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01|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德累斯顿游记之二 :欧洲名瓷之城麦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 1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芳菲 于 2020-8-3 16:21 编辑

  车子驶进麦森小城。车窗外,一幢幢排列整齐,有着色彩斑斓的墙面和红色尖顶的房屋,仿佛一张张清新的图画从街边掠过。雄伟的麦森大教堂占据城市最耀眼的位置,两座哥特式尖塔如两枚闪着青光的利剑直插云霄。
  对于小地方长大的我而言,麦森是一座颇具魅力的城市。老城的青石路仿佛凝固了时间,古朴中透着干净。历史上,易北河洪水曾六次冲刷了麦森古城,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这座人口不足三万的城市,街上行人稀少,散发着静谧与安详的气息。
  市政厅前的地面上,用不同颜色的石块铺砌出麦森老城区平面图。这是1995年海因里西广场和易北大街改造时制作的城市定位图。红色小石片代表街道和广场,城堡山脊由浅灰色代表,易北河则使用蓝灰色石片。
  我们停在马路边等绿灯。对面的建筑物高大简洁。灰白石墙下方浮在白瓷上的交锋蓝剑是整座建筑物外观唯一的装饰。玻璃门上低调地贴着不显眼的告示,工整地书写着“麦森之家”,下面标注有开馆时间。
  阿莱克斯幽幽叹道,“去年参观雅瓷,今年参观麦森,跟瓷器较上劲了!” 负责安排行程的布利一如既往笑呵呵,“雅瓷是小家碧玉,麦森却是大家闺秀。不来麦森等于没有到过德累斯顿!”
  是的,这里是麦森瓷器博物馆。麦森小城因麦森瓷器而闻名世界。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国王二世是狂热的瓷器爱好者,清朝康熙年间,不远万里从中国购买了很多蓝花瓷。后来,他不再满足于购买。18世纪初,奥古斯特国王二世在麦森建立了瓷器实验室,由炼金术士和科学家齐恩豪斯共同从事瓷器实验。在经过三万多次的试验之后,终于在1708年1月15日烧出第一批白瓷,这一天便成了欧洲瓷器诞生日。如今的麦森瓷器已成为欧洲第一名瓷,因价格昂贵,被欧洲贵族称为“白色的金子”。
  穿过马路,一行人走进麦森之家。在服务台领取语音导览,14中语言中竟然有中文。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瓷器早在一千年前便闻名世界。1717年,行事独特的奥古斯特国王二世甚至用全副武装的600名萨克森龙骑兵换取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收藏的151件中国“大清康熙年制”的青花瓷瓶。成了一段今古传奇。后世给这批瓷器冠名“龙骑兵瓶”。
  我们走进演示工作室,体验麦森特色的手工瓷器制作过程,更想窥探其上百年保持不变的,典雅高贵且质量上乘的奥秘。
  一名黑衣男子坐在工作台后,将瓷器原坯放入模具,随着拉坯机的转动,男子用工具将中间部分慢慢挖空,不久之后,一个薄壁胎的杯子便贴合在模具上。杯盖上的人物头像在另一个模具中成型,放置一段时候后倒出来,一个惟妙惟肖的少女的立体头像便出现在众人眼前。女工艺师手持细小刻刀,正聚精会神地雕刻着衣服的一角。花朵制作是把瓷泥放在手心里,一点点搓出来。艺师身边已开放出满园春色。
  另外两名工艺师的演示,令我明白,盘子里的花纹,是先用碳笔细细勾勒出需要的图形,再用毛笔沾上颜料一笔一画地描出来。经过9百多度的高温烧制后,碳色便自然消失。女工艺师一手托着盘子,另一边胳膊架在书桌上保持稳定,手持毛笔沾上深蓝色颜料,描画植物叶子,桌上摆放着七八支粗细不同的长毫毛笔,用来画枝叶和洋葱。另一名女工艺师在描画金红色的飞龙。盘子摆在桌上,持毛笔的手附在盘边,仔细描画龙尾,仿佛那是她的孩子。周围的人挤挤撞撞,虽然没有人说话,但相机轻微的咔嚓声频频可闻。然而,这几个女人俨然老禅入定,稳稳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两名工艺师描画的是麦森瓷器的传统图案蓝洋葱和红珑纹。这两种图案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蓝色花纹近似中国的景泰蓝瓷器,麦森特有的蓝洋葱头渐渐趋像中国的灯笼。金红色的飞龙更是中国早有的传统图案。麦森技师上岗前,都在瓷厂自建的绘画艺术学校进行过三年半至十年的训练,直到达到独立手工操作的标准。麦森瓷器上的图画全部由手工描画。色彩按秘方配置,每件成品均经过八十多道工序精心打造。
