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5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蛀书记(2019年12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4-27 2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9年12月6日
    《沙汀选集》第四卷,包括报告文学《记贺龙》,十篇散文,日记《敌后七十五天》。虽有分为三类,但所写所记都是作者随贺龙及其部队进入冀中敌后的日子。沙汀的文字,特别是《敌后七十五天》,虽在编选时“作了必要的订正和修改”,但文人气息浓郁,让我们见到一种颇为真实,也颇为“另类”的战时心态。

    风中的雨:终于读完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人民出版社印行的《沙汀选集》。沙汀是四川近现代作家的知名者之一,以前只读过他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对于其间所描写的民国四川乡镇生态不太了解。近年,因为写《方言与识字》,需要寻找四川方言的书证,在读了一些四川作家的作品后,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了套《沙汀选集》回来。读完,从文学角度看,他解放前的作品似乎更有味道,虽然也有一些“政治”的东西,更多的却是在描绘一种“生态”,可以让今天的人们遥遥地看回去,了解、认识那个时代的四川。他建国后的作品,读来颇为枯燥,颇为缺乏文学的味道,仿佛只是某种意识的解读。这些对于我来说,都不重要。我历来就不觉得沙汀在文学上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自己也没有什么能力从他的作品里吸取文学的力量,我只是想寻找方言书证。这个目的,应该达到了:在《沙汀选集》里,寻找到了不下百则的方言书证,为自己写《方言与识字》积累了可喜的素材。
    风中的雨:依然有一些“方言书证”之外的收获,特别是《敌后七十五天》。关于《敌后七十五天》,作者在“小引”里说:“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我同何其芳同志和‘鲁艺’第一期部分毕业同学,追随贺龙同志由延安出发,到鲁西北去,随又前往冀中。”“打从延安出发那天算起,我开始记日记,直至返回延安,一共写了将近三本。”“经过十年浩劫,现在只剩这一本日记了。”……显然,《敌后七十五天》里的我,就是沙汀。沙汀的日记里,多记“他”与“它”,即他所见的人,所历的事。也偶有记到自己的内心波动,而我最感兴趣的,也是他记自己内心波动的部分。有时,“我”觉得战争很可怕,时刻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危;有时,“我”觉得夜行军很艰苦,由此而生出许多烦恼;有时,“我”觉得自己与战士有差距,见出了“皮袍下的‘小我’”;有时,“我”觉得生活很无聊、不如意,不知何所措,甚至无由愤懑;有时,“我”觉得自己不能过这样的日子,希望回到延安去;……从日记的七十五天看,越往后,沙汀越想念自己的妻子“颀”。他的情感起伏、意识波动,让我看到了文人特有的多愁善感,柔弱小资,与烽烟、枪炮、拼杀、鲜血、牺牲等为主体内容的抗战相比,虽然显得颇为“另类”,却也客观真实。

    2019年12月7日
    葛亮的《戏年》,含《于叔叔传》《阿德与史蒂夫》《老陶》和《戏年》四篇小说。前三篇在《七声》里读过,重读亦若初见。《戏年》是本书的重头戏,也是本书最吸引人的篇章:用三个人的故事和电影,串起“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以及不同时段的电影启蒙。仿佛影评,其实是个人观影史和渗入影评的小说。

    风中的雨:读书,是种选择,是种甄别。通过不断的阅读,发现自己的阅读兴趣,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作者。断断续续地读了几十年书,不断选择,不断甄别,似乎近年才发现自己最喜欢读的还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里最喜欢的还是小说。就是读小说,似乎也主要是跟着别人在文字的故事里行走,去探寻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去体验故事里那些人所经历的一切。一句话,我只是一个低水平的读者,只停留在故事的层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让我喜欢,我喜欢的是情节松散、故事并不曲折、冲突矛盾并不激烈、文字也不作惊人语的小说,比如沈从文、张爱玲、白先勇、汪曾祺、金宇澄等,喜欢他们小说故事的“小”(日常生活里的平常),情节的“散”(非一线若涟漪般的起伏),语言的“淡”(娓娓道来的风清云淡)。年轻一代作家,最喜欢的就是葛亮了。他的小说,只要能买到的,都买了,都读了。每次读,都仿佛被牵着牛鼻绳,只能往前走,即使没有牵引,也无法停不下来。每次读,都仿佛看到平凡人物,正在我的身边演绎他们平平常常的日子,当然这些日子也有非平常的内容,而最令我心动的,也恰恰是这些平常里的非平常。总觉得,葛亮的文字里有张爱玲、白先勇文字的影子。他的叙事方式,他小说里的人物,他小说里的人物所经历的一切,虽然或许就在“当下”,但小说里的“当下”却与我理解的“当下”无关,与物质的“当下”有着千里万里、千年万年的距离。我在他小说里看到的,多是“过往”:语言是陈旧的,人物是旧式的,情绪里也满满都是旧时光的烟尘;而最要命的就是,我喜欢这些满满地凝聚着光阴的“过往”,喜欢沉醉在这样的“旧”里想象早已消逝的人物与故事。我在他的小说里,感觉到了“隔离”:小说里的一切,离我很远,我只能在文字里远远地望着这一切,无法把握其精髓,更无法真正融入其中;而最要命的就是,它偏偏给我一种可以感觉触摸的幻觉,让我总有于文字里时与人同行的感觉,却之难去,愈挥愈切,令人沉醉不已。我在他的小说里,发现了“非凡”:葛亮是博学的,也是深刻的,他总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不经意地插入他对生活、对世事的理解,多是非同一般格言、警句;而最要命怕就是,我喜欢从故事出发的“提升”、“升华”,仿佛昆德拉的小说里常常出现的那些词句,可启人心智,让层级颇低的我稍稍地上升一点点。读葛亮的小说,不仅仅只是在读小说,而可以走出他的小说,踱进更为宽广的世界,深入更为深邃的境地。这一切,虽然都只一种自我感觉,甚至是一种颇为虚妄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却是读其他小说很难出现的,令我有不同寻常的欣喜与自得。读书,能读出这样的欣喜与自得,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2019年12月19日
    《四川十人短篇小说选》是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印行的一部小说集。收录沙汀、艾芜、李劼人、马识途、曾克、柯岗、履冰、高缨、雁翼、揭祥麟十位作家的二十篇小说。十位作家,有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有在四川工作已融入四川的外地人。小说所及多是四川故事,虽有明显的时代印痕,却收获不少方言书证。

