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6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心里流出来的歌——赏评刘树仁三首现代诗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9-7 1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1-9-9 16:24 编辑

                                  从心里流出来的歌——赏评刘树仁三首现代诗歌             高迎春

        与刘树仁相识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九七五年,宁津籍作家郭澄清出版了长篇小说《大刀记》,在全国引起轰动。因此,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给宁津县业余作者出版一部短篇小说集。一九七六年秋,宁津县召集全县三十多位业余作者,在宁津县招待所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创作学习班。在这个学习班上,刘树仁就是我认识的文友之一。时间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近几年,刘树仁在《诗刊》《齐鲁晚报》《诗传播》《宁津文艺》等文学刊物上,陆陆续续读发表了许多诗歌,我读了之后,感觉他对诗歌创作,具有自己的感悟与灵性。前不久,在宁津县作家协会理事会成立会议上,我与刘树仁有幸坐在一起,知道他从教育战线退下来之后,又重新拿起文笔,主要侧重诗歌创作,所遵从的诗歌观念,就是笃信:诗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欣赏这些从刘树仁心里流出来的歌。

        垂钓
        把长长的线
        甩出去
        眼睛紧紧盯着浮漂
        只要浮漂下沉
        就扬杆起钓
        坐等一生
        欲望总在鱼钩上
        脱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或许自从有了青铜针,就有了钓鱼钩吧?否则,中国怎么会有那么多古老的钓鱼台遗迹。比较著名的,就有十二处。之一:北京市阜城门外钓鱼台,传说金章宗完颜璟曾在此钓鱼,清代乾隆皇帝为此亲书“钓鱼台”三字;之二:廋西湖小金山钓鱼台,乾隆皇帝南巡扬州时,曾在此钓鱼;之三:陕西宝鸡磻溪河钓鱼台,传说姜太公钓鱼处,不远处建有太公庙;之四:河北南皮城西钓鱼台,相传姜太公曾在此钓鱼,在钓鱼台北侧,有两尊唐代石金刚造像;之五:福建闽侯钓鱼台,传说东越王余善曾在此钓鱼;之六:江苏淮阴钓鱼台,相传西汉淮阴侯韩信钓鱼之处,台边立有韩信钓鱼石碑一方;之七:山东鄄城钓鱼台,相传庄子曾在此钓鱼,台侧有庄子祠等古迹;之八:浙江桐庐钓鱼台,相传东汉严子陵垂钓处,台边建有严先生祠;之九:湖北武昌钓鱼台,相传三国时吴王孙权曾在此观鱼垂钓;之十:安徽贵池玉镜潭钓鱼台,为南朝梁昭民钓鱼处;之十一:江苏宜兴钓鱼台,为南北朝任昉钓鱼处;之十二:湖北大冶钓鱼台,为唐代张志和垂钓处。在我们宁津县,历史上也有一处钓鱼台,距离县城以北十五里马家庄北,清朝时期此台犹高四五尺许,周围十余丈,每逢大雨水环四面,而台不没,相传姜太公曾在此钓鱼。由此可见,中国人为生存,曾经将钓鱼,作为食物来源之一。刘树仁写垂钓,灵感注定来源于生活。将蚯蚓穿于鱼钩之上,往前甩鱼竿鱼线,浮漂就会倒立在水面上。一旦鱼钩被鱼咬住,就会下沉。收杆起钓,一条鱼儿就会被收入鱼篓中。如果调到四五斤甚至更大的鱼,起钓就不这么简单了,需要耐心遛鱼,将鱼遛的精疲力尽了,才可以拉到岸边,用鱼兜捞上来。有时候,钓鱼的人,甚至会被大鱼拖入水中,为避险垂钓者只好剪断鱼线,空手而归。这首诗的高明之处,是将一生看做垂钓,而人的欲望,总是在鱼钩上脱落。有人说,欲望是生命的卫士,没有欲望,生命就不存在。欲望的强烈程度,显示生命的活跃程度,欲望的力量,就是生命本身。在欲望的鼓动下,生活展开绚丽的画卷;在欲望的感召下,生活变得或涟漪微漾或波澜壮阔,形成迷人的景色。可是,欲望太强烈,也会造成许多失落。而这就是为什么,欲望总在鱼钩上脱落的缘故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云:“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陈师道也在《次韵答秦少章》中说:“法在人,故必学,巧在己,故必悟。”前人所说的悟,是指与逻辑思维相对的艺术思维,是写诗到了一定程度后的豁然开朗。刘树仁这首《垂钓》,铺垫平淡无奇,结句却陡然标高,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惊悟。表面看来,刘树仁的诗句明白如话,却蕴含着奇妙而不同寻常的意趣,简朴得似乎一挥而就的诗篇,细心寻绎就会发现,简单数语却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写成的。

