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23|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批评的风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8 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川媚 于 2020-7-9 10:23 编辑

    年轻时候读过几部王朔小说,至今记得一个长篇小说的书名《动物凶猛》。百度一下,发现他竟然以5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第6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王朔,1958年8月23日出生于南京,中国内地作家、编剧。1978年,他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无知者无畏》等中长篇小说。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他那种反派的表演也是深入人心。他的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以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海马歌舞厅》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360百科·王朔·人物简介)

    我没有研究过王朔,这次算是一个机会,让我对他真正有所了解。以前邂逅王朔的书,我都会拿起来浏览一下。这次遇见王朔,是因为2020年微信群里流出一段王朔恶评“散文随笔”的文章。我把文章的第一句复制到浏览器一搜,就见到了这段文章的全体,原来是王朔批评鲁迅的宏文。我惊讶地看到,这篇2002年就在搜弧网、科学网、网易网等多个网站流传的文章,至少有四个不同的标题:《我看鲁迅》《鲁迅到底有什么思想?》《鲁迅不是神话》《走出神坛的鲁迅》。以下就是微信群里流传的那段:

    在某些方面,我的观念很保守,譬如作家这个称呼,我一直认为必须写小说才配这么自称。(诗人单算,他们可以直接叫诗人。)我是把小说当作"作家"这一行的防伪标记看待的,因为有太多不着调的人在写散文。凡见报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名单中顶着"著名散文作家"头衔那位往往是一冒牌货,不是作协官员就是某人的儿子或者干脆是文学圈里一碎催,能写个山水游记或是某老腕某年某日一时的音容笑貌就覥着脸出来招摇了。这些人严重败坏了散文随笔的名声,使我一想到散文随笔总觉得那不是正经东西,若说某人独以散文随笔见长,先觉得这是一起哄的,读了也以为好,仍觉得此人没根基,起码和文学无关,用那种比较装孙子的话说就是"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王朔《我看鲁迅》第2节)

    再读这段话,我更觉不适。我忽然想问:王朔,你会不会好好说话?为什么要声东击西、说话带刺、摆出挑战的架式?

    乍听上去,王朔在自夸。他大言不惭甚至是有些义愤地说,只有他那种写小说的才配自称作家,写散文随笔者是不配自称作家的——因为有些不学无术的“作协官员”或者“散文作家”败坏了散文随笔的名声;而且散文随笔即便写得再好,那也没有“文学意义”。

    接下来呢,王朔在夸人。接下来两段,他的笔墨集中批评鲁迅。

    鲁迅没有长篇,怎么说都是个遗憾,也许不是他个人的损失,而是中华民族的损失。以他显露的才能,可以想象,若他真写长篇,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王朔《我看鲁迅》)

    我把这两段“鲁迅没有长篇”的文章读完了,感觉他还是在自夸。第2节就那么三段,第一段说散文随笔“与文学无关”,第三段说“鲁迅没有长篇”,他的批评已经明显摆出个人观点来了。

    王朔写这篇《我看鲁迅》,到底想要发布什么信息呢?第4节有这么一段,令人豁然开朗,让我隐约感觉到批评“散文随笔”确实跟批评“鲁迅没有长篇”的主题有关。王朔估摸着鲁迅自己没有长篇,所以不惜攻击别的小说家。

    这个不会为缺点玷污逮谁跟谁急的战士形象对后代中国作家的吸引远大于写小说的那个鲁迅。大家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只会写小说的作家是低级动物,做战士才是清名永留的不二法门,甚至是把一举成名的金钥匙。于是,忿于世人不肯受他超度的传道士来了,才尽落魄的三流文人来了,大事小事一直不顺的倒霉蛋、心理变态的自大狂和一班普普通通的愤世嫉俗者都来了。什么样的病人一集合,毛病都不叫毛病,改叫众人皆醉我独醒了。(王朔《我看鲁迅》)

    读到这里,我感觉王朔实在是太有想象力了,而且思想尖锐,语言尖刻,连“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鲁迅恐怕也要自愧不如,怪不得他的小说可以大获成功。然而,王朔为什么会表现得这样心理失衡,说鲁迅以为“只会写小说的作家是低等动物”呢?鲁迅自己也写小说,他何时攻击或者鄙视过写小说的作家呢?反正我这样一个自会读书以来就以鲁迅为偶像的读者,至今没有看到过或者听到过鲁迅那样说。在这里我也不妨学学小说家的手段,来恶意揣测一下别人吧。我希望当代读者能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想想王朔在这里是不是借古讽今,恶意揣测和刻意栽赃死去的作家——让死去的作家替活着的作家受过,吐一吐自己心里的浊气罢。小说家王朔是有相当的社会阅历的,但他在文章里却没有表现出一个作家的淡定气质,他连作家也不能平等看待,不惜一切好词吹捧长篇小说家,估计是版税让他膨胀得太厉害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谁能奈何一个傲慢的作家富豪呢?

