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45|回复: 7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倡读经典】望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20 0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幸福小草 于 2020-8-20 17:55 编辑

     秋收难忘,难忘收秋!


      文人墨客笔下的秋,饱蘸风之韵、月之华、菊之神而传唱了几千年不衰。而农村,农人的秋是从汗水里拧出希望,眼睛里含满期盼的季节。因为记得曾经的艰辛,亲摸过土地的脉络,所以记忆尤深。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子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麦剁)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小猴子糯糯的童音吟起来特别好听,倒是我这变了声的嗓子一和,严重煞了风景。


      喜欢这首歌里“谷堆”两个字,也爱一直放嘴里哼哼,哼得小子也学会了。


      我知道的,真的知道,现在衣食无忧的孩子们不会如我一般让记忆飘飞,回到过去,回到书里,回到麦捆满地,麦剁满场这歌的意境中去。他们随口而出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就是仅限于一种会读能背古诗词罢了。而我不能,童年,青年经历的土地里的那些“秋”事,忘不了,真的忘不了。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有过一场全村收枣打枣的场景描写,细致亲切得如昨日重现。当读到兰香扶着孙玉厚母亲去往收枣现场,看着老奶奶坐在枣堆旁边吃着大枣,咧着没牙嘴笑得那个满足时候,母亲的面容就重合而来,眼泪自个奔涌。不由想起,这是咱的父辈们的昨天,几十年贫穷之路的缩影,这些艰辛岂能忘了。在那饥饿如影随形的年月,盼望着秋季,期盼地里庄稼熟了能吃上土豆,以及新麦子熟了的馒头跟面条,那是一种咋样的望眼欲穿,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记忆犹新。


      描写“秋”的文读过不少,却奈何咱这完蛋记忆爱归零。或许秋波与咱无关联,秋景又大多一致所至吧,反正见“秋”入面,就不由想起收割,拉麦子入场,拾麦穗、打场这些曾经。一篇《六月故乡麦黄》真正触动因闲适囤积而成的“懒”,导致一天天虚度光阴的自己。不由跟着文字回到过去,共鸣让咱毛孔都舒张,来个深呼吸,重新感受那种曾经的日子。


      “此时,如果你站在一片麦田边,那种成熟的麦香一定会让你心醉神迷。一望无际的田野,微风过处,掀起阵阵涟漪,渐渐变了颜色的小麦,苍黄的麦秆更硬更脆更亮,麦穗上的麦芒尖锐起来,揪一棵麦穗,在手掌里揉几下,然后吹去麦衣,一粒粒滚圆的麦粒,就那么有点顽皮地躺在你的掌心里,可爱的憨憨的样子让你怜惜。丢几颗麦粒在嘴里,咀嚼,那种甜香会让满足和幸福荡漾在你的脸上。远处起伏的山峦,苍茫的轮廓,清晰厚重,衬着这渐渐金黄的麦田,那是一幅巨大的油画的质感。” 这幅涂涂描摹的文字画卷,生动展现。


      “作者;诗意乡村”  陕北黄土高原咸阳人。虽然跟我有时季温差纬度的距离,可这种饱含激情,详细写下收麦子,碾场等诸多环节的熟悉过程却是同样重叠着的。


      冒着骄阳的炙烤,挥汗如雨的挥动镰刀抢收麦子,虎口里夺食,这是九十年代以前的农历六月麦收。当镰刀起处,咔嚓、咔嚓挥一圈就是一捆,当麦子全部倒下,捆也随汗连成了行。这时候就得家里男人出场,把散捆麦子三双六捆头对头立起,旁边再靠两捆,南北或者东西通风,拿一麦捆头往下压让其弯曲,然后抖散麦尾部位,两捆麦子相互颠倒当帽子样扣在顶上盖住十捆麦子头,这样如果下雨,雨水就顺着帽子上的麦秆流下来,而麦子头能保持干爽,要不连阴雨会让其发芽,毁了一季希望。等待整块地里全部收完,簇起来的小麦垛就成行立地里,按照穗子大小轻重,垛的多少经验丰富的人就会大概估算收成,虽然没有场院里蘑菇样大麦垛气派,也是一种别样风景。这是几十年前我家乡农民收麦子的场景。可惜没留下照片,就连问度娘也搜不出这些来,更别想拿给小猴子看了。


