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皇帝说话不算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10 1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皇帝说话不算数

  在老百姓通常的认识里,皇帝金口玉言,哪能说话不算数?“普通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皇帝当然就可以是随心所欲。但从真实的历史发展中来看,皇帝的权力非常有限。

  从一档学术讲坛栏目,我们知道,宋英宗想给自己的亲生父亲正名,称之为父,也是不可以的。皇后从宫中多拿些珠宝,也是要被批评。原来,英宗继仁宗位,但他并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是从旁枝小宗中过继而来。在言官看来,既然已经过继为仁宗儿子,那就只能尊仁宗为唯一父亲,而他的亲生父亲可以称之为“伯父”,假如不是这样,还要坚称自己原来的父亲,那么,他的皇位继承权就有问题,那么,就会导致整个政局不稳定,整个国家不安定。皇后一事也是如此,虽然贵为皇后,但还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超过规则也是不可以,要被批评,被弹劾,严重了可能还会被废黜。

  皇帝有时真的很无奈,并不是想怎样就怎样。这也就想起有些外国研究者,关于中国历史的两个说法:其一、中国是文人政治,中国的政权实际上被掌握在一群士大夫集团手中。

  我比较认同这个说法,皇帝在好多时候只是个象征,国家决策掌握在宰相等各个行政人员手中,皇帝有任免权力,但有科举制,推荐制,他也不是只凭一人之喜好任意降迁。制度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代形成,也是历史沿革,慢慢发展完备起来。我们看历史上的朝代更换,好似是完全推翻,实际上,下一个朝代,也往往是在批判的继承了上一个朝代。譬如,汉朝代秦,也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不再主张裂土分封。后金入主中原,也不是全盘否定朱明王朝,也在大体制度上清承明制。皇帝靠制度制理国家,而他也并没有在制度之外,他也是受制的一员。

  政治历史沿革过程中,文化积淀与传承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孔孟之道,从春秋战国起,一直到清王朝结束,都一直生命力旺盛。有人喜欢说,统治者借此为思想工具统治万民,反而言之,也就政治这种思想工具有其足够的统治作用,才成为历代不同的统治者不约而同的首先。就拿我们今天来看,孔孟做道,也绝对不是为着某位统治者的私心,他们都是为着整个国家,整体百姓。孔子所说的“仁礼”,孟子所谓“王道”,要“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他甚至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在孔孟的书里已经说的很明白:皇帝只是利己私心,只能被臣民抛弃,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们的观点一直被后世明主惕然为戒,孔子也被后世捧到“至圣先师”的位置,就算是皇帝也要祭拜。这些信条戒律,从私心来看,是为着他们的统治更为长久,从公益来看,即使整个国家社会得以良性发展。

  那么,谁在主导、掌握着文化呢?说到底是一群文化人。中国历史的走向与命运掌握在文化人手中,有道理。

  其二,有研究称,中国的历史号为二十四史,自称二千余年,其实也不过三个阶段:先秦为第一阶段;秦后至清为第二阶段;民国以后为第三阶段。按此说法的理由为:先秦为城邦奴隶小国,秦后为统一的封建制度,民国后为民主制。笔者认为这种分法还是简单粗暴了。

  我们国家封建君主制时间最长,给人的感觉封建制就是君主专权专制,实际上,皇帝专治的权力非常有限,他要假借上天的名义,要顾及圣人礼仪,要考察民心民意,并不是自己可以专断专为。就是在具体的行政范围内,皇帝也不是自己可以擅权,要有宰相负责行政,要有文官御史监督,还有各种礼官史官控制。所以说,在我们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封建专制,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成熟的行政套路,而这个套路好多情况下却是“民主”的。或许说,是一种揉和了诸多民主因素的君主专制。





2#
发表于 2021-6-11 06:23 | 只看该作者
君主专制建立在广义与狭义上的相对论,君主专制是有他一套领导班子,期间的互相制约是可见的,皇帝进行决策首先考虑的是不是利于他的国家,皇帝对民与君的关系早就有认知。民为水,君为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何待民,一个好的君主心里是有杆秤衡量利弊的。
3#
发表于 2021-6-11 08:17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清朝在管理层面几乎原封不动的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明朝皇帝似乎不太管事,清朝皇帝累得要死,前者基于法制,后者侧重人制。但两个王朝半斤八两。制度的惯性往往束缚了社会管理的创新,然后国家被旧制度窒息。
4#
发表于 2021-6-11 22:53 | 只看该作者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是北宋枢密使文彦博提出的。但是“中国的政权实际上被掌握在一群士大夫集团手中”,这话绝对了。两千年的王朝史,各个集团争权夺利,皇帝与官僚集团,甚至与外戚、宦官集团的势力此消彼长才是常态。
皇帝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表象。其实还是宋朝皇帝说的直白,皇帝的统治实质还是“外儒内法”——让臣民尊儒,是看中了儒术的忠君思想,而皇帝内心还是向往法家的口衔天宪、朕即法律。看看提出“民贵君轻”的孟夫子的神像,历史上有多少次被皇帝从庙宇中拖出去砸烂就知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0:18 , Processed in 0.06579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