    我一边读《我看鲁迅》,一边就忍不住要揣测王朔。我没有那么多的恶意,因为我还相当单纯,我还有我的思想。王朔凭借着自己的名气,大约是想跟鲁迅一争高低的。他拿鲁迅没有长篇小说去批判鲁迅,那就表示他对鲁迅的文学史地位不服气。他可能还算得上明智的是,没有明明白白地说什么从古到今老子天下第一,可文章里那气势那口吻也差不多是咄咄逼人了。他在第1节里就表示不满说:“说鲁迅的小说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实。”我是在王朔这里第一次听说鲁迅小说竟然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我不得不说王朔犯了喜欢臆造的毛病。自己造个神,然后打倒它,这就是闹革命?连我也觉得可恶!如果王朔稍微对鲁迅有点敬畏心,或者稍微对文学有点敬畏心,他应该能够了解到鲁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这样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石,鲁迅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鼻祖。王朔凭什么把人家无限拔高,然后又高呼打倒,自导自演惯了吧!

    因为臆想着“各界人士对他的颂扬,有时到了妨碍我们自由呼吸的地步”而要把鲁迅拉下神坛,臆想着“能随便批评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先造出一个“精神自由之神”再呼啸着把它打倒。我想问:王朔啊,到底谁是“心理变态的自大狂”呢?

    王朔在这篇六千多字的《我看鲁迅》的文章中,先后论及鲁迅小说、散文、杂文以及鲁迅精神,不乏偏激的个人观点,文章的主旨大约是:鲁迅没有长篇,只有一些短篇和散文杂感算不上真正的作家。王朔哪里是在针对当代那些“作协官员”和“散文作家”呢?他应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罢。

    王朔苦心经营的这篇批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二十多年了,大约已经成为著名篇章。文章似乎真的戳中了鲁迅的软肋。但是我读完之后,感觉它不可能达到作者希望的效果:被王朔一声断喝撕下了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外衣,拿掉了头上战士的光环,暴露出欺世盗名、招摇过市的骗子的真面目。

    作为《我看鲁迅》的初读者,我读这篇文章好像的确太晚了,但是我仍然对王朔的言辞感到震恐,心里一时有许多话要跟王朔讲。但我想,首先要讲讲批评的风度。

    批评的风度,针对王朔需要罗列四条:一是做分析要中肯,二是要诚实不自夸,三是有自我不偏颇,四是有追求不佯狂。

    批评的风度首先表现在会好好说话。写批评文章,即便不是向皇上进谏那般战战兢兢,也要保持对作家的基本尊重,不必像对待敌人一样冷嘲热讽,话里带着刀子,身心紧张,像是要与整个世界为敌。话要好好说,理要慢慢讲,不要挟抢带棒、隔山打牛、指桑骂槐,练家子和泼妇的招术,小说家即便在行,也不要随便使用。我这样说不是暗示什么,想要逗逗趣罢了。比如这段话就让人摸不着头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是很好的散文,有每个人回忆童年往事的那份亲切和感伤,比《荷塘月色》、《白杨礼赞》什么的强很多,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就不是一个量级了。那也不在作家的经验、才华,在于不同人生本身的差距。(王朔《我看鲁迅》)

    这段话的批评模式是典型的蛮不讲理法:拿鲁迅的现代散文跟当代最牛的散文比。在这样的一个比较模式下,上帝的权威也可以完全被矮化然后虚无掉——不能创造一个自己举不起的石头,上帝还是万能的吗?在王朔的比较模式下,批评的观点也端出来了:没有写出一本戳得住的长篇小说,鲁迅还算作家吗?

    我可不会接受这个论点。我在这段时间刚好看了另外一本书——李长之25岁时在读清华大学期间写下的《鲁迅批判》,书中评论鲁迅小说时所说的话十分温暖:

    好的作品是不能比较的。好的作品是彼此平等的。①(李长之《鲁迅批判》第107页)

    李长之何许人也?他的《鲁迅批判》有没有影响力呢?

