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之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6 0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4-4-8 04:11 编辑

                                                        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之五          高迎春

        唐代至宪宗元和年间,出现了唐代诗歌史上又一个高潮期。白居易,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重视民歌和民间的俗体诗,并从中汲取营养。创造了《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等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后人称他的这种诗体,为“长庆体”诗。他创作的七律和七绝成就尤其高,其风格对唐末宋初诗人影响极大,被人称作“白体”。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称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故乡在今陕西渭南。唐代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官至左拾遗充翰林学士,存世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描写蟋蟀,表现在三首的诗歌里。其一《闻虫》:“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这首诗歌的意思是:秋天的夜间,躲在黑暗之处的秋虫,唧唧,唧唧的叫声,此起彼伏。天上乌云阴沉闷热,好像就要下雨了。秋虫似乎恐怕离乡的愁人,得以短暂的安歇,嘈杂的叫声离卧床愈发的近了。白居易用衬托手法,用绵绵长夜,衬托秋虫无休无止地唧唧声。在阴冷将雨的夜里,凄切的鸣叫搅得人思绪烦乱。接下来白居易又用拟人手法,似乎秋虫们故意和愁绪满怀的游子过不去,把声浪一步一步推进到卧床前,让人辗转反侧,更加难眠。在这些秋虫的鸣叫声中,叫得最欢的肯定是蟋蟀。白居易借秋虫和蟋蟀的和鸣,抒发了远离故土游子内心的无限愁绪。其二《夜坐》:“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大意是:天上的月亮,离开中天已经西斜,月光依然照着屋前的楹柱。人们出门纳凉,已经在月光下坐了很久。院子里梧桐树的叶子,斑斑驳驳洒落在硬路台阶上。田野里的蟋蟀,因为气候变化,由田野渐渐潜入院落,就要跑到床下来鸣叫了。这一首诗歌,白居易描写了秋日院落里的景象,月影西斜,梧桐承露,秋夜纳凉,蟋蟀低吟,画面温馨而静谧。其三《东南行一百韵》中,有一句:“书床鸣蟋蟀,琴匣网蜘蛛。”白居易在这首长诗里,描写蟋蟀在屋里的书架上鸣叫,琴盒上结满了蜘蛛网。只此两句诗,便能让人感受到秋风已冷,屋内空旷散乱的境况。白居易一生三写蟋蟀,甚为可贵。清代的袁枚,曾高度评价白居易的诗歌:“今读其诗,平平无异。意深词浅,苦思有甘。寥寥千年,此妙谁探?”袁枚的评价,可谓中肯。

        唐诗《渡汉江》,短短四句,颇为人称道:“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是有唐代律诗奠基人之称的宋之问所作。宋之问在唐中宗时,被贬官到泷州任参军,他非常愤懑,竟然从被贬的泷州逃回,渡过汉水之后,离他的家乡虢州弘农和洛阳,都非常近了。加上他是一个潜逃的罪人。故而心情复杂,想问又不敢问的微妙心态,都在诗句中表露出来。宋之问,又名少连,字延清,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武则天把持朝政时,雅好文辞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得到武后赏识。宋之问进而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每日宴乐优游,使他逐渐沉沦和堕落,陷入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漩涡之中。因此,他的一生注定会坎坎坷坷,落得被赐死的下场。宋之问写过一首《七夕》,其中有蟋蟀的身影:“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诗歌的大意是:传说天际星光灿烂的时候,如果看到银河中有熠熠白气,并闪烁着五彩光芒,那就是牛郎和织女相见的征兆。此时此刻,人间的女儿们就要跪下来,乞求织女停下织布的梭,别再听从蟋蟀的催促,赐给凡间女儿,能够纺出蜘蛛丝一般的纱来。不要说我们相见困难,只是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罢了。勤劳的牛郎,痴情的织女,善良的黄牛,热心的喜鹊,美丽的神话故事,自古就感动着人们。七夕鹊桥相会,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乞求有织女般一双巧手,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

