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我标题党一次,我不是说中西医之间是夫妻关系,而是想借用夫妻关系,来类比说明一下这两者的差异。一个非学医普通人的浅见,非专业论文,而且既然是类比,当然会有偏差,挂一漏万那种,就像我们把女孩子比作鲜花,绝对没有抹杀动物和植物之间鸿沟的意思。先说这些,认怂在前,可以少挨骂。
中医里有阴阳说,基于此,我这里把一个健康人的阴阳平衡,看作是一对有着融洽关系的夫妻,生病呢,就相当于两口子闹矛盾了。闹矛盾了,这个家就生病了,得看医生。
西医来了,他非常认真地倾听两口子说什么(各种检查),极力要搞明白为什么吵,然后分析吵架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为了钱还是出了轨,是性不和谐还是孩子教育理念不同。只有搞得非常清楚了,西医才能对症下药。西医默认,这天下的事儿大不过一个理去,只要都掰扯清楚了,没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儿。解决不了就离,换一个(移植)。
中医呢,那是另一种套路。过来,也会了解一下病因,听听怎么说,但注意,他对于深入挖掘(各种生理参数)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兴趣不大。通常呢,是捣糨糊地两头劝劝,连哄带吓唬,想办法增加丈夫收入也好,性生活更和谐也好,老公多做家务也好,甭管什么招,总之呢,解决矛盾在中医看来只是手段,让双方消气,恢复平衡才是目的。
有人说了,你都不解决矛盾,怎么可能恢复平衡?这个,方法很多。举个例子,我小时候,父母吵架,母亲哭着要回娘家,这时候,父亲狠狠瞪了我一眼。我多精啊,立刻哭喊着上去抱着母亲腿不撒手,放声大哭。矛盾完全没解决,但,日子却也就能过下去了。那次吵架类似病毒第一次爆发,毒性最强,熬过去了,再后面就有点抗体了,哪怕病毒还在,第一波弄不死人,以后再想弄死,就难多了。某种意义上,中医就是帮忙让你熬下去。
西医和中医对于健康的认知是有偏差的,怎么说呢。
西医观点,你们如果互相看不顺眼,离了也就离了,离了就彻底没矛盾了,各自安好,这不挺好?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参数上写着呢,跟不讲理的没法过。
中医看来,你们既然凑合着能过下去,为什么不凑合呢?为了孩子嘛,再说了,离了就能找到更好的了?吵吵闹闹一辈子的婚姻,西医觉着这两口子不离是有病,但在中医看来,婚姻就这样,没毛病。
对于是否追求完美的健康状态,双方的观点确实不同。
西医追求完美,他们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坚决要帮你找到最好的另一半,这辈子让你活在蜜罐里。现在的老婆不好没关系啊?哪里不好改哪里。长相可以整,脾气,嗯,咱这边可以改基因嘛。不出意外,有一天,健康没毛病的人最终会出现在西医手里,问题是,那是否真是我们想要的?这里有一些伦理问题。
中医固守伦理,事实上它早就放弃了对完美的追求,它信奉物极必反,阴阳平衡。你真要找一个灵魂和肉体都跟自己无比合拍的伴侣吗?不合拍就继续改?还是,你就接受现在这个跟你吵吵闹闹的,一辈子过下去?
西医那句描述现在状态的名言“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中医这里有不同的解读,对中医来说,安慰本身就是帮助甚至治愈。中医信奉的是,只要婚姻存续够久,它自然就会产生继续存续的强大惯性,抵御离心力。
当一对夫妻要离婚的时候,一个外人出现,痛揍他们的孩子,离婚这事儿,可能就解决了,虽然,那矛盾依然在。这事儿在中医疗法里很常见,但西医就无法明白,第四个人打第三个人,跟解决第一个人与第二个人之间的矛盾有关系吗?中医的整体观,跟西医找靶点的精准医疗,那根本上就是两个套路。
提到药物有效性,西医都主张做双盲实验。双盲实验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了排除安慰剂效应。什么是安慰剂效应呢?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也就是那药明明不能治病,但偏偏治好了病,这事儿在西医上是不认的,因为换个人未必有效。而中医恰恰相反,他认为能治好病的就是好药,换个人没效,那叫一人一方,哪怕对任何其他人都没效,你也不能否认,它对这个人有效,它治好了是事实。
古代时候,巫医不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中医里有很大的安慰剂效应成分,那东西,信则灵。很多疾病是自限性的,就是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靠自己身体调节能够控制病情发展并逐渐恢复痊愈。而如何提升身体调节能力,这事情,恰是安慰剂所擅长的领域之一,它本身可能不解决问题(把这药跟那病菌放一起没效果),但是,它的确能帮你解决问题(这药跟病菌一起放你身上,它就有效果);而且,你越是相信它能帮你解决问题,它就越给力。
双方差异太大,要结合很难。总体来说,西医是科学,中医不算,但,不能说中医完全没有科学性,更不能说它无效。西医的未来,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但有伦理风险;中医相对固守伦理,它其实从一开始就放弃了从源头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