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67|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年人的生活需减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9-10 0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年人的生活需减负
  
  年过六十,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身体尚佳,可以过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吧。或三五好友,乘风邀月,露宿风餐,把盏欢颜,谈天说地论天下;或一人独行,风轻云淡,做一飘逸的鹤,天地间,任逍遥。做衰笠翁,静坐云间,钓古往今来,秋月春风;或一盏茶,一壶酒,一桌一椅一卷书一幅画,方寸之间,念天地之悠悠,徒怆然而涕下;或舞文弄墨,在那诗那酒之间,在那水那墨之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诗酒,右丹青,胸中丘壑层林染,纸上烟云润古今。
  
  或许,这是许多朝五九晚的上班族希翼许久的退休生活罢。
  
  年近退休的时候,岑寂许久的心,驿动起来。许多规划,早已经在心中酝酿。漓江的水、巫山的云、黄山的松、泰山的日出,还有我们身边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心底深深浅浅、起起落落、荣荣枯枯、朝朝暮暮、伏伏仰仰。那时的心情,真可谓年华虽已暮,忽而又一春。
  
  果真退休了。可是看一看周围的老同事,老同学,又有几个过上了那盼望已久的闲暇生活了呢?
  
  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马上就接过了照顾孙儿的重担,岗位不一样,责任却是更重了。在原来的工作岗位或许可以悠闲一些,照顾孙儿的工作却来不得半点马虎。几点接,几点送,半点都不敢耽误。家住一座城市的尚可以有喘息的机会。子女休息了,老人才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逛逛街,买买菜,或是忙中偷闲出去转一圈。子女在外地,老人可就难了。有了下一代,不去看看,不放心。去看看吧,又有诸多的实际问题。为了照顾孙儿孙女,女人去了,扔下男人在家,孤苦伶仃,吃不好,睡不好。老了老了成了单飞的雁。“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个中滋味,谁能懂?男女都去吧,撇家舍业不说,两代人挤在一个屋檐下,和平相处的日子,能有几天?
  
  于是,退休的老人们,身累了,心也累了。退休的生活,远没有原来设想的那样美好。
  
  年过六十,从单位转岗到家里,只不过身心愈加疲惫了。
  
  不是这些老人们愿意吃这份苦,遭这份罪,更多的是出于无奈。几千年的传统根植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里,难以做出改变。很多时候,倦了,累了,伤心了,很想做出改变。可是,几经挣扎,还是会全部身心扑过去,像那扑火的飞蛾,义无反顾。
  
  有时候,几个老友凑在一起,说起个中滋味,唯有摇头叹息,心生不甘。但是,末了,总会劝人也劝自己,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
  
  苦捱苦熬之下,老人们习惯了,也疲惫了。小的们却越发滋润起来,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于是,那些疲惫不堪的老人们就忿忿不平起来。拼死拼活,省吃俭用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家底,到了小的们的手里,怎不见得有半点心疼,半点珍惜呢?忿忿不平之后,便会唠唠叨叨,便会有许多的不满。时间久了,老的与小的之间,便有嫌隙生出来。嫌隙之下,老的便愈加伤感了。
  
  老的会觉得小的不够成熟,什么事都做不好。做什么事,都让人不放心。
  
  不放心,才是结症之所在。
  
  家境殷实的,总希望小的像自己一样,生活无忧且知道节俭。知道一啄一饮来之不易,一针一线当以敝帚自珍,谨守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将家底越夯越厚实。家境窘迫的,更希望小的们日子过得比自己好。便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帮助他们筑好那个温馨的巢。所以,小的们稍有不如意,稍微遭受一点挫折,老的便担惊受怕,牵肠挂肚。这也放不下,那也不放心。不但劳碌,而且操心。
  
  于是,便彷徨,进而不解。
  
  古人云:“三十而立”。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三十多岁了,怎么还长不大。当立,为什么不立呢?难道古人之语谬乎?非也,是我们老人家的作为,让儿女到了而立之年,不立,难立,不愿立,不肯立。于是乎,才出现了那么多的“啃老族”,才会有那么多的年轻人,难堪大任,里不能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外不能闯出一片天地,独当一面。于是,老人们除了摇头叹息,还有长吁短叹。
  
  有时候,老的便会自怨自艾,说当年自己如何如何。岂不知我们之当年所以会如何如何,正是因为当年我们的老子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把我们当作老子一样伺候着。那时候,老子就是老子,儿子就是儿子,绝不会像现在这样,老子成了孙子。
  
  是我们,事事不肯放手,让那些当立的人,不立。
  
  我们不愿意做老鹰,在雏鹰放飞的时候将它们放逐蓝天,即便跌落悬崖粉身碎骨,也不会将它们拢在自己的羽翼下面,成为一个懦夫。我们更喜欢做一个放风筝的人,哪怕风筝已经飞得又高又远,我们也要将那根细细的绳,紧紧攥在手里,一刻也不肯松手。因为牵念太多,所以思虑就多,内心的压力,煎熬,愈甚。
  
  不能放手,不肯放手,老年人的生活,如何轻松愉快呢?
  