        生命
        生命如同一粒种子
        我想追溯我这粒种子的根基
        最大本事追到老爷爷
        原来,乞讨路上的种子一粒
        爷爷是硝烟战火中的种子
         枪林弹雨中成长
        长成共和国长城脚下卫兵一名
        父亲这粒种子
        又被爷爷撒回老家河坡上
        贫瘠的土地里
        没有结出饱满米粒
        有幸我辈
        风调雨顺的春季赶上
        我要努力长成壮苗,挂满果实
        因为,只有如此
       才能不辜负
        次第改壤的土地

        刘树仁的这首《生命》,写了四代人。如果用小说来写,可以写成长篇巨著;如果用散文来写,可以写成四篇人物纪实;可是,他偏偏用采用诗歌来写,将千言万语,浓缩成四句话,给人以丰满的想象空间。单凭个人记忆,人大多能记到老爷爷那一辈。既父之父为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父,曾祖父之父为高祖父。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而下五世则从本位起,儿子,孙子,曾孙子,玄孙子。古时候富裕人家,往往早婚早育,能够出现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而这也是一个家族兴盛的标志,一个家族合家同庆的缘由。而封建地方官和朝廷,也会出面嘉奖,或赠送匾额,或助修牌坊,成为一种特别的荣耀与纪念。刘树仁的曾祖父,生活背景在清末,民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受外国殖民主义控制和奴役,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寻常百姓,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故而刘树仁的曾祖父,成了乞讨大军中的一员。刘树仁的祖父,生活背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刘树仁的祖父,在硝烟战火中成长,成为捍卫祖国钢铁长城中的一员战将。刘树仁的父亲,生活背景在解放以后,成为人民公社社员,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中成长。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故而刘树仁形容父亲,是一粒没有饱满的米粒。到了刘树仁这一辈,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我们的祖国由站起来,强起来,变为富起来。故而刘树仁自强不息,要让自己收获挂满果实的金秋。梅尧臣曾说过:“诗家虽率意(尽心竭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梅尧臣这两句话,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意境的统一关系,对诗歌的艺术特征作了十分准确的概括,为历来诗家所称道。梅氏认为,诗人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力求推陈出新,意在言外,才能把景物人物描写的逼真,使得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读后余味无穷。刘树仁将四代人的成长,压缩成四句话,而且有鲜明地人物形象,这既需要胆量,也需要魄力。这样的删繁就简能力,这样的概括能力,可谓一绝,堪称一绝。

        母亲的粽子叶
        小小一片粽子叶
        在母亲手里
        包出了一家人的大团圆
        小小一片粽子叶
        在母亲手里
        包出了一份悠悠乡土情
        小小一片粽子叶
        在母亲手里包了多少年不知道
        只知道包大了我们并成人
        小小一片粽子叶
        在母亲手里咋也包不坏不知道
        只知道在母亲的心田上
        年年都会长出新粽叶

