下头喃喃的说,我只看过封面。

  我从小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一说话就脸红,更别提求人了,可是为了书,我不得不放下了自尊。记得有一位唐叔叔,在天津杨村当空军,父亲的厂是飞机厂,唐叔叔经常来厂办事,这样和父亲认识了,唐叔叔只要来沈出差就会来我家做客,时间长了和我成了好朋友。他一到我家就哄着我玩,教我用纸叠些小东西,记得叠“官帽”和“小狗”就是他教我的。唐叔叔回天津后我会经常给他写信,信的内容父母通常都要看一下。一次,我在父母看完信的内容之后,偷偷的在背面加上一行字,说我喜欢看书,请唐叔叔帮我买两本小说,并写下了书的名字,《敌后武工队》和《桐柏英雄》。信发出后,我一直惴惴不安的等着回信,终于有一天,唐叔叔买到了小说,给我寄了回来。当时我是又害怕,又激动,害怕的是父母知道我管别人要东西,激动的是我终于能拥有两本我喜爱的小说了。时至今日,一想此事,我就愧疚不已,唐叔叔是战士,不是军官,他一个月只有6元钱生活补贴,两本小说花了近两元钱,是他一个月补贴的三分之一。

  舅舅家在外地,我小时候每年都会去一次。舅舅家有书,可是放在大柜子里,平时我看不到,只是每次从舅舅家回来,临走时,舅舅会给我带上一两本小说,就是因为这事,舅舅家的几个儿子一直对我有想法。记得有一本小说名字是《战斗在敌人心脏》,可惜这本小说由于年头太久,碎掉了,还有一本是《高尔基》的简读本,现在还存在我的家里。

  一次,去一个同学家串门,偶然之间,发现他家白布蒙着的一个架子下面全是书,我当时提出要借,同学碍着面子,勉勉强强的借了我一本,书的名字是《周保中将军回忆录》,只是借过这本之后他再不借我了,这本书让我了解抗联真实的一些史实。

  在那个年代,小说出版得很少,且都是斗争味十足,里面基本上没有爱情的描写,都会有一两个隐藏的坏人。当时最流行的就是《金光大道》和《艳阳天》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我都没看全过。大了一些,五、六年级的时候,我有机会看了一些所谓的禁书,如《山菊花》、《苦菜花》、《醒世恒言》等。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直困绕着我好多年的一部小说是《青春之歌》。我是五年级看的这部小说,小说是邻居送给我的,从小说中我知道了林道静,知道了卢嘉川,知道了他们相爱,我那时是对爱情懵懵懂懂,对林道静和江华同居的含义更不明白,最羡慕的是他们能挽着胳膊在一起走路、谈心,再就是一直想象着林道静和卢嘉川的爱情结局会如何。给我的这本小说后边缺页,我没有看到结尾,所以小说结尾无数次的出现在我的想象中,也多次出现在我的梦里。

  今天可以随时看到这部小说的结尾了,可是我依然没有去看,觉得没有勇气去看,只想让少年时的想象永远封存在美好的记忆之中。

  好多年过去了,我已到知天命之年,想想都汗颜,现在的经济条件买书不成问题,城市的图书馆更是免费开放,一段时间在大学工作的时候,天天都路过图书馆,有时也会在图书馆里坐一坐,可就是难得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种如饥似渴看书的冲动消失了。

  有时总想问问自己,小时候那种求知欲,那种为了书不顾一切的精神那去了?答案只能是让我苦笑一下,人到成年的时候,可能真不如小的时候有出息。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12-27 0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匡建华 于 2019-12-27 10:01 编辑

小时我也喜欢读书,读的时候并没发现它的好处,只是喜欢,工作才能显现,有文化真是好。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3#
发表于 2019-12-27 10:01 | 只看该作者
先来坐坐,待后品,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7 10:04 | 只看该作者
云南张礼 发表于 2019-12-27 10:01
先来坐坐,待后品,问好

谢谢张版及时关注,祝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7 10:06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19-12-27 09:58
小时我也喜欢读书,读的时候并没发现它的好处,只是喜欢,工作才能显现,有文化真是好。
欣赏老师佳作,问 ...

