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艾桃 于 2020-7-4 14:54 编辑
去东江大桥看大江东去,惠州一个楹联爱好者朋友A君,抛给我这个上联,她说目前还没有一个满意的下联呢。 我喜欢楹联,更喜欢旅游,于是起程“去东江大桥看大江东去”,车从东江大桥倏地就走过了,下联的灵感自是没有那么容易找着。A君说,对联不对联的不重要,来了就好好去西湖看看。 车子在一长堤旁停下,朋友说这是 “苏堤”。只见两岸垂柳婆娑,清风徐来,湖水如练,清流碧翠、香风萦绕。我遥想着苏轼当年指挥修建西湖堤的壮观场面,而后他拈须吟诗轻踩此堤,或手持酒壶抚垂柳、观潮水、赏荷花、咏白鹭,那是多么的诗情画意呀。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山脚下,拾级而上,不远处就到了东坡园。看到园中巨大的苏轼雕像,我心里陡然升起激动与敬仰。这就是中学课本上读到的那个写“大江东去的”苏轼呀,那个写“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苏轼呀。他身着长袍,左手持卷,长须飘飘,胸怀宽广,好一个大师风范。身旁的每个人在他面前都像一个学生,用瞻仰的目光注视着他,仿若在等待着聆听他孜孜不倦的教诲。 再往山上走,经朝云雕像及先生与朝云抚琴雕像,就看到“东坡书蹟”几个大字,这是关于苏轼诗词的字画墙,我一个慢慢地赏,细细地品,感叹于他的才华横溢。有伙伴向我招手,示意我加快步子,随着人群,我走进了“东坡纪念馆”,看到了《侍儿东坡语》朝云曾说过的 “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等字画作品。 从旁侧的石径路走到山脚开濶处,这里游人众多,路旁有一座“造福”、一座“秧马”的雕塑。A君介绍说,苏轼贬谪到惠州时,当时这里被称为蛮荒瘴疠之地,经济落后,生活困苦,他看到这里的山山水水,反而觉得这里山川风物,美不胜收,高声赞美“海山葱茏气佳哉”!有一次他出游,看到百姓在大太阳下插秧, 他发明了帽子遮挡太阳,又发明秧马教人插秧。雕塑上的人物正是戴着他发明的帽子,他对惠州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人们纪念他的方式。 我们继续沿着湖堤步行,下一个目标是西湖之丰湖书院。早就听闻丰湖书院典藏惠州精神,承载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进入古色古香的丰湖书院,几位身着汉服的姑娘特别引人注目,让人仿若穿越时光。来到聚贤堂,A君说这个聚贤堂又叫“十二先生祠",以纪念唐、宋以来对惠州经济文化最有贡献的先哲名儒苏轼等"十二位先生"。 欣赏到院中的藏书、字画、桌椅,就连苍苍树木,无不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苏轼诲人不倦的夫子形象在眼前也清晰起来。 从丰湖书院走出来,A君指向湖中高耸的亭子说,那是合江楼,曾是官员的驿馆。苏轼初来乍到时,这里太守詹范安排他住进去,可是他的政敌知道后就把他赶了出来,他在里面仅仅住了16天,不得不搬到荒郊野外的嘉佑寺居。 那它一定过得很惨淡吧,随行的一个朋友问。 可幸惠州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吏民相待甚厚”,才使东坡安居下来。A君又接着说道。 苏轼正是因为一肚皮的不合适宜,才屡遭贬谪,到惠州时年事已高,认为惠州应该是最后一归宿,他有诗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透露了他定居惠州的心声。后来苏轼果然在这里修了房子让一家人居住,这也是苏轼所到之处唯一修过房子的地方。
A君说,走,我带你们去看东坡祠,说到此处时很A君一脸骄傲的样子。我看得出A君在为惠州骄傲,惠州是多么幸福呀,她遇到了苏轼的到来,而且终是惠州留住了他的心。 去苏轼居所,有一段路程,我们选择开车过去,一路上赏着车窗外的景色,感悟到时间的车轮推着历史滚滚向前,新旧交相辉映的景色中,隐隐约约有着苏轼的影子,车上大家背着苏轼的诗词,说朝云,赞西湖,每个人都“学问”了一把。 东坡居依坡而建,历经修缉,也掩藏不住苏轼的气息扑面而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喜欢竹,这个居舍自是有竹环绕。院前有东坡井,围着不少游客, 这口井不但解决了东坡一家人用水的问题,也推动了当地井水文化;院中有苏轼喜迎儿子一家人风尘仆仆投奔他而来的蜡像,浓缩了亲情的深度;走进屋中,赏德有鄰堂,经回廊,前往东坡书房思无邪斋,东坡书房让文人墨客心潮涌动。苏轼居还有其它建筑,使得院落错落有致,相互交映,各自成趣。值得一提的是邻居林婆酒肆,她的酒也染上文化气息,我仿若闻到了浓浓的酒香从那间酒肆汩汩流淌出来。 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曾这样说。是的,苏轼在惠州生活了短短的两年又七个月,他没有在贬谪中颓废,也没有在苦难中退缩,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为百姓谋福,为惠州添彩。他也因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真诚的爱戴和永久的怀念。 六月最是游西湖的美好时节,我很幸运看到美丽的西湖,并在西湖遇见苏轼,心灵像受到洗涤一般,回来时心中有无法形容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