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88|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帮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7-8 0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21-7-8 17:03 编辑

    青衫,最困难的时刻,也许就是拐点的开始。


  ——题记

  帮工在我们那里被称为寻人。不知道是不是“寻”这个字,印象中发xin(二声)的音。帮工是义务的,不给钱,只管饭。小时候曾被大人派去帮工,对此自己很少抵触,甚至觉得比在自己家干活强,因为主家热情招待,有好吃好喝。


  作为一名亲历者,我从帮工这件事中体会到了朴素的人情世故。那时,村里没有建筑队,一家一户无法完成修房盖屋这样的大工程,必须请人帮忙。帮人就是帮己,谁家也没挂着免事牌。这属于老百姓的处世哲学。


  在老百姓眼里,工夫不搭钱,力气使完了还会有;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别人有事不帮,良心上过不去;退一步说,这也是为自己以后铺路,用母亲的话说,不能先渴了先掘井。于是,作为小孩子的我时有被母亲派去帮工,以备将来家里口渴所需。


  按照以往的叙述习惯,我会把帮工经历细致描述,时间、地点、人物,盖房子的场景、干活的感受、吃饭的感觉等等,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感悟什么的,以期完成一种表达和记录。


  可惜,时间久了,那些场景细节变得有些模糊,比如自己去给发祥大爷家帮工,只记得盖房子的大体位置,记不清具体细节了,也不清楚到底有哪些人参与了帮工,以及其间发生的足以让人记住的事。如果照实记录,会造成文本意义上的模糊和表面,影响叙述的真实生动,除非像写小说那样,在生活真实的原则基础上给予合理想象。可是,即使有了那些细节又能怎样呢?这种文本呈现犹如人造景观,远不如一块旧瓦残片来得更有质感。


  以佛学观点来看,凡事皆有缘起,帮工这件事的出现和消失符合聚生散灭规律。自然,这里所谓消失并非完全绝迹,是说相对于过去,现在越来越少了,几近消失。作为曾经的参与者,自己隐隐感受到了失落。


  作为贪念的表现之一,世人奢望曾经的美好能够不朽。在曾经的帮工中,自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美好,比如那种朴素的人情世故,现在这种美好消失不再,像是原本正常运转的车子由于齿轮故障而卡顿,失落是自然的。


  或许会说,所谓美好并非真实,人因为怀旧,而对某些原本普通的事蒙上美好的面纱。问题是,帮工这件事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事件一起,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画像,若论怀旧,为什么在诸多元素之中唯独它凸显出来。想必在它身上,必然存在某种因素,让人怀念。像一枚种子,一直在着,期待一种唤醒。


  前面提到,之所以请人帮工,是因为村里没有建筑队。这是一个问题,你可以从当时的国家形势和农村生产力落后找出答案。或者,可以从后来有了建筑队,通过前后对比找出原因。你会发现,原本一个简单的事件其实一点也不简单,作为一种表象,它和其他类似事件一起,被嵌入时代轨道,通过某种范畴,被建构成社会事实。


  帮工像一个拼图的卡片,与其他卡片一起,拼成一幅图景,对此,你可以归纳出一个主题,比如改革开放前,或是乡村生活的变迁,等等。同样,帮工参与其间的这幅图景也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图景一起,通过范畴,被建构成更宽阔的社会事实。


  抛开这些图景,独立的叙述某件事相对是难的,或者是,很容易浮于表面,看似细节良多,其实缺乏质感。之所以缺乏质感,是因为在读者的阅读经验面前,这种止于表面的简单叙述无法对读者形成冲击,或者是,难以给出必要的营养。


  自然,任何叙述都不可能像学术研究那样穷究其理,可是,这并不妨碍你基于某个事件的感受和思考,最终归于放心而已。


  比如帮工这件事,你可以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达成于心的安放——是你的心,而非别人的。这是一种选择,却不是唯一。自己也曾试过,未果,一个明显感觉是,无论是置身其内感受还是置身其外思考,都难以真正进入,于心的安放也难以达成。


  一件事能够被记住,自然有其原因,即使这种记住有些模糊。从时间层面上来说,现在是过去的镜子,或者相反。帮工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历史,不是一两句话能够廓清的,用老百姓的话来说,那时候没办法……没办法三个字涵盖了人们的无奈和隐忍。生而为农民,无法选择。根深蒂固的农民规定性,他们无法打破。无他,认命就是了。在这种认命的生存哲学面前,帮工这件事显得微不足道。


  现在哪里还有白帮忙的?过去那种用一餐饭来支付的劳动现在基本消失了,代之以有偿劳动,没有了人情。一种简单的逻辑是,耽误一天少挣多少钱?那句时间就是金钱的豪言壮语终于不被城里人独享,成为普遍写实,遍布乡村角落。


  作为社会拼图的一部分,城乡差别无疑是宏大的,影响深远。在这种影响中,帮工的从有到无显得无足轻重,像一粒小小泥丸,被时代洪流裹挟向前。在这种影响下,村子里少了闲玩儿的人,多了务工的人,连六七十岁的农村妇女都加入到打工的行列,拔一天蒜多少钱,挖一天土豆多少钱,织一天手套多少钱,等等。无形之中,人被价值化了,这像是一种进步,也隐藏着一种深深的悲哀。


