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1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佛儒道漫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7-21 1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儒道漫谈
        宇宙的宏观无限,苍穹深远,难以企及。生命的精彩纷呈,似乎永恒,又似乎转瞬之间。作为个体的人,探寻生命的本源又渴望轮回的开始。当我们面对茫茫太空,面对人世红尘的时候,个人的努力,又能做出什么?改变什么呢?

        恩恩怨怨,纷纷扰扰,争权夺利,你死我活。当我们遇到困难,难以逾越之时,心里就会默念一句,阿弥陀佛。祈求得到佛的保佑,从而度过难关。当一帆风顺,前途光明之时还会再念一句,阿弥陀佛。希望好的运气伴随自己,幸福源源不断地涌来。可有谁问过,我们所求的佛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信佛,拜佛?而信佛,拜佛到底有没有用?

        要探讨这些问题首先就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是什么?人有什么?或者具备什么样条件才配叫人?

        说到人不必多言,自己就是。但人有什么,这倒有点复杂。看得见的有身体发肤,眼耳鼻舌;看不见的有七情六欲,痴心妄想;思想意识有见异思迁,心灰意冷;生活经历有高兴痛苦,福祸生死。有具体的东西,也有捉摸不透的心理。芸芸众生各个相同,又各不相同。不过有一点难能可贵,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结构都是一样的,研究了自己也就等于研究了别人。

        首先从佛法所阐述的理论说起。佛说人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尽管拿眼睛来看,有大小,有美丑,有奇形怪状。但这些差别只存在于视觉,其内在功能是完全相同的。不管他大也好,小也好,美也好,丑也好,其眼耳鼻舌身意对于外界的感知是一模一样的。这也是物体的本性,不会因为你长得好看,你所看到的东西就好看,你长得难看,你所看到的东西就难看。物体是什么就是什么,甚至连我们的眼角膜也像标准件一样,可以互换。只要条件允许,我们身上的很多器官都是如此。

        这是正常人所具备的东西,身体发肤,五脏六腑,佛称之为六根。可人有六根,物有六尘,六尘传递给六根,进入思想又多了六识。相同的六尘,相同的六根,那么思想感应到的六识也应该相同。理论判断似乎可以,其实未必。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展现给每个人的形相是一样的。但人有心,心有所想,所想形成意识,意识千差万别。这就是佛所说的五蕴世界受想行识,即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佛用色(形相)作比喻,“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形相等于空间,空间同于形相。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存在于无形,形成于虚幻。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虚虚幻幻,真真假假。可是佛所描绘的虚虚幻幻,真真假假指的又是什么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明白什么是色?即什么是形相?说的通俗一些,形相就是我们眼睛所看见的大千世界。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有意识的,无意识的。佛在《金刚波若波罗蜜经》里所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即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整个现实世界。比如一只鸟,一棵树,一座山,一条河;比如白天的太阳,晚上的月亮,脚下的地球,头上的天空。这就是色相,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六尘世界。可是,人除了视觉看见以外,还有六识所触觉到的东西。比如空气,比如风,比如冷,比如热,比如酸甜苦辣,比如悲欢离合。这些都是色相以及色相以内受想行识所感应到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包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觉到的、幻想到的整个世界。可是,相同的五蕴传递给六根,相同的六根传递给六识,相同的六识所感应到的,却是形相相同,受想各异。

        正因为如此纷扰,佛才会说五蕴皆空,诸法空相。那么佛所说的空相又是什么?是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空间世界吗?当然不是。佛所描述的“空”,是超乎“色相”现实的境界。《大乘义章》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那是一个连空气都没有的空,空的不存在任何物质。没有意识,没有形态,没有感觉,“无物,无我”,一个连我都不存在的超乎现实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那个不存在任何物质,没有意识形态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世界才会有这样的条件?什么样的空间才具备佛所说的那个空呢?那只能是真空了。空空如也,也只有空空如也的真空世界才符合佛的境界。