        在中国过端午节吃粽子,历史非常悠久。何为端午?“端”是开始,也就是初的意思;“午”是五的顺号,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也就是初五。在《风土记》这般解释:“仲夏端午,初也。”又据《月令广义》记载:“五月初五端阳节。”午时烈日当空,阳光灿烂,故名“端阳”。端午节这一日,月、日均为五,故而叫“重五”。按照农历以天干地支纪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也有道理。到了端午这一天,人们吃粽子,饮雄黄酒,戴香草包,用艾叶熏房子,赛龙舟。据说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纪念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刘树仁写《母亲的粽子叶》,借过端午包粽子,歌颂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鲁北平原,没有竹林,所以包粽子不能用竹叶;鲁北平原,没有南方的菰草,所以也不能用菰叶包粽子。然而,鲁北平原上,却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所以鲁北人包粽子,只能选择窄窄的芦苇叶。所以刘树仁说粽子叶,用小小的来形容。因为又窄又小,包粽子也就有了难度,一般人包粽子,粽子容易散了架。为何母亲的粽子,包出了一家人的大团圆。因为过节图个吉利热闹,不管道路多远,总要在端午节聚在一起。为何母亲的粽子,包出了悠悠故乡情。因为不管母亲包的黄米枣粽子,还是糯米肉粽子,都包出了母亲所要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母亲手里的粽子,包了一年又一年,送走了贫穷,送走了日月,也送兄弟姐妹走出了村庄,走上了工作岗位。母亲的粽子,包了一年又一年,数不清用掉了多少芦苇叶,数不清用坏了多少芦苇叶,兄弟姐妹都知道,在母亲的心里,年年都会长出新的粽子叶。阅读这首《母亲的粽子叶》,透过小小的粽子叶,读者可以想象,母亲一大清早,就去水湾边芦苇丛,挑选较大的芦苇叶,不顾露水湿透了裤脚,不顾蜜虫飞入眼中;透过小小的粽子叶,读者可以想象,母亲用勤劳的双手,在盆中浸泡黄米,浸泡糯米;在搓衣板上,捋平芦苇叶,折叠芦苇叶;透过小小的粽子叶,读者可以想象,母亲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内,点燃灶台下的炉火,脸上的汗水,在炉火映照下晶莹闪亮。勤劳的母亲,低头弯腰包粽子;勤劳的母亲,佝偻下身子,拨弄炉火。于是,房顶烟囱里,就冒出袅袅炊烟;于是,房顶烟囱里,就冒出了家乡的味道。元代的郝经在《答友人论文法书》中说:“文有大法,无定法,观前人之法而自为之,而立其法,彼为绮,我为锦;彼为榭,我为观;彼为舟,我为车;则其法不死,文自新而无穷矣。”郝经要求诗歌作者,要善于自立其法,锐意创新。直到如今,郝经的理学观念,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刘树仁自然谙熟出新之道,一片小小的粽子叶,却临摹出母亲炽热的胸怀,却描画出母亲高大的形象,感人至深。

       刘树仁写诗的理念,是诗歌需从心中流出。写诗的人,必须要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明代诗人李贽在《童心说》里云:“天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尚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应,无时不文,无一样创制格文字而非文者。”在李贽看来,只有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真心,就能抵御世间恶俗侵袭。因为做学问,就要保持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与热爱,需要沉下心,静下心,放下心,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才能写出好作品。如果没有童心,没有真心,心有杂念,写诗就容易变为沽名钓誉的手段。刘树仁写诗,遵从自己的童心,遵从自己的真心,看似平淡无奇,却是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刘树仁,现在已经是德州市作协会员,宁津县作家协会理事。除了上述三首诗歌之外,刘树仁写的诗歌《钉子》《喜欢》《厨房》《太阳是一位画家》等作品,也各有艺术韵味。通过四十五年的文学积淀,他已经写出大量的诗歌。我相信从刘树仁的心里,一定会流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1年9月7日写于迎春堂





2#
发表于 2021-9-9 16:59 | 只看该作者
高作家好文章,值得品读!
3#
发表于 2021-9-9 19:14 | 只看该作者
诗歌精彩,评论更精彩;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4#
发表于 2021-9-10 13:15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老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散文集就已经出了八部。凡有幸展读者,都爱不释手,受益匪浅!至于诗歌,我认为他很少涉猎。可当我拜读完他品评诗人刘树仁老师的这篇劲作,惊叹他更是一位凌驾于诗歌之上的诗评家!当今诗坛,鱼龙混杂。什么是诗,怎么样才算一首好诗,很需要这样的诗评家的拨乱反正。
5#
发表于 2021-9-13 15:01 | 只看该作者
诗歌的精彩源于诗人的那份情感,而诗评的出彩则源于作者融入诗歌,站在不同的角度概述,从而把诗歌再次提升一个高度。诗好,评更精彩。学习,问候二位老师
6#
发表于 2021-10-25 22:21 | 只看该作者
他的诗没读过,看评论应该差不了,都是文学前辈,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2:10 , Processed in 0.08977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