    李长之(1910--1978年)……1910年10月30日生于书香门第,清华大学毕业。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建国后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百度)

    它是鲁迅研究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专著,是唯一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也是迄今在研究鲁迅的学术领域中引文率最高的专著。(李长之《鲁迅批判》第3页于天池李书《李长之<鲁迅批判>再版题记》)

    王朔如果肯好好说话,就可以进一步学习批评的风度,学习做分析要中肯。向谁学习呢?向李长之。虽然李长之已经不在人世了,但他的作品里有批评的风度。李长之的鲁迅批评,他自己谓之“批判”,看上去用词非常另类,但是他的批评文字,心态平和,语言恳切,可以把读者都说服了并感动了,绝无暴戾之气凌人之气。就说鲁迅不做长篇小说的原因罢。李长之在他那本命运坎坷的书《鲁迅批判》中就诚恳地分析过两方面的原因。

    写小说得客观些,得各样的社会打进去,又非取一个冷然的观照的态度不行。长于写小说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是十分活动,十分适应,十分圆通的人,虽然他内心里须仍有一种倔强的哀感在。鲁迅不然,用我们用过的说法,他对于人生,是太迫切,太贴近了,他没有那么从容,他一不耐,就愤然而去了,或者躲起来,这都不便利于一个人写小说。宴会就加以拒绝,群集里就坐不久,这尤其不是小说家的风度。②(李长之《鲁迅批判》第9-10页)

    然而鲁迅不是思想家。因为他是没有深邃的哲学脑筋,他所盘桓于心目中的,并没有幽远的问题。他似乎没有那样的趣味,以及那样的能力。

    倘若以专门的学究气的思想论,他根底上,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常说不能确知道对不对,对于正路如何走,他也有些渺茫。

    他的思想是一偏的,他往往只迸发他当前所要攻击的一方面,所以没有建设。即如对于国故的见解,便可算是一个例。

    他缺少一种组织的能力,这是他不能写长篇小说的第二个缘故,因为长篇小说得有结构。同时也是他在思想上没有建立的缘故,因为大的思想得有体系。系统的论文,是为他所难能的,方便的是杂感。③(李长之《鲁迅批判》第173页)

    而王朔是怎么谈论这个问题的呢?他是用毫不客气的语气来讲的,是用把人的头脑搅浑的方式来表现长篇小说家引为骄傲的智商的,他甚至用自己的胡乱臆测扼杀了鲁迅的长篇:

    这中间有一个悖论:如果不是那样一个乱世,周围有那么多叫他生气的人和事,他再不是那么个脾气,他也就有时间写长篇了;但若不是那样一个时代,周围不是那么个环境,他也跟他弟一样客气,我们就只有在翻阅北洋政府人事档案时才能找到周树人的名字,知道是那个周作人的哥。所以这也是中国文学的宿命,在鲁迅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却看不到他更多优秀的作品。(王朔《我看鲁迅》)

    文章写到这里我向手机浏览器输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不作长篇小说/鲁迅。结果出现的题目都是别人的论断,鲁迅自己好像并没有说过“遗憾”之类的话。鲁迅没有长篇这个问题我本来不想再多说什么,可是鲁迅对于批评家说的一段话正巧出现了,而且正好可以用来应对那些责难他不能写长篇小说的人。鲁迅在这一段话里,就表现出了批评的风度:幽默风趣。有趣的灵魂可能有一万个,有趣的批评可得万里挑一。

    批评家若不就事论事,而说些应当去如此如彼,是溢出于事权以外的事,因为这类言语,是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现在还将厨子来比,则吃菜的只要说出品味如何就尽够,若于此之外,又怪他何以不去做裁缝或造房子,那是无论怎样的呆厨子,也难免要说这位客官是痰迷心窍的了。(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还有一个人,也曾赞美鲁迅批评的风度,我很乐意在这里为王朔讲一讲:

    在我的印象中。周先生就很少对死人发表看法,尤其是与自己同时代的死人,他的那些很有斗士情怀的文字都只会对着活者发射,只要意见不同,只要观点相左,而对于广大青年或者当下社会有一些负面的连锁反应,鲁迅先生立刻准备好弹药,一定要与之战斗到底。但细细看来,鲁迅又绝不对某人之人格发动攻击,他所言说只针对某事中的现象。这就是批评的风度。与此相反的,当时的一些骂鲁迅者,却常常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有利,哪怕像伍子胥掘坟鞭尸似乎也在所不惜。(刘力)

