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江花月夜 于 2020-7-7 12:09 编辑
缘起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他有幸在30岁时接触了老子的《道德经》。而我一直到活过两个30岁时才开始认真品读《道德经》。人与人需要缘份,人和书也是要讲缘份的吧。
魔幻的2020,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惶恐不安的日子里,感觉看什么书都觉得轻飘飘,写什么都觉得没意思。于是拿出一本一直放在手边的小册子--《道德经》,啃将起来。
之前,也知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词,来自老子的《道德经》,但细读之后,还是让人“惊异”“大骇”。惊异的是“老子说的怎么这么对呢?”,骇的是“老子怎么可以这样说呢?”
比如读到“功遂身退,天之道”,一下子就想起某位开国元勋。心想他若是读过《道德经》,懂得进退之道,结局会好许多吧?还有,从小到大,我们从报纸、电视上听到看到的,都是赞美某人“敢为天下先”,而老子在这里却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从来父母要求儿女都是“要上进,要出人头地、要名列前茅,要争先创优,要考第一名”,老子却告诫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还有我们教育孩子总是“要坚强,要勇敢,跌倒了不要哭”,老子却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究竟是老子说的对,还是人们惯常做的对?
读着读着,慢慢地,心里一点一点开了窍,对许多问题都豁然开朗了。 无独有偶。前次碰到一位老兄,问他疫情期间,困在家里干什么。他说,除了带孙子,就是读书。问都看啥书?他说,正在读《道德经》。老兄说,上学时整天劳动,没有读到好书。上班后也没有人指点,整天庸庸碌碌瞎忙。要是那时懂得读一些《道德经》之类的经典,那么在处理政务、为人处世、解决人际纠纷等方面一定会高出几筹的。 老兄当过多年的领导,属于成功人士。现在却这样说,一定是深有感悟的。 最后我笑说,现在读也不晚呢,还可以用来解决和儿子、孙子之间的矛盾,合理安排老年生活啊 。
《道德经》是一本什么书?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一部哲学著作。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名李耳,字老聃,周朝之史官,执掌国之典籍,阅三皇五帝之书,见周之衰而西去,路过函谷关时,为关令尹喜留下著作五千言。时人或后世,或名之为《老子》或名之为《道德经》。从此,一本影响中华乃至世界几千年的伟大经典诞生了。
关于老子的传说很多,但从司马迁的记叙中,可以肯定的是,一、老子出生于“楚苦县厉乡曲仁里”,就是今天的河南鹿邑,二、老子“至关,......乃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关,就是今天的河南灵宝函谷关。
于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其诞生地和著经地,都在我们河南。想来,是很令人骄傲的。
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贯通古今、包罗万象,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源、轴心之轴、经典之经,万经之王”。 在区区五千言中,老子讲了宇宙的本源,天地万物的生成及内在规律,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讲了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他还讲了用兵打仗、粮食安全、税收政策、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利用刑罚,还有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他还讲了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讲了修身养性,讲了人在得意的时候应该怎样把持自己,面临困境时该如何应对,怎样保持心理平衡等问题。
领导者学好了它,可以治理好国家或一个单位,作为普通人,读一点《道德经》,则可以指导自己更好地规划人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遵道而行,顺势而为,不做过头事,不走极端,少碰钉子,少走弯路,增加成功的机会。
《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没有两个人的理解与解读是相同的,而每个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单就文本而言,就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何况出身、经历千差万别的读者了。举例,第63章:“天下大事,必作于易;天下难事,必作于细”,意思是“干大事,必须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解决困难的事,必须从小事开始”,这样理解没有问题。但联系本章上下文并查阅字典后,它的意思是:“天下危难之事,必定因为轻率的缘故;天下大的事故,必定始于细微之处”。这样理解似乎更对。全文还有许多地方都是这样。
《道德经》还是一本非常友好的书,因为它短,只有5000来字,相当于读《豫记》里面一篇较长的文章。 而老子的文字又非常优美,没有废话,读起来朗朗上口,或对偶,或排比,或比喻或设问,回旋婉转,抑扬顿挫,不耽误时间还让你回味无穷。 生活中有许多成语都来自《老子》,比如,“和光同尘”“宠辱若惊”“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见素抱朴,少思寡欲”、“余食赘行”、“慎终如始”、“大器晚成”等等。俯拾皆是名言警句,时而让你会心一笑,时而让你幡然醒悟,时而让你感觉很解气。
