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之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 0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6-1 04:21 编辑

                                       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 之四      高迎春


        《礼记  月令》,全名为《礼记  月令第六》,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按照全年12个月的时令,记述朝堂礼仪,祭祀,职务,法令,禁令等诸多事宜,并将之纳入五行系统之中,从而证明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既相生又相克。


        在《礼记  月令》的季夏之月中,这般记述:“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林钟,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意思是:夏季的第三个月,太阳的位置在柳宿星附近。黄昏时刻,心宿星出现在南方,天的中央。拂晓时刻,奎宿星出现在南方,天的中央。夏季的第三个月,在天干地支中,属于丙丁,主宰它的是炎帝,辅佐它的是祝融。这个时节的动物,是凤鸟之类的羽族,与之相配的声音,是徽音。与之相应的音律,是林钟。这个月的吉祥数字是七,这个月的味道,是苦味。这个月的气味,是焦气。这个月需要祭祀的,是灶王爷。祭祀时的祭品,以牛羊的肺脏为尊贵。这个月,凉风开始到来,蟋蟀开始住到屋檐下。这个月,雏鹰开始学习飞翔,搏击长空。这个月,腐草开始化为萤火虫,飞舞在庭院中。可以看出,儒家对待每个月的敬重。夏季的第三个月结束,就是孟秋的来临,已经退了七次皮的蟋蟀,不再是光秃秃的“和尚”模样。它们已经长出翅膀,开始成熟了。住进屋檐下的洞穴中,就要开始鸣叫,呼唤雌性蟋蟀前来交配,为繁衍后代做准备了。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地址在今甘肃天水附近。李白的先祖于隋末迁徙西域,故而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第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少儿时期,随着父母迁居四川锦州(今四川江油),就学于蜀中,二十五岁离开四川,居湖北安陆。天宝初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后来离开长安,周游各地,病逝于安徽当涂。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留存于世。李白创作的《蜀道难》,气势恢宏,表现出蜀道的奇险壮美,也彰显出他非凡的气质和艺术才能。他创作的《将进酒》,神采飞扬,豪气冲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首两句,可谓振聋发聩。其中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千古名句。他在《望庐山瀑布》中,有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曾赞誉此句,为古今第一妙喻。李白在《感时留别从兄俆王延年、从弟延陵》这首诗中,也写到了蟋蟀:“鸣蝉游子意,促织念归期。”意思是:鸣蝉也知道游子的心意,促织也念叨着归期。李白在和王延年、王延陵兄弟告别的时候,将鸣蝉和蟋蟀拟人化,说明自己离开的心意已定。


