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自爱铿然曳杖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4-3 10: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然野 于 2020-4-3 11:04 编辑

                        
                                      
      东坡先生全才,一生的爱好很多。从先生的诗词里我们可以品析到:婉约的清词丽句,豪放的精彩华章,山水的丹青画卷,秀美的田园风光;佛道的空灵禅机,交往的酬赠别离,咏物的感叹言情,人生的进退哲理。

      先生的文字是有味道的。笔墨书画的清香,酒香茶香还有肉香,“诗酒趁年华”,“自笑平生为口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诚然,先生在当朝就是文坛领袖,以后入选唐宋八大家绝对是名至实归。唏嘘,先生一生不是被官贬,就是行走在贬官的路上;赞叹,先生从未知难而退,把人生释义成潇洒。

      喜欢东坡先生的诗词。刻意读之,闲来读之,偶来读之。不经意间发现,先生诗词里带“杖”字的句子时不时进入眼帘。当然,最喜欢的是“竹杖芒鞋轻胜马,怕谁?一蓑风雨任平生”。这是先生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与豪迈,亦是先生我行我素坎坷人生的自度总结。

      在阅读中留心搜集整理了一下,先生带“杖”的诗词句子居然有四五十处之多。于是,根据诗词中“杖”字出现的时间、地点、场景等简单归纳了一下,从中可以发现一二,即使挂一漏万也足矣说明,先生一生最离不开的最钟爱的就是手中之“”。

      从时间上来看

      “藤梢橘刺元无路,竹杖棕鞋不用扶”《宝山新开径》。这是先生于熙宁六年(1073)所作,先生景祐三年(1037)出生,此时的年龄应该是36岁左右,就任于杭州通判。这是描述郊游爬山时的情形,此诗中还有“踏遍仙人碧玉壶”的句子,既赞美了风景又隐含仙人被谪贬下凡,琢磨起来可谓蕴意深邃。36岁用“”真是够早的。

      那么这首:“曳杖入寺门,辑杖挹世尊,我是玉堂仙,谪来海南村”《入寺》,这是绍圣四年(1097)先生滑入深渊来到海南儋州的日子里写的。屈指算来先生已经年过花甲,此后行动更得用“”了。先生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仙逝,享年65岁。仅从以上两句诗词表露的痕迹来看,36至65岁,先生使用“”的时间最少为28年,这还仅仅限于文字表述。

      从作用上看

      散步的时候饭后徐行扶竹杖,倦来稳坐倚蒲团。”《安老亭诗》

      登山的时候:“策杖徐徐步此山”《安平泉》“朝行曳杖青牛岭”《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芒鞋青竹杖”《初入庐山三首.其三》

      有病的时候:“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小圃五咏·枸杞》

      洗漱的时候:“策杖就梳舆”《除夜病中赠段屯田》

      推门的时候:“我来无时节,杖屦自推扉。”《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

      休息的时候:“坐倚竹藤杖”《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五》桃源信不远,黎杖可小憩”《和陶<桃花源>》
      伫立的时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临江仙.夜归临皋》

      “拄杖挑野菜”《雨后初晴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岗上归二首.其二》。初春时节先生与家人到地里挑野菜写下如此诗句,这是先生来到黄州后生活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试想,高堂之上的士大夫如一介平民,哪怕只是尝尝鲜儿,一句“拄杖挑野菜”令人泪目。

      先生就是先生,一句“野饮花间百物无,杖头惟挂一葫芦。《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让人看到了“”的另类作用,估计葫芦里装的是水,更有可能装的是酒。谁让先生好这口呢?

      从姿态上看:
      扶杖、曳杖、拄杖、散策、坐倚杖、借杖扶、辑杖、统称策杖。当然,酒喝多的时候也可以放杖,“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青泥坂词》看来撒手竹杖仰面朝天,躺在青草地上的感觉也挺好的。白云悠悠我亦晕晕,醒来还是一个苏仙。

      从材质上看

      有普通的竹杖,有稀缺的佛面竹杖,《送佛面竹杖与浮长老》还有桄榔杖,江边曳杖桄榔瘦,林下寻苗荜拨香” 《桄榔杖寄张文潜一首……》黄子木拄杖”“海南无嘉植,野果名黄子,坚瘦多节目,天材任操倚……相従归故山,不愧仙人杞。先生在诗的最后标注:“《本草》枸杞一名仙人杖。”《以黄子木杖为子由生日之寿》这是天生的做“杖”材料啊。(《本草》唐宋均有修订,不同于《本草纲目》)

