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及主观能动性的性质问题(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5-11 1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舒挽溺 于 2021-5-18 08:31 编辑

《正确认识黑格尔哲学的前提条件》之三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及主观能动性的性质问题(之一)

舒挽溺


  什么最能体现人的本质问题

  什么最能体现人的本质问题?毫无疑问,那就是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这是人类才具有的特有的属性。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质疑:浩瀚的星空,完全有可能存在着比地球上的人类具有更高智慧的生命体。这个问题不是笔者在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这是自然科学的问题,因为即使有,一定表现出来的也只是主观能动性能力的高低问题,是量的差异问题而不是质的区别问题,就像同在地球上生存着的个体之间同样存在着主观能动性能力的巨大差异那样,伟人和天才总是个别的,是由特定历史条件和生存经历催生出来的。

  一粒种子不是参天大树,但参天大树是它的未来;初生婴儿只是一个适应环境的动物,但这个婴儿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就是他的未来。人类也好、人生也好,都是从一粒种子开始的。

  人是唯一具有两重性的动物,人的第一重生命与动物一样属于自然生物。动物生物体的最基本的本能,就是要求自己尽可能适应环境的要求。由于环境的变化,生命体为适应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而不断产生变异,完全相同的物种因环境的变化从单一的形态变化为各种不同的物种,原因就在于物种的变异不是按自身存在的不可改变的方向发展,而是在自身具备的条件下,与环境的变异共同作用下,在相对稳定的变异中持续的巩固某些属性的不断发展,产生出打破种的概念、科的概念、属的概念的既有关联,产生出具有巨大差异的万千物种的客观世界。人类是这万千物种中的幸运儿,人类的历程同样是从如何适应环境开始的。


  一、人的本质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科学的证明了人是由物质世界进化产生的,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没有物质世界的发展,就没有人的意识的产生,就没有人类的诞生。

  唯物主义哲学家及大多数自然科学家普遍承认这样的观点,从类人猿发展到人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1971年8月版,第154页)那么,工具又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类人猿千百次地用石块砸死动物,用尖锐的石块割取野兽的肉食用,假设某一次砸死动物的过程中,石块破裂,这破裂的石块正好可以用作割肉的“工具”,但这块可用的石块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还不能被称之为工具,即使它被当作“工具”来使用。只有某只类人猿在这次本能的活动中得到启示:大石块在力的作用下变成小石块,这小石块中可能产生可以割肉的尖锐石块,只有在这种观念产生之后,在观念指导下的活动才是创造活动,一种质的飞跃完成了,类人猿和人的界线得到了突破。尽管他和它们还生活在一起,他也根本不知道他和它们之间已经有了质的区别。

  客观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人的意识,但人要产生意识还必须要有产生意识的对象。客观世界作为主观意识的对象性存在,在人类的初始阶段与主观意识的存在的关系中,客观世界的自然力还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即处于影响者的地位。或者说,人与自然关系中,人还处于被影响者的地位;人类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关系中看到什么,能理解什么,就向大自然学习什么。人类最初是从适应外部环境开始自己的生活的,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改变外部环境的方法,人类只能利用现成的自然环境来抵御自然力的侵扰;现成的山洞必然是人类早期生活的自然选择,避风挡雨,抵御猛兽。人类只能通过偶然性来一点点发现具体存在物属性之间的运动关系。此时的人类还未产生主动要求认识客观世界的愿望,意识还处于被动接受的阶段,这一阶段人类还不能创造出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人类此时面对自然还处于恐惧和敬畏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人类向大自然被动学习的过程,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实践都还处于萌芽状态。虽然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目的观念指导下的活动,即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但由于主动性完全在客观世界一边,人类意识的发展相对缓慢,此时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一种被动状态,我把它称之为适应性的被动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人的意识的产生标志着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发展突破了物质的界限,人类诞生了;但人类的诞生并非标志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已经开始要求发挥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导作用是要经过漫长的、被动的客观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主动要求认识客观世界的意识,并开始了在主动要求认识客观世界的意识作用下的实践活动,应该说是人类的意识的质的飞跃,产生人类后的第二次飞跃。人类通过漫长的向大自然“学习”才学会了搭建茅棚、建立群居部落。我强调这一点,就是为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的主观能动性之分;并强调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的主观能动性将贯穿任何人的一生,也贯穿着人类的整个历史。


  二、何为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由被动利用自然规律到主动了解自然规律并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标志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产生,人类已经从意识上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有了主动意识,人类才可能迅速打开自己的眼界,人类开始了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向知其然并力求知其所以然迈进;向综合利用事物属性、创造真正属于人类的人化自然物的开始;人化自然的过程必然加快,科学系统的产生才成其为可能。

