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一场大雪
文/亦清晨
窗外,冷风凛冽,阳光淡薄,一场雪事正在悄悄酝酿;屋内,茶水正温,炉火正旺,我的目光穿透诗行,开始梦回大唐——
此时的我,似乎听见有谁轻吟:“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位温文儒雅的白发男子,含笑举杯,轻声细语地亲切问询。我知道,他是白乐天。
我指着书中的另一首诗,问他:你写的这件事是真的吗?他的目光凝注片刻,长长地叹息一声,点了点头说:千真万确!
我说的这首诗,就是《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陇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根据此诗记载,在唐代元和八年的十二月,下了一场极为罕见的大雪。因为连续五天,都是大雪纷纷,不休不止,使天气异常寒冷,连经冬不凋的竹子和柏树都被冻死了。其寒冷程度,可想而知!当时的百姓因为受连年征战的波及,“十室八九贫”,平日里就穷困潦倒,得不到温饱。在这样一个极不寻常的寒冬,凛冽北风如利剑般穿透衣裳,即使身着棉衣,也丝毫不能抵御寒冷侵袭。何况本就衣不蔽体的贫民呢?缺衣少被的他们,被冻得瑟瑟发抖,却毫无办法,只能靠多烧蒿草荆棘,熬过漫长的黑夜,等待清晨的来临。
透过唐诗的字里行间,让人似乎感觉有彻骨寒风,阵阵袭来;似乎听到有无数贫民忍饥挨冻,牙关叩得咯咯作响;似乎看见雪地里,衣衫褴褛的贫民冒着风雪捡拾柴草……这场寒灾,令无数贫民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诗中虽然没有提及,但可以想见当时死亡的贫民,应该不计其数!
那年,白乐天因母亲逝世,离开官场,回家丁忧,退居于下邽渭村老家。他目睹村民的悲惨境遇,回首看看自己:虽无豪宅,尚有私宅草堂可以容身;虽无绫罗绸缎,尚有粗绸皮裘可以御寒。每天待在温暖的内宅,大门紧闭,行起坐卧都很暖和。不仅幸免了像村民那样的忍饥受冻之苦,而且没有在垅亩田间辛勤耕作之累。“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句,是诗人自己的惭愧自问:我算是什么人呢?不事农耕,未尝辛苦,却能得到这样的待遇!
寒灾是天意无法避免,而百姓的困苦则是被朝廷剥削压榨造成的。如果百姓生活富足,这样的灾难也许就能减轻很多。可是朝廷的腐败昏暗,并不是诗人一己之力就能够扭转的。诗人不过是一介小官,却能发自肺腑地自问自责,实在是难能可贵。而那些位高权重的高官和王侯将相们,是不是更应该深刻反省一下呢?在白乐天的另一首《秦中吟·歌舞》中,深刻地揭露了那些公侯将相们的丑陋行径:“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同样的天寒岁暮,同样的白雪皑皑,王侯将相们饶有兴致地欣赏赞叹,张罗着宴饮游玩之事。而诗人透过茫茫的大雪,看到的却是被那些王公贵族视如未见,甚至是刻意忽略的民间疾苦。
斟一杯茶,我对书举杯,唐朝不只有繁华盛世,也有衰败离乱。我所敬慕的白乐天,也不只会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他的心中时时装着百姓疾苦!是他含泪执笔,将这场重大寒灾记录下来,才让今天的我们知道发生在元和八年的那场大雪,曾经那样的无情;了解到苦寒中挣扎的贫民生活,曾经那样的艰辛。这首《村居苦寒》,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