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9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质疑《隆中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 1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质疑《隆中对》

                 lqm407

  最近在看新版的《三国演义》,越看想法越多。现在想评论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这篇文章,我少年时就学过,以后经常翻看,背都背得下来了。这段文字是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摘抄的。文章虽然很短,但它却是描写诸葛亮的精彩之笔,也是刘备“图霸业”的战略规划。它经常被选入中学课本,历来被人们所津津称道。

  当然,我对它也一直是虔诚拜读的。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对《隆中对》怀疑起来,对它的来历,它的思想,它的前瞻性,它的可实现性等都产生了怀疑。不知道我的观点对不对,现在说出来大家讨论吧。

  首先,我觉得《隆中对》的来历不大明白。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凡三往”见到诸葛亮后,两人“屏人”密谈。谈话的内容就是这个《隆中对》。当时,刘备身边没在“秘书”,连关羽张飞二人都屏在门外,那么他们的谈话内容是如何记录下来的?因为这牵扯到刘备“图霸业”的计策,以后刘备诸葛亮大概都不会将此张扬,别人无从知道。另外终其兴灭,蜀国是没有“史书”的,所以有关这个谈话的材料陈寿是从哪里得到并写入书中的?这些都不得而知。

  在《隆中对》产生之前,东吴曾经有个与此相似的故事。鲁肃初见孙权的时候,俩人合榻相谈,谈得很为投机。他们的谈话可以称之为是《合榻对》。解读《隆中对》与《合榻对》,鲁肃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与应对策略的见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合榻对》来自于吴国的史书,有据可查,当然可信度强。所以我疑心:《隆中对》可能是后人写的。也许陈寿按照以后历史的既定事实,为了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在鲁肃的那个合榻对基础之上“创作”了《隆中对》。陈寿是很尊崇诸葛亮的,这个可能应该是有的。

  第二,我怀疑《隆中对》产生的背景。刘备为“霸业”奋斗奔波了大半生,已经快五十岁了,还依附于荆州刘表,刘表给了很少的兵马让他镇守一个小城。那时荆州四周都是虎视眈眈的强敌。刘备与曹操有大仇。曹操大兵压境,发誓要捉住反复无常的刘备。这时候,刘备最现实最迫切的事情应该是逃命,哪能空谈什么“霸业”呢?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开出的“药方”是:不可与曹操抗衡,可与孙权结成联盟。“光杆司令”的刘备当然不能与曹操抗衡,与孙权结为联盟也是不现实。因为想合开一个合股公司,他刘备首先得有一点股金。没有资本,孙权不会看得起他,不会和他合伙做生意。所以在当时,《隆中对》中诸葛亮的话不合乎实际情况。接下来,诸葛亮想让刘备取代刘表而成为荆州之主,这也是痴心妄想。原因一是刘备在荆州没有根基,二是他势穷力单,三是荆州有力量有势力觊觎权柄者大有人在,刘备不可能冷手抓个热馒头。事情不是象刘备假惺惺说是因同姓而不忍夺权,而是没有力量。所以,诸葛亮的提议是不可能实现的空话,刘备不可能听从。

  接着,诸葛亮要刘备取西川。取西川的规划以后实现了,可在刘备没有兵马的时候来说这话,那只能是个遥远的梦想。要实现它,要有许多的偶然因素的支持。再聪明的人也预见不了那么多的偶然因素。

  第三,我怀疑诸葛亮真实的思想。诸葛亮说了那么一堆话,制定了奋斗路线与战略部署,最终目的是为了“图霸业”与“复兴汉室”。 “图霸业”与“复兴汉室”是两个不同而且互相矛盾的概念。如果将两个概念放在一起的话,我们只能说一个是真实意图,一个只是个幌子。

  首先说说“复兴汉室”。 当时,经过曹操他们的努力,中国北方基本上统一了,“汉室”也在颠波后稳定了下来,而且开始有效地任命地方官员。象孙权,曹操表奏朝廷而封他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刘备被表奏封为豫州牧。孙权刘备都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他们也都说自己是忠于朝廷的。这两个人如此,其它地方命官更应该是听从朝廷的。所以,如果没有心怀鬼胎图谋“霸业”的野心家、阴谋家,“汉室”是会逐步正常走向复兴的。这些情况诸葛亮是知道的。如果诸葛亮真的以“汉室”为念,以天下苍生为念,以国家统一为念,以“忠义”为念,那就应该努力劝说刘备孙权这些朝廷臣子真心实意地接受“汉室”的节制,不要再给朝廷添乱,以实际行动来“复兴汉室”

  可是,《隆中对》的思路却不是这样。它的总体思路是想让国家动乱的局面更加动乱,企望刘备在动乱中浑水摸鱼而成“霸业。如此看来,《隆中对》“复兴汉室”的话是幌子,是骗人的,而帮助刘备打江山坐江山才是真实意图。在《隆中对》的路线引导下,刘备这个新军阀产生了,国家更动乱了,“汉室”更不稳定了。他们不仅在长江两岸点燃战火,并且使比较安定的益州、汉中、陇右地区也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军阀连年混战,最终也使“汉室”彻底覆灭。

  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隆中对》制定的战略部署,有些是实现了,有些却没有实现。它“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计划使得关羽丧命,荆州丧失;“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计划被实践证明是劳民伤财,凭添白骨。《隆中对》只实现了割据于西鄙的计划,让刘备与他的蠢儿子过了一把皇帝瘾,最终还是被国家统一的潮流所淹没。

  细细琢磨《隆中对》,实在让人叹息。我想:如果诸葛亮《隆中对》的主导思想不是什么“图霸业”,而是帮助曹操他们扫除割据势力,救黎民于倒悬,从而统一天下,“复兴汉室”的话,那诸葛亮的形象不是更为高大吗?