     记得那个时候,盼望麦收能吃几顿好饭,却害怕拔麦子时的辛苦劳动。麦黄那几天就连庄户里的狗都吠得早,大人都是黑得瞅不见一切时才摸黑回家,月亮上来后就又起来上地。早起的父母喊着娃们的名字好几遍,但都依旧赖炕上不起,大人只能先走,而我们会一直睡到天亮,父母早干了好几个小时。反正那时候就是即尽可能千方百计躲避想少干活,全然不理解父母的辛苦。现在看真可恶。


     我真的害怕拔麦子,慢不说,连着几天后手就僵硬伸不开了,那时候望着太阳都黯淡焦黄无光,对麦子全然没了亲切感。心里一直想父母的手硬着难受不?他们一天比我们多干无数倍的活了,十几亩地里的麦子,用手一把把数量着收,劲头还特别足。这就是父母,自私的小屁孩焉能懂得。逃离土地的念头从收麦子的辛苦时就种下。


     我妈真拿自己生的这些“玩货”没办法,一老爱训斥:“别人家的娃们咋就那么能干,看看你们弟妹几个拔麦子没有一个在行(快),都是小姐的身子,叫花子的命。看以后成家了,咋过日子?”母亲担忧的问题,让社会进步给解决了。现在人早都过上了机械收割的日子,无需骄阳下挥镰,也没必要拉麦子入场院垛蘑菇、费劲吧啦的去摊场、抖场、碾场、扬场、磨面这些繁琐等待吃“新麦子面”。现代人早把日子过得奢侈到随处可见的白馒头、包子油条扔在垃圾桶旁边,连狗都懒得去叨。


     我跟小猴子说:“小子,像你这么大时暑假,我们早就提着篮子去地里捡麦穗、看庄稼,替父母挣工分了。”


     小猴子立马精神起来,歪着脑袋问咱:“奶奶,捡拾麦穗好玩不?俺都没见过真正的麦子。”


     “切,你小子除了惦记玩,再知道啥啊?现在吃的面就是麦子磨的。那叫劳动,是淌汗的活计,能好玩吗?真正挨过饿,参与过麦收的人,才知道爱惜粮食。明白浪费是可耻行为。”


     不知他明白了没有?在这富足,把浪费作为时尚的大环境下,让小孩子真正能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的不容易。除了从自身做到惜食,适当约束一下他,别无它法。


     沿着夕阳行走的当下,每想到往昔那些苦日子,心里的感触颇多。感谢遇上改革开放,感恩亲身拥有过这衣食无忧的好时代。

            

     特共鸣诗意说的:“回望曾经的农事,感觉是那样的美,那样的让人留恋,其实不尽然。我们这是站在远处高处审美。本质上,现在看来很美的往昔,其实是一种苦难,或者更多的是一种苦难,所以不必复制。但就是这些苦难,让我们成长,让我们的生命里多一些成熟担当,这些不可忽略无人替代的经历,让我们的生命多了一些钙质。”  


     “所以感谢,所以记得——六月,故乡麦黄!”


      麦子都黄了,地里庄稼就跟着一股脑的都挤进成熟行列,秋也如十五的月般丰腴了起来。



     拔麦子注解:好像不少人不太理解这个问题,这也难怪城市作家们了。因为山区不少地方土地全凭借下雨来滋润庄稼,这样的土地疏松,尤其下过雨后,镰刀搭上就连根拔起,倒是费劲,这样经不住镰刀割的,只能用手拔了。而川区浇水地方,土地僵硬,手拔起来就会撸掉皮,必须镰刀割才轻松。




    记得以前十八版主就问过拔跟割的区别,给详细介绍过,他还幽默,这下好了,可以去忽悠别的朋友了。






http://www.vsread.com/article-544677.html【六月,故乡麦黄】











评分

13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20-8-20 08:0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转眼,这都二十号了俺才把“秋”整上来,真有点不好意思。
谁让咱贪着三分地上的玉米,天天煮吃,忘了写秋来着。请各位不要见怪咱来得晚。秋本来就不赶早的……
3#
发表于 2020-8-20 09:48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0-8-20 08:09
一个转眼,这都二十号了俺才把“秋”整上来,真有点不好意思。
谁让咱贪着三分地上的玉米,天天煮吃,忘了 ...