        这一点佛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所言极是。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世界,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世界。是“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的世界。没有因果,没有轮回,空空如也,一无所有。“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也只有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感觉触觉味觉,六根六尘六识,都无法触及到。无法触及到,也就没有色的存在。没有色的存在,也就没有什么情和欲望。没有情和欲望,也就没有什么妄想。没有妄想,也就没有什么行为。没有行为,也就没有什么能左右心灵。没有什么能左右心灵,也就没有什么明白和不明白。没有明白和不明白,也就没有什么是非恩怨爱恨情仇。没有是非恩怨爱恨情仇,也就没有什么苦痛,烦恼,忧郁,担心。没有苦痛,烦恼,忧郁,担心,也就没有什么得到与失去。没有得到与失去,也就没有视觉所能看到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嗅觉所能闻到的,味觉所能品尝到的,触觉所能接触到的,感觉所能感应到的,幻觉所能想象到的一切尘缘物质。没有了一切尘缘物质,那就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那就只剩下超然了。

        到达这样的境界,有了这样的认识,就是佛所说的“如来者,亦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六根清净,心无挂碍。心无挂碍,也就没有阻碍。没有阻碍,也就没有爱。没有爱,也就没有怨。没有怨,也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也就没有是是非非斤斤计较。没有是是非非斤斤计较,也就没有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以致超然脱俗,就是佛所说的清净寂灭,四大皆空。佛用了一个美好的词,“究竟涅槃”。当然,佛所说的涅槃也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涅槃。它是真空中的涅槃,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放开一切,究竟涅槃。只有放开一切,才能忘掉苦痛,烦恼,忧郁,伤心。忘掉苦痛,烦恼,忧郁,伤心,才能到达波若的彼岸,才能去往佛国世界,永生极乐。

        在这里,佛给人开辟了两个极端。一是看开,放下。明白这个世界,一切有生物质,有生就有死,又开始就有结束。正所谓轻轻的来,轻轻的去,不留一丝痕迹。但是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极端和消极,叫你不必去争,不必去奋斗,和尘缘一刀两断。佛认为四大皆空,到最后缘起缘灭,万事万物终将化为灰烬,人的一切努力只不过是徒劳无功而已。但是我们要深解这层意思,就要弄清佛的出发点。佛是把人放在宇宙中,跟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大千世界相提并论。佛认为大千世界尚且如此,作为一个人,生命的个体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胳膊拗不过大腿,想想还是算了吧。所以佛认为一切皆空,生死有命,烦恼皆是自找的。但同时我们要明白,佛所认知的世界,是要比我们凡人更深刻,更彻底。只是佛没有看清楚物质的本源,佛只看见了尘埃世界缘起缘灭,生生死死。说到底只是事物的表面,尘相因缘罢了。但在佛所生活的时代,想具体地了解物体的属性,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几千年前,人类的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要做出科学分析根本不可能。然而就是佛所看到的这些表面现象来说,已经比我们凡人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这是佛的伟大,佛的光辉,也是我们信仰崇拜的理由。可是佛有一点确实搞糊涂了,我们是人,人生在世为什么?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先回到刚才第一个问题上去,就是佛所说的看开,放下。这也是佛法的根本理论之一,脱世。即清净寂灭,脱离红尘,从而脱离苦海,了无牵挂。这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论语》和《道德经》所提倡的要求恰恰相反。不管是《论语》还是《道德经》,讲的都是入世,要求融入社会,把自己变成社会的一份子。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本质上水火不容。前边佛法所说,人有感觉触觉味觉,从而有六根六尘六识,所以接受到的东西就有所不同。有了酸甜苦辣,就有了想法,有了悲欢离合,就有了仇恨。有的人吃了苦,就想要甜的;有的人有了烦恼,就想要快乐。而且,你有了,我却没有,这就又有了嫉妒。有了嫉妒,就有了争斗。有了争斗,就开始纷纷扰扰斤斤计较了。但我们又说过,《论语》和《道德经》要求入世,可入世的条件却是要从自身的思想开始。有了思想,才能去学习,有了学习,才能掌握知识,掌握了知识,才能具备一定的技能,有了一定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同时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自己又有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两者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做起事来才可以游刃有余。

