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 · 鄂伦春乌力嫩
春归来
碧空白云乌力嫩,鄂伦春族民俗村。
现代撮罗可观赏,原始昂库耐追寻。
师生乐聚叙往事,午宴喜饮品山珍。
浓浓乡愁得慰藉,暖暖情义又升温。
注释:
(1)2009年7月回到第二故乡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1977年始我在这里工作了10年。这首诗描写在当年学生陪同下游览鄂伦春自治旗乌力嫩的情景。
(2)乌力嫩:鄂伦春语。原意是“子孙们”。现代学者称其是鄂伦春“原始部落” 的代名称。是由几个血缘关系、姻缘关系的斜仁柱组成。乌力嫩内实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制度,是个自给自足的生产消费单位,也有本民族学者直接解释为“原始氏族家庭公社”。
(3)鄂伦春:民族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有人把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确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
(4)斜仁柱:又称“撮罗子”或“撮罗昂库”,是鄂伦春族狩猎用的一种圆锥形房子。“撮罗”是“尖”、“昂库”是“窝棚”,“斜仁”是“木杆”,“柱”是“屋子”,把两种名称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在森林里的斜仁柱选址,是在地势较高、阳光能照射到而且水和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处。其盖造方法,是用三五根约碗口粗细,上有枝杈的木杆,相互交合,搭成上聚下开的骨架,然后再用三十根左右木杆搭在骨架之间捆绑固定,在南面(或东面)留出门,即基本成型。木杆搭起的只是“屋架”,外面还要覆盖才能遮风挡雨。按照季节的不同,分别用桦树皮、草帘子和犴、狍等兽皮,做成自上而下一层压一层的围子,绑在木杆上,门帘则夏用草或树条编,冬用狍皮做成。
(5)山珍:这里指羊腿,狍子肉,蕨菜,黄花菜,柳蒿芽,山芹菜、蘑菇、猴头、黑木耳、都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