  走进展厅,如同走进麦森瓷器历史的艺术长廊。各种瓷器玲琅满目,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豺狼虎豹大象公牛山羊孔雀天鹅八哥鸳鸯山鸡应有尽有。一群同比例大小的壮硕的白狼,威风凛凛地围成一圈。巨大的白天鹅温柔俯首,开屏的孔雀,豹子,大象,公牛,雄鹰,山羊、八哥、猕猴等用纯白瓷表现出来,显得美好而神圣。色彩斑斓的鸳鸯、翠鸟、形态憨厚的企鹅,萌萌哒的猫头鹰。我们如同置身于瓷器动物园!白瓷塑造的人物形态各异,表情生动,温润如玉。西餐餐具系列,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瓷面细腻。然而不管哪种瓷器,底部都清晰显示麦森瓷器商标,蓝色交叉的双剑标识。交叉的蓝色双剑在不同的年代,形状也有所改变,表明生产的年代,以及是否是收藏品。
  工艺人的想象力令人叹服。一波波波浪的花瓶,波浪外边缘的蓝色借来天空和深海中一抹色彩。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有同伴说花瓶边缘的设计更像海带。展品中还有中国元素的色彩艳丽的花鸟图案的西餐餐具系列。喷泉边精雕细琢的人物动物,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展厅内还有一些中国人做的瓷画,其中一幅金蝴蝶树枝图,华人工艺大师许朝宗先生和麦森工匠的作品排在一起供宾客对比,同伴说,这根本没有区别嘛!我个人感觉,中国的蝴蝶和树枝比德国的多了点飘然的灵性。麦森工匠的画作稍显刻板。彼时麦森公司邀请许先生来德国驻场创作三周。许先生利用当地材料,创作了福寿、蜕变和瓜瓞系列共十件作品。福寿系列瓶身上的福、寿二字,是他当场拿出毛笔,在宣纸上挥毫写下,再印到瓶身上。其中的 “蜕变”系列被麦森博物馆收为永久馆藏。
  我在三个地球系列面前驻足良久。第一个象征光明的世界,圆形的球体上意向性的蓝天白云形成螺旋,个别地方带点明黄和土黄。第二个象征蓝色地平线,长椭圆形的球体,蓝白界限变得模糊,下面沉淀着略显沉重的棕黄白间杂的色调。第三个是被摧毁的地球,圆形的球体蓝灰混合不清,顶部仿佛被炸开,出现不规则的裂口,颇为震撼。
  步出展厅前,我们与“萨克森自由女神”不期而遇。那是2014年,在东西德统一25周年之际,麦森瓷厂制作出的当今世界最大,名为“萨克森妮娅”的独立瓷雕,一位晶莹剔透,气质优雅的白瓷女大使!她身高180,模特身材,头发高高挽起,穿着缀有八千个手工制作的白瓷花的连衣裙,面带微笑,美丽大方。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塑的创造者是在麦森工作了45年的雕塑家约格。这件作品是对他以及所有参与者的挑战。是麦森非凡的制瓷工艺和艺术的见证。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中国陶瓷和欧洲陶瓷的差别。与中国依靠工匠经验和师徒口口相授的工艺传承不同,德国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每种产品的瓷土配比、模具编号、烧制温度和时间记录在册。300年来,麦森瓷厂使用过的17.5万个模具,3千种图案秘方和生产工艺均保存完整,顾客可随时定制历史上的任何一件作品。这也是为何麦森瓷器成为世界顶级艺术奢侈品的原因之一。麦森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陶瓷品牌。一直受到欧洲各国皇室,和富豪的推崇,并跟中国的丝绣一样,经常在联邦德国的外交活动中扮演国礼的角色。
  麦森小城,不虚此行。

