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鲜然 于 2020-4-13 10:10 编辑
看到有人提及电影《十二怒汉》,就趁夜来无眠,观看最老的那个版本,黑白片。此前看过美国和俄罗斯的彩色翻拍版,这一回算是补课。 其实无论旧版还是新版,美国的还是俄罗斯的,讲述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处于社会边缘的少年被控杀死自己的父亲,12位来自不同阶层的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对此案件展开讨论并做出判决。 是的,就是这样:一桩杀人案件让十二个素不相识的人坐在一起,对另外一个人的命运作出决定。 对于一个看似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似乎板上钉钉。被关在屋子里的十二个人,早受够了拖沓的审判,变得焦躁不安。加上,他们有着各自的惦记,生意,或球赛,或别的什么。只要一致通过有罪,就可以马上离开。 于是表决,结果1:11。 而反对的这一个,仅仅出于人性关怀之下的良心不安。就是这一个异议,促使所有人重新审视案件,最终做出无罪判决。
在美版电影里,与其说大家认为那个孩子无罪,还不如说大家只是依法论证了那个孩子“不够有罪”。十二怒汉之怒,既是人性的力量,也是理性和制度的力量。 不知怎么就想起呼格案。2014年12月 15日,李三仁夫妇盼来了儿子的无罪判决书,他们的呼格吉勒图在十八年后终于洗冤。有人诘问,这会是最后一个悲剧吗?或许只有事实才会给出答案。
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却败坏了水源。”的确,犯罪只是触犯了法律,不公正判决却在践踏法律。法律的公正,更多地在办案人员的责任心上。执法错误,轻则无辜者蒙冤,重则生命消失。而我们常常是发现错误不去改正,却用一个错误掩盖另一个错误——总在强调司法公正,却总看到知法犯法、草菅人命的报道。看多了,人的心就会凉了。 在俄罗斯版的电影里,那被指控杀人的少年来自车臣,被杀死的是他的养父,一个前苏联特种部队的军官。 剔除狭隘的政治关系,善良的人性开始面对深度的社会问题。 最打动人心的,影片里的民族舞蹈,先是小孩儿举着军刺,兴高采烈;然后是多年之后在狱中再次舞蹈起来,意气勃发——这个少年有罪还是无罪,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就算无罪释放,这个孩子依然会淹没于政治的绞杀中。 有时候,就算我们做了正确的选择,打开窗户,把一只被困的鸟放出去,鸟儿离开了牢笼,却依旧在寒冷的风雪中飞行。尽管如此,对于自由的追求从没懈怠。 呼格案会是最后一个悲剧吗?但愿它是。 多么希望,错案的纠正,不是靠偶然,而是办案人员的负责态度。
附:关于呼格案: 1996年4月9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卷烟厂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警方认定18岁的呼格吉勒图是凶手,仅61天后,法院判决呼格吉勒图死刑,并于5天后执行。 2005年,轰动一时的内蒙古系列强奸杀人案凶手赵志红落网,其交代的第一起案件便是当年这起“4·9”杀人案。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对再审判决宣告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12月30日,内蒙古高院依法作出国家赔偿决定:支付李三仁、尚爱云国家赔偿金共计2059621.40元。呼格吉勒图案经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改判无罪后,有关机关和部门迅速启动追责程序,依法依规对呼格吉勒图错案负有责任的27人进行了追责。 2019年7月30日,赵志红被执行死刑,最高法院没有确认赵志红强奸杀害杨某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