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日荷风 于 2020-4-20 16:56 编辑
双忠主席的确是一个勤奋又多产的作家,某次小聚,得知他不仅一本散文诗集已交由印刷厂印刷出版,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也有待收官。自然令我惊诧不已,身兼文联主席之外,双忠还担任诸如扶贫、全县大督查等重任,在繁重的工作之外,能够取得文学领域的硕果压枝,他对文学的深厚情愫、对创作的得天灵性以及自身的勤勉作风可见一斑。从某个角度来说,双忠主席的确是那个既兼顾“眼前的苟且”又兼顾了“诗歌和远方”的人,在默默无闻的耕耘中,活成了大多数人梦想和期待的样子。
散文诗集《走过的地方,皆是风景》由甜甜小妹转交到我手中时,正是全国防疫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是一个绿意葳蕤万物勃发的季节,结束了长期紧张不安的心情,无疑为我欣赏这本集子创造了一个更适宜的内在环境。在春的暖季,在静待花开的时节,遇见这含蓄的字,这唯美的情,其间的呢喃细语,痴迷回望,真情守候,认真探寻,对同样看重精神世界的我来说,真的是一种极大的慰藉,更是一种尽情的享受。
散文集分《淡化的回眸,致敬日子》《伸展和自由与空间无关》《坐在树杈上咀嚼月光》和《审视了青春,审视了我》四大部分,每部分又根据一定的主题各自命名,每段散文数字不多,却都有一个别致的命名。所有的题目都是美的,都是被主人用温热的情愫精心打扮过的,像一朵一朵香而不艳的茉莉小花儿,素雅洁净,旖旎却不妖娆,它们有序的组合在一起,恰似春光之下的满树繁花,芳香从枝蔓逸出,晨露印染在缤纷花瓣,一副春光潋滟岁月静好的精致美,做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巧妙契合。题目的“布阵”很好地吸引了人的眼球,也感知到人的心灵,在我看来,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神,非常精准地诠释着一篇文章的精神内质。花开有致的散文题目,绽放出独属自己的韵彩,自然开辟出碣石山脚下一片绚丽的文学小天地。
双忠主席的散文诗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这些文字浸透着太多的童年和青春气息,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他一定是想用这本书,完成一个对已逝时光的诗意打捞和对未来岁月的深情对话。不知道他曾走过的青春里程发生过什么,可那气息化的烙印却在文字上清晰呈现出来:因用情过重,产生一种细细森森的疼痛之美。
疼痛是主题,生活的疼痛,生长的疼痛,以一种极隐忍的笔触表达出来,颇有一种梅花映雪怒放的生命震撼感。文风以细腻见长,少有粗犷豪放,词语的运用和摆布极尽华丽,摒弃章法,不受束缚,形成强烈的阵势感,却不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是一条涓涓细流,越过沟壑,拂过高岭,别过野花碧草,一路蜿蜒前行,形成一道自己的独特风景。
如果仔细阅读,会发现,双忠主席的散文中多处都浸润着乡情。
“一生里,没牵过手,与父亲。他总是将疲惫放在田间,揉搓自己,从青年到老年,走南闯门的手艺人,从木工到石匠,行方圆百里路……”
“母亲上了年岁,街上有卖磨好的懒豆腐。母亲想买,可买回来的懒豆腐加了作料,还有花生……”
……
“父亲”与“母亲”两个词汇在集子里反复出现,且多次以一幅幅温热油画的形式,使细腻婉约的文字有了相对来说比较集中的主题:乡情和亲情。双忠主席长我几岁,童年生活在乡下农村,家里姊妹众多,幼时家庭生活拮据,想必和大多数相同年代的乡下同龄人一样,记忆里存有太多肩担家庭重负的双亲的画面。那时的父母节衣缩食,朝九晚五下地干活,留在孩子记忆深处的,大多是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心酸场景。如今,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已步入中年,过上了丰衣足食、以前想都不曾想到的日子,很多时候,心里却不能安然享受这富足的日子,只因为记忆深处那些父辈母辈们步步艰辛的身影。时光荏苒,一些伤口却无法被岁月医治,泪水迷离中,无数个倘若在心里产生:“倘若他们多活几年,也住几天这样的楼房,过几天这样的日子,穿几天这样的衣服该有多好……”这是一种温暖的痛,暖在记忆深处的眼神和话语,痛在永失今生无法被替代的双亲之爱。我想,不只是双忠主席,如今,每个失去双亲的人,无论身份地位,无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心里却都藏有一把这样的锋利小刀。在某个黄昏或者黎明,这小刀总会不经意间刺痛一下,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根,想到那些昏黄老去的昔日岁月,想到那些在萧瑟秋风中茕茕孑立的坟头。我明显从双忠主席的文字中读到以上浓重的乡愁,虽然断断续续,也许不是作者有意而渲染,却早已蛰伏一起形成声势,与无声无息中触动每个内心匿藏着乡愁的游子,产生强烈的共鸣共情之感。
