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64|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5月-夏】夏雨诉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5-27 0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云馨 于 2020-5-27 08:40 编辑

【5月-夏】夏雨诉情

  周末的午后,慵懒的睡意被窗外一阵阵急促的风声吹醒,狂风呼啸间,天地一片昏暗,乌云翻滚着忽东忽西不知该向何处,紧跟着,一片湿润而充满喜气的雨水,翻越远处的山岚,像成千上万支利箭飞速射向城市的上空,顷刻就把天地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都说大西北雨贵如油,今年尤其稀贵。
  
  眼看着已过半夏,细数下来,从立春到立夏,雨婆婆仿佛忘了还有大漠绿洲之地,根本就没好好光顾过。偶尔施舍一点,还没着地,就被四起的风沙卷得无影无踪。下山区的作物还能靠滴灌来补充一些水分,而上山地区好多靠天吃饭的农作物,眼看着就要枯死,山里的农民们焦眉皱眼,黝黑的脸颊上沟壑般的皱纹越发深厚。干旱的日子就会念雨,乡友们见面所聊的话题脱不开雨,谁都在心中默默祈祷着,期待一场雨的降临,不然这一年庄稼就白瞎了,掣襟露肘的日子不好过。
  
  雨声,风声交织在一起,粗大的雨点儿落下,打在楼台窗玻璃上叭叭直响,雨,越下越大,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树叶被雨滴拍打得上下翻飞,仿佛在一片绿色的水面上浮动。不一会的时间,地面上的水越积越多,汇集成一条条小溪向四处散去。
  
  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一块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一帘烟雨之中,一些影象若隐或现,倒让我想起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诗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任杭州通判时,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所写。正是盛夏时节,西湖的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白雨显得越发白而透明。
  
  苏轼此首诗,用“跳珠”形容雨点,形象而生动。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诗人先是在船中,后在楼头,由远而近,迅速捕捉着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精妙的笔墨勾勒出优美的西湖画卷,让人感到心驰神往,令人沉醉。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写得传神入画,油然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只可惜,生活在新疆这块干旱的土地上,总是缺少雨水的滋润,哪里会体会到江南烟雨如织,惊心动魄的雨景呢?
  
  大自然变幻莫测的景观,造就了人间无数美景,使人叹为观止。自然,大文豪苏轼是见过世面的,也是百经风雨之人。在诗人眼中,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无论怎样变化莫测,都得坦然面对。仕途多舛的他,经历了人生无数次的风雨,在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面对大自然的奇景,反倒使他更加沉稳,坦然自若。情景交融中,他写出了无以计数的精湛之作,如那首《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句,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饱含着人生的真谛,也充分表现出诗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诗人留给后人最珍贵的财富,除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就是这面对艰难险阻的奋斗精神。
  
  不期而至的雨,让人甚是欢喜。没有南方的烟雨朦朦,也没有电闪雷鸣的造势。北方的雨,下得干脆、直接,酣畅淋漓中放肆地宣泄一气,让天地乱了方寸,让万物滋养身心,因为这场雨,那些散乱的情愫,汇成一段段精美的词汇在脑海中孕育,喜人的雨丝,溅化成芬芳的花蕊,把一缕缕馨香留在岁月的风中,瞬间生动。
  
  撑着伞,走进小区院中,看到两个小姑娘咯咯笑着冲到雨中,她们轻巧地举着伞边走边嬉戏。蘑菇亭下,沈家奶奶带着家里的小泰迪也在赏雨,那狗狗许是好久未曾见过下雨的场景了,不停地将爪子伸向草丛中,沾了一身雨水后,飞跑到沈奶奶的脚下,狠命抖动着身子,将雨珠甩出去好远,然后,又飞奔了出去。想来它也是与我们一样,在风雨中,感受大自然的滋润,体味着生命的张扬吧。
  
  闭上眼,聆听着雨滴跌落在叶面上的琴音,仿佛是天籁之音般悦耳。风雨突来,花坛里的花朵,无处可逃,害羞地扭动着腰枝,任由那些晶莹的水珠冲洗,粉嘟嘟的小嘴微微一撇,又萌又可爱。
  
  两个多小时后,西边的太阳出来了,星星点点的雨丝舍不得退场,在太阳的光影下余韵犹存,大地也残留着它的游丝,东面那半阴半晴的天空忽然跳出一道美丽的彩虹,晶莹、鲜亮,真是难得的奇景。
  
