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月牙 于 2020-1-20 21:08 编辑
《世说新语》阅读札记:嵇康1 文/月牙
木心《文学回忆录》中,解释嵇康何以是艺术家,“人格的自觉。风度神采,第一流。”
再读《世说新语》,将其中与嵇康有关的文字摘出,随记如下。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十六》
王戎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封安丰侯,感觉王戎做人比较真实,此人好清谈,且为人吝啬,关于王戎小气做派的故事,书中有记述。王戎这样评价嵇康,嵇康这个人啊,我与他相处二十年了,从未见过他有喜怒之色。
喜怒不形于色,在魏晋时期,是为人处世的高格调,被认为是士人良好的风姿仪态及具有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放在现代,约等于这人城府深,心机婊,深藏不露,要么过于压抑,不敢,要么太过谨慎,会装,总之都不是好词。不过,换个角度说,一个有缺点的人,反而给人真实的感觉,不是端坐在上,或者贴在高墙上的平面存在。嵇康那年代,白色恐怖,人人如履薄冰,自然不敢张扬个性,喜怒不形于色,是一种安全的保护色。说会装,就明显带着现代人的主观臆断,就如夏虫不可语冰。
嵇康不是粗莽大汉,所谓“容止出众”,放现在就是美男子。不知嵇康在树下锻铁,一个人时可是如此?见四下无人,挥动铁锤时有否神采飞扬?塘里泡澡时,有否眉开眼笑,舒颜安泰?
作为嵇康朋友圈里的人,王戎竟然二十年未曾见嵇康有喜愠之色,王戎一直信以为真的竟然是个假朋友圈。
当真碰到善又该何如?嵇康的喜怒不形于色,我们可以简单称之为真性情,人畜无害,自然可以这样真二十年。倘若碰到必须当即做出判断取舍,而这些又与旁人的利益相关,嵇康会何去何从呢?二十年未见喜愠之色,有可能是王戎的夸张,但从某个角度说,则是嵇康在外的本色,善何如不得而知,美是一定的,那个时代以此为美。这个养生达人。
想到这里,这个二十年不曾见其喜愠之色的嵇康,我是不是该为他庆幸,生逢其时,若活在今日,早被舆论这把刀杀死无数回了,活不到四十岁。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十五》
这主角是赵景真。
嵇康约赵景真来家喝茶,对他说:“你的眼珠黑白分明,有秦将白起那样的风度,只可惜狭小了点。”赵景真说:“衡量天象的尺表,不过一尺左右,却能审视星斗;探测气候的寸管,不过数寸,却能辨别四时之气。为什么一定要大呢?只要看那人的见识就行了。”
尺表是古代用以测日影的一种仪器。“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也有说寸长的竹管可以测定音乐的高低。窃以为,还是我上述的翻译有道理,一句天文,一句地理。事物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是否得当。
意思的理解尽管见仁见智,让我不明白的是,这问题够奇葩,两个大男人,光天化日之下,坐着喝茶,聊什么不好,偏要说对方眼小。敏感点,嫌弃我眼小就算了,你这是拐着弯说我,气量不够大啊。
说白起之风。战国名将白起是有故事的。平原君对赵孝成王说他观察了白起的相貌,他“小头而锐,瞳子白黑分明”,“小头而锐,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视事明也……”看来,嵇康的问话不无聊啊,是在隐晦的指出赵意志坚定,但过分了就不好,容易偏执,偏执的人修身养性,很难到位。
赵景真的话用两物喻证,颇得荀况真传,但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情能这样简单类比吗?从某个角度说,赵景真是个讲实用的人,你管他大小啊,有见识,能干事,才是硬道理。
不知嵇康听了赵景真的回复之后作何反应。一直对魏晋时候清谈的内容好奇,虽各章节时有提及,终未形成全面的认知。依我对嵇康的了解,大笑而去,不是他,反唇相讥,更不是他,无喜愠之色的他,该面无表情,心如止水才是。真的能心如止水么?
粗读,嵇康无聊,赵景真回答颇见机巧。再读,再思,原来嵇康话中有话,而赵仍不失其真。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二》
“靳固”是吝惜的意思,“寻”是不久之意。这故事耳熟能详,好懂。一个士人的出生大多不是传奇,能见出名士风流的只有死亡了。
嵇康临刑,神色不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与前呼应,果然无“喜愠之色”,至死如此,可见其生命常态。
索琴,抚琴,从容坦荡,无怨愤,不懊丧。一曲完毕,所说的一番话,仿佛是为印证,何谓生命不息,反省不止。
倘若之前,袁孝尼求学,嵇康教他,《广陵散》就不会成绝响了嘛?那个场景,那种情境,弹奏《广陵散》,只怕任何人都学不到其精髓吧。
浙江博物馆内的古琴,被小心保护着,未落尘埃。对视时,嵇康临刑那一幕,就如电影一般,在脑海里浮动。四十而逝,比活了七老八十的,多的是那种精神的质量,至死保持独立的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木心所评不虚。
三千太学生联名上书朝廷,都没能动摇司马昭杀嵇康之心,那个时代,一个人即便才学再出众,深得人望,不能为司马氏集团所收服,那越出众的才学越是罪,不敢奢望寿终正寝。
嵇康被杀不久,司马昭就后悔了。《世说新语》,笔记小说,虚构的可能性不小,让短短的这则故事,跌宕多姿。
2020-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