    风中的雨: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书名里的四川,并不是指今天的四川,而是包括重庆在内的四川。1978年,重庆还未直辖,还在四川的行政区划内。二是书里采用“二简字”,看上去颇为别扭。关于二简字,百度百科说:“二简字”最早在1975年颁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提出,对248个字根进行了“二次简化”,并在1977年12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中首次试用。但试行没多久,便由于使用上的混乱以及当时“文革”结束后的政治氛围影响而逐步停止使用,至1986年完全废除,共推行了9年。三是所选小说均创作于1949年10至1966年5月。特殊的时段有特殊的内涵,二十篇小说的时代印痕特别是所谓“集体与私人”的“两条路线”的印痕,特别深。没有那个时段及以后相似时段生活经历的人,可能不太能理解作者描述的内容。
    风中的雨:百度搜出十位作家的简要生平,留在这里,算是一种资料。沙汀(1904—1992)作家。原名杨朝熙,四川绵阳安州区人士。主要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困兽记》、《还乡记》,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老邬》,中篇小说《木鱼山》等。有《沙汀选集》(四卷)。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区清流镇)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等。李劼人(1891.06-1962.12),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湖北黄陂,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另外,发表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马识途(马千木),男,1915年生于重庆忠县,祖籍湖北麻城,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沧桑十年》,纪实文学《在地下》,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曾克,女,原名曾佩兰,生于河南太康县,代表作品《在汤阴火线上》、《挺进大别山》等。柯岗,男,汉族,现代作家,原名张晏如,张荫南之子,笔名柯岗,河南巩义康店镇张岭人。著有长篇小说《刘伯承传》、《金桥》、《不知名的作者》、《不屈的人们》、《不可摇撼的心》、《红军的妈妈》、《逐鹿中原》、《三战陇海》、《骆陀队》等。履冰,原名李友欣,河南镇平人。中共党员。曾任《川南日报》副刊主编,四川省文联组织联络部部长、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四川文学》月刊副主编、主编,《四川文艺》月刊主要负责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当代文坛》主编。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高缨(1929年—2019.2.22),原名高洪仪,男,天津人。中共党员。著有长篇小说《云崖初暖》、《奴隶峡谷》等。雁翼(1927-2009),原名颜洪林,河北省馆陶县人。曾任《星星》诗刊、《四川文学》主编。出版有《大巴山的早晨》、《在云彩上面》、《黑山之歌》、《江海行》、《南国的树》等二十多部诗集。揭祥麟,男,笔名揭余生。曾任中共重庆地下组织《儿童生活报》主编、报社联络站党小组长,青年团西南工委《红领巾》杂志编辑组长,重庆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世界儿童》杂志主编。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9年12月21日
    叶兆言的《南京传》,从东汉末期的“秣陵小树苗”写起,到“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日子,宣告结束”止,通过对南京近两千年历史的择要梳理,详尽叙述了“十二朝古都”的“王者都邑之气”和南京的城市性格乃至江南的人文精神,将南京的地势得天独厚、战乱灾难频仍、多次领一时风骚的城市特点阐释得颇为精彩。