我为什么说他想用这本书完成对已逝时光的诗意打捞和对未来岁月的深情对话?因为这本书充满着种种对灵魂的叩问和对未来精神世界的探寻,有此可见作为一个完美兼悲观主义者,双忠主席确是想用这本书完成一次神圣的精神之旅,探求一段梦想与现实交汇的诗意地段。这无形中给文字加注了一种下沉的力量,扩展了文字的内涵与外延,摆脱了世俗生活和平面的表象,升华出一定的哲学深度。在力量性与精神性的掌控上,阵势美的字最易失控,很多写字者写着写着就会随心所欲地进入风花雪月的世界轻飘与浮夸起来,成为无法超越小我境界的庸俗作品,而双忠主席的字虽美,却因深刻的思考划出精神的轨迹,深入灵魂内里,呈现出一定的硬度和风骨,具有可贵的灵魂剖析价值。
人的一生,在任何阶段,总是处在不断的自我否定的矛盾中,这是每一个人生长和生活的定律。在双忠主席的散文中,我明显看出他身处这种矛盾中的疼痛与纠结:“总要自我制造一种曲折和离奇,蜿蜒曲折的小河,味道鲜凉得可以品尝,不把路当路走,部署了荆棘。奉献给自己的陷阱,劫难是阵痛……”“树叶拖去了颜值,周游了一个夏天,只是北方,潮湿不再,留下的清冷,生命便自残,隔断自己流动的血脉,让喘息消亡……”“向往心里的一把伞,把雨滴拦在身世的外面,似乎是一份隔离,与土壤做诀别”……一个深刻的人总想活得更明白更透彻,总想辨尽世界的种种色彩,以求活出个滋味,活得个通透。而世界是多色的,生活也原本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所以一个深刻的人注定要活得沉重,也注定在这个“沉重的活”中日趋悲观主义和完美主义,这时精神的脊梁便凸显出来,构成一种显性的个性自我标签。通读全书,可以窥见双忠主席其实就是一个完美兼具悲观主义者,在他心里始终有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情怀,亦坚守着一个不受外界环境所控制的原则,所以即便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断变化,即便他周遭全是“一地鸡毛”的琐碎和曲杂,他还是会坚守诗心,无论在扶贫的路上,还是在摆满公文的办公桌上,他都为自己留一片干干净净的诗心,以纯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供养灵魂,回首、思考、寻觅和叩问。这是一种积极而愉快的生活方式,很多名人伟人的精神建树,就是在这种认真而诗意的惯性思索中渐渐萌芽,并日趋强壮起来的。生命与生命之间,虽都是一个“活”,可因其精神状态和内心坚守不同,还是呈现出千万种差别来。人活一生,最该对其负责人的人就是自己,是活的干净明白,还是活的稀里糊涂,是活出葳蕤诗意,还是活得一片荒芜,我想在每个生命内里,都有一个清醒的灵魂,时时刻刻在为自己的所做作为做着一份精准记录。而那个时刻不忘在心灵深处播种绿荫的人,总会品味到生命最纯粹的本真味道。
其实,我与双忠主席接触非常有限,只是从他担任县文联主席之后的这几年,由于负责文学期刊《碣石风》的采编工作,才和他有了几次接触。一开始,双忠主席给我的印象不像个斯斯文文的文人,更像个充满着幽默细胞的生活家。可渐渐接触起来,却发现在他看似幽默开朗的性格内,藏着很多敏感、细腻甚至优柔。他和许多其他文人一样,常常被自己这种敏感的性格刺伤。敏感的性格是一把双刃剑,既刺痛着自己,又划开生活的另一片神秘区域,把人的感官思维开阔到一个崭新领域。这种“痛并快乐”的状态无疑成为培植双忠主席精神硕果的沃土,加之他对文字娴熟的驾驭能力和天生的悟性才情,才使得他内心的这片文学沃土生根发芽,并快速吐蕊绽放。
与其说双忠主席集子里的作品是散文,我更倾向于这是一首首留白丰足、意象迷离的诗歌。许是独特的思维方式,又许是个性化的经历,双忠主席的作品不乏内义隐晦情思跳跃的部分,所以除非对其人其运笔特别熟悉之人,否则很难顺利完成全篇的阅读文字。我本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常常在一个词语或者一个短句前停顿下来,主观臆想或者有意填充之后,或迷离而行,或绕转而行。在我看来,这种阅读方式恰恰又构成了双忠主席散文朦胧美的一种形式补充,从而形成极为鲜明的作品个性,成为文学这片大森林里,一处独一无二的景致。
我一向很少写书籍评论,因为自觉眼界功底有限,写浅了不过瘾,写深了笔力又不足,白白影响了一部好作品。算来,我痴迷文学将近二十年,总共为两本书写过评论,一本是我县原文联主席常兴忠《心灵的光阴》,另一本就是我县现文联主席王双忠的《走过的地方,皆是风景》了。巧得很,这两部作品都是由篇幅不长的散文诗组成,却风格迥异,前者通俗质朴,如一个老者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后者婉约含蓄,如一个豆蔻少女迈向幽深岁月时内心的低语和悠长的深思。前者美的阳刚,后者美的阴柔,前者舒朗果断,后者缠绵迷离,却都足以震撼人心,给人强烈的艺术享受。由这两本书,可窥视出我县文学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及独具韵彩。
我想,每个人自己,都是一处最美的风景,都散发着一种令人动容的韵彩,只不过是,双忠主席能够用自己的深情和勤奋,精致细腻地对自己生命里的代表性景点做出一番认真记录和诗性探寻,也便为自己的生命内里,增加了一份与众不同的光亮和重量。特此祝贺。
愿明天的路上,依然能与双忠主席的独到风景相遇。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解读中不足和欠妥之处,还请作者和读者见谅。
写于2020年4月16日,17日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