谢谢老师来访,我爱看书是天生的,从小就爱看,看书可以不吃饭,不睡觉,那时候就是想自己长大了当一个图书管理员,现在想起来也挺好笑的。请老师多提意见,多多指正,祝好老师!
6#
发表于 2019-12-27 20:06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对于书籍的渴望和热爱,真是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你还是相当幸运的人,始终有读可读。现在可是翻书时代了,甚至连一本本的书也懒得翻一页。学习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7 20:16 | 只看该作者
川媚 发表于 2019-12-27 20:06
小时候对于书籍的渴望和热爱,真是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你还是相当幸运的人,始终有读可读。现在可是翻书时代 ...

谢谢川媚老师的点评,小时候是真的不容易, 费了几个月借的一本书,一两天就看完了。总是想,小时候要是有足够看的书该多好。还请老师多多点拨,祝好老师!
8#
发表于 2019-12-27 21:15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年代,想看好书不容易,想看一场好电影也难。我小的时候家里也很穷,可以说是穷怕了。
文章思路开阔,语言明快,情感真挚且联想丰富,写出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不错,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08:51 | 只看该作者
云南张礼 发表于 2019-12-27 21:15
那个年代,想看好书不容易,想看一场好电影也难。我小的时候家里也很穷,可以说是穷怕了。
文章思路开阔, ...

是啊,我们厂里只有一个文化宫,能容纳1500人,可厂里职工是两万多人,再加上家属得10多万人,所以一票难求,虽然是天天晚上都会放电影,星期天是全天放映,可是工人们是很少有票,都是有点权势的人才有票,所以小时候看的电影不多。看过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大浪淘沙,董存瑞这几个,看一场电影真的是太难了。谢谢张礼老师的点评,还请张老师多多指点,祝好!
10#
发表于 2019-12-28 16:49 | 只看该作者
再品朋友好文,提读共赏,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6:55 | 只看该作者
云南张礼 发表于 2019-12-28 16:49
再品朋友好文,提读共赏,问好

谢谢张版再次提读,问好老师!
12#
发表于 2019-12-28 17:3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佳作,问候!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7:43 | 只看该作者
车辙 发表于 2019-12-28 17:34
欣赏老师佳作,问候!

谢谢老师来访,请老师多多指正,祝好,冬安!
14#
发表于 2019-12-29 14:5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姐姐高秀英,曾是我们村的民办教师,她喜欢读小说,将我也带进了阅读天地。这一篇写出了那个年代的实际状况,质朴而温馨。
15#
发表于 2019-12-29 14: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9-12-29 14:57 编辑

我曾经写过四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把书读成山》《与书有缘》《年年读书在四季》《智慧阅读知行合一》与您分享其中的一篇:
年年读书在四季          高迎春

        青涩年少时,是姥姥家的小人书,让我发现了一片丰美的芳草地,紫燕翩翩,蜂飞蝶舞。从此,喜欢上了阅读,轻翻书页,寻奇探幽。犹如暗夜里,火柴点亮了一盏油灯,眼前一片澄明。上小学时,姐姐是村里的民办教师,她喜欢阅读文学著作。尽管我的字还读不囫囵,也跟在姐姐后面啃起了“大块头”。到了读五年级,我已经阅读了上百部中外文学著作。是芬芳的文字,令我目光清澈。从此,心弦上弾拨起高雅乐章,理解了大雁在蓝天放大的“人”字;是感人的故事,令我心地澄澈。从此,心田里拥有了精神营养,理解了雪莲为什么开在人迹罕至的冰峰。选择在一年四季里阅读,那些蚂蚁般的汉字,为我推开了智慧的大门,力量的大门。

        春季里,迎春花年年从我的额头,伸枝开花。我在杏花春雨中阅读,嫩黄的词汇,化作萌动的芽苞;鹅黄的诗句,簇拥美丽的花蕊。一页一页的书籍,就铺展成沃野田畴。春燕呢喃,牛蹄印章,黑黑的土地,又被犁铧翻开新的篇章。木轮车辙,浅浅碾过记忆。季节循环,骨节拔高,总离不开春天的耕耘。侧耳倾听,悠扬的布谷鸟叫,由远而近。平原上的麦田,拔节变黄。当风儿吹尽麦芒,金色的种子,又会灌满谷囤粮仓。在春天里,读一本好书,一定会懂得,该耕耘的时候,万万不可懒散。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只有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硕的收获。春雨濛濛,润物细无声。书中的文字,宛如这濛濛细雨,滋润我干渴的心田。从此,踏破田埂,心怀宽广,坚定的脚步,伴一路书香。