        但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人一旦有了思想,心里就有了目的。有了目的,也就有了达到目的的野心和手段。有入世的想做官,他得到了。有入世的也想做官,他却没有得到。得到的,他觉得《论语》好,是《论语》教会了他为人处世的道理,具备了闻达于天下的技能。而没有得到的,却恨《论语》,觉得胡说八道,损人利己。他恨的牙根痒痒却无能为力,无能无力了,所以他想放弃。可放弃之前,他为了入世所遭受的苦,苦不堪言的苦,痛不欲生的苦,死去活来的苦。这些苦还在源源不断地没完没了地折磨着他。把他夹在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腥风血雨,你死我活之中。这就让他看够了,烦透了,争来拼去觉得实在没意思,于是终于看破红尘,大彻大悟。即使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人还不是一死?倒不如六根清净,脱离凡尘,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在涅槃重生的世界里寻求另一种解脱。

        这里要说一说人类的一个习惯。人人都有一颗逃避心,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就是这个意思。眼不见,心不烦,得不到了,我就躲得远远的。这也是佛法潜在的消极。佛门为什么总是建在深山老林里,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便是逃避的证据。仿佛只有在那里才能与世隔绝,和俗世凡尘一刀两断。其结果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寻求那个所谓的真空世界和极乐净土。但是那个世界真的存在吗?真的有那样一个世界,能让人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吗?我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所以大家才去做,因为虚无,所以大家才去幻想。佛法所说的真空世界,只存在于意念之中,是幻想虚化出来的,现实世界里根本没有。假如有的话,我们直接去找不就行了,何必费那么大的周折。拜佛求经几千年了,烧了多少香,磕了多少头,又有谁真正得到过?也许正是因为得不到,才是我们千年修行的原因。虚幻于心里,寄托于来世,才能平心静气,修身养性。然而佛家的修身养性又不同于儒家和道家。佛家讲究自我超度,修来世,度苦厄。道家讲究自我完美,重今生,得道升仙。而儒家讲究修德修行修仁义,注重品行,开创功业,入世随流,舍己为人。这也是儒家所倡导的圣人君子,在当今社会里,我们叫他人民公仆。

        我觉得儒家思想在这方面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现实的意义。这种思想优于佛家,也优于道家。而且站的正,走得直。举一个例子,如果把儒家思想拿出来,去招摇撞骗,去哄人。能行吗?我们把孔子的理论拿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说乎。”然后拿去骗人,可骗谁呢?怎么骗?但是佛家跟道家里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当然,这里的道跟老子的道是有区别的。也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佛家,道家,所有的僧人,道士,都在弄虚作假,招摇撞骗。我只是说佛家跟道家里的有些东西,被有些心术不正的人拿出来满足私欲。因为他抓住了人共有的一个心理,逃避心。想摆脱烦恼,想脱离苦海,想忘掉不幸,从而被其控制利用。儒家虽然没有教你这些,但儒家却教你如何处理烦恼,迎难而上去解决它。仁义礼智信,是知识也是修行,学会了,才能具备入世的技能。温良恭俭让,是人品也是德行,掌握了,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包括为人处世,包括为民请命,包括舍生忘死。就这一点来说,儒家的理论算是伟大的,甚至可以光照千秋了。