哪有什么不好意思,灵感是要酝酿的,小草沾露水了秋不就来了!好文慢读!
4#
发表于 2020-8-20 09:54 | 只看该作者
特共鸣诗意说的:“回望曾经的农事,感觉是那样的美,那样的让人留恋,其实不尽然。我们这是站在远处高处审美。本质上,现在看来很美的往昔,其实是一种苦难,或者更多的是一种苦难,所以不必复制。但就是这些苦难,让我们成长,让我们的生命里多一些成熟担当,这些不可忽略无人替代的经历,让我们的生命多了一些钙质。”  
来访支持!学习精彩!
5#
发表于 2020-8-20 09:59 | 只看该作者
小草说这些,我都经历过,也割过麦子啥的,想起来,恍惚昨天……
6#
发表于 2020-8-20 10:07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写“秋”的主题是小草的提议,果然好秋!

点评

我作证,的确是小草提议的哈哈  发表于 2020-8-20 14:22
7#
发表于 2020-8-20 10:12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小草的文,接地气,这才是真正的秋!

禾苗加火,秋就成熟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20-8-20 10:13 | 只看该作者
入秋半月了,秋老虎未发威,是少有的好秋。

点评

看来秋老虎没在深圳发作啊?江浙沪一带可被那个火球炙烤坏了嘿嘿  发表于 2020-8-20 14:16
9#
发表于 2020-8-20 10:15 | 只看该作者
犹记我家山边的那块麦地 ,横七竖八睡的蛇不比麦子少。
10#
发表于 2020-8-20 10:20 | 只看该作者
打麦子就是练功。收麦杆全靠走后门。我二伯的儿子在造纸厂 ,经常下乡收麦杆造纸 ,买不起草稿纸没少沾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1#
发表于 2020-8-20 10:24 | 只看该作者
摆脱土地的束缚,让传统农事成为记忆,成为乡愁。
12#
发表于 2020-8-20 10:49 | 只看该作者
别样的秋,视角新颖,选材厚重,写得深情,读来感人。
好秋:handshake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
发表于 2020-8-20 10:54 | 只看该作者
枕石问天 发表于 2020-8-20 10:13
入秋半月了,秋老虎未发威,是少有的好秋。

我们这儿,热成狗
鸡蛋磕了能煎熟。。某家太阳能热水器,乖乖,92度都上新闻了
某天看热榜,超过吐鲁番

点评

这些日子,那是热成狗,烤成虾干的代名词,不过据说,萧敬腾快来了哈  发表于 2020-8-20 14:18
哼哼,云馨和小草,两个大坏蛋,就知道嘚瑟!  发表于 2020-8-20 14:17
北方昨天出去都有点太凉快。看见早市上有几个穿棉袄的人。  发表于 2020-8-20 14:03
月儿啊,我这里已经是凉嗖嗖了,过来避暑吧!  发表于 2020-8-20 11:12
14#
发表于 2020-8-20 10:57 | 只看该作者
真正好文章登场啦,接地气呀,汗水味呀,秋丰腴呀,好,真好!
**说,要节约粮食!粮食紧张,我们的小麦三分之二依赖进口,我们有六亿人吃不上纯白面馍馍,接下去真正考验政府的就是疫情以后美英围剿下十四亿人能不能都吃上白面馍馍。
望穿秋水,暗送秋波,秋风萧萧,秋诗秋词都不如秋天里的馍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5#
发表于 2020-8-20 11:0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小草的一亩三分地有了收获,对秋的体会充满生活的气息,果然是好秋,写得深情,好收获,赞一个!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11 10:23 , Processed in 0.063734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