        唐代宝力二年(826年)进士朱庆馀,诗歌推崇张籍,词义清新,描写细致。他所写的一首《宫词》,为后人称道:“寂寞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是一首宫怨诗,字面上虽未着一个“怨”字,但浓重的怨愤之情却力透纸背。本是春风吹拂,百花争艳时节,可宫廷花园里却院门紧闭,一片沉寂,华美的轩亭长廊前,两个美人并排站立。原本可以互相倾吐心中烦闷,可却怕鹦鹉学舌,泄露了秘密。人鸟相对,隐忍不发,环境烘托,细节传神,朱庆馀采用层层摹写手法,巧妙而曲折表达宫女哀怨,耐人寻味。朱庆馀在和刘补阙游秋园的时候,一唱一和,写进了秋虫鸣叫:“逍遥人事外,杖屦入杉萝。草色寒犹在,虫声晚渐多。静逢山鸟下,幽称野僧过。几许新开菊,闲从落叶知。”诗人以淡雅文笔,描绘了秋园清幽景致。沿着藤萝小径,杖屦轻行,虽然已经是晚秋,草色依然青绿。天色渐晚,院中蟋蟀等鸣虫的叫声,越来越多了。山上的鸟儿,也飞归院中树上歇息,寺庙里的僧人也该回去了吧。一丛菊花凌寒而开,秋叶纷纷落下,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朱庆馀写园内景致,由外而入,眼观耳听,渲染其幽静;由上而下,鸟落僧过,描绘虚实幽邃,凸显诗人悠然神思,吟兴雅趣。因为园景有了人气,愈发让人感觉味生象外,趣味盎然。从朱庆馀诗歌,可以体味到,人在闲适的时候,听到蟋蟀等秋虫的鸣叫,心中也会充满愉悦。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大和八年(834年)进士,及第后授国子监博士,出任简州(四川省简阴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他自负甚高,诗作多有与贾岛,徐凝等人的唱和,风格清婉。后来辞官赋闲,养疴傲世,不知所踪,故而后人不知他归西日期。雍陶写过一首七绝《宿石门山居》:“窗灯欲灭夜愁生,萤火飞来促织鸣。宿客几回眠又起,一溪秋水枕边声。”大意是:客栈窗户边的烛光,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几乎快要灭了。这个时刻的游子,一股乡愁涌上心头。院子里的萤火虫,飞来飞去;窗台下蟋蟀的叫声,越来越吵闹了。床榻之上的宿客难以入眠,翻来覆去,几回起来,几回倒头,心绪不宁。山涧里泉水淙淙,在枕边听得愈发清楚了。雍陶在这一首诗歌里,尽管写到了蟋蟀,却远不如他写的那首《西归出斜谷》出彩。黄滔,字文江,莆田人(福建莆田县),乾宁二年(891年)进士,光化年间除四门博士,充威武军节度推官。宋代的洪迈称赞黄滔的诗歌:“清醇丰润,若与人对语,郁郁有贞元、长庆风。”黄滔的文赋,在晚唐颇有盛名,李调元称其赋“美不胜收”,与王棨为晚唐“一时之瑜亮”。由此可见,评价之高。黄滔写过一首《故山》:“支颐默省旧林泉,石径茅堂到目前。衰碧鸣蛩莎有露,浓阴歇鹿竹无烟。水从井底通沧海,山在窗中倚远天。何事苍髯不归去,燕昭台上一年年?”大意是:诗人对故乡的山水,有无限的依恋,所以才看得出神,想的发呆。蟋蟀在带有露珠的莎草下鸣叫,山中小鹿在袅袅如烟的竹林下歇息。人们都说,井水都连通着大海,人们都看,窗外的高山依偎着蓝天。自己的胡须已经苍白,为什么还要混迹于官场虚度岁月,而不及早归隐山林呢?读完黄滔的诗,感觉他对故山,有着无限的依恋。果然,在写了这首诗歌之后,黄滔便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唐代的齐己,是他在同庆寺出家后的法号,他的本名叫胡德生,家在潭州益阳(今湖南益阳县)。因为曾经在衡岳东林寺出家,所以自号“衡岳沙门”。唐朝灭亡之后,前往江陵龙兴寺,封为僧正。清代的纪昀,称赞在唐朝的僧人中,作诗齐己为第一。《四库全书总目》言:“唐代缁流能诗者众,其有集传于今者,惟皎然、贯修及齐己。皎然清而弱,贯修豪而粗,齐己颇沿武功一派,而风格独遒。”齐己写过一首《蟋蟀》:“声异蟪蛄声,听须是正听。无风来竹院,有月在莎庭。虽不妨调瑟,多堪伴诵经。谁人向秋夕,为尔欲忘形。”大意是:蟋蟀的声音,和蟪蛄的声音自然不同,听来听去总是蟋蟀的叫声很好听。没有风的话,就在有竹的院子里听;有月亮呢,就在有莎草的庭院里听。蟋蟀的鸣叫,并不妨碍琴瑟调音,更适合僧人闭目诵经。是谁在秋天的傍晚,逮住了一只好蟋蟀,高兴地都得意忘形了。在唐代,有许多人写蟋蟀,都不如齐己这一首写的富有情感。唐代养蟋蟀,斗蟋蟀,已经形成风气,并出现了养蟋蟀的过笼和盛放蟋蟀的小罐。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可见捉养蟋蟀,是从宫中开始,逐渐流传到民间的。宋代流传下来的“万里张”蟋蟀罐中,有一个罐盖上题有“金龙戏仿唐宫制,引得秋声到枕函”字样。这也表明,唐代的蟋蟀罐已经形成定制。特别是近年来,发现了唐代长沙窑蓝绿釉蟋蟀罐,也证明从唐代开始,就已经开始养蟋蟀,斗蟋蟀了。



                                            2021年元月6日写于迎春堂





2#
发表于 2021-1-24 17:42 | 只看该作者
学到很多新知识。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4 11:53 , Processed in 0.05018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