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鲜然 于 2020-2-27 09:39 编辑
宏微世相笔尖春 ——冯春生小说集《成长》印象
收到寄来的新书,整本书看上去非常简单,米黄色的底色,红褐色的书名,最普通不过的纸张,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冯春生和他的文字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出现在面前。心想,这倒符合冯春生的气质,质朴、不花哨。 在内蒙古小小说作家中,冯春生也算是写字多年,已然得道,自然会有一种沉潜的态度,润物无声。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到现在,三十多年之后,小说集《成长》出版,冯春生低调亮相。 《成长》里的每一篇都短小,适合在所有的闲暇阅读。一篇篇读下来,会感触到一个写作者的成长轨迹,是一步步踏踏实实走过来的。用文字浇心中块垒,冯春生以小小说为载体在文学的长河里里遨游,一幅幅大千世界的百味人生和各种世相图画便在其笔下展现。
有人说,写什么和怎样写,考量一个人的视野、判断力,以及道德状况,有什么样的断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现场和时代影像。在冯春生这里,仿佛生活林林总总的大事小情皆可入得境来,尤其那些平日里我们习以为常的忽视许久的,直击而来,刺激着一颗麻木不仁的心。比如有一篇,说的是岁末年终,县里的个体户们觉得一年辛苦没少挣钱,就搞了一次欢聚。可是酒菜上桌,买熟肉的不吃自己加工的熟肉,做豆腐的光吃肉和菜,生豆芽的就吃粉皮,做粉条的只吃豆腐,酿酒的不喝酒光吃菜,做馒头的宁肯选择喝酒也不吃馒头。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心里有鬼,熟肉是死牲畜的肉加工的,豆腐是工业卤水点出来的,豆芽里放了大量的生长素,酒是勾兑的,馒头里有添加剂。人人都在回避那个自己制造的有问题食物,结果人人都避不开有问题。为什么?因为大家一样。这篇小说取名《残杀》,足够意味深长:现实是如此严峻,我已进入互相残害。 把有所触动记下来,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就是写作者所要做的。当整个社会对于物质的贪欲和对资源的消耗到了一种可怕的程度,就需要有人出来呐喊,不仅为杜绝随处可见的浪费奢靡呐喊,也为走一条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呐喊。或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疏离尘世,面对内心,而是尘世的喧嚣不由分说就走进日常。这样的日常常常是庞杂的,一派乱象的,想要记录它们,需要一双敏锐感悟和能够甄别的心灵。在这一点上,冯春生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小情节并将之延展开来的,《讹》是一例,《成长》是另外一例。 文字是一个人生活的积累,写作避免了生活的千篇一律,因为每一篇文字的写作都是一种创造,一个人就在文字里玩味了无数人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往上看,有跑官的无助无奈,当官的费尽心机,向下看,有村人的辛酸,也有城市边缘人的艰辛。 都说,写什么是表达内心,怎么写是完成沟通。读冯春生小小说,反倒觉得,与其纠缠于“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争论中,还不如先沉下来,去写。也因此,那些熟悉的矛盾的人生,以及生命的困惑和人性的冲突,在冯春生的小说里,都有呈现。这样的呈现是冷静的,冷静扫描凌乱俗世的物象、事象、心象,再冷静地将它们一一道出。这道出的语言,没高于生活,也没低于生活,就是生活的平常再现。 一篇小文,不是看它起于何点,看的是最终抵达哪里。能读到一篇好文字,是身心的愉悦。