        还有《道德经》,其实也是教你入世做人,教你适应社会。因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只要你生在这个世界上,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不管你家财万贯,也不管你一贫如洗,你都离不开它。不但离不开,你还得去适应它。因为人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长在身上的嘴,这是活人的软肋,也是活的生物的短处。是人就要吃东西,想活下去就得消化食物。假如我们生下来不吃不喝,不怕冷也不怕热,像一块石头,你说还会有什么欲望?还会有什么要求?都已经是石头了,还要那些争权夺利的心思有什么用?你不需要,也就没有念想,没有念想,也就没有欲望,没有欲望,也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也就没有痛苦,没有痛苦你就会对一切无动于衷。但这可能吗?作为人,作为活的生物,这是永远不可能的事。只要你活着,就得要吃要喝。要吃要喝,就有欲望,有了欲望,就想活得像模像样,把自己活成一个人。活成一个人就有六根,有六根就有六尘,有六尘就有六识,有六识就有色声香味触法,有色声香味触法,你就能感觉到这个世界。既然能感觉到这个世界,你就又有了想法,有了目的,有了野心。想着去得到,想着去争抢,想吃好的,想穿好的,想享受一切。

        但人是有差别的。有智力差别,有出身差别,有贫富差别,所以得到的东西,就有天壤之别。有了天壤之别,从而就产生嫉妒,产生嫉妒,从而就产生矛盾,产生矛盾,从而就产生仇恨,产生仇恨,从而痛苦不堪。痛苦不堪又得不到,所以只好四大皆空,“度一切苦厄”,自己替自己解脱。所以任何宗教,严格意义上说,除党派集会以外的任何宗教,可以给它下一个结论,那就是“解脱说”。是完全的自我解脱,抛弃这个世界,抛弃这个社会,抛弃人所享有的一切。在自我的孤独里,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中,用空虚度空虚,用寂灭化寂灭。也许有意义,也许毫无意义。

        然而人并不完美,包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更不完美。不完美的人生活在更不完美的世界里,所以才想着去追求完美,这也许正是佛法存在的原因。想想当年的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他也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乔达摩·悉达多,不但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而且还是一位王子。打个比方,假如他在顿悟之前学习了《论语》,学习了《论语》之后,选择入世,那么又会是怎样一个情况呢?几千年前佛的时代,是刚刚脱离蛮荒,社会民不聊生,生活没有着落,人们痛苦不堪。如果佛学习了《论语》的知识,掌握了丰富的技能,从而选择治理自己的国家,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生活衣食无忧。可想而知,对于活生生的人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极乐世界,不愁吃,不愁穿,盛世太平。这也是当今社会,人们终生奋斗的目标。但佛却选择了另一条路,甚至因为悲天悯人有几次差点自杀。佛觉得他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改变不了这个现实,也可能是自己真的没有能力,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美满幸福。佛放弃了现实世界,只想寻求精神解脱,幻想有一个能够涅槃的极乐世界,哪怕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哪怕只存在于精神的意念里,也要去求得暂时的安宁。这真是消极的大了去了。但同时我们也要理解,也许佛的这一想法正适合他所生活的时代。物质匮乏,食物短缺,从而导致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多灾多难。所以佛不求于现实,只求于精神,寄托来世可能更有希望唤起人的生存欲望。所以佛的理论一出,一呼百应。现实的世界里没有,那就寄托于来世,祈求有一个虚幻的未来世界,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还没有生死,永生极乐,这是多好的事啊!

        假如把现在的社会轮回到佛生活的时代,我相信佛法是流行不起来的。因为没有肉吃,所以才吃素,因为得不到,所以才幻想。受苦受难是因为贫穷,如果什么都有,物质丰富,生活幸福,有谁愿意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做到清心寡欲,坐怀而不乱呢?说到这里,又不得不佩服佛的伟大了。佛的确是一个不愁吃不愁穿的人,而且贵为王子。也正是因为他贵为王子,在放弃了所拥有的一切荣华富贵以后,才会有那么多的崇拜者,追随者,随他而去。从此宣扬佛法,让佛法深入人心。声明一点,这里所说的佛,跟现在的佛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有些事不能深究,大白于天下的东西都不是东西。不过可喜的是,佛的救苦救难还在继续,我们也只能阿弥陀佛了。就像木鱼声还那么好听,那也只能自己去体会了。