        自古以来,大自然就是奇妙的音乐大厅。春夏秋冬,无论是鸟鸣水流,还是狼嚎虎啸;无论是电闪雷鸣,还是风吹林木,都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到了秋天,各种飞蝉,便是白日歌星。夜幕降临,各种鸣虫又会合唱。其中的蟋蟀,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田园歌神。尽管蟋蟀有动人的歌喉,可是,在心情各异的人听来,它的歌声也是各有不同。杜甫是唐代与李白齐名的诗人,他擅长各种诗歌体制,风格多变而入神,意象磅礴而精炼,被后人奉为“诗神”。杜甫因为居住在长安少陵,因此得名“杜少陵”,有《杜少陵集》传世。在这部诗集中,杜甫也写到了蟋蟀。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远在秦州,夜间闻听蟋蟀鸣叫,于是写了这首《促织》:“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诗歌的大意是:蟋蟀的叫声听来很是细微,可哀怨婉转,十分动人。或许,蟋蟀在野外寒冷草根处,才叫得如此不顺畅。如果来到屋里的床下,鸣叫声应该就和婉亲切了。长久客居他乡,听见蟋蟀叫声,我怎能不双泪长流。远在故乡的妻子,应该也与我一样,难以入眠到天明。即便是宫廷中哀切的丝竹和激昂的管弦,也不如蟋蟀的叫声真切感人。杜甫被蟋蟀叫声,牵动了思乡之情,从而挥笔创作了这首羁旅中怀愁的诗歌。古代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到物象或动物身上,使其拟人化。杜甫在秦州,恰好是秋天,每一个难眠之夜,都听着蟋蟀的奏鸣度过。在杜甫听来,蟋蟀哀怨的叫声,也是在倾诉着自己的不得意吧。如若不是,怎么听着这般和婉亲切,让人眼含泪水呢。诗歌最后,将蟋蟀歌声与宫廷丝竹管弦相比较,烘托蟋蟀叫声的动人和美妙,也将诗人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据康熙年间编著的《全唐诗》,其中收录了有名有姓的诗人2200多位诗人,48900多首诗歌。加上后来人拾遗补缺,现存唐代诗歌超过了50000首。诗歌流派众多,内容宏博,诗题纷纭,可谓古典诗歌之大成。写到蟋蟀的诗人,自然是很多了。唐代的张乔,是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进士,曾被誉为“咸通十哲”之一。他为诗勤苦,以写田园山水为多,风格清新,构思精巧。张乔有两首诗歌写到了蟋蟀。其一《促织》:“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椒房金屋何曾识,偏向贫家壁下鸣。”大意是:感念你没有织布机,却对织布有感情。迎着寒冷的秋风,不辞辛苦发出机梭织布声。豪门贵族用花椒和泥涂抹的金屋你不去,却偏偏喜欢在贫穷人家的墙壁下喧闹。这首诗歌暗喻,贫家女年年织布,却缺衣少食;富家女好吃懒做,却锦衣玉食。一边是劳而不获,一边是不劳而获,鲜明的对比,辛辣深刻。诗人假借促织,描写唐代社会劳动妇女形象。用拟人化手法,使人从促织境遇,联想到平民百姓的遭遇。诗歌委曲婉转,咏物抒怀,通过赞誉蟋蟀弃富爱贫,抒发了作者同情平民清苦,厌恶豪门霸凌的情感。其二《秋夕》:“春恨复秋悲,秋悲难到时。每逢明月夜,长起故山思。巷僻行吟远,蛩多独卧迟。溪僧与樵客,动别十年期。”张乔在黄巢起义的时候,逃离到九华山隐居,直到故去。他的晚年生活,从春恨复秋悲一句,足见及其清苦。每到明月升起的夜晚,他便思念起故乡,行走在偏僻的街巷,听着蟋蟀们的哀鸣,独有他自己很晚了还没歇息。读完诗句,一位孤独老者的形象,呼之欲出。


        曾经身为僧人的贾岛,法名元本。还俗后于元和五年至长安,梦想通过考试中举,可惜屡试不第。高不成可以底就,等待了30年,才成为遂州长江县主薄(今四川省蓬溪县),世人因此称呼他为贾长江。后来,又升迁为普州司仓参军。他一生穷困不达,喜欢作诗,有清丽之风。受知于韩愈,与孟郊相交至深。自称:“一日不做诗,心源似废井。”他的一首《题李凝幽居》,广为人知。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引发了众人是应该“推门”,还是应该“敲门”的大争论。以至于《唐诗纪事》中,收入借此编写的故事:贾岛赴京赶考,骑着驴子走在长安街上,因为斟酌“推”、“敲”,一时拿捏不准。毛驴闯入韩愈的仪仗队伍中,还懵懂不知。韩愈原谅他痴迷诗作,还帮他选了“敲”字。他写的《访隐者不遇》,简洁而饱满,看似直白,却内蕴婉转;看似近问,却细思遥深:“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歌,完全借用童子口吻,不加修饰,天真中透露着活泼,使得诗歌跌宕有致。贾岛曾写过一首《客思》,值得称道:“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大意是:蟋蟀的叫声尖细如针,一声声刺痛游子的心。因为想家而难以入眠,只好自言自语排解心中苦闷,不成想却惊扰了睡眠的书童和屋外的鸡鸭。贾岛将听觉中的蟋蟀叫声,转移摹写成视觉中的“针”,况且可以刺痛游子之心。这种描写,突破了以前诗人,只是写蟋蟀哀鸣的局限,有他的独到之处。






                                                2021年元月1日写于迎春堂





2#
发表于 2021-1-24 17:4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老师好文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11 08:37 , Processed in 0.05328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