    我对王朔提出了四条批评的风度,以上才说了一条“要中肯”,就已经超出了预计的篇幅了。为读者节省精力计,我再说说最后一条:有追求不佯狂。

    作家可以自称,伟大的作家不是自称的:这是我的看法。

    法国诺奖作家莫里亚克,曾经这样勉励作家们说:

    差不多所有作品都会逝去,但作家却永存。……我似乎觉得包法利夫人的健康状况不及往日了。……甚至于安娜·卡列尼娜也是如此……首先是因为他们需要有读者才能生活下去,而新的一代人越来越不能给他们提供赖以呼吸的空气了。……没有任何艺术比其他艺术更为高贵的。至关紧要的是艺术家本身。托尔斯泰、狄更斯、巴尔扎克伟大,但不是他们表现的艺术形式伟大。④(《世界著名作家访谈录》王诜编,第39页-40页)
                                                                               (2020,7,4)


    【注】①②③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三版。《大家小书》丛书。

    ④《世界著名作家访谈录》王诜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1992年4月第二次印刷。
我看鲁迅

                                                          文| 王朔 (25/1/2000)
  壹
  第一次听说鲁迅这名字是一谜语:山东消息——打一人名,忘了发表在哪儿,反正是一印刷纸,一大堆谜语,让小孩猜。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逼了。他眉飞色舞地说:丫行于一条黑巷,一群狗冲丫叫,丫说:呸!你这势利的狗。
  我和一干听众大笑,当时我刚被304医院一只三条腿的狗追过,吓得不轻,这句话对我的心理大有抚慰。有那么几周,我们上下学,谁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就会回头笑骂:呸!你这势利的狗。
  第一本鲁迅的书就是这孩子借给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热风》或是另一本,上面有骂狗这一段。我一向有一特异功能,无论什么书,拿来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黄色那一段。
  鲁迅的书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摘抄当年一份流氓小报登载的社会新闻,说的是上海一妇人诉上法庭告其夫鸡奸,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我当时是一特别正经的人,就是那种对这类下流故事爱看,看完之后又奋起谴责的家伙。
  我对鲁迅文风的第一观感并不十分之好,如此文摘怎么能算他的东西?有一种人写文章专爱引用别人的话,当时是一时弊,现在还是一俗例,起先我把鲁迅也当成了这种人。
  后来开始看鲁迅的小说,文化大革命焚书坑儒,可是没烧鲁迅的书,书店里除了***选集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鲁迅全集赫然摆在那里。
  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好,可能是因为那时我只能欣赏戏剧性强和更带传奇性的作品,对人生疾苦一无所知,抱着这样自我娱乐的心态看书,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
  相对于北京孩子活泼的口语,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有些字现在也不那么用了,譬如把"的"一律写做"底",好像错别字似的,语气也变得夹生。
  这就是大师啊?记得我当时还挺纳闷。再后来,阅读的经验增加了,自己也写了二十年小说,对小说也不简单地用明白流畅情节生动当唯一标准了,我要说,鲁迅的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不是都好,没有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
  而且,说鲁迅的小说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实。
  我觉得鲁迅写得最另类的三篇小说是《一件小事》、《狂人日记》和《伤逝》。
  《一件小事》从立意到行文都很容易被小学生模仿,这篇东西也确实作为范文收入过小学课本,像小说结尾那句"他的背影高大起来",我那个不学无术的女儿在她的作文中就写过。
  写《狂人日记》时鲁迅充满文学青年似的热情,文字尚嫌欧化,透着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吃惊,那种激烈决绝的态度则和今天的"愤青"有共通之处,搁今天,也许能改编成摇滚。
  《伤逝》大概是最不像鲁迅后来风格的一部小说,男女过日子的事儿,他老人家实在是生疏,由此可见,大师也有笔到不了的地方,认识多么犀利也别想包打天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是很好的散文,有每个人回忆童年往事的那份亲切和感伤,比《荷塘月色》、《白杨礼赞》什么的强很多,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就不是一个量级了。那也不在作家的经验、才华,在于不同人生本身的差距。
