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艾桃 于 2020-3-27 08:27 编辑
南雁迟北归,留恋江南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轮番交替,这是大自然不可抗争的规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夏,赤日炎炎,蝉声阵阵; 秋,秋高气爽,瓜果飘香; 冬,冰雪相逼,滴水成冰。 在不可抗拒的季节伦换中,人们在精心安排着自己的生活,使之适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 曾记得孩童畤的一首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文虫冬又寒,收拾书包好过年!这就是稚嫩孩童时对四季的要求和安排吧。 孩童如此,人均如此。那依赖大自然生存的生物,鳥儿,魚儿……又何尝能不如此! 而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候鳥的迁徙了,而在候鸟的迁徙中,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就是南雁北归或北雁南飞。 鸿雁是一种群居的候鳥,它的老家在寒冷的西北利亚,每到秋天,大雁就会在头雁的带动下,集体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到第二年的春分又集体飞回西北利亚产蛋育婴,延续种族。 大雁在南北迁徙的过程中,总排列成漂亮的雁阵,引得人们的注目,是很多文人墨客画画吟诗的对象。 福建建阳僧—惠崇大师是一个能诗能画的能人,他以《春江晚景》作画名,画了两幅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学识渊博,知识面很广,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并且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似人等手法,从而具有独特的诗文风格。 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苏东坡为惠崇大师的《春江晚景》两幅画作题诗。 惠崇大师的两幅画,本是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苏东坡以其极细致、敏锐的眼光,以其渊博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体会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用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虚幻的春景,弥补了画面中的不足。通过自己的笔墨,将静止的图画,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第一首《鸭戏图》的题诗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诗中构画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非常清新的感觉。 这首诗在民间中广泛传播,几乎为天下人所共知。这里就不再多述了。 但另外的一副《飞雁图》的民间传播就远不能与前首相比了。这并非苏东波在题此诗时不用心,不用功,而是他夸张的引用了似人法,层次要难懂和委婉、侧面一些而已。 全诗如下!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在这里,诗人首先以似人法,将大雁赋予人格,称之为“北归人,进而以人的思想,感情色彩,来烘托展现江南早春的美丽! 第一句将大雁称之为归鸿,则明确的道出了当时的季节是在春分之后的早春时节,才有了大雁返回北方老家的集体行动。可是长期集体生活,群飞群栖的大雁中,却因江南的春色出现了不安份,不愿马上回归的人,则有了“破群”之说。这些人明明知道返家的季节到了,却依依不舍江南逢勃的春景,留恋着,产生了不愿意立刻返回去心意,想离开大雁回归的队伍,因为他们虽然身在离家乡十分遥远的江南,却知道他们回家乡的路途上还有着严寒和风霜冰雪……,远不如江南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但是老家是不能不归的,因此他们提出延缓回老家的归期,希望再在江南呆半个月,以享受春天的甜美和生机……苏东坡以大雁要推迟北归来赞美江南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给读诗者带来极大的暇想空间和韵味,确实很有新意。 现在,因疫情还没有解封,人们还宅在家中。透过窗外春的气息,读读苏东坡赞春,颂春的美诗,也是一种春的体验和享受。
初来乍到,也不懂规矩,现以此篇来投石问路,也算是对版主开展活动的一点点支持和拥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