  含饴弄孙固然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帮扶儿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但是,该放手,还是应该放手。佛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所谓“万般自在”。或许就是老的自在了,小的也自在了。
  
  许多老年人的负担,大多是自己抗在肩上的。诸多的烦恼,也大多是自寻的。老年人在生活当中,需要的不是主动担责,而是应该自我减负。该出手时出手,该放手时放手。如此,老年的生活,岂不快哉。
  
  2021/9/6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9-10 10:33 | 只看该作者
各人都不同,实在没法一概而论。只要活着,就没有轻松的时候。
3#
发表于 2021-9-10 10:51 | 只看该作者
何老师说得对,老人对成年子女和隔辈人是没有法定义务的,亲情责任也要适可而止。
未成年人减负要靠成年人,而老年人减负则更多地在于自己。
4#
发表于 2021-9-10 11:31 | 只看该作者
我同意何版的观点。                                                        
5#
发表于 2021-9-10 11:42 | 只看该作者
年过六十,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身体尚佳,可以过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吧。或三五好友,乘风邀月,露宿风餐,把盏欢颜,谈天说地论天下;或一人独行,风轻云淡,做一飘逸的鹤,天地间,任逍遥。做衰笠翁,静坐云间,钓古往今来,秋月春风;或一盏茶,一壶酒,一桌一椅一卷书一幅画,方寸之间,念天地之悠悠,徒怆然而涕下;或舞文弄墨,在那诗那酒之间,在那水那墨之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诗酒,右丹青,胸中丘壑层林染,纸上烟云润古今。

——这真是诗意的生活,古士大夫追求完美境界。
6#
发表于 2021-9-10 11:47 | 只看该作者
何版此文,源自肺腑,触及内心,就是社会真实。
子孙自有子孙福,莫为子孙当牛马,话虽如是,真正能够做到的老人,可能为数不多吧。有些父母,一边付出,一边唠叨,子女不但不感恩长辈的各种帮衬,反而觉得耳根子起茧,烦透了,甚至可能恶语相向,一直嫌弃,父辈所有的付出可能都成为笑话。
适可而止就好,成年子女应该担负起该有的责任与担当,否则,父母何以减负,始终是在帮后代的路上,还落不了一个好,情何以堪?
7#
发表于 2021-9-10 11:48 | 只看该作者
国家已经放开三胎,但环视周遭,二胎也寥寥无几啊。
此文所言,也是原因之一
8#
发表于 2021-9-10 11:58 | 只看该作者
理想与现实间总是有差距,这份差距来源何处?来源于亲情间的纠结,老一辈小一辈间经历不同思想不同,考虑问题就不同。作者通过铺陈叙述,转说老人退休后生活,回归家庭,回归照顾孙辈生活起居,其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隔阂,文笔娴熟,条理清晰。
9#
发表于 2021-9-10 15:18 | 只看该作者
生活本来可以像诗,过着过着就成了不靠谱的歌了。
这个放开三胎,我的天哪,老人就不要想潇洒了。

周边都是抱孙子的老人,年轻人只生不养。上班多好的借口,可钱不会给老人的。
减不了负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9-11 10:36 | 只看该作者
东方玉洁 发表于 2021-9-10 10:33
各人都不同,实在没法一概而论。只要活着,就没有轻松的时候。

做父母的,如果自己不去解放自己,就会操劳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9-11 10:37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1-9-10 10:51
何老师说得对,老人对成年子女和隔辈人是没有法定义务的,亲情责任也要适可而止。
未成年人减负要靠成年人 ...

嗯,我们是应该帮助一下子女们,问题是子女们也要体谅一下父母。
谢谢煮字先生。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9-11 10:38 | 只看该作者
鴳雀 发表于 2021-9-10 11:31
我同意何版的观点。

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说说而已。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9-11 10:39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1-9-10 11:42
年过六十,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身体尚佳,可以过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吧。或三五好友,乘风邀月,露宿风 ...

这个很多时候只能想想吧了。
谢谢版主来读。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9-11 10:41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21-9-10 11:47
何版此文,源自肺腑,触及内心,就是社会真实。
子孙自有子孙福,莫为子孙当牛马,话虽如是,真正能够做到 ...

哈哈,还真是的。
老人一边忙忙碌碌一边唠唠叨叨,一边累死累活一边遭人嫌弃,情何以堪啊。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9-11 10:42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21-9-10 11:48
国家已经放开三胎,但环视周遭,二胎也寥寥无几啊。
此文所言,也是原因之一

嗯,三胎政策,怕了的,首先是那些爷爷奶奶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1:26 , Processed in 0.05522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