      读这首诗真是受益匪浅,学到了枸杞又名“仙人杖”的知识。毕竟才疏学浅学而知之为时不晚。

      从习惯上看

      “清晓披衣寻杖藜”(黄州春日杂书四绝)这比洗漱时“策杖就梳舆”的时间还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杖藜,看来先生是须臾离不开的了。

      “手携拄杖却空回,应笑来时无一物。”《北归度岭寄子由》先生与胞弟苏辙(字子由)兄谦弟恭感情深厚,北归途中多次赋诗给子由表明惆怅心境。此两句寓意深长,客观说明先生日常对拄杖的依赖。“何时策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仆去杭五年吴中仍岁大饥疫故人往往逝去闻湖上……》先生悼念友人也把策杖写入诗中可见衷情。

      从深层上看

      先生还专门写了一首《铁拄杖(并叙)》的散文,把个铁拄杖说的神乎其神。先生在《常州太平寺法华院檐卜亭醉题》中也有表述:“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
      “植杖偶逢为黍客,披衣闲咏舞雩风”《次韵乐著作野步》,其中“植杖” 有高人隐士的隐喻,孔子及弟子周游时曾遇见一位隐耕老翁自称植杖翁。此诗是先生在黄州时所作,都沦为黍(一种庄稼)客庄稼汉了,仍陶醉在雩风(三月的风)中吟诗作乐。豁达、浪漫、乐观的同时也巧妙表达了先生的内心世界。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看来先生喜爱“”是发自内心使然,在黄州东坡自己的地头上耕作自食其力,就连杖杵地的声音都是那样铿锵悦耳。

      是需要还是道具。
      对以上先生诗词句子的理解忒浅薄了,只是想起到说明先生是如何喜爱“”的。在人们的概念里,“杖”,似乎是长者走路的辅助工具。古今同,中外同,只不过百姓称呼其为“拐棍儿”罢了。

      猜想在古代,士大夫用是一种与官仪配伍的道具。最早历史上有“汤禹为君,藜杖韦带”说法,曹魏时期曹植《苦思行》中“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先生崇敬的山水诗鼻祖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先生“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归园田居·其五 》唐代杜甫 “策杖时能出,王门异昔游。”《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先生绝对是唐朝诗魔白居易的粉丝,自以为“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当然会记得白居易在忠州时所作《步东坡》中的“闲携斑竹杖,徐曳黄麻屦”。
      这些先于先生朝代的名人都留下了关于“”的诗句,先生的好友黄庭坚更是写下了《筇竹杖赞》“屈曲而有直体,能独立于雪霜之后”,与先生的《铁拄杖(并叙)》的意境不分伯仲。

      看来需要与道具并存是不偏不倚的结论。或许我们从近代国内外名人和政客身上能看出“”与身份的一些端倪。“”更多地被赋予身份的象征,“文明棍”则是褒贬不一的称谓。

      以至后来演变出杖剑杖枪成为隐形利器,改变了杖的使用初衷。

      现在,只有身体不方便的老年人在使用拐杖,至于专业的登山杖那是对杖作用的延伸,究其渊源杖还是杖,其本真最初来自天然……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4-3 13:39 | 只看该作者
然野独辟新径,从一杖说开出,把杖的用法、用量、材质、意义说得清清楚楚,让人大开眼界。先生离不开杖,他的各种形态跃然纸上,一个可爱可敬的先生鲜活了起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7:23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20-4-3 13:39
然野独辟新径,从一杖说开出,把杖的用法、用量、材质、意义说得清清楚楚,让人大开眼界。先生离不开杖,他 ...

     感谢艾桃版主的悉心阅评和鼓励,呈上敬意!
4#
发表于 2020-4-5 05:16 | 只看该作者
厉害,总结得很棒!真是涨知识了!
5#
发表于 2020-4-5 16:2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新作,点赞,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0:10 | 只看该作者
亦清晨 发表于 2020-4-5 05:16
厉害,总结得很棒!真是涨知识了!

    感谢您的阅评,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10:10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20-4-5 16:22
欣赏老师新作,点赞,问好!

      谢谢朋友阅读,致意!
8#
发表于 2020-4-6 12:2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好文章!问好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3 12:39 , Processed in 0.05818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