        说到这里,佛也有积极的东西应该赞赏。发慈悲,行善心,普渡众生。积今生的德,还来世的愿,修永生的缘。佛在这一点是光明正大无与伦比的,没有私心杂念,一心向善,甚至连《论语》和《道德经》也比之不及。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佛的身上,从而也要求自己像佛一样,舍身忘死,普渡众生。这是最美好的心愿,布施天下,舍身取义,仅这一点,也是佛法能够发扬光大,千古流传的原因。

        就像色声香味触法所能感受到的世界一样,我们这个世界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东西,酸甜苦辣,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寂寞忧愁。什么都要有,有了这些东西,这个世界才配得上是大千世界,才配得上是花花世界。配得上是花花世界了,我们才值得在这里生存,才值得把七情六欲淋漓尽致地奉献出来。所以说,有好的就有坏的,有幸福就有痛苦,形形色色都要有,这才叫世界,这才叫人生。有了这样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我们才会有比较,才会有选择。有了比较,有了选择,才会知道什么是取舍?什么是难得?什么是珍惜?什么是放弃?知道这些以后,我们就会知道自己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自己又该怎样去面对,怎样去生存?

        走正路,行仁义,盼功名,得富贵。人人都希望幸运降临,福气伴随一生。但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经历不同,活法各异。有的人适合做这个,有的人擅长做那个,有的人活得幸福,有的人活得悲苦,有的人一定要入世,有的人却千方百计脱离红尘。先哲不是有很多隐者,抛弃恩怨,返璞归真,把自己活到自然里去。人能活出自己,倒也是一种胜利。与众不同的人,不但要有个性,还要有志气。大唐盛世,有人入世,达到顶峰,有人学法,变成活佛。这是时势造就,也是个人能力所致。同样一件事,人为者可能有很多,可出类拔萃的也就那么几个。但余众也并非都是碌碌无为之辈,现实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条件限制,限制他没有走到辉煌的那一步。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小看,因为这个世界就是由无数个任何人组成,少了其中任何一个人的努力,今天的世界,也许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假如没有《论语》,没有三从四德,没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没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可能还生活在蛮荒的时代里,不懂规矩,没有标准。假如没有《道德经》,就不会懂得如何取舍?如何化腐朽为神奇?上善若水,无为而治,浅显的道理,深邃的意义。天地轮回之中,人应该怎样去把握自己的命运?生生死死之间,人应该怎样从一个简单的生命变成一个伟大的人,从而活得真实具体,活成千古传奇。假如没有佛法,没有释迦牟尼,没有认识到六根所波若到的五蕴世界。那么我们人类依然在浑浑噩噩之中,没有约束,没有规范,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是美是丑?感觉不到因果,体会不出轮回。那么我们也就没有羞耻,没有亏欠,没有问心无愧。没有了这些,我们也根本不需要修身养性,不需要去学习《论语》和《道德经》,更不需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真要是那样的话我们还叫人吗?就是叫人又有什么意义?说到这里,我认为凡是世上存在的东西,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们追求理想的精神源泉。

        这就是佛儒道在中国相互共存三足鼎立的原因。有种子,就要有土壤,有真理就要有支持他的民众,人心向善,谁都希望美好。不管是《论语》也好,《道德经》也好,还是佛法也好,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叫我们人人都好,想得好,做得好,行得好,活得好。疼痛的时候能自我疗伤,烦恼的时候能自我解脱,错误的时候能自我悔过,当最后直面生死的时候,又能做到大无畏,大智慧。“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法在这一点上,在度化人的心灵上,真的是做到了极致。因为我们凡人不可能到达那样的境界,所以我们凡人才会一再地要求自己,净化自己。等净化了自己,也就等于净化了这个世界,我想佛的伟大光辉就在这里,无可替代。