  《祝福》、《孔乙己》、《在酒楼上》和吃血馒头的那个《药》是鲁迅小说中最好的,和他同时代的郁达夫、沈从文和四川那位写《死水微澜》的李劼人有一拚,在当时就算是力透纸背的。
  中国普通人民的真实形象和难堪的命运被毫不留情地端了出来。这些人物至今刺激着我们,使我们一想到他们就毫无乐观的理由。
  半个世纪之后,我们的人民不再是鲁迅那个时代完全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境地很需要被同情的那伙人了。
  从鲁迅第一声呐喊起,他们也折腾了几十年,再提到人民二字,只怕要警惕一点了,有些事是别人强加的,有些事可是他们自个乐意的,甚至还有不少诗意的发挥。
  仅有唤醒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那都是表面文章,真正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不是反抗强者,而是直面那些可怜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他们予以解剖。
  鲁迅写小说有时是非常概念的,这在他那部备受推崇的《阿Q正传》中尤为明显。
  小时候我也觉得那是好文章,写绝了,活画出中国人的揍性,视其为揭露中国人国民性的扛鼎之作,凭这一篇就把所有忧国忧民的中国作家甩得远远的,就配去得诺贝尔奖。
  这个印象在很长时间内抵消了我对他其他作品的怀疑,直到有一次看严顺开演的同名电影,给我腻着了。
  严顺开按说是好演员,演别的都好,偏这阿Q怎么这么讨厌,主要是假,没走人物,走的是观念,总觉得是在宣传什么否定什么昭示什么。
  在严顺开身上我没有看到阿Q这个人,而是看到了高高踞于云端的编导们。回去重读原作,发现鲁迅是当杂文写的这个小说,意在针砭时弊,讥讽他那时代一帮装孙子的主儿,什么"精神胜利法"、"不许革命"、"假洋鬼子",这都是现成的概念,中国社会司空见惯的丑陋现象,谁也看得到,很直接就化在阿Q身上了,形成了这么一个典型人物,跟马三立那个"马大哈"的相声起点差不多。
  当然,他这信手一拈也是大师风范,为一般俗辈所不及,可说是时代的巨眼那一刻长在他脸上,但我还是得说,这个阿Q是概念的产物,不用和别人比,和他自己的祥林嫂比就立见高下。
  概念形成的人物当作认识的武器,针对社会陋习自有他便发发扬火力指哪儿打哪儿的好处,但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对象他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就极为有限了。
  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规律,干预性针对性越强的作品,审美性可感性就越低?尤其是改编为影视这种直接出形象艺术形式,这类人物就很吃亏,演员也很难从生活中找依据。
  鲁迅有一批小说游戏成分很大,我指的是他那本《故事新编》。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批作品。
  这些游戏之作充分显示了鲁迅的才气和机灵劲儿,再加上一条就是他深厚的旧学知识。
  这也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写的,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态度真够姚雪垠凌解放包括陈家林学半年的。
  若说鲁迅依旧令我尊敬,就是他对什么样公认的伟大人物也没露出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更没有用死无对证的方法大肆弘扬民族正气,编织盛世神话。他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怀疑渗透在《故事新编》的第一笔中。
  唯一叫人败兴的是编者在这批小说下面加的注释,告诉今人这话指什么,那段是讽刺当时的什么现象,那就变得小气了,纯粹是意气用事,借古讽今。
  有些话我本不想说,但话赶到这儿了,我还是说了吧。鲁迅这个人,在太多人和事上看不开,自他去了上海,心无宁日,天天气得半死,写文章也常跟小人过不去。
  愤怒出诗人,你愤怒的对象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出多大格局。鲁迅的个性在他的创作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此外,他的文学理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候潮流的影响和摆布。
  贰
  在某些方面,我的观念很保守,譬如作家这个称呼,我一直认为必须写小说才配这么自称。(诗人单算,他们可以直接叫诗人。)
  我是把小说当作"作家"这一行的防伪标记看待的,因为有太多不着调的人在写散文。
  凡见报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名单中顶着"著名散文作家"头衔那位往往是一冒牌货,不是作协官员就是某人的儿子或者干脆是文学圈里一碎催,能写个山水游记或是某老腕某年某日一时的音容笑貌就覥着脸出来招摇了。
  这些人严重败坏了散文随笔的名声,使我一想到散文随笔总觉得那不是正经东西,若说某人独以散文随笔见长,先觉得这是一起哄的,读了也以为好,仍觉得此人没根基,起码和文学无关,用那种比较装孙子的话说就是"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关于这一点,我和一个作家朋友当面争论过,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
  我这朋友说:我坚决不同意你这说法!接着举到另一位也是很多人的精神之父阿根廷人博尔赫斯为例,这位也是没写过多少东西便一举成事儿的。
