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8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东坡书信之——冰释前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13 11: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然野 于 2021-6-13 11:28 编辑

           

                              
          
               
    熙宁十年,在位十年的神宗皇帝改年号为元丰。(1078年)这其中的蕴意当然是图个吉利祈福上苍江山永远,不变的是皇帝还是那个皇帝。

    元丰二年(1080)某天,神宗皇帝的案头摆着御史台呈上来的奏折,内容是被收监的原湖州太守苏轼写给其弟苏辙的两首诗,经审查不犯忌,也就是苏轼忏悔并安排自己后事的家书。当神宗御览到“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时不觉心动,这苏轼还算明白,称自己英明万物欣欣向荣,而他却愚昧无明自蹈死地。啧啧,这检讨还算深刻。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看来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哀,恃才自傲的苏轼这次算是低头求饶了,读到这里神宗不觉黯然。这些时日朝廷上下真是热闹,围绕着判决苏轼生死的问题争得不亦乐乎。然,朱笔一挥人头落地。神宗想起了太祖“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想起了先朝名臣范仲淹“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的名言心中充满了踌躇。这苏轼才华横溢名冠当朝,就连太皇太后曹奶奶也发话了“不过写了几首诗,不足以致死。他还可能受到别人鼓动,我都病成这样了希望不再发生冤屈,以免伤中和之气。”

    最出乎神宗预料的是,与苏诗政见不合的下野宰相王安石此时也专门派人送来了书信,大声疾呼:“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好你个王安石,成也萧何败萧何,罢罢!都做好人,难道我这皇帝就不惜才么?!就贬他为黄州团练副使,做个不参与公事的小官罢了,惩处一下以观后效。

    不能不说关键时刻王安石的信起到了很大作用。

    往前追溯,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这个官可谓豪横,付宰相级,只对皇帝负责。次年,(1070年),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集北宋朝廷最高权力“中书省、门下省”为一身的大官,负责处理日常国务,“平章事”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堂堂宰相。

    究其原因,就是神宗皇帝看准并欣赏王安石的变法之道,有哪个皇帝不希望国富民强青史留名呢。为此还成立了专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一等众官员四十多人负责新法颁布及推行,至此,一场变法与守旧的两派之争拉开了大幕。

    要说这王安石最初与先生的父亲苏洵之间有些缝隙,文路策论相左导致了文人相轻。苏洵以华彩文章入朝为官并未得到王安石的认同,这苏洵老先生也够倔,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众官员都前去吊唁而他未去。同时还写了《辨奸论》暗讽王安石,这都加大了相互之间的裂痕。这就发生了苏洵去世后先生扶柩回乡安葬过程中,被王安石等诬陷夹带私盐一事。虽然事后澄清属子虚乌有,但给先生的名誉造成了很大伤害。

    先生刚刚经历了丧妻、丧父之痛,回朝后正赶上如火如荼的变法之道。先生尊崇的朝中元老和亲朋好友,几乎都站在旧党一边。发发牢骚讲些微词,这都被王安石所不忍。胳膊拧不过大腿,于是先生自请外放,还好,幸运地去水乡杭州做了通判。

    这以后先生先后到密州、徐州、湖州为官。亲近百姓政绩显著,纵情山水广交朋友,文学造诣突飞猛进,词开一代豪迈之风,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这期间,先生观察朝廷局势,变法派一直掌控着大局。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变法遭受抨击,又因儿子早亡辞去宰相在南京隐居,但大方向没有改变。调来调去先生一直在基层,这才有了到湖州任上写谢表发牢骚被人抓住小辫子的“乌台诗案。”

    元丰八年(1085),神宗崩,年幼的哲宗登位,支持旧党的高太后垂帘听政,改朝换代年号元祐。

    经历四年多的黄州炼狱生活先生终于被启用了。在赴任的路上先生绕道南京专门去拜访王安石,感谢这位忘年领导在关键时刻的直言相救。这次他们相处了一月有余,同游钟山诗酒唱和,说禅讲佛谈天说地,两位昔日的政敌今日的朋友,冰释前嫌相逢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作诗言:“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你不如就在金陵买几亩薄田,我们相邻而居,在山水之间忘掉凡尘俗念。先生十分感动,作了和诗:“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次荆公韵》先生这话迟了十年,当年要是我们懂得这些,哪有后来的事啊!

    先生还当面感谢王安石对秦观的抬举。那位“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的学生秦观,因写了一篇《黄楼赋》被先生称之为“有屈、宋之才。”(屈原、宋玉)正因如此,先生不计前嫌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写了一封长信向王安石极力推荐秦观:“行义修饬,才敏过人,有志于忠义”,“博综史传,通晓佛书,讲习医药,明练法律”。先生深知王安石的影响力巨大,只要他在公开场合夸赞秦观几句,世人就会重视秦观的才华和品德。

    史料载,先生一生只给王安石写过两封信,这是其中的一封。

    王安石后来以“亦以谓清新妩丽,鲍谢似之”(鲍照、谢灵运)高度评价秦观的文字,可谓给足了先生面子。秦观于元丰八年(1085)考中进士,这与王安石的欣赏和鼓励有很大的关系。

    王安石在送走了先生以后对人长叹:“不知道几百年才有这样的人物!”

    先生回朝后不久,王安石去世,先生在起草赠太傅敕中评价:“瑰玮之文,足矣藻饰万物,卓绝万物,足以风动四方。”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地位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王安石的谥号是“文”,而先生的谥号是“文忠”,他们都是彪炳史册的人物,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岁月荏苒斯人已去,千古风流人物已成千古历史……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6-13 15:13 | 只看该作者
" 王安石在送走了先生以后对人长叹:“不知道几百年才有这样的人物!”

_——没有王安石妒贤嫉能对苏轼的迫害,也就没有乌台诗案。
苏轼的一生真是奇迹
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3 17: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然野 于 2021-6-14 10:13 编辑

    感谢您的阅评,呈上敬意,端午安康!
4#
发表于 2021-6-15 08:36 | 只看该作者
“瑰玮之文,足矣藻饰万物,卓绝万物,足以风动四方。” 这是苏轼眼中的王安石;““不知道几百年才有这样的人物!””这是王安石眼中的苏轼。交织在两个身上的可真谓“相亲相爱相恨相杀”,而最终一笑泯恩仇,都抛开小我见大我,也就更见智慧、眼界、宽容在他们身上闪着光芒。

5#
 楼主| 发表于 2021-6-16 11:26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21-6-15 08:36
“瑰玮之文,足矣藻饰万物,卓绝万物,足以风动四方。” 这是苏轼眼中的王安石;““不知道几百年才有这样 ...

     躬谢艾桃版主的阅评,问好,致意!
6#
发表于 2021-7-18 17:25 | 只看该作者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7:43 , Processed in 0.07403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