  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只能感叹而已。

[copyright][/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lqm407 于 2010-6-1 11:57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6-1 12:12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3#
发表于 2010-6-1 20:38 | 只看该作者
隆重对策,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其意义在于战略上
四版这种质疑与思考,值得学习
4#
发表于 2010-6-2 06:55 | 只看该作者
先提上来。

关于“三国”的历史,4版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容时间仔细拜读。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1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的跟贴与好评。
6#
发表于 2010-6-2 16:22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的见解,不一样的智慧
确实“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只能感叹而已。”
学习
7#
发表于 2010-6-2 17:12 | 只看该作者
赞同扶汉是假图霸是真的主流观点。关于陈寿编写隆中对的猜度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首先,陈寿是一位深受传统家教育后又从学于当时著名学者谯周的史学家,从小就研读尚书春秋史记汉书,偏爱史学,也自然会受到司马迁品格的熏陶,建立起一个史学家的基本操守,养成治学严谨的风范。所以,蓄意编造应是不可能的。
其次,陈寿与诸葛亮是有家仇的(陈寿父时任马谡参军,马谡失街亭获罪死于獄中,陈寿父坐革职遣返故里南充并给于了剃发羞辱),但陈寿作为史学家公正地为诸葛亮作传,完全不计个人恩怨。所以,不存在肆意褒贬。
其三,陈寿是蜀人蜀官,即为当时的现代人,对当时的蜀情应是了解的。尽管没有设史官,没有编蜀书(魏吴均设有史官编有史书),作为编史书的有心人的陈寿自会搜罗相关史实资料的。而且陈寿任职皆为文秘类官员,具备收集资料的相对便利条件。
另则,三国志原是魏蜀吴独立成书,分别为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至北宋朝始为三合一。陈寿三十一岁时蜀亡,他闲居南充开始蜀书编写的准备,三十六岁时应诏到晋都洛阳任史书专职编纂官。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较为困难。所以《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也都是十分简略的。
8#
发表于 2010-6-2 18:12 | 只看该作者
可能大家都怀疑,可是却没谁想到真正怀疑。4版分析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9#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22: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东只艮 于 2010-6-2 16:22 发表
不同的见解,不一样的智慧
确实“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只能感叹而已。”
学习


对于历史,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解读。对于历史的遗憾,我们只有感叹而已。
谢谢阅读。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22: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羽v公 于 2010-6-2 17:12 发表
赞同扶汉是假图霸是真的主流观点。关于陈寿编写隆中对的猜度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首先,陈寿是一位深受传统家教育后又从学于当时著名学者谯周的史学家,从小就研读尚书春秋史记汉书,偏爱史学,也自然会受到司马迁 ...


  感谢羽先生认真的阅读与评说。
  陈寿确实是尊崇诸葛亮的,尽管他父亲陈式受到过诸葛亮的处罚。可是,蜀国没有官方的史书,陈寿距离诸葛亮出山时已经年代很久远了,并且《隆中对》是战略大计,是不能轻意示人的,所以不知道陈寿的材料是从哪儿来的。而吴书与魏书一般是从吴魏的官方史书中得来的。
  陈寿是一个比较好的史学家,但是,对他也有人进行非议,如与曹植相好的那两个姓丁的人。当然这与咱们讨论的事情无关。

[ 本帖最后由 lqm407 于 2010-6-2 22:19 编辑 ]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22: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10-6-2 18:12 发表
可能大家都怀疑,可是却没谁想到真正怀疑。4版分析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谢谢水先生的好评。这样的文章比较难写,写不好就会受到别人的质疑。
12#
发表于 2010-6-3 11:23 | 只看该作者
基本赞成4版观点。

中国历史向来是一团迷雾,有很多野史和史书作者个人观点成分。

如上面羽v公网友所说:诸葛亮是陈寿仇人,那么陈寿不可能美化诸葛亮。
但是,我可以可以反过来设想:诸葛亮是陈寿仇人,那么陈寿会不会刻意美化诸葛亮,以显示自己的“客观公正无私”呢!

从逻辑上来看,隆中对的一些战略看似有远见,其实,鲁肃早有类似观点。非但鲁肃,在当时的三国时期,徐庶等都有类似看法。

因此,应该说《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人们的普遍观点的一种总结和补充。

从大的国家统一有利民众来看,《隆中对》确实和忧国忧民无关,是鼓励分裂、各自为政的,是战乱根源。
13#
发表于 2010-6-3 21:02 | 只看该作者
比较认真地读了两遍,一点感慨:要说“读三国辩三国”4版是做到了绝对的认真。以往,《隆中对》给我的直观感受,可以说就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也可以是诸葛亮贯穿一生的“行动纲领”。在思想方面,可能是有“先入为主”的毛病,对它的“质疑”一时还很难接受,所以初读4版的文章还不好讲感受。当仔细拜读了两遍后,我发现“颠覆”历史,能明确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根据就一样能令人信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但他是否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和传统文化的潜在内质,在传统文化遭到质疑的今天,自然就需要得到市场的再次检验。这里当学习和推荐4版精读历史的态度和人文精神。

问候4版。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0-6-3 10:34 发表
有更多的质疑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可是,质疑性的文章往往会引起争论。还是传统观点比较保险。哈哈……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08: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6-3 11:23 发表
基本赞成4版观点。

中国历史向来是一团迷雾,有很多野史和史书作者个人观点成分。

如上面羽v公网友所说:诸葛亮是陈寿仇人,那么陈寿不可能美化诸葛亮。
但是,我可以可以反过来设想:诸葛亮是陈寿仇人,那么 ...


  谢谢支持。毛泽东好像也不赞成《隆中对》的观点,但我没有仔细读过。总之,如果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质疑总是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1:51 , Processed in 0.06038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