  远处的山岚依旧阴云密布,那里的雨正下得欢畅,此时,上山地区的作物正饱受着雨露滋润,这是令万千农户欣慰之事。
  
  记得苏轼有篇散文《喜雨亭记》文中有一段将百姓盼雨的心情描述的很好:“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苏轼原本是修建一个极普通的亭子,然而,他却巧妙地将建亭与“喜雨”、与百姓的忧患联系起来,令人大开眼界。雨,原本普通,却关乎着国计民生。诗人把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作为旨指,凝炼成章,立意奇特、耐人寻味。充分表达出诗人廉洁为官,体恤百姓,与黎民百姓同喜同乐的深厚情感。  
  雨不醉人人自醉,透过那色彩斑斓的光影,贪婪地舔舐着雨的魅力,无数的涟漪在眼眸中闪烁,当平实的地面也充满激昂的内容时,胸襟岂能不阔?风雨交织的景像,让我懂得了人生之旅的艰难,走进风雨,就走进了一个深邃而深思的世界。
  
  夏雨如痴,无需有梦。一杯旧茶盏,盛着岁月淡然过往,也盛着心中恬静的凝盼,愿每一个风起雨飘的日子,心灯燃起,再无暗夜,生命中所有的光阴都一片澄明。
  
  温情的夏日,我走在雨里,很多人也走在风雨之中……






评分

9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07:11 | 只看该作者
积极参与同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20-5-27 10:07 | 只看该作者
传说中的沙发                    
4#
发表于 2020-5-27 10:14 | 只看该作者
喜忧参半。夏雨若是通灵最好。扶过雨后的秧,手忙脚乱的抢收过晒的谷子。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20-5-27 10:33 | 只看该作者
枕石问天 发表于 2020-5-27 10:14
喜忧参半。夏雨若是通灵最好。扶过雨后的秧,手忙脚乱的抢收过晒的谷子。

就喜欢天哥说老故事,说往事,那些曾经讨厌做的事情,现在却那么清晰,那么怀念。
6#
发表于 2020-5-27 10:34 | 只看该作者

就是要这种积极的劲,六月有激情才能真正看到激情。
7#
发表于 2020-5-27 10:43 | 只看该作者
入题的铺垫很好,人们盼雨盼着盼着就来了,很自然的引入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次层次分明,盼雨、下雨、由人、物、小狗等构成的了雨后景。本文重点在于写雨后,描写细致生动贴切,增加了本文的生动性。结尾既抒情,又引人深思。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20-5-27 10:44 | 只看该作者
“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望湖楼,就在西湖边。每次游湖,都要路过,远不及湖边热闹。
只是,每次都会涌上苏轼的诗句,近千年前的那一幕,“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如在眼前。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写的自然之景,又多么像是人生的隐喻啊。
开合自如的笔触,当年的一场夏雨,如今云馨处的旱情,遥相呼应,在悲悯心那儿完美相遇。
“一蓑烟雨任平生”,建亭、喜雨与百姓忧乐关联,照见一个旷达的苏轼,一种透亮的情怀。
赏读,问候。:handshake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1:57 | 只看该作者

我家沙发在,石头老师放心坐!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1:59 | 只看该作者
枕石问天 发表于 2020-5-27 10:14
喜忧参半。夏雨若是通灵最好。扶过雨后的秧,手忙脚乱的抢收过晒的谷子。

是啊,夏雨若是通灵最好。中原地区麦苗已长成,基本开始收镰了,可新疆还得有二三十天的时间才可开割。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2:00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20-5-27 10:34
就是要这种积极的劲,六月有激情才能真正看到激情。

写得不好,重在参与咯!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2:02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20-5-27 10:43
入题的铺垫很好,人们盼雨盼着盼着就来了,很自然的引入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次层次分明 ...

难得的一场雨让人浮想联篇, 不然今年的收成真是瞎了。

感谢桃版雅评,加分支持,问候!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2:05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20-5-27 10:44
“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望湖楼,就在西湖边。每次游湖,都要路过,远不及湖边热闹。
只是,每次都会涌上苏 ...

是的,苏轼有忧忧民之心,值得后辈们学习。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情怀,现代却是少有人能如此的。

感谢月儿雅赏,加分支持!
14#
发表于 2020-5-27 12:4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学习欣赏:victory:
15#
发表于 2020-5-27 15:35 | 只看该作者
好美的文字,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16:39 , Processed in 0.06085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