  有一次回老家,在路口碰到打短工回家的伯母,七十多岁了,骑着电三轮车,人精瘦精瘦的,直直坐在车子上,一副很有力量的样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7-8 09:18 | 只看该作者
字号还是太小,请青衫子重新编辑!
3#
发表于 2021-7-8 10:56 | 只看该作者
帮工现象很普遍。我们这地方叫“变工”。
同意文中“没办法”的说法。其实就是无奈。
一家一户的能力相当有限,大的工程必须依靠众人之力,这就出现了帮工或“变工”现象。这是基于人情社会的合作方式,其中包含着许多的不平等、不对等,但在人情社会中,一切不平等不对等都由人情消化。人呗束缚在人情纠葛中,生产力很难发展,生产效率很难保证。其实也是一种内卷化的反复耗损。劳动密集型社会必然要走这条漫长的路。只有在技术密集型社会完全形成以后,商业化社会才会到来。不妨做个简单讨论,。人情社会的低效性和商业社会的高效性,哪个更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答案应该是商业社会。当一切交易都进入市场,公平才能实现,平等才能获得。相比之下,互欠人情的社会所有的人都活得很累。稳定的,生产形式单一的农业社会才有可能出现这种低效形式。
欣赏新作,即颂夏琪!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21-7-8 13:48 | 只看该作者
帮工,现在还是有的。有时叫义工,不过没有帮工这样准时和及时。
5#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7:04 | 只看该作者
李兴文 发表于 2021-7-8 09:18
字号还是太小,请青衫子重新编辑!

之前编辑不了,后来终于会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7:09 | 只看该作者
李兴文 发表于 2021-7-8 10:56
帮工现象很普遍。我们这地方叫“变工”。
同意文中“没办法”的说法。其实就是无奈。
一家一户的能力相当 ...

乡村社会自有一套传统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埋藏在粗粝的行为表象之下,默默起着作用,这些特点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有系统论述。在写这篇字中,隐约有一种感觉,即在帮工这件事中也隐藏着一种规则,形成一种无形约束,像是一种道德约束,用老百姓的说法,看看你的为人怎么样,名声怎么样,为人不行,别人不喜欢去帮你,为人好,帮的人就多,像是那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像是一种通行于乡村的另类的社会信用,需要每个人好好维护。否则,当被人定位为没论头时,就有些堕落了。谢谢精心读评鼓励。夏安。
7#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7:10 | 只看该作者
洛雨漁舟妙玉桌 发表于 2021-7-8 13:48
帮工,现在还是有的。有时叫义工,不过没有帮工这样准时和及时。

谢谢读评鼓励。夏安。                           
8#
发表于 2021-7-8 21: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岩之春 于 2021-7-8 21:19 编辑

小时候我们村盖房子、婚丧嫁娶等大事都是全村人一起出力帮忙,是从老辈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规矩,是适合农村现实状况的。但这种情况,也在发生悄悄变化,因为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钱可以办到过去需要帮工才能办到的许多大事。钱的威力越来越明显了。
9#
发表于 2021-7-9 00:32 | 只看该作者
帮工好像哪里都有啊,其实帮人就是帮己,这哥有点像互助组,却是最是具有人情味的一种互相帮助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09:49 | 只看该作者
岩之春 发表于 2021-7-8 21:18
小时候我们村盖房子、婚丧嫁娶等大事都是全村人一起出力帮忙,是从老辈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规矩,是适合农村 ...

是,好多事都用钱来衡量了,钱管用了,人情淡了。谢谢读评鼓励。夏安。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09:50 | 只看该作者
姚玉凤 发表于 2021-7-9 00:32
帮工好像哪里都有啊,其实帮人就是帮己,这哥有点像互助组,却是最是具有人情味的一种互相帮助

是,最喜欢这种人情味儿,没了人情味儿,钱再多又能怎样呢。谢谢读评鼓励。夏安。
12#
发表于 2021-7-9 11:06 | 只看该作者
夹叙夹议的文字,总是藏匿着太多令人动容的深思。很耐读耐品的文字,拜读
13#
发表于 2021-7-9 14:43 | 只看该作者
“无形之中,人被价值化了,这像是一种进步,也隐藏着一种深深的悲哀。”

——国人除了钱,已经就要什么也不认识了
14#
发表于 2021-7-9 15:54 | 只看该作者
看似简单的一种劳动行为,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在农耕年代,街坊四邻相互帮忙不够就是一顿饭的事情,而现在,一切都被相应的价值行为所代替,这其实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6:37 | 只看该作者
夏日荷风 发表于 2021-7-9 11:06
夹叙夹议的文字,总是藏匿着太多令人动容的深思。很耐读耐品的文字,拜读

说起夹叙夹议,之前有位作者说,她喜欢读纯散文,这让我产生反思,自己写的还算散文吗?谢谢读评鼓励。夏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8:04 , Processed in 0.05962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