  被动的主观能动性支配下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适应为目的活动,高等动物类人猿的很多行为也表现出某种适应性;人类最初被动的主观能动性是以对客观世界单一属性运动关系的认识后,对事物的改造也是单一的;主动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开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单一利用到综合利用的能力。

  什么是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有一句造成很多哲学家困惑的名言最能说明问题:“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版,第43页)真正理解了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就能理解了什么是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我们首先来看看某些学者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的,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片面性理解,一些人片面强调“人创造环境”的能动作用。在他们看来,物质条件无关紧要,充其量不过是为主体活动提供消极的质料,决定作用完全来自主体方面。这种观点忽略了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地夸张了。另一些人则贬低主体的能动作用,片面强调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认为人在环境面前毫无能动性和自由可言,好似上帝用线从暗室里牵出来的傀儡。前一种理解必然陷入历史唯心论,后一种理解必然陷入机械决定论和历史宿命论。为了避免这两种片面性,我国理论界又有人提出,“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这两个命题是等价的、对称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需要加以说明和发挥,否则,仍然可能导致错误的理解。

  这些好像很是正确的学者是如何解释他所赞同的“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这两个命题是等价的观点的呢?他说:人和环境的关系是人与环境的双向运动;前一种运动是人对环境的能动的改造,即所谓主体的客体化、对象化;后一种运动是环境对人的生成,即所谓客体的主体化、非对象化(或称反对象化)(参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 聂锦芳 张立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88-89页)。我们不能说学者们的解释说错误了,但起码是说得不清楚明了,只说出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普遍联系的运动关系,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相互影响的顺序和相互影响的性质如何都没有体现出来。笔者以为用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的主观能动性作出它们性质上的区分是很有必要的。

  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选择需要认识的目标为行动的方向,直到目标问题得出结论。或肯定自身的成绩,或目标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停止这一不能完成的工作。对已知多样性事物属性的运动形式按主观意识设定的目的自由选择事物发展的方向,创造出人化自然物;在预定的目标确定后,对达到目的的方法不断地改进,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创造。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已知管理水平及工艺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大型工程的设计与建造、国防工业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提升、政策方针的制定、文艺作品的创作等等以创造性超越为目的的各种精神性、物质性活动都是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能动的变革活动,具有前后相继的联系和不断超越自己的特性;前一代人实践留下的成果成为下一代人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下一代人只能在前一代人实践留下的成果基础上发展和提高自己实践活动的范围。就是说,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一种历史性活动,每一个人都是在前人创造的社会条件下开始自己的人生,这一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无可选择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其实质谈的就是人类历史的传承性。前人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就是后人生活的起点,就是人生的开始。父母兄弟、老师同学、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等各种条件是任何人都要首先面对的问题,生存环境就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环境创造人是任何人都完全相同的必经之路。

  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并非纯粹的自然界,而是经过前人已经改造过的人化自然界。任何人来到这个世界,面对的都是或被动或主动都需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世界。人们面对的除了人化自然界,还有同样属于环境条件的前人创造的文化世界、知识世界。每个人面对前人已经创造的文化世界、知识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世界的时候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好不同世界之间的关系,就是人生开始的第一课。

  现实的世界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是各不相同的,所处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差异巨大。由自己所处家庭具体情况:贫富差距、阶级地位、宗教信仰、父母个人性格等等各种原因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直接相关。现实的人受现实的生存条件制约,因受教育程度和环境影响的不同而成为不同本质的人。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本质是由具体环境创造的,因而人的本质或世界观是有巨大差别的、并往往以阶级的形式或阶层的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对立性,这是无容置疑的。但人类又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属性——主观能动性。笔者在这里与大家只是一起讨论人类共同的属性——主观能动性问题,因为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才是理论哲学问题(这一问题笔者将在后面关于黑格尔谈哲学层次问题时说明)。

  从人类诞生初期到如今像一粒种子初生的婴儿,他们都只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成长,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从环境条件下学习各种本领,使自己获得现实要求所必须获得的知识。现实的人正是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产生的知识总结的成果的学习,并通过学习尽可能快速具备成为“现实”的人,才能具备发展和提高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才有可能为改变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们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从课堂上被动的学习还是主动去学习前辈们留下的科学知识,还是在现实中从父母等等各种社会环境中形成为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过程中,都表现为环境创造人,都表现为被动的主观能动性的性质。人对在客观历史中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是任何人成长的必经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创造人”的阶段,或者说是人的成长过程中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阶段;如果人没有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阶段就根本没有主动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的可能。没有学习就没有创造的前提条件存在,何来“人创造环境”的能力。所以不论是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还是个人历史发展的角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有时间先后的,被动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以适应性行为为实践方式的现象。工厂的学徒工最初必须首先学会必要的生产技能,初生的婴儿到大学毕业等以学习为目的,掌握客观世界中已有的技能的学习过程和生产过程。是有人的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的主观能动性区别的。