“文章合为时而著”,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对所处时代有所感悟,是冯春生小说的特点。在冯春生的小说里,最喜欢的是带点儿荒诞意味的部分。比如《飞机收费站》,县里要发展,就号召全县人民想办法立项目引资金搞建设。所谓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交通局的立项立马出来了,建飞机收费站。这前无古人的设想得到了县长的赞赏,上报之后很快审批通过,只是资金自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县长就把这烫手洋芋推还给交通局。交通局不负期望,两个月后县长就收到了收费站的剪彩请柬。县长欣喜而去,原来所谓收费站不过是三门高射炮架在了飞机航道下,第一门负责给过往飞机发射收费单;第二门负责发射泡泡弹,泡住不缴费飞机的;第三门呢,是发射警察的。这可是值得全国推广的好办法啊,县长觉得自己的政绩做大了。剪彩刚刚完毕,就有飞机路过,局长下令,开炮收费。只是三炮完毕,飞机还是飞走了。警察降落,报告说,刚才的飞机上全是当官的,局长无奈:“最难对付的就是当官的。”县长说,“慢慢来,慢慢来。新生事物嘛,等他们认识了就好说了。”——小说就此收尾。 好的小小说一定是短小的,但一定有一个适度的长度。冯春生在这一点上把握的非常好,看得见警醒,又意味深长。所有的虚无和荒诞,都有现实的依托。而现实是,我们早就学会用收费站赚钱了。当“高速严重亏损因而收费延期”这样的发布进入眼帘,你还会为飞机收费站奇怪么?!此时再读关于飞机收费站的小说,你必然会心一笑。 再比如《空气公司》,话说环保局局长看见别的部门都有了赚钱的名目,不是把氧气装在瓶子里卖钱就是建了飞机收费站,也坐不住了,苦思冥想之下,成立了空气公司,一是向每户收取烟囱或换气口的排污费,一是向每人收取空气费。他的思维是这样的:矿产是国有的,矿产收费了;土地是国有的,土地收费了;水是国有的,水也收费了;空气也一样,不能例外。费用也不算多,一人一元。全县几十万人口,光空气费一项,一年下来的效益也不错了。构想虽好,执行却有困难,有人觉得钱不多,就交了;有的却不答应,就上告。上面马上就怪罪下来了,说是收取空气费是乱弹琴。可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空气公司早就留了一手,卖口罩。原来空气使用费是不收取了,可是排污费得收呀。因为交了费就可以随意排放烟气,空气很快污浊不堪。空气公司发明的口罩能净化空气,当然供不应求。卖口罩比出去收费轻松容易多了,空气公司一下子发了。 每一个新的叙述选择必将开发新的联想,新的联想来源于何处?来源于生活。生活永远有新的矿藏,这就要求写作者善于寻找尚未开发的宝藏,找对那个矿脉,就找到了展示它的最佳方式,这方式不是说教,不是口水,也不直抒胸怀,是自然的,又是奇峰突起的。 在冯春生的许多文字描写里,看不出质疑和拷问,它们却处处皆在。读这样的文字,感受到一种力灌注其中,那是介入时代的良心,有着对人类遭遇的关怀和对于自身命运的担待。唯有对生存状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有足够的文字承载力。冯春生的小说里有这个社会所缺乏的必要的批判性思考,这样的思考起始于大的课题,最终落在微小的事物上,那是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微小细节,是忽视不得的。
冯春生的文字道路,走的是从低处入手,从庸常的生活中发现书写的意义的途径。他的文字里,多得是刺一样刺痛阅读者神经的部分和立足于现实土壤,展开联想的反讽部分,却也有温情的一面。《灯笼裤》、《我想亲你一口》、《母亲的名字》、《不换》、《理发匠》等篇章展现的就是这另外的一面。这另外一面,是世间挚爱,是善行和感恩,是所有平凡的人们所赋予这个世界的亮丽色彩。这亮丽色彩里,有怀着爱心的教师,有任劳任怨的母亲,有保持着职业道德的理发匠,有能转换角度深深自省的底层干部……那是日常的你我他,是含真守朴的人们的沉甸甸生活中透露出的真实和人之操守。 小炉匠是非常值得赞颂的小人物,守着火炉操持生计。看上一个邻家的孩子,那孩子也喜欢自己,就想收为徒弟,结果没能。因为这朴素情感,后来钉锅匠替那个叫小明的邻家孩子背了偷窃的黑锅,用行动告诉孩子,生活的幸福还是要自己去选择去把握去创造。结尾处小明跪下,钉锅匠提醒小明端好饭碗那一刻,没有苦口婆心也没有豪言壮语,却足够警醒。(《小炉匠》) 现实或许太强,容不得一个良善之人的理想,然而良善终究是尘世的重要品质之一。一个人的坚守和保持不变,是感召,也是融化。这样的文字背后,是踏踏实实生活,真真切切感悟的冯春生。那些不断出现,又相继消失的人和事,因为有了文字同行,因为一个写作者良知的回归,有了格外的闪光点。 若是面对残酷粗粝的现实,语言已完全失效,那或许只是因为我们丧失了对于新鲜事物的反应和对于旧事物的怀恋。难能可贵的是,冯春生一直保持着足够的热忱,这对于现实或是语言,都是有益的。反观冯春生的文字,虽然也有不少粗鄙直白之作,但能几十年坚持于文字,已属不易。对于而今的冯春生,成长的道路已越走越宽。希望未来的日子,依旧可以看到冯春生大步流星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