    风中的雨:买、读《南京传》,不是对南京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也并不太想关注南京的历史,而是因为叶兆言。比较喜欢叶兆言,并不是因为他是叶圣淘的孙子、叶至诚的儿子,而是他的作品。并不太喜欢他的小说,颇为喜欢他的随笔、散文,总觉得这些文字里有一种他所说的“江南烟水味”,读来舒服。因此,见到《南京传》,就想:南京这个“江南烟水味”典型代表甚至是“江南烟水味”源起的城市,加上叶兆言“江南烟水味”的文笔,读来肯定舒服无比。尽管南京曾经多灾多难、饱受摧残,但这些都只是插曲,南京总体上是江南的,是令人向往的。很有兴致地读完,觉得真好。一是它的切入点和笔法很有特色。既不是严谨的历史学著作,也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揉和了二者的产物。有些考证,颇为专业,但不是为考证而考证,也不是想要将南京的某些物事弄得清清楚楚,而是要阐释南京城市的性格与精神。行文方式是叶兆言似的散淡平和,散淡平和里有一丝俏皮,一丝讥讽,读来真是舒服。二是引证颇多,颇文。叶兆言引证的关于南京的历史文献并不多,而关于南京的文学作品却颇多,有些作品甚至颇为生僻,比如汪精卫写过关于南京的诗。这些作品,从文学的角度看,或许并不是精品,但对阐释南京却很有意义。三是叶兆言的择要功夫值得赞赏。从东吴建都南京开始到民国结束为止,近两千年的历史,既长且丰,但《南京传》虽有500多页,却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尽量去芜存精,将南京最为精彩的部份展现出来。择要,需要功力;择要,更要“舍得”。只有舍得,才能将真正有价值、真正与书的核心要义相关的内容保存下来。总之,一句话,《南京传》值得一读。读《南京传》,既是在读南京,也在读叶兆言,甚至也可以说是在读中国。
    风中的雨:书里有三处错误,应该不是叶兆言的错误,而是排印的错误。一是第6页第5行将“薛礼”写成了“葬礼”。二是第165页第5行将“只闻其声”写成了“只闻其身”。三是第291页倒数第4行将吴王“朱橚”写成了“朱棣”。这三处编排错误,有点奇怪:将“朱橚”误写成“朱棣”应该是五笔录入的问题;将“只闻其声”误写成了“只闻其身”应该是拼音录入的问题。而将“薛礼”写成“葬礼”就有点难解了:五笔录入、拼音录入,都不可能;或许是因为前面说到了“军中举哀、拔寨齐起”,所以想当然地觉得后面应该来一“葬礼”。

    2109年12月27日
    余世存的《先知中国》,有一个副署: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伟大智者。写春秋及以前“29个先知故事”。所述“先知”事迹多出于《左传》,虽大多知道,却只知其一其表,不知其二其里。所释“先知”理论,或深奥或玄妙,读来云里雾里,模糊迷糊。书虽新,文却旧。我只当故事读读,无法深入,收获不多。

    风中的雨:余世存从所谓“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挑选出29位所谓“伟大的智者”,视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先知”。这29位所谓的“先知”是:大禹、古公亶父、箕子、芮良夫、伯阳父、师服、季梁、申繻、蹇叔、臧文仲、史苏、郭偃、内史过、宰周公、内史兴、刘康公、卜楚丘、单襄公、申叔时、巫臣、范文子、叔孙豹、季札、师旷、叔向、申无宇、梓慎、禆灶、子韦。加上三个“所谓”,是因为不认同余世存的说法。虽然周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但称其为“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却言过其实。其所挑选的29位人物,从历史记载看确有许多不同常人,值得可书可写的事迹,但称取他们为“伟大的智者”,特别是“伟大”一词,有夸大之嫌。他们的智慧超越常人无可非议,但说超越时代,称其为“先知”,似乎不是特别妥当。因为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保有的不是超越时代的东西,而是旧有的正在逐渐消失的内容。《先知中国》除许倬云的“推荐序”《巨变来临,我们如何自处》外,余世存有篇长长的“自序”:《特立独行的先知先觉者》,阐述书的缘起,他对这批人的认知,以及他这些认知对于今天的意义。不太喜欢自说自话的文,更不喜欢自吹自擂的文。余世存的“自序”里,给我的恰恰是自说自话,甚至自吹自擂。这,自然影响了我的阅读观感。而且,文中多涉天象、易卦、占卜、巫筮等等,都是我无法深入理解的,作为门外汉的我,自然也不会亲近喜欢。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此书在我这里,只是一本故事书,甚至只是一本翻译古文的书。无事时翻翻看看,虽可进入与今天迥然不同的古时先代,去经历不可能经历的奇迹,但终究只是翻翻看看,没多大的收获。算是一本速读书吧!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4-27 23:14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过叶兆言的一部小说,关于对南京的了解和资料的娴熟运用,都是比较惊人的。
3#
发表于 2020-4-28 09:10 | 只看该作者
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读过的书并记录心得,是对自己读书的尊重,对书的尊重,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读书的丰厚,欣赏,赞!
4#
发表于 2020-4-28 11:18 | 只看该作者
小说故事的“小”(日常生活里的平常),情节的“散”(非一线若涟漪般的起伏),语言的“淡”(娓娓道来的风清云淡)。
——这也是我喜欢的风格。

叶圣淘的孙子——陶
将南京最为精彩的部份展现出来——部分
5#
发表于 2020-4-29 06:33 | 只看该作者
再读,欣赏有读书记笔记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楷模。
6#
发表于 2020-4-30 07:49 | 只看该作者
大赞。
稀罕这样的推荐。再多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7:27 , Processed in 0.05305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