        夏季里,青蛙高声呼唤,成群的红蜻蜓,就会结伴而来。我在荷塘月色下阅读,一池绿伞撑空,滚动的水珠,聚散成珍珠晶莹;圣洁的荷花,成为我阅读的背景。轻翻书页,浩瀚的星空,就有了蔚蓝色的悬念。默默背诵,唐诗宋词,幻化成横跨天际的彩虹。我分明看到,孔子和孟子,在彩虹桥上携手而行。我分明看到,李白和杜甫,在彩虹桥上一唱一和。一行又一行的字迹,将我的目光,折叠成通天的云梯。当一颗滚烫的心,高在云端,身边就有美丽的风筝,身边就有高飞的仙鹤。满天的彩霞,染红了我的面颊,染红了我的羞涩,也染红了我的期待。阅读必有感悟。于是,就想让闪着光泽的文句,如毛茸茸蒲公英那般,摇摇晃晃散开去。阅读必有收获。于是,就想让诗句美妙成音符,像鸽子云般洒满天空,生动每一个夏天。

        秋季里,银杏树叶,满树金黄;杜梨树叶,染成紫红。我在菊花丛中阅读,千姿百态的菊蕊,傲霜而立,高洁飘逸。蟋蟀合鸣,悦耳动听,成为我阅读的音乐伴奏。在金黄的落叶上行走,我看到果园里果实已经红透;在丰沛的田野里行走,我看到庄稼已经丰收。成熟交织成的画面,尽管斑斑驳驳,却显示着秋天的丰腴,秋天的精彩。阅读历史,阅读古典,透过栉风沐雨的方块汉字,我看到千古英雄,独步风尘,胸怀大志,一手紧握兵书,一手紧握利剑,精忠报国的故事,成为百姓有口皆碑的话题。比谷子更真实的汉字,被秋风扬起,洒落在千家万户,民族情怀,龙的血脉,面对忧患,背临福泽,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传承不衰。在秋天里阅读,天空湛蓝,白云悠悠,目光延伸了张望的高度,心境中注定会积淀,思想的丰厚。

        冬季里,迷迷蒙蒙的雾气,让林木换上一身银装,雾凇奇观,营造出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我依靠着一丛翠竹阅读,一杆一杆的清影,告诉我什么是坚韧虚心;萧萧袅袅的风姿,告诉我什么是矢志不移。其实,数千年前的竹简,就是人们阅读的书籍。将竹片串联在一起,先是刻写,后是书写,一行一行,透着金石味道;一行一行,滴着墨汁的清香。成捆的竹简,犹如倚天而立的竖琴。诗韵,琴韵,令苏东坡选择与竹为邻,让郑板桥选择画竹成癖。携一卷书籍,去踏雪寻梅,烟姿玉骨的梅花,正是含苞待放。梅花无言,梅花有语。一树寒梅提醒我:去俗脱俗,惟有多读书。阅读,心扉里方有千古之思;阅读,手腕下方有纵横千里之策;阅读,行走坐卧方可尽显高贵气度。立身书外,存书心中,挥笔书写,自有妙趣,自成天趣。

        年年四季轮换,面对人生悲欢离合,我有幸选择了阅读与品味;年年四季变迁,面对人生阴晴圆缺,我有幸选择了与书为伍。与先贤对话,让我领略到心智的高峻;与高人过招,让我领略了大海的胸怀。在年年四季中阅读,盛开的向日葵,告诉我什么是光明;偏偏翻飞的蝴蝶,告诉我什么是多姿多彩。在年年四季里阅读,让我懂得了阳光是一种语言,珍珠是一颗星星,欲望是一种动力。与书籍交友,春天,我亲吻清晨的露珠;夏天,我采摘芬芳的玫瑰。与书籍作伴,秋天,我抚摸成熟的谷穗;冬天,我迎接飞舞的雪花。或许,正因为我选择了读书,才让我拥有了自己的作品。到如今,结集成册,虽说只有七朵小花,却也学牡丹盛开。今后的岁月,我依然会在年年四季里读书,让生命的风帆,高高扬起,加足马力,驶向更远的远方……


                                            2018年4月2日写于迎春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3:27 , Processed in 0.05890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