读的时候还会生出一种亲近感,因老子的见解与你的见解相同而击掌。比如“少则得,多则惑”,就象人们经常议论的那样,钱少了是你的,钱多了就是银行的了。钱多了容易兹生许多烦恼,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祸患。还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家里放满了金银财宝,你能守住吗?不是被贼惦记,就是被子孙挥霍。有几个人能守住的?还有“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按照规矩来做事,就是个明白人,不按规矩来,肆意妄为,灾祸就会降临。还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它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遇到困境,但困难都是暂时的,就象这狂风暴雨一样为时不能长久。还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不就是我们看到的“越有钱越有钱,越穷越穷”现实吗?还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不偏不倚,对谁都一样,但善良的人总能得到照顾。还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等等。
读《论语》时,你会感到是在听老师讲课,让你听话守纪律,遵守这个遵守那个,都是人为制定的条条框框;而读《道德经》,象是在听一位智慧老人讲故事。它揭示的是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和真相,启发的是人固有的智慧,它让你“遵道而行”,教你更加明白通透地生活。 《道德经》不但在中国受到推崇,它还越来越受到西方政要、学者和科学家们的重视。特别是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人类遇到了许多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又反过来求诸于老子。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目前有外文译本500多种,涉及30多种语言文字。 作为中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能用汉语轻松读《道德经》,是一种幸运。
怎样读《道德经》,
读《道德经》首先是有用,其次是有趣。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生活压力大,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生活需需时时调适,心态需要经常去平衡。而老子就是我们最好的导师。 也有人说,年轻时是入世,这时要读儒家经典,追求上进,到中年以后,人生体验多了,心思闲淡了,这时再去读老子,修身养性。这话说的也对也不对,这是对《道德经》理解有误。
《道德经》讲的是宇宙的大道,天下人的大道,揭示的是隐含在天地、人世间的一切规律,它倡导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怎样正确地“为”。对于风华正茂、荷尔蒙正盛的年轻人,更有指导意义。
读老子的《道德经》,需要避开几个“误区”。 一是避开“名人、大师”的干扰,直接进入文本。
初读《道德经》,我急于想明白它的函义,于是在读了一两遍原文后,就去寻找各种大师们的视频、讲课。但找来找去,发现他们的解读都“不合吾意”。 其实,今天即使最有名的大学者,对于经典的解读都毫无意义,因为这些经典的魅力产生于每个人阅读他们那一刻。
于是我回到初始,回到小册子前面的提议上来,那就是“诵读”。所谓“文读千遍,其义自现”也,自己反复读诵,跑步时听别人读诵。这样原文熟悉以后,简单的消文释义后,再找一本不错的读本,互相对照着理解。比如我找的是杨中有的《道德经---天下人的大道》一书,认真阅读,对照理解,还强迫自己做了笔记。
我觉得杨中有虽然不是最有名的名家,但他的思想比较先进。他对老子宇宙观的理解,结合了现代理论物理学知识,醒人耳目。
二是避开以往对老子的误读,全面理解。
比如说,看到老子讲“无为”,就说他是消极。其实老子的“无为”,不是让你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让你“不做不该做的事”“不做过头之事”“不做越轨之事”“不做纯为个人的事”。还有“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连外国总统也引用。但长久以来,要么认为老子说的是“治理国家就象烹小鱼一样”简单,要么理解为“治理国家不能瞎折腾”“最好的社会是不需要管理的社会”。这都不是老子的原意,都是只啃了半边,没有联系下文的意思。其实老子这里讲的有三个方面,烹小鲜者,食小鲜者,被烹的小鲜。他是拿烹小鲜做比喻,让治理国家者,做到化有害为无害,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受到伤害。还有读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说老子是主张愚民政策,其实他是说“不要向民众炫耀和表现自己,而要以原本淳朴的风貌待民”。还有“不敢为天下先”,实际上他是说在与民争利时,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不是平白无故在“叨叨逼”,而是处处“有所指”。老子的时代,诸子百家,学术纷纭,各种奸巧小计百出,老子才提出自己的“非常道”。总之不能“以小人之心,度老子之腹”,要上下联系,前后照应,全面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三是千万不要和“道教”联系起来。
《道德经》是哲学著作,而道教是一种宗教,两者不是一回事。同时不要误入“修道成仙、长生不老”之类的玄虚之中。
在读道德经时,还建议不要去“抠”字眼,要进入到古人的状态与意境中,首先通读没有注解的全文,不要强求自己完全读懂,等自己有所体会,再去参考相应注解等等。
(版权粘贴不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