2#
发表于 2020-8-1 16:3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陶瓷和欧洲陶瓷的差别。与中国依靠工匠经验和师徒口口相授的工艺传承不同,德国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每种产品的瓷土配比、模具编号、烧制温度和时间记录在册。300年来,麦森瓷厂使用过的17.5万个模具,3千种图案秘方和生产工艺均保存完整,顾客可随时定制历史上的任何一件作品。这也是为何麦森瓷器成为世界顶级艺术奢侈品的原因之一。
欣赏学习,问好老师,老师不虚此行。
3#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16:41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20-8-1 16:33
中国陶瓷和欧洲陶瓷的差别。与中国依靠工匠经验和师徒口口相授的工艺传承不同,德国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 ...

感谢匡先生留评。顺致夏安!
4#
发表于 2020-8-1 16:5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芳菲老师的作品,如看百科全书,既有异国风情,又学习到知识;老师的叙述妙笔生花,朴实‘、自然、读来亲切,真是文字功到自然成。佳作,欣赏,学习,并向老师问好!
5#
发表于 2020-8-1 19:25 | 只看该作者
跟着老师的文笔,游一遍异国小城,挺好哦。
6#
发表于 2020-8-1 21:09 | 只看该作者
芳菲可把字号调大一点,我等视力不佳者,阅读困难。
7#
发表于 2020-8-1 22:53 | 只看该作者
有详略,有数据,如此细致的游记,堪比报告文学。学习问好
8#
发表于 2020-8-3 10:25 | 只看该作者
本文详细叙述了麦森城的陶瓷工艺和制作过程,及欧洲陶瓷的发展史。文章充满历史厚重,景物描写细腻,充满异国情调,欣赏,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6:13 | 只看该作者
梅花雪_nB57k 发表于 2020-8-1 16:52
拜读芳菲老师的作品,如看百科全书,既有异国风情,又学习到知识;老师的叙述妙笔生花,朴实‘、自然、读来 ...

感谢梅花雪赏读和鼓励。致夏安!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6:14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0-8-1 19:25
跟着老师的文笔,游一遍异国小城,挺好哦。

烟的文字是芳菲的最爱。感谢来读哦。致夏安!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6:23 | 只看该作者
李兴文 发表于 2020-8-1 21:09
芳菲可把字号调大一点,我等视力不佳者,阅读困难。

李老师,谢谢提醒。字体调大了些,希望方便阅读。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6:25 | 只看该作者
川媚 发表于 2020-8-1 22:53
有详略,有数据,如此细致的游记,堪比报告文学。学习问好

川媚版,每次游玩回来,总是想着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想所学,等到老了的时候坐在壁炉边与爱人慢慢回忆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6:26 | 只看该作者
xam720 发表于 2020-8-3 10:25
本文详细叙述了麦森城的陶瓷工艺和制作过程,及欧洲陶瓷的发展史。文章充满历史厚重,景物描写细腻,充满异 ...

感谢评读,希望能让你也跟着游走了一趟
14#
发表于 2020-8-3 22:50 | 只看该作者
芳菲此行作文,读之,我感触很深。
同为传统手工艺品,中国现代瓷器的烧制,当然已经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以时间论,欧洲人还是走到了前面,这基于欧洲国家科技发展且早且快,欧洲人,特别是西欧人的重于理性与逻辑思维,使得他们在科技方面成绩卓著。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关于此,太巧了,今天我正好从一个微信读书群里看了一个视频节目,主讲讲的正是这个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至今缺乏两种东西:形式逻辑思维和实验科学,而中国人有的两样东西又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那就是《周易》和阴阳五行!
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是中医!它有实验,但没有量化和定性定量分析,也没有毒性实验和科学的减毒去毒手段。它太注重形而上,而不能进入实证,演绎,推理等现代手段,至今仍停留在模糊状态,无法服人。
散文写作理念和手法很灵活。比如芳菲此篇,完全可以引申到比较文化方面的探讨。
欣赏新作,不揣冒昧,若有不妥,敬请批评!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03:51 | 只看该作者
李兴文 发表于 2020-8-3 22:50
芳菲此行作文,读之,我感触很深。
同为传统手工艺品,中国现代瓷器的烧制,当然已经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 ...

李老师的批评及是。打个比方,外国人经常吃过我烧的中国菜后索要菜谱,然而中国的菜谱中用的最多的是“少许”,而不是像西方菜谱中每种原料精确到克。哈哈哈,我总是说凭经验呀,多做做就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03:14 , Processed in 0.05738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