  不满足于现状是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天性,对现实的不满足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对大多数人来说,通过重复前人实践留下的生产方式,为个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好的改善生活环境;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努力通过用科学活动改变前人的实践方式而创造新的实践方式,为人类实践开辟新的天地,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问题。前者以重复前人的实践方式是被动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后者在前人已经创造的基础上探索前人没有发现或展开的科学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人的主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行为。

  随着社会中各种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获取前人传承下来的知识越来越成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人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管是学习小学知识还是进修博士,只要你是学习前辈已经建立的科学知识,也不管你的学习是多么的努力,即从形式上讲是主动的,但从内容上讲都是被动的,都属于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2页

  主动的主观能动性首要表现为对人类精神的、物质的进步的思考和行动,对人类精神进步的思考和行动主要体现在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的认识和创作;人类物质进步的思考和行动主要体现在追寻未知世界的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数学家、探险家以及突破极限的体育健儿、大国工匠等等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时综合能力的发挥等各种情况。应当注意的是,科学家设定科研项目,努力攻关,从形式上讲是被动的,是客观性对主观性的制约,但从内容上讲是主动的,是人自身主动要求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目的的,是典型的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区别不在于对事情处理的难易程度,也不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在于人的行动的性质。主动的主观能动性对行为者而言,必须包含一种自我“创造”的行为模式;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即使你学习的内容及其复杂,其性质依然是被动的。比如《大国工匠》中谈到的有些焊接工艺,要求极其严格,能够完成学习此工艺的人极少,能操作此工艺完成任务对国家贡献很大,但他的学习的性质还是被动的。只有当他思考如何可以超越、并努力超越师傅的时候,他的主观能动性的性质才能转化为主动的,其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主观能动性问题笔者还将在之二中继续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看法,由于我不熟悉如何在网上发表文章,我现阶段所有发表的文章都是我的好朋友李晓龙代为发表,所有朋友们对文章的看法我都没有能力及时回答,敬请谅解,在此给朋友们说一声对不起。

                                   2021年5月10日

8#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06:43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1-5-11 21:08
1921年5月10日可能是2021年5月10吧?

对的,我检查得不仔细,对不起。但是内容和教科书有极大的区别。教科书强调环境造人和人创造环境是等同的。实际上,自从人类诞生以后,人就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当我把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前提条件写完后,我要交待文章之间的逻辑联系。证明黑格尔的精神创造世界并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我们认可人来源于自然界,就像黑格尔认为,自然是最先的东西那样;但自从人类诞生以后,人类的发展是人类自己来决定的。
7#
发表于 2021-5-12 10:07 | 只看该作者
基本都是围绕马恩思想在展开。。。。
只能说在哲学领域,这些研究都比较窄小,因为意义不大。
马恩在哲学领域也没有多少地位。就像东方哲学里的孔,老,释,在整个哲学领域里,只是做为一个知识点提及,稍有研究一下,仅此而已。

来,砖家总结一下什么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就是人类吃多了。其他动物为什么没有主观能动性?因为他们除了吃住行,没有其他欲望。或非常少。
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需之外,人类为了得到欲望的更多更大满足,开发了一些极其不必要的对世界的再开发。。。。比如核能。。。比如发电。。。比如穿金戴银,比如杀人越货。。。。。这些都是主观能动性造成的。
当然可以把这些东西归入“理想”“梦想”之类的好听的说法。。。。
6#
发表于 2021-5-11 23:14 | 只看该作者
知识点是旧有的,这个自然不会变化太大。少数例证是当前的,虽然不是那么晦涩难懂,但还是没有突破教科书那样的一本正经,个人感觉在阐述风格上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创新。读者若感兴趣,拿一本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来读可能更过瘾些。
5#
发表于 2021-5-11 21:08 | 只看该作者
1921年5月10日可能是2021年5月10吧?
4#
发表于 2021-5-11 21:06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1-5-11 20:55
重温,仿佛回到了学习教科书的时代。

我也是这样的感觉,好像老师就站在面前,我坐在课桌前。
3#
发表于 2021-5-11 21:02 | 只看该作者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⑴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⑵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⑶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
作者论述以上问题人在自然改造过程中从质变到量变过程质的飞跃,也就是主观能动性的性质问题。
2#
发表于 2021-5-11 20:55 | 只看该作者
重温,仿佛回到了学习教科书的时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3:40 , Processed in 0.05200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