        以前我们幻想的,现在还在幻想,以前我们祝愿的,现在还在祝愿。我想这个世界只要有人存在,这种幻想和祝愿将源远流长,永恒不衰。




2#
发表于 2021-7-21 18:42 | 只看该作者
抢沙发,欣赏老师新作,下午好!
3#
发表于 2021-7-22 01:09 | 只看该作者
我对此少有涉及,所以无法可说,还是多多向你学习吧
4#
发表于 2021-7-22 09:08 | 只看该作者
这样洋洋洒洒,看起来很有研究。只是个人了解不多,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提倡百花齐放,各类文字,各种题材的文章,开阔视野。
5#
发表于 2021-7-22 09:32 | 只看该作者
“其眼耳鼻舌身意对于外界的感知是一模一样的。”应该不会一模一样,否则,就没有个体性。特别是意,这在写字过程中就能有所体现,比如组织采风,不同作者感受会有不同,文字呈现也有不同。
6#
发表于 2021-7-22 09:40 | 只看该作者
空应该不是什么也没有,是说缘起性空,世界万物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7#
发表于 2021-7-22 09:45 | 只看该作者
佛是指觉悟,并非脱离现实的真空,以禅宗观点,人人皆有佛性,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还未觉悟的佛。觉悟,得智慧,智慧从烦恼中修来,从尘世来,没有烦恼便没有觉悟,佛便缺乏存在的根基。
8#
发表于 2021-7-22 09:47 | 只看该作者
“所以任何宗教,严格意义上说,除党派集会以外的任何宗教,可以给它下一个结论,那就是“解脱说”。是完全的自我解脱,抛弃这个世界,抛弃这个社会,抛弃人所享有的一切”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9#
发表于 2021-7-22 09: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于佛儒道的融合,这是我们几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底蕴。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文化都有研究,令人敬佩。欣赏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7-22 23:15 | 只看该作者
青衫子 发表于 2021-7-22 09:57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于佛儒道的融合,这是我们几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底蕴。看得出,作者对 ...

我也是瞎捉摸,悟到那里说到那里,但要真正要了解佛的精髓,可能什么也说不出来。有时,我只是奇怪,信佛的人说佛好,信道的人说道好,看完儒家,又觉得孔子是圣人,可能这就是文化的意义,我们凡人只能跟着叫好,有谁能真正明白,真正悟透,也许到死也是稀里糊涂。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7-22 23:25 | 只看该作者
青衫子 发表于 2021-7-22 09:32
“其眼耳鼻舌身意对于外界的感知是一模一样的。”应该不会一模一样,否则,就没有个体性。特别是意,这在写 ...

我所说的这个意,是客观的意。比如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木头,它就是木头,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石头,它就是石头。事物是甜的,它就是甜的,是酸的,它就是酸的。这个意不是思想认识的意,思想认识五花八门,看到木头,我可能想到船,你可能想到床。这是每个人的思想境界,存在于主观,它不受外界干扰,可能因外界而起,到最后跟外界又似乎毫无关系。我在文章的后面谈到这个问题,可能你没有发现。

点评

见善随喜。  发表于 2021-7-23 05:59
12#
发表于 2021-7-23 05:55 | 只看该作者
王小鱼 发表于 2021-7-22 23:25
我所说的这个意,是客观的意。比如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木头,它就是木头,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石头,它就是石头 ...

虽然沧海未细读老师的好文,但觉老师已有觉悟。随喜。沧海也曾想写出自己的觉,但至今无悟,所以不敢妄谈。
13#
发表于 2021-7-23 17:36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对佛道儒普惠的文字。
      把深奥生涩转化为白话的文字,非深入理会钻研很难写出的文字。
      佛法西来,本土道教,儒学大雅,都是殿堂级修为,能悟出写出洒洒文字端是了得。
      赏读,问好。
14#
发表于 2021-7-28 10:03 | 只看该作者
把深奥的佛理浅显化,探究生命的原理,承载一定的文化意义。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20:31 , Processed in 0.05412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