  这倒弄得我没话可说。当然我并没有被说服,我也没觉得博尔赫斯怎么着了。我坚持认为,一个正经作家,光写短篇总是可疑,说起来不心虚还要有戳得住的长篇小说,这是练真本事,凭小聪明雕虫小技蒙不过去。
  有一种为没写过什么东西混了一辈子的老作家遮丑的鬼话,说写短篇比写长篇难,因为结构如何如何之难,语言如何如何精练,这也就是蒙蒙没写过东西的人。
  短就是短,长就是长,写长的要比写短的多倾注心血这还用说么?长篇就不用结构了?就该罗嗦?
  长篇需要用力劳神的地方那是只会写短篇的人想也想不到的。是,小说只有好坏之分,不在长短,同是好小说,我也没见谁真拿《祝福》、《交叉小径的花园》去和《红楼梦》、《追忆逝水年华》相提并论。
  鲁迅没有长篇,怎么说都是个遗憾,也许不是他个人的损失,而是中华民族的损失。以他显露的才能,可以想象,若他真写长篇,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这中间有一个悖论:如果不是那样一个乱世,周围有那么多叫他生气的人和事,他再不是那么个脾气,他也就有时间写长篇了;但若不是那样一个时代,周围不是那么个环境,他也跟他弟一样客气,我们就只有在翻阅北洋政府人事档案时才能找到周树人的名字,知道是那个周作人的哥。
  所以这也是中国文学的宿命,在鲁迅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却看不到他更多优秀的作品。
  叁
  在我小时候,鲁迅这个名字是神圣的,受到政治保护的,"攻击鲁迅"的严重的犯罪,要遭当场拿下。
  直到今天,我写这篇东西,仍有捅娄子和冒天下之大韪的感觉。
  人们加在他头上无数美誉:文豪!思想先驱!新文化运动主将!骨头最硬!我有一个朋友一直暗暗叫他"齐天大圣"。
  我们都知道,他对中国的贡献并不局限于文学,他是有思想的。思想和作家不是一个等号关系,作家,能写文学作品,不见得有思想,要想当最顶级的作家,必须有思想,这个我们从小就分得清,也就是说,思想是首要的,大于其他的。
  当然还有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之分,这且不管他,鲁迅,自然是最先进的,这个认识被当作铁的事实早就灌输到我的头脑之中。
  像所有被推到高处的神话人物一样,在鲁迅周围始终有一种迷信的气氛和蛮横的力量,压迫着我们不能正视他。
  他是作为一个不可言说的奇迹存在的。在我读过他的大部分作品并已得出自己的看法之后的很长时间,仍不能摆脱对他的迷信,一想到他就觉得他的伟大是不证自明的。
  如果说他的作品不是很过硬,那他还有过硬的思想,那个思想到今天还闪烁着锋利的光芒,照耀着我们黑暗的自身。我以为我了解他的思想,实际上我没有读过任何他的思想著作,一些专用于他的句子使我觉得不必深究,"一个都不宽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品格,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不就是思想么?
  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后,老百姓第一个变化就是嘴坏了,谁都敢说。深圳建特区后,我有一个做律师的朋友去那边捞世界,回来之后请大家吃饭,有人喝了酒后高叫:鲁迅,有什么呀!论思想,他有***有思想吗?***,有雄文四卷,起码让三代中国人灵魂受到洗礼;论骨头硬,他有王二小骨头硬吗?给敌人带路,掩护了几千老乡和干部,被敌人摔死在石头上。
  我不是说这酒鬼说的话多么发人深省,真正使我震动的是他的态度,不一定非要正确才能发言,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说了也就说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确实先要有这么个耍王八蛋的过程。
  这使我终于可以用一个人看另一个人的眼光去打量鲁迅。这时我才发现我对他有多不了解。
  那些经常用于称赞他的话其实不属于思想,只是夸他的为人或说高贵的德行,拜倒在他的光芒之下那么久其实我对他的思想一无所知。
  从他无数崇拜者的文章中我也想不出谁说过他有思想,大家纠缠、感慨、为之涕下、激动不已的大都是他的品格,最厚道的文章也只是对他可能具有的思想进行猜测,想象这样一个为世不容、痛苦敏感的智者内心一定是"漆黑一团",这个逻辑似乎是说,对生活、社会、人群极度绝望本身就是深刻的思想。
  我不是太明白这个逻辑,坦白说,直到昨天,写到这里,我还是晕菜,不知道鲁迅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我有一位常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朋友一直对鲁迅怀有一些私人兴趣,收集有很全的鲁迅资料,很多关于鲁迅的闲话我都是听他讲的,于是我专门向他请教,鲁迅有什么思想?
  这位朋友似乎也懵了一下,想了想说,实际也没什么新鲜的,早期主张"全盘西化",取缔中医中药,青年人不必读中国书;晚年被苏联蒙了,以为那儿是王道乐土,向往了好一阵,后来跟"四条汉子"一接触,也发觉不是事儿。
  据鲁迅最新研究成员讲,鲁迅是主张"人权"的,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因为毕竟写过《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鲁研家们还没找出办法将他归到英国式消极自由那一筐里。
  如此等等,胡说一气,当时我是满足了,回到家里坐在电脑前还是糊涂,对"思想"这个词的包含范围感到糊涂,不能说给国家民族指条明道不叫思想,但我对鲁迅的期待和他一直享有的地位似乎又不应仅限于此。
