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的《将进酒》,不得意者最喜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它给失意之人以莫大的安慰,何其畅快淋漓!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再通俗一些就是“何处黄土不埋人”,最提气的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境界,这豪情,一般人是没法比了,李白也汗颜。
但这句话确实不是对失意人说的,《将进酒》的上一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分明是说教得意者的。但这里的“得意”应该不是“称心如意”或“满意”的意思,如果真是这样,那李白不是成了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之人了吗,李白没那么肤浅。这个“意”应该是与“形”相对之“意”,是“意义”的“意”。他得了什么“意”?人生之意。得人生之意而兴奋不已,才有“当尽欢”的极乐之乐。
这不是得意忘形了吗?正是。所以“得意忘形”也不应该是“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这么浅薄的意思,而如佛法所言“名相是名名相,即非名相”,一切都是假象——看透了人生的意义,参悟了佛法皆空,认识了名相非真相,自可得其意而忘其形。既得其“意”,“形”已经没用了,因为任何“形”都是虚妄的,是假的,因意弃形才会修得正果。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便是。“闻道”就是“得意”,已得意,肉身殒灭又如何?
我不是在解说佛法,也没有资格。我是想说,每一种说法,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不光是某种说法,就连一个汉字,如果你长时间盯住它,也会引发许多奇妙的想法。这不奇怪,汉字本身就是象形字,即使发展到今天,也是形意字,由形引意,得意便可忘形。
就拿“心”说。中国的哲学起于心,归于心。这个“心”字可不得了!你若打开脑洞,紧盯着它天马行空地想,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心,甲骨文基本是一颗心脏器官的形状,那时候它还没有思想。什么时候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隶书成为主要字体时。此时“心”字突变,大致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隶书始创于秦朝,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之所以叫隶书,是因为秦朝的汉字主体是小篆,隶书是小篆的辅助(隶属于小篆)。东汉时期,隶书成为主体文字,可谓翻身农奴得解放了。而与之相对应的“心”字,也从器官飞跃成为智慧之源。可以说,今天的这个“心”,是汉代发明的新字。
汉朝的造字者比仓颉智慧高。我们先假定汉朝的造字者是完全遵从了“形意”的原则,那么这个“心”字的创造是着实煞费了苦心。“心”由“乚”和三个“、”组成。“乚”是玄鸟,是《山海经》认为的神鸟,它的神在于它是商朝成汤的始祖,简狄吞玄鸟蛋生契,十四代后有成汤。而《说文》则认为“乚”同“乙”,“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也。”这样看,“乚”同时代表了天与地,是天与地的统一。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那三个“、”,应该与“人”有关——这才符合中国哲学“天地人”合一的精神嘛。汉朝独尊儒术,聪明人进一步就会想到,这三个“、”,应该代表人的三种修养,这只能是儒家的精神核心“仁智勇”了,进一步讲就是中庸的核心修养“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间那一点,当然应该是“仁”了,左右两点平衡,代表“智”“勇”,以“乚”(天地)撑起,包容,既简洁又美好——这才是大道至简!无意而有形,要心何用?有意而得道,要心又何用?陆王心学不过一个“心”字了得!
心意至此,由心组成的几个关键字也是越看越喜欢的不得了了。比如“性”——“天命之谓性”的“性”——从“心”从“生”,心之生者谓“性”,心正而诚意,诚意则心生之物而符合天道,应合了“天人合一”,故性者,天命。说到这,我忽然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我们把男女交欢的行为叫“性生活”或“性行为”?这是天命吗?唯一的解释是交媾是为了繁衍后代,这是最大的天命;比如“忠”和“恕”——“夫子之仁,忠恕而已”的“忠”和“恕”。忠——心底中正,把天地人和仁智勇摆放得不偏不倚就是忠。既然如此,那么“忠诚”就不应该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诚恳为“忠”之意,是中正而不是偏执,是对客体持有一颗平和客观的心。你仔细端详这个“忠”字,就好像看见一把利剑穿口而过,直指心底,时刻提醒人们要中正。恕——从“如”从“心”,如心则恕,这是中庸修养,博广无邪,诚实可靠。当然,这个如心的恕所如的“心”是上面所提到的包含天地人合一的心,是承载仁智勇精神的心,而不是一颗庸俗的心,如果是一颗烂心,越如心越烂。
还有两个暗含“心”的字,是中国人文生活绕不过去的,一个是“理”,另一个是“礼”,一个是本质,一个是形式。“理”——天理,内审为王。内审什么?审心。形意之心没毛病,天理就在心里。天理在心,人欲即灭,程朱理学由此诞生。而“礼”,我们不妨先看其繁体,能更好地体会其功用。“禮”,左“神”右“器(礼器)”,源于对鬼神的祭祀与虔敬,是单纯的宗教仪式。后来周公定礼,制定了一套与上下有别的仪式,赋予了禮的政治性。再后来孔子改禮,将其定性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从此禮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从“禮”的演变看,禮承载着中国人的宗教社会、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绝无“利益”生活功能。不知什么时候“禮”写作“礼”了。豊器没了,抽出“心”的芯“乚”,组成了“礼”。这个字造得也不错,让“礼”有了直接会意性,体现了人们应该有的对天地人的敬畏,尊天敬地就是礼,少了“禮”的形式,多了“礼”的内容。但现实社会狠狠抽了造字者一个耳光。人们是不甘于用没有形式的“礼”,我们自创了一套“礼”的形式,今天我们以“礼”之名义烂事欲望生活,不但玷污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名声,冲垮了中华民族敦厚朴实的遗风,销蚀了我们民族“无礼不乐”的良好风俗,而且以人情的幌子,溺杀人情,实在是可恨!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没事的时候,你深情地凝望它,总会形成自己的逻辑,在有所收获的同时,还能触类旁通,启迪心智,对错已经不重要了。于是,可以得意忘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