  在此,我觉得自己挺可悲的,那么痴心地笃信过很多不甚了了的东西,其实不明真相,还是那里磕头如捣蒜,就怕别人说自己浅薄。
  肆
  说到鲁迅精神,这个我是知道的,就是以笔为旗,以笔为投枪或匕首,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痛打落水狗,毫不妥协地向一切黑暗势力挑战。
  与之相联的形象便是孤愤、激昂、单枪匹马,永远翻着白眼,前面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明枪,身后是飞蝗一般放不完的冷箭,简言之,战士的一生。
  有一句话,本是他贴赠孙中山的,后多为他那些爱好者回赠于他:有缺点的战士依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林语堂也形容过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这个不会为缺点玷污逮谁跟谁急的战士形象对后代中国作家的吸引远大于写小说的那个鲁迅。
  大家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只会写小说的作家是低级动物,做战士才是清名永留的不二法门,甚至是把一举成名的金钥匙。于是,忿于世人不肯受他超度的传道士来了,才尽落魄的三流文人来了,大事小事一直不顺的倒霉蛋、心理变态的自大狂和一班普普通通的愤世嫉俗者都来了。什么样的病人一集合,毛病都不叫毛病,改叫众人皆醉我独醒了。
  我觉得这个风气特别不好,理应拓荒自耕富而不骄的文坛成了小商小贩云集叫卖的市场。很多有才只是一时手背的作家彻底可惜了。
  北京有个毛老师,原来的小说写得不错,号称天下速度第一,五千言字一杯茶工夫立等可取,我是见这个名字就买,每读必有心得。近两年入了此道,天南海北危言耸听,看上去已与猛张飞无异,所言之事,对不起,尽是别人喝剩的茶根儿,大医院倒出的药渣儿。
  还有那一伙子在校不在校的家伙,竞相出一些大话集,名为书生实为书商,一写小说便露了馅儿,博士学位也要印在书皮儿上,明明是讨饭的花招偏要自称"挑战",不知道那叫寒碜吗?在这我确实要以前辈的口气对他们说几句:有志气,允许;想当作家,可以;走正道。读书尽可以使人无耻,但自己要给自己设一个底线,丢人的事也有瘾,干过一次就想着下次。
  还有那个伊沙,出了本书,直接就叫《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对伪君子假道学种种愚昧麻木中国人的劣根性骂得都对,若说还有遗珠之憾,就是把自己拉下了。伊沙那儿就拉了两个人,一个鲁迅,一个他自己。
  这就不彻底了,一本书的风格也很不统一,一半骂别人,一半夸自己,诗也上了,脑子盘算过的文学构想也拿出来了,历数自己的种种仗义,这就没劲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涉及到人之为人的根本立场。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可以,说众人皆浊我独清,这个恐怕只有刚出生的婴儿才配。
  依我之见,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乌鸦落在猪身上——光看见别人黑了。
  物理学早就证明了,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处于比其他人优越的地位,代替上帝对别人进行精神审判,在笃信宗教的国家是最大的渎神。
  缺点就是缺点,譬如病菌,无论是战士还是苍蝇携带都会使人生病。
  后人的效颦都要鲁迅负责并不公平。这就是榜样的悲哀,遭人热爱看来也不全是美事。鲁迅对自己到底怎么看,大概我们永远不知道了。
  有一点也许可以肯定,倘若鲁迅此刻从地下坐起来,第一个耳光自然要扇到那些吃鲁迅饭的人脸上,第二个耳光就要扇给那些"活鲁迅"、"二鲁迅"们。
  伍
  阿Q讲过:尼姑的光头,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么?对鲁迅,我也这么想。各界人士对他的颂扬,有时到了妨碍我们自由呼吸的地步。
  我不相信他如此完美,没有这样的人,既然大家越来越严厉地互相对待,他也不该例外。他甚至应该成为一个标尺,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中国有太多的神话,像我这样的红尘中人,若想精神自由,首先要忘掉还有一个"精神自由之神"。
  我的那个研究鲁迅的朋友对我说:鲁迅是相信进化论的,即未来比现在好,青年人比老年人好。
  他还讲,他的使命就是扛住正往下落的闸门,让年轻人能逃出一个算一个。后来在广州厦门看到清党,他这个观念有些动摇,认为青年人坏起来也不逊于老的。
  但到临死,他还是对未来抱有信心,一次看到苏联红场阅兵的纪录片,对许广平和在场的萧红说:这个场面我是看不到了,也许你们能看到,海婴能看到。
  这位朋友再三对我说:他其实是很热情的,很热情的。
  2000年1月25日定稿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7-8 22:26 | 只看该作者
20年前的文章?川版的功力令人仰慕啊
3#
发表于 2020-7-9 00:00 | 只看该作者
20年前的文章是王朔的《我看鲁迅》。川媚激情满满,引来《批评的风度》,读来很是感慨!
20年前的王朔是很另类的,反正那个时期被他骂的人不少,其文采也是独树一帜,所以很响名。不知现在怎么样了。我记得是看过以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永失我爱》才知道他的,冯小刚导演的一系列贺岁片大约也是他的。很有些独特的思想见地。人一有名,就霸气,所以对其他有名气的人,就有了排斥的心理,逮着谁咬谁!

                                                         
4#
发表于 2020-7-9 07:1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品读川版大作,由衷钦佩。问好!
5#
发表于 2020-7-9 08:2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川版大作!功力匪浅!学习,涨姿势了!问候早安!
6#
发表于 2020-7-9 08:44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说这是一篇力作。
赞同作者观点,批评是需要风度的。
中肯的批评,或者出于善意的,学术性的批评,是需要的。
同时,批评者与被批评者,都需要风度。当然,被批评者已经成为历史人物除外。
如果是批评一名历史人物,就更应该尊重历史,尊重文学。
拜读。
7#
发表于 2020-7-9 09:37 | 只看该作者
语言尖刻,本就是文体的一种。要都是捧着说,那些文学大师都不知道几斤几两了。
所以很多时候王朔在仿李敖,只是李敖的学识要超过他。但两个人都有共同的特点,故意刻薄来搏人眼球。

当然,批评 那些文学丑陋现象算用对了地方,但批评那些比他们有高度的人,就显得井蛙乱蹦了。
见仁见智吧。
8#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10:24 | 只看该作者
云之飞扬 发表于 2020-7-8 22:26
20年前的文章?川版的功力令人仰慕啊

感谢版主欣赏。这篇文章是才写的哈。感谢加分。
9#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10:24 | 只看该作者
一楠 发表于 2020-7-9 00:00
20年前的文章是王朔的《我看鲁迅》。川媚激情满满,引来《批评的风度》,读来很是感慨!
20年前 ...

评价精准。谢谢鼓励。来杂文版就是向您学习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10:25 | 只看该作者
xam720 发表于 2020-7-9 07:10
欣赏品读川版大作,由衷钦佩。问好!

感谢捧场,向你学习。太有奋斗精神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10:25 | 只看该作者
无才浪子 发表于 2020-7-9 08:24
拜读川版大作!功力匪浅!学习,涨姿势了!问候早安!

欢迎流浪到散文版去做客哈。祝你一切都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10:26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20-7-9 08:44
首先说这是一篇力作。
赞同作者观点,批评是需要风度的。
中肯的批评,或者出于善意的,学术性的批评,是 ...

版主言之有理,讲出了评论者的素养。谢谢。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10:26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20-7-9 09:37
语言尖刻,本就是文体的一种。要都是捧着说,那些文学大师都不知道几斤几两了。
所以很多时候王朔在仿李敖 ...

见得出你的观点,很有高度的。也向你学习问好。
14#
发表于 2020-7-9 12:02 | 只看该作者
川媚 发表于 2020-7-9 10:24
感谢版主欣赏。这篇文章是才写的哈。感谢加分。

2000年1月25日定稿

川版逗我们完呢?吓一跳
15#
发表于 2020-7-9 14: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才浪子 于 2020-7-10 14:41 编辑
川媚 发表于 2020-7-9 10:24
感谢版主欣赏。这篇文章是才写的哈。感谢加分。

无才一定去聆听